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中国近海TOPEX/POSEIDON卫星测高数据处理的初步结果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本文分析处理了TOPEX/POSEIDON卫星1~82周期的测高数据。重新计算了逆气压改正数;利用共线法计算的TOPEX和POSEIDON之间相对偏差估值为19.9±1cm;将编辑后的海面高与Basic和RaPP计算的平均海面高进行比较,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明显的系统偏差。  相似文献   

2.
新一代卫星重力探测任务GRACE大大提高了地球重力场模型中长波分量的精度,使得联合卫星测高平均海面分离更精细稳态海洋动力地形成为可能。本文利用T/P(1994年~2003年)和JASON-1(2003年~2005年)卫星测高数据确定了全球30′×30′平均海面高;基于重力场模型WHU-GM-05,计算得到对应于海面高的GRACE海洋大地水准面格网值;利用“移去-恢复法”和高斯滤波求得全球稳态海面地形。与EGM96、R io05、ECCO和GGM02模型进行比较,检验结果表明GRACE任务有效的改善了海洋大地水准面的精度,使得稳态海洋动力地形能够呈现更多细部。  相似文献   

3.
利用ICESat数据计算了海冰覆盖的北冰洋海域海面高,获得的北极平均海面高模型ICESat MSS与DTU13MSS模型存在-10.0±9.6 cm的差异。分别根据EGM2008和ArcGP大地水准面模型计算的平均海面动力地形在总体趋势上完全一致,准确地展现了北冰洋的主要洋流特征。根据ICESat计算的海面高分析了北极海平面的季节性变化,与验潮站数据的对比表明不同ICESat任务期之间存在系统差异。  相似文献   

4.
利用多颗卫星的测高数据,经共线平均及交叉点平差,建立浙江深海海域2.5′×2.5′格网分辨率的平均海面高模型,在扣除海面地形影响后得到海域的大地水准面起伏,并与EGM2008所得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利用移去-恢复技术及SVR方法,联合验潮站GPS/水准数据与EGM2008大地水准面模型,计算浙江近岸海域大地水准面起伏;最终建立浙江海域2.5′×2.5′格网分辨率的大地水准面模型。  相似文献   

5.
杨小东  施颢  甄宗坤 《现代测绘》2014,(1):12-13,17
研究了利用SVR进行平均海面高格网化的方法,并结合平均海面高数据的特点,确定了格网化半径;利用Surfer11软件中几种数据插值方法,对平均海面高进行了格网化处理,并对结果进行交叉验证;将SVR格网化方法所得平均海面高与surfer11格网化所得平均海面高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利用SVR进行平均海面高格网化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6.
联合多代卫星测高数据确定中国近海稳态海面地形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联合多代测高卫星(Geosat GM和ERS-1/168,TOPEX/Poseidon(简称T/P)、变轨T/P,ERS-2,GFO)数据,基于强制改正法得到中国近海2'×2'格网分辨率的平均海面高模型;然后以EIGEN-GL04C重力场模型为参考模型,基于测高垂线偏差法精化得到中国近海2'×2'格网分辨率的测高大地水准面模型;最后联合移去一恢复技术和Gauss滤波技术,采用几何域法得到中国近海2'×2'格网分辨率的测高海面地形.利用中国沿岸长期验潮站平均海面高程信息,由直接推算法与平差法得出1985国家高程基准相对于所建测高大地水准面的垂直偏差分别为23.62±5.38 cm与22.33±1.07cm,与海洋学方法和GPS/水准方法得到的近期结果相近[1~2];扣除各自垂直偏差后的比较表明,由上述两种方法得到的海面地形模型的精度分别为±5.38cm与±5.23 cm.  相似文献   

7.
联合卫星测高和物理海洋监测数据计算海面地形和测高大地水准面(以下称联合问题)是卫星测高应用领域的前沿课题之一。本文从流体动力学基本方程出发,推导出近海定常环流的高程模式,由此高程模式出发利用有限差分法组成观测方程,从而按最小二乘间接平差法解算联合问题。最后联合 T/ P、 E R S- 2卫星测高和物理海洋监测数据,计算了东中国海( 22°- 41°×116°- 131°)的平均海面地形。  相似文献   

