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甘肃省旅游产业关联及产业波及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运用旅游经济学中产业关联的有关理论,以甘肃省投入—产出表为依据,对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和产业波及效应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对旅游业的投入结构、产出结构、影响力及影响力系数、感应度与感应度系数等指标的分析,探讨甘肃省旅游业与其他产业之间的关联程度、旅游业对国民经济各产业部门的拉动作用、各产业部门对旅游业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云南省旅游产业关联度对比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投入产出模型,利用2002年云南省投入产出表数据,对云南省旅游业产业关联度及产业波及进行定量分析,并将云南省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度与中国旅游业的产业关联度进行对比研究,以探究云南旅游业特质性。研究结果表明,云南省旅游业后向关联作用明显强于前向关联作用,且内部关联作用不明显;比起中国旅游业,云南省旅游业具有产业波及范围较弱、产业波及作用更强等特点。  相似文献   

3.
以山西省旅游收入与地区生产总值等经济统计指标为基础,通过构建旅游业依存度、贡献率和拉动率3个指标,从时间和空间2个维度对山西省旅游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效应进行了测算。结果表明:从时间维度来看,2003—2014年山西省旅游业拉动效应逐渐增强,预测2020年旅游业依存度将达到79.5%;从空间维度来看,与周边省份相比,山西省旅游业拉动效应在2003—2014年间显著提高,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以各市自身GDP为基数测算和分析,山西11个市旅游业拉动效应整体上势头强劲,但各市之间发展不均衡;以山西省全省GDP作为基数测算和分析,则各市旅游业拉动效应呈现出不同态势。  相似文献   

4.
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丰富的旅游资源使得河南的旅游业快速发展,对旅游业发展进行预测可以为旅游业发展决策提供帮助。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河南省旅游业的影响因子进行定量分析,得知影响河南旅游业发展的三大因素是国内生产总值、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和民用汽车数量。建立河南国内旅游接待人数和国内旅游收入的灰色GM(1,1)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未来5年河南省旅游业发展势头强劲。  相似文献   

5.
湘鄂渝黔边旅游扶贫开发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文章论述了湘鄂渝黔边自然生态游、文化游等旅游开发项目;吸引贫困农民参与旅游开发、转变贫困地区人们观念和扩大就业的旅游产业带动;筹集旅游扶贫开发资金、建立旅游扶贫开发经济实体、解决发展旅游业所需人才问题;推进湘鄂渝黔边旅游产业一体化、建立旅游扶贫开发基金的政府扶持旅游业机制;转变旅游开发者观念、实施旅游收入绿色核算制度、建立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管理体制。  相似文献   

