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晕渲图的设计与制作一直是地学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问题,使用晕渲图展示地形直观、形象、立体感强.目前有多种思路被提出用于改善晕渲图的显示效果,但是在制作小比例尺晕渲图时,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地形破碎导致难以把握地形宏观骨架,缺少海洋地形或海洋地形过于具体干扰到陆地要素表达,传统的DEM与山影数据叠加的模式使得美观与地形清晰无法兼得,这就需要重新对这些问题进行思考.本文以晕渲图的基本理论为出发点,采用地貌晕渲与分层设色相结合的方法,讨论全球范围的晕渲图制作过程中,不同显示比例尺下DEM分辨率配置技巧、海洋地形展示方法与地形可视化新思路.实验证明,该方法可以保证晕渲图在每级显示比例尺下都能展示出良好的地形效果,为中小比例尺晕渲图增强表现力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2.
以工程应用为目标,设计并实现一个轻便实用、灵活而高性能的地貌自动晕渲系统。在实现该系统时,采用沿地形的走向进行三角面剖分和计算平均法向量的方法,使得制作的地貌晕渲图不仅能准确表达地形,而且具有较好的图面效果。同时提出并使用实现海量数据快速自动晕渲的方法和实现地理要素与地貌晕渲图高精度自动叠加的方法。实践证明,该系统基本弥补了已有系统的不足,能满足大规模数字地图生产制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3.
基于DirectX的地貌晕渲实现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计算机制图学以及地理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计算机地貌晕渲已经成为地理信息可视化的热点问题。本文根据地貌晕渲原理,分析了计算机地貌晕渲中的光照模型原理以及DirectX的渲染过程,探讨了晕渲光源方向设定规律,并设计开发了基于DirectX的晕渲成图系统。  相似文献   

4.
地貌晕渲是反映地形特征最直观的方法之一.研究基于1∶10000DEM及1∶50000DLG数据,利用ArcGIS软件,介绍了《陕西省水利普查图集》中地貌晕渲的生产技术方法、地貌类型的高程划分及分级设色方法,并讨论了地貌晕渲在《图集》中的应用,为地貌晕渲图的制作及其在地图集中的应用提供了指导.  相似文献   

5.
结合数字地貌晕渲图的地形信息表达特点,解析晕渲信息的产生原理,将数字地貌晕渲信息分为色彩信息和光照信息两种类型,并确定色彩和光照信息度量因子,提出了一种基于差异度和信息熵的数字地貌晕渲图信息度量方法,通过试验,初步验证了本文所提方法的合理性和正确性。  相似文献   

6.
阐述《安徽省地图集》中地貌晕渲图的研究和实践。介绍了地貌晕渲制作的技术准备,分析了利用国家1:25万DEM数据库和1:5万DEM数据库DEM数据的获取方法,描述了晕渲制作过程中高程抬高系数的选取、地形高度表的划分及分层设色、生成的晕渲图像与矢量图形的配准问题等。这些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在综合性地图集生产中具有示范性与推广性。  相似文献   

7.
高质量晕渲图制作技术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晕渲法是表现地貌的一种直观形象的方法,在地图产品中广泛使用。本文从晕渲的原理、晕渲生成的参数控制、晕渲的图像处理、彩色晕渲图的制作方法等方面探讨了高质量晕渲图的制作技术。  相似文献   

8.
提出一种数字地貌晕渲图像的地形信息量计算方法,其原理是利用数字图像领域的理论和方法对晕渲图像进行处理,通过判定晕渲图地形特征像素,得到晕渲图的特征图,再基于信息论相关理论计算得到数字晕渲图的地形信息量。并利用不同地形区域DEM进行地形信息量的计算与验证分析,实验发现,基于该方法所计算出的数字晕渲图像的地形信息量与其所基于的原始DEM的信息量具有相似的对应关系,表明该方法所计算得到的信息量具有可比性,对数字晕渲图的地形信息量评估及其与要素叠加的尺度一致性和信息载负量研究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9.
地貌晕渲图是指利用数字高程模型( DEM)来生成,可以很好地反映地形、地势的变化,具有较好立体感的地图。本文以地貌晕渲基本理论为出发点,利用Global Mapper软件实现对制图数据的地貌晕渲图自动生成。对制图区域内的地形地势特征,地貌晕渲图在计算机上实现的关键技术,整体性考虑对地貌晕渲图效果的影响,合理分析设置Global Mapper软件中的各类参数,并利用Photoshop软件对地貌晕渲图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0.
地貌晕渲图是直观反映地形地貌的有效手段。地貌晕渲的生成技术、生产流程和表达形式,是晕渲图制作的关键环节。讨论了地貌晕渲的基本理论以及数字地貌晕渲的生产技术,并以ArcGIS技术平台为依托,重点研究晕渲图的生产过程。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电子沙盘日益风行,沙盘模型作为一种立体直观的微缩景观,以其一览性、固久性和直观表现力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发展空间,就沙盘制作的实践,介绍沙盘模型设计的指导思想、设计方案和具体的制作过程。  相似文献   

