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51 毫秒
1.
矿床的成矿深度和剥蚀程度是矿体定位预测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矿区深部探矿的重要参数和依据,如何准确地估测矿床成矿深度和剥蚀程度是矿体定位预测中的难点。在阿希金矿床空间定位规律研究中,根据对控矿断裂构造性质、矿体的产出形态及空间分布特征、矿化类型变化以及黄铁矿热电性和石英流体包裹体实验参数等微观信息的综合分析,确定了阿希金矿床的成矿深度和矿体的底部标高;认为矿体形成后经历了平衡剥蚀和差异剥蚀两次改造过程,并计算了矿体南北两段的剥蚀率,建立了阿希金矿床剥蚀改造过程模式。这些认识和结果对阿希矿区深部探矿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浙西北湖(州)—安(吉)地区近年来新发现一系列的大中型萤石矿,显示出该地区良好的萤石矿成矿潜力.随着勘查工作的持续推进,地表找矿难度的增加,对浙西北萤石矿深部找矿潜力的研究逐渐被大家所重视.本文选择浙西北湖安地区典型萤石矿区出露的花岗岩体,通过磷灰石裂变径迹技术,获得花岗岩体的裂变径迹年龄,分析花岗岩经历的热演化历史,通过温度-时间热史模拟反演,探讨湖安地区不同区域的剥蚀程度,推测研究区深部的找矿潜力.研究结果显示,样品的裂变径迹年龄集中在(29±2)~(53±3)Ma之间,且年龄有自西向东逐渐变新的趋势.温度-时间反演模拟显示,湖安地区自晚白垩世以来一直处于隆升-剥蚀的状态,局部地区在新生代经历过快速的抬升和伸展作用,平均剥蚀速率为0.062 mm/a,剥蚀量在2 km以上.利用温度-时间模式曲线,计算了不同区域的典型萤石矿区的剥蚀程度,结果显示研究区西侧平均剥蚀量为2.89 km,中间平均剥蚀量为3.69 km,研究区东侧平均剥蚀量为4.08 km.结合地表地形地貌特征,以及萤石矿成矿年龄与矿区花岗岩年龄之间的年龄间隔,认为研究区现今出露地表的花岗岩可能并非萤石矿的成矿地质体,现今萤石矿的成矿地质体可能还在深部.根据研究区西侧剥蚀量低于东侧,推断西侧萤石矿深部可能具有更好的成矿潜力.这一结论可以为湖安地区萤石矿下一步勘探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文中系统论述了柳坝沟金矿床的多金属元素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运用多元统计方法,结合地球化学各参数信息,勾勒出矿区原生晕异常形态,建立了元素轴向分带序列,探讨金矿床剥蚀程度并建立了原生晕叠加模型。认为柳坝沟金矿床西段头尾晕共存,Sb、Bi反分带,显示出多阶段叠加成矿的特点,是下部有盲矿体存在的反映;东段基本属正向分带序列,地球化学参数较强的波动,可能预示着深部有盲矿体存在。313号脉西段矿体遭受一定剥蚀,矿段中段和东段遭受轻微剥蚀。综合分析推断西段深部矿化远景较好,中段较好异常分布在海拔高度1400 m以上的较浅部位,东段深部前景最佳;为矿区深部找矿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4.
刘屯金矿床由刘屯(Ⅰ)和金屯(Ⅱ)两个地段组成.作者通过矿床地质特征、深部地球物理特征、金矿体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判别及矿体剥蚀程度预测等研究,对刘屯金矿床深部成矿提出了新看法,认为Ⅰ地段矿体已剥蚀到中下部,40 m以下矿化尖灭;Ⅱ地段矿体剥蚀至头部,向下有较大延深,可进一步开展深部找矿.  相似文献   

5.
印度尼西亚内格拉萨金矿位于巽他—班达岛弧带中部的西爪哇岛,矿区内发育多条含金矿脉。根据矿区金矿脉的地质特征、矿石特征和围岩蚀变特征,研究了矿石成分、成矿温度、成矿流体、成矿年代和成矿模式,分析了找矿潜力。研究表明,矿区的主要矿体还未被剥蚀,深部可能存在规模更大、品位更高的金矿脉,甚至存在斑岩型铜金矿。  相似文献   

6.
李国宽 《铀矿地质》2000,16(1):37-41
刘屯金矿床由刘屯(Ⅰ)和金屯(Ⅱ)两个地段组成。作者通过矿床地质特征、深部地物理特征、金矿体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判别及矿体剥蚀程度预测等研究,对刘屯金矿床深部成矿提出了新看法,认为Ⅰ地段矿体已剥蚀到中下部,40m以下矿化灭灭;Ⅱ地段矿体剥蚀至头部,向下有较大延深,可进一步开展深部找矿。  相似文献   