6.
旅游产业集聚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有效促进旅游业的发展。选取2005年~2014年全国31省份的数据作为样本,分别使用DEA法测算旅游业效率、运用区位熵法衡量旅游产业集聚程度。其次基于面板数据对旅游产业集聚与区域旅游业效率进行固定效应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如下:(1)中国旅游业效率、旅游产业集聚程度整体上呈现递增趋势,但是仍然处于较低水平;(2)旅游产业集聚对提升旅游业效率产生积极的影响,经济发展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对全国旅游业效率的提升产生正向效应,而单一的旅行社、旅游饭店的数量增长对提升全国旅游业效率表现为负向效应;(3)从各区域看,旅游产业集聚对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旅游业效率都有显著的正向相关关系,并且对各区域的影响程度不一;(4)进一步研究发现,旅游产业集聚对促进旅游业技术效率、旅游业规模效率的提升都有重要的积极影响,对推动旅游业规模效率的发展效果明显优于对旅游业技术效率的作用,表明旅游产业集聚对旅游业效率的提升主要是通过促进旅游业规模效率值的提高这一途径来实现。根据以上结论从旅游企业、政府两个角度提出提升旅游业效率的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7.
中国旅游城市星级饭店韧性时空分异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庆伟  梅林  姜洪强  姚前  石勇  付占辉 《地理科学》2022,42(8):1483-1491
新冠肺炎疫情重创全球旅游业、饭店业,但不同城市旅游业、饭店业应对和适应扰动的能力不同,即韧性存在差异。以中国41个旅游城市的星级饭店为研究对象,构建基于累积损失的韧性评估模型,运用SARIMA、随机森林等方法,探讨新冠肺炎疫情干扰下2020年旅游城市星级饭店韧性的时空分异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在中国疫情防控成效逐渐趋好的态势下,中国旅游城市星级饭店韧性不断增强,但韧性演变存在差异。②中国旅游城市星级饭店韧性空间分异明显,存在交通廊道效应和地理邻近效应。③影响旅游城市星级饭店韧性水平的主要因素依次为:客房平均出租率增长率、餐饮与客房收入比、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国内旅游收入增长率、空气质量优良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等,它们对旅游城市星级饭店韧性水平的影响呈现出非线性的复杂作用。对指导新冠肺炎疫情干扰下旅游城市星级饭店韧性增强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安徽参与长三角区域旅游合作模式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区域旅游合作已成为旅游业发展趋势之一.目前,安徽省正积极推进东向发展战略,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最活跃和关联性最强的产业之一,在安徽融入长江三角洲①的过程中,应该起到突出的示范带动作用.安徽旅游资源禀赋好,地理上紧靠长三角广阔市场,旅游经济与长三角地区联系密切.在区域旅游合作模式上,应重点构建直通长三角的三大旅游通道,并以上海为中心建设第三辐射环,同时在交通、信息、人才、服务、管理、政策法规、旅游规划等方面与长三角实现全面对接.  相似文献   

9.
李春日 《中国地名》2010,(11):57-59
首届中国体育旅游博览会筹备工作委员会副主任、秘书长陈晓指出,体育旅游作为旅游产业和体育产业交叉渗透产生的一个新的领域,是以体育资源为基础,吸引人们参加与感受体育活动和大自然情趣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是体育与旅游相结合的一种特殊的休闲生活方式,也是体育产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体育旅游中所产生的交通、膳食和住宿等收益在统计学上都归结为旅游行业收入,所以一般都简单地把体育旅游看作旅游业的一个分支,“其实,体育旅游不同于一般旅游活动,也不是旅游业的一个普通分支,有其专业性和特殊性,  相似文献   

10.
关于提升吉林省旅游业发展水平之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吉林省旅游业起步较晚,产业规模小,但发展速度快,“十五”期间全省旅游业总收入以年均18%的速度增长,到2005年达到172.5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全省当年GDP的5%,基本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而要提升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就要涉及旅游业“吃、住、行、游、购、娱”六大要素的协调发展,文章侧重于对吉林省旅游资源优势和旅游市场现状进行分析,对旅游市场定位、旅游产品定位和市场营销策划三方面进行探讨,提出了关于提升吉林省旅游业发展水平要解决的问题和思路。  相似文献   

11.
基于三要素的张家界旅游城镇化响应测度及影响机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麻学锋  刘玉林 《地理科学》2018,38(8):1346-1356
在分析城镇化对旅游业成长响应与机理基础上,从人口、产业和就业3个要素入手,重构“旅游城镇化响应系数”,构建响应测度模型,将旅游城镇化响应划分为4个阶段,利用张家界1989~2015年统计数据,剖析旅游城镇化的总体特征、阶段性特征以及空间特征,并从静态和动态分析其影响机制。结果显示: 自张家界建市以来,旅游城镇化响应系数呈现稳步上升趋势,并呈现出阶段性变化特征。 张家界两个市辖区的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有所差异,总的来说两者的响应强度都处于增长态势,但武陵源的响应强度大于永定区,而永定区的增长速度快于武陵源区。 从静态看,旅游城镇化响应强度的影响因素主要有区域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产业集聚程度、交通通达度、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第三产业增加值以及区域投资强度;其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旅游产业集聚程度、人均固定资产投资以及交通通达度与城镇化响应系数呈现正相关;人均GDP和第三产业增加值与旅游城镇化响应系数呈现负相关。 从动态看,各因素对旅游城镇化的影响程度不同,排序为:旅游产业集聚>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人均GDP>人均年末通车里程>第三产业增加值>人均固定资产投资额。  相似文献   