12.
From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heory capacity limits of maps are derived and some cartographic rules are formulated—based on theoretical models and perception studies. The perception study shows that for a relief map with coloured height intervals the channel capacity, as defined in information theory, is reached at seven~eight height classes. Generally, the length of a visual variable may be characterized by the channel capacity of the map. This theoretical study shows how increased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perceptual separation as the number of categories increases. The requirement becomes more and more crucial as the number of categories exceeds five. The principle of group visibility is formulated and demonstrated. Group visibility considers the visibility of groups of map features and may be utilized in a visual search for geographical patterns. The quantitative measures presented offers computational methods to control group visibility for example in an interactive visualization system.  相似文献   

13.
Digital "softcopy" maps are becoming the norm—replacing static paper maps in applications from wayfinding to scientific research. As a result, the design of interface tools that allow users to manipulate map parameters effectively and efficiently is likely to become as fundamental to cartography as the design of maps themselves. This article presents some principles for the design of interfaces to geo-referenced data. These principles are summarized in a hierarchical approach to interface design with conceptual, operational, and implementational levels. This hierarchical approach leads designers from questions about the goals of the system and the users of that system to the creation of tools to accomplish those goals and interface controls that allow effective interaction with the tools. The article goes on to describe the application of these principles to a prototype geographic visualization system designed for exploration of spatial data sets and visualization of reliability of both data and data abstractions associated with environmental change. The prototype involves a synthesis of concepts and methods derived from cartography, scientific visualization, and exploratory data analysis into a system for exploratory spatial data analysis and spatial decision support.  相似文献   

14.
信息通信时代促生地图的对象空间与表达空间发生了巨大变化,地图可视化理论面临空前挑战。针对泛地图的表达特点,构建泛地图可视化维度体系,给出了三元空间下泛地图可视化的研究框架,分析了泛地图可视化维度的层次、类型和特征,以具体的表达手段、状态、读图者视角、可视范围、变形、空间变换、空间参考等11个维度解构三元空间下的泛地图可视化模型,详细列出了其中6个可视化维度,并以迁徙地图、虚拟地图为例,分析不同维度组合下的泛地图可视化特征,拓展现有地图学理论框架。  相似文献   

15.
王建雄  张辅霞  孔令琼 《测绘科学》2007,32(1):82-83,72
采用遥控模型直升机作为航空摄影平台,无线数字摄像头摄影,按近景摄影测量方式进行处理,测绘目标区域小面积大比例尺地形图,作者将此方式称之为数字近景航空摄影测量。通过对面积为1.3km2的试验区域进行数字近景航空摄影测量,并与常规数字化测图成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证明,采用近景航空摄影测量方法测绘小面积大比例尺地形图,其精度可满足摄影测量精度要求,并可提供数字正射影像图,同时减少测图成本。  相似文献   

16.
数据可视化技术利用计算机图形图像学以及数据挖掘技术,以交互方式将数据中的隐藏信息展示给用户,为用户决策提供参考。近年来,随着PC计算能力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数据可视化技术已无法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信息处理需求。目前,数据可视化在可视化过程中存在显示结果精确度低、表达方式单一、不能突出数字信息内含的规律性等问题。本文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了基于三维地图的可视化大数据解决方案,该方案通过制作专题地图可视化数据,对数据的规律性进行了研究,从而方便用户理解数据的深层次信息,发现隐藏的特征、模式、趋势等信息。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校园WebGIS的初步设计方案、技术实现及具体操作。通过实地测量和地形图数字化得到学校的空间数据,以ArcIMS作为地图服务器,利用可视化开发工具Sun Java Studio Creator2.1作为丌发环境,使用Java Server Faces技术和ArcGIS Creator plug-in插件,采用浏览器/服务器(Browser/server)模式,丌发了基于B/S结构的校园WebGIS系统。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生态环境综合系列图编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文惠  廖克 《测绘科学》2005,30(3):67-69
福建省生态环境综合系列图是数字福建应用项目《福建省生态环境动态监测与管理系统》中数据库建设的一个重要基础工作,包括生态环境类型图、生态环境评价图、生态功能区划图以及地势图、地貌图、土壤图、植被图、土地利用图等。编制工作是在参考各种图件和文字等资料基础上,以遥感(LandSatETM)为主要信息源,根据影像特征的差异勾绘生态环境单元并记录各单元一系列相关信息,根据单元图属性派生其它图(地势图除外)。编制过程中着重解决了各专题图的分类系统和编码系统、多源信息复合、遥感综合系列制图与地图演绎法结合应用、3S技术的综合应用、多种制图技术的综合应用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在Visual Basic Language(VB)程序设计语言基础上启动AutoCAD绘制地形图的方法,编写了使用VB通过全站仪导出数据在AutoCAD中绘图的绘图程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