7.
石英脉型金矿的石英成因矿物学与找矿矿物学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金矿区石英的形态、成分、热发光、包裹体、红外谱的研究,可推测成矿热液来源方向,矿区剥蚀程度,以及矿区深部是否有远景。白桦岭石英脉型金矿中的石英假六方晶形、杂质含量高、热发光积分强度大、并且多峰、包裹体的爆裂脉冲数大并具多峰、红外吸收谱向低频偏移大为富矿标志。  相似文献   

8.
<正>黄铁矿热电性是在地质找矿及评价中应用十分广泛的标型特征之一,也是矿床预测中的一种快速、便捷的技术方法。它在判断成矿温度、剥蚀程度、矿床规模及找隐伏矿体等方面均有重要作用(申俊峰和李胜荣等,2013)。传统的热电性分析往往是从二维的角度进行的,本文选择樊岔Au矿床为研究对象,结合矿区已有的地形地质图、勘探线剖面等地质资料,利用GOCAD软件的核心算法—离散光滑插值(DSI)方法,对黄铁矿热电性的三维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探讨,并对矿区深部成矿远景进行  相似文献   

9.
崔天顺  陈大克 《湖南地质》1995,14(3):162-166
对金矿区石英的形态、成分、热发光、包裹体、红外谱的研究,可推测成矿热液来源方向,矿区剥蚀程度,以及矿区深部是否有远景。白桦岭石英脉型金矿中的石英假六方晶形、杂质含量高、热发光积分强度大、并且多峰、包裹体的爆裂脉冲数大并具多峰、红外吸收谱向低频偏移大为富矿标志。  相似文献   

10.
矿床保存变化研究的热年代学技术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万明 《岩石学报》2016,32(8):2571-2578
成矿后矿床的保存与变化是矿床地质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研究程度不高,至今仍属于薄弱环节。矿床的保存与其隆升剥露密切相关,深入细致研究恢复矿区矿床的隆升和剥露历史,是揭示矿床保存变化的一种重要途径。本文重点论述研究矿床保存变化的技术方法,通过综合应用裂变径迹、(U-Th)/He、~(40)Ar-~(39)Ar年代学以及La-ICP-MS、锆石U-Pb定年等多种技术手段,研究成矿期次、构造活动期次以及二者间的联系,定量计算不同矿区、不同矿体、不同部位、不同时间的冷却隆升速率、隆升幅度、剥蚀速率和剥蚀量,探讨矿床保存深度与剥蚀量间的关系,总结不同时代、不同矿区矿床保存-变化过程,建立新的矿床地质-保存环境模型,完善矿床预测的综合示踪标志,最终预测不同矿区、不同地段隐伏矿床可能的产出深度,给出矿床可能已经被剥蚀殆尽的区段或地段,为深部找矿和区域成矿潜力评价提供依据。本文可为地质工作者的相关应用提供借鉴和手段。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何宝山矿段为典型实例,较系统地论述了矿区主要控矿构造地球化学特征,探讨了矿区原生晕指示元素分带序列和金矿化剥蚀程度。认为矿区主矿带何宝山矿段Ⅱ号矿化带南北两段产状及剥蚀程度的差异,系受东百向张扭性断裂(F5)成矿后活动影响所致。  相似文献   

12.
通过堆积矿矿-土组合特征的研究,揭示了平果矿区在强烈剥蚀环境中堆积矿保存的地质条件,将矿层结构类型划分为斜坡型、洼地型和塌陷型,明确了它们与矿区岩溶地貌分带对应、继承演化的关系.通过矿层地球化学分析,在矿土物源关系、风化程度、成矿相关性等方面揭示了堆积矿在演化过程中风化强、剥蚀弱的特点,这种特点有利于铝土矿的成矿.矿层...  相似文献   