12.
方创琳 《中国沙漠》2002,22(1):75-81
在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过程中,河西地区充当着"开路先锋"的重要角色。在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提出了河西地区新世纪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产业重点。农业产业重点是商品性畜牧业、保护性林果业、制种业、外销性蔬菜业和草产业,大力推进农业的产业化经营,建设外销型优质蔬菜基地、外销型优质制种基地和优质林果业基地,巩固现有的国家级商品粮基地,力争把河西走廊建成国家第二个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产业重点是建设祖国最大的"镍都",铸造西北最大的"钢城",全面推进农副产品深加工转化与滚动增值,确保轻重工业协调发展;第三产业重点是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与"丝路"旅游,把旅游业培育成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把河西建成中国西部生态旅游示范区。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30个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Tapio脱钩模型测算2008-2017年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指数,结合ESDA和LMDI方法,对旅游业碳排放脱钩的时空格局演变及影响因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指数整体处于弱脱钩状态,在0.4380~0.8758之间波动,碳排放脱钩指数分布不均衡,脱钩水平表现出“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格局;旅游业碳排放脱钩指数呈显著负相关,但空间分布的集聚程度较低;随着时间推移,空间集聚程度有所提高,其中,H-H类型的省域集中分布在中部地区,L-L类型省域数量较少,呈零星分布;技术效应、游客规模效应分别是促进和抑制旅游业碳排放脱钩的主导因素,能源结构效应表现为先抑制后促进的作用,经济效应的影响较小。最后针对中国旅游业碳排放脱钩现状提出相关应对措施,以期为制定科学的减排政策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14.
张淑文  陈勤昌  王凯 《热带地理》2020,40(1):154-163
基于空间自相关分析法,综合考察2001—2017年中国30个省区(不含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性特征,继而构建空间杜宾模型探讨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影响因素,并着重解析旅游产业集聚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溢出效应。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产业集聚整体呈波动上升态势,且区域间差距日渐缩小;中国旅游经济增长具有显著空间相关性,局域空间分布以“H-H”和“L-L”类型为主;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产业结构和区域创新能力是推动本省区及邻近省区旅游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旅游产业集聚显著促进本省区旅游经济增长,对邻近省区则是负向影响,而交通设施条件对本省区旅游经济增长具有负向抑制效应,对邻近省区影响不明显,地区开放程度对旅游经济增长的作用不显著。  相似文献   

15.
王新越  芦雪静 《地理科学》2020,40(7):1160-1170
利用2001—2018年中国省域旅游产业与旅游经济相关数据,综合空间分析和计量模型方法,研究中国31个省(区、市)旅游产业专业化和多样化集聚的空间格局演变特征及其对旅游经济的影响。研究表明:① 中国旅游产业专业化集聚程度呈现西高东低的分布特征,多样化集聚程度则表现为东高西低;② 专业化集聚指数热点区集中于西部省份,冷点区以华东和华中省份为主;多样化集聚指数热点区位于中国沿海各省份,冷点区则主要包括新疆、西藏;③ SDM模型估计结果表明,中国旅游产业多样化集聚能够促进旅游经济的提高,专业化集聚产生抑制效应,不同区域影响效应具有明显差异,东部地区以旅游产业多样化集聚带动旅游经济,中部地区多样化集聚的正向效应尚未显现,而西部地区专业化集聚对旅游经济发挥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刘长生  董瑞甜  简玉峰 《地理科学》2020,40(12):2073-2084
基于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构建旅游业发展的产业结构效应理论分析模型,建立旅游业发展产业协同与荷兰病效应的评价指标,利用Theil指数及嵌套分解分析其时空差异的演变格局。以“胡焕庸线”为地理区域边界、以优秀旅游城市为关键节点,基于2000—2017年中国60个优秀旅游城市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显示:旅游业发展对第一、二、三产业的产业协同与荷兰病效应同时显著存在,总体上分别表现为荷兰病效应、较差的产业协同效应、较强的产业协同效应;时空演变的总体差异显著,呈现出“平稳递增?快速递减?平稳递减”的变化规律;旅游业快速发展的产业结构效应空间差异显著,不能有效突破“胡焕庸线”锁定的旅游经济地理格局。  相似文献   

17.
马丽君  龙云 《地理科学》2017,37(11):1705-1711
收集1991~2014年有关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法、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揭示中国省际入境旅游经济增长的空间关联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① 入境旅游经济增长空间关联网络的关联度较高,但网络整体紧密度不够。 经济越发达的地区,个体网络密度越高,空间上呈现出阶梯式特征。③ 担任“发动机”的第二板块所含省市,将入境旅游经济增长“动能”沿发挥经纪人作用的第一板块所含省市,传递给第三、四板块所含省市。④ 入境旅游人数关联、旅游资源分布、经济发展关联、交通便捷度是影响入境旅游经济增长空间关联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8.
东北地区旅游经济影响因素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关伟  郝金连 《地理科学》2018,38(6):935-943
从中观层面以东北地区41个市域为分析单元,选择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2004、2009和2015年截面数据,采用ESDA法分析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关联特征,运用OLS和GWR模型分析旅游经济和旅游产业因子、消费因子、投资因子之间的关系,以此挖掘旅游经济影响因素的时空结构信息。结果表明: 旅游经济发展呈显著空间正相关,相关性逐渐增大; OLS回归结果表明,旅游产业因子对旅游经济发展的影响强度最大,在旅游产业发展中始终起基础性决定作用,其次为消费因子和投资因子,后两者差别不大; GWR回归结果显示,模型3 a拟合优度均比OLS有所提高,回归系数均为正值,但分布规律不同;旅游产业因子回归系数高值区经历了西南部-中南部-东北部转移,向外围圈层递减;消费因子回归系数高值区由东北部向东南部转移,向外围逐渐递减;投资因子回归系数高值区则由东北部-中南部-东北部转移,向外围逐渐递减。  相似文献   

19.
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西部地区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然而西部经济的快速增长已经造成了碳排放量的犬幅增加,严重影响了我国节能减排目标的实现。为了有效地控制西部地区碳排放量的急速增加,我们必须全面分析引致西部碳排放量增加的主要因素。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从西部地区产业转型和消费升级的视角出发,利用1991—2009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模式与碳排放量增长之间的相关关系及其传导机制进行了实证检验。检验结果表明:自进入上世纪90年代以来,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与碳排放量增长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而且在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以后,这种关系更加显著。同时,检验还发现西部地区的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对碳排放量增加产生重要影响,其中三次产业间结构变动的影响系数达到16.4,二次产业内部采掘业和重工业比重上升的影响系数达到14.3,人均居住支出和人均交通支出的影响系数也分别达到5.6和6.5,而传统的人口规模、收入规模则对西部地区碳排放量的影响微弱。影响系数仅为0.73和0.86。因此在制定西部地区“十二五”节能减排战略时,需要更多的从消费升级和产业转型的视角出发。  相似文献   

20.
中国省际旅游发展质量特征及空间差异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张爱平  钟林生  徐勇  周彬 《地理科学》2015,35(3):283-292
从旅游发展质量内涵出发,建立包括5 个子系统共31 个指标组成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及旅游"质"-"量"发展协调度评价模型。基于旅游发展质量的测度,判定旅游发展"质"与"量"的协调发展度,并结合旅游发展速度进行分析。研究表明:① 旅游发展质量整体水平不高,空间差异明显,东部 > 中部 > 西部,31 个省区划分为高质量、中高质量、中低质量、低质量4 种类型,旅游产品等子系统发展质量也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异性;② 旅游发展质量与旅游经济规模等指标的关联性特征表明,传统的旅游经济统计指标并不能反映旅游发展质量的高低;③按协调发展度各省旅游发展质量可划分为良好协调发展型、中度协调发展型、勉强协调发展型、中度失调发展型4 种类型,多数省区为中度协调发展型与勉强协调发展型;④ 基于局部加权回归(LOESS)的曲线拟合发现,随着协调发展度的提升,旅游发展速度总体上呈现出较显著的回落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