13.
蒋艳明 《地质找矿论丛》2014,29(3):463-466,470
热液矿床原生晕具有明显的分带特征,其中含矿溶液在运动方向上显示出的轴向分带尤其重要,分带序列的建立对于评价隐伏矿体的规模、埋藏深度以及剥蚀水平有指导性意义,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地球化学找矿方法的找矿深度。针对黑龙江省三道湾子金矿,计算总结出轴向分带序列特征,确定矿体的前缘和尾晕指示元素以及分带性指数,结合矿区已知矿体对所研究矿脉剥蚀程度和深部成矿潜力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岩相古地理、地层建造及岩石类型、构造、岩浆岩、风化剥蚀等控矿条件与成矿的关系的基础上,总结了三天门金多金属矿区在时间与空间上的成矿规律,建立了该矿区区域及矿区容矿岩系成矿模式,指出了下步的找矿方向,为该区进一步找矿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5.
兴蒙地区发育多个盆地,盆地主要类型为叠合型和克拉通型,且盆地内发现了一系列铀矿床。在大量钻孔资料编录整理、编图研究等基础上,笔者阐述了各盆地发育的大地构造背景,盆地的构造、沉积充填、还原介质、流体作用和铀矿化等特征,讨论了铀成矿的构造动力学过程。在此基础上,笔者提出了铀成矿作用发生于盆地特定的构造演化阶段,一定大地构造背景下发育的富铀基底地层、岩浆岩等控制了成矿物质来源,造就了规模宏大的铀成矿域、成矿省及成矿区带。盆地在断陷、坳陷及克拉通阶段发育了还原建造和铀储层的组合类型,构造反转使得盆地不同部位遭受剥蚀,形成剥蚀窗口;剥蚀窗口主要发育于盆地的边缘、凸起和凹陷的结合部位。随着剥蚀抬升,深部油气、煤成气等向剥蚀隆升区运移和逸散。在铀成矿流体与还原介质的氧化还原作用下,形成潜水、潜水- 层间氧化带和层间氧化带,同时形成铀矿体。盆地内铀成矿作用类型为①潜水、潜水- 层间和层间氧化作用;②同沉积成矿;③构造热事件叠加成矿;④多种流体混合作用成矿。在综合中新生代兴蒙地区不同阶段大地构造演化与铀成矿作用特征研究基础上,作者阐述了各盆地的地质特征和相应的铀成矿机理,建立了兴蒙地区铀成矿动力学模型。  相似文献   

16.
秋树湾矿区是一座中型规模的铜、钼矿床。在水平方向上矿区具北铜南钼的分布特征,即北山铜矿床和南山钼矿床;从垂向上看,北山铜矿床深部赋存有规模较大的钼矿体,并具垂直分带现象,即上铜下钼。这主要是矿区成矿后,构造活动使南山赋矿区向上逆冲,使其上部的铜矿体被剥蚀,而北山赋矿区上部的矿体则保存了下来。因此,研究认为,在北山铜矿区的下部及南山钼矿区中深部寻找隐伏钼矿床具有较大潜力。  相似文献   

17.
瑶沟金矿床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表明,主成矿因子为中偏高温元素组合,成矿与岩浆热动力活动有关,矿床元素垂直分带显示深部可能有盲矿体存在,水平分带表明成矿元素在热液中的运移方向为由西向东,矿体剥蚀程度为中-下部,其地球化学原生晕剥蚀程度为中-上部。据上述特征建立了矿床地球化学预测模型 。  相似文献   

18.
都龙锡锌铟多金属矿床位于华南板块西南缘之滇东南老君山矿集区南部,是中国重要的锡锌铟多金属资源产地,构造控矿特征明显。对铜街、曼家寨两个典型矿段及外围构造变形分析及控矿构造解析表明:区内各地质体之间均为构造接触,构造变形主要存在伸展滑脱及左行走滑等构造样式;F0、F1、F2三条南北向断裂组成的早白垩世伸展滑脱构造控制了矿区的矿化蚀变及矿体空间产出形态,是矿区最主要的控矿构造;成矿后北西向马关—都龙左行走滑断裂为破矿构造,但其正断的性质使矿区受剥蚀程度相对较低,对矿床保存有利。根据控矿构造组合特征及区域构造背景建立了构造控矿模式,认为矿区南部深部、西部寒武系地层与新寨岩组深部为进一步寻找锡锌铟矿的有利区域,矿区深部找矿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9.
根据成矿理论和我国成矿规律研究的最新成果,对北京市区域成矿规律进行了初步研究,划分出2个Ⅳ级成矿区和5个Ⅴ级成矿带(或矿集区),并对其成矿特征进行了总结,编制了区域成矿规律图,这项研究对提高本地区地质工作研究程度、确定已知矿区深部及外围的找矿方向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0.
石森  赵旭东 《矿物岩石》1997,17(3):22-26
本文首次应用自然金、黄铁矿、石英、钾长石等矿物的成因矿物学标志,对水晶屯金矿床的含金性、矿体的剥蚀程度和延伸范围进行了初步的定量评价,为今后在矿床深部及外围的找矿工作提供了一种简便有效的成矿预测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