8.
刘杨  宋丽洁  王新建 《北京测绘》2021,35(4):534-538
平均海面模型是研究海图基准及海平面化的重要参考.经过数据预处理、重复周期观测数据共线平差、非重复周期观测数据海面时变校正、多种卫星测高数据联合交叉点平差、海面高格网化等几个环节,利用1993—2012年近20年的测高数据,建立日本海域(30° ~45°N、130° ~145°E)2′ ×2′网格分辨率的平均海平面模型(Japan Mean Sea Surface,JPMSS),与WHU2013、CLS15、DTU18三种全球平均海面高模型以及TP(Topex/Poseidon)/J1(Jason-1)/J2(Jason-2)平均参考框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在研究区域内,JPMSS相比于其他模型误差最小,精度较为可靠.  相似文献   

9.
基于多源卫星测高数据的新一代全球平均海面高模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高精度高分辨率平均海面高模型是研究海洋动力环境变化的重要基础。本文基于多源多代卫星测高数据,包括Geosat/GM、Geosat/ERM、ERS-1/168、ERS-2、Envisat-1、T/P和Jason-1数据,采用统一精密的模型或方法对各项地球物理改正和传播介质误差进行了改进或重新计算,然后以T/P和Jason-1两种数据的共线平差作为参考基准,通过发展的全组合交叉点整体平差方法大幅度削弱了径向轨道误差和时变海面高影响,经比较后优选了最小二乘配置格网化方法,以EGM2008高阶重力场模型由移去-恢复方法得到了全球纬度80°S~82°N范围内海域2′×2′平均海平面高模型WHU2009。与国际上较常用的CLS01平均海平面高模型及实测2年平均Jason-1比较表明WHU2009模型整体精度优于CLS01模型。  相似文献   

10.
黄、东海海面地形在1993-2001年间的变化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期以来海面地形变化是海面变化研究领域里一个具有显著意义却相对冷寂的研究方向,卫星海面测高技术的发展为此方向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手段和数据。本文利用TOPEX/POSEIDON卫星的SSHA数据对黄、东海1993-2001年期间的平均海面地形的空间形态特征、变化速率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年内变化特征等3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海区9年平均海面地形的基本特征为:东南高、西北低,由东南向西北倾斜,最大高差超过90 CM;1993-2001年期间全海区均呈现海面上升趋势,上升速率值在5~8.6 MM/A之间,海面上升的空间分异表现为南快北慢,东快西慢。海面地形的年内变化在时间上呈正弦波动,空间上中、北部区域变化速度快,年较差大;南部区域变化速度慢,年较差小;变化空间特征复杂。  相似文献   

11.
Phytoplankton size classes (hereafter, PSCs) were derived from satellite ocean color data using a present phytoplankton abundance-based optical algorithm in the northern Bering and southern Chukchi Seas to characterize the spatial and seasonal variations of the different PSC and investigate the contributions of small phytoplankton to the total phytoplankton biomass. The comparison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phytoplankton abundance-based method approach could reasonably classify the three PSCs (pico-, nano-, and micro phytoplankton). The satellite maps of the dominant PSCs were derived using long-term satellite ocean color data. The general spatial distribution showed that the large (micro-) phytoplankton were dominant in the coastal waters and the west side of the Bering strait, while the small size (nano- or pico-) phytoplankton were dominant in the open ocean waters. Nano- and microphytoplankton were dominant in May and October in most of the study area, while pico-phytoplankton were dominant in the summer months in the open ocean waters. The annual variation in small phytoplankton dominance had a strong positive relationship with the annual mean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which is consistent with the increasing dominance of small phytoplankton biomass as water temperature increases. Microphytoplankton have an apparent increasing trend in the southeastern Chukchi Sea but slightly decreasing trends in Chirikov and St. Lawrence Island Polynya (SLIP). In contrast, there were increasing trends in picophytoplankton in Chirikov and SLIP, which seems to be related to increasing annual SST. It is crucial to monitor changes in dominant groups of phytoplankton community in the Bering and Chukchi Seas as important biological hotspots responding to the recent changes in environmental conditions.  相似文献   

12.
为了提高南极海冰出水高度的估算精度,以威德尔海为例,基于CryoSat-2卫星测高数据,联合冰桥计划(IceBridge)机载测高数据和科考船走航观测数据,获取应用最低点高程法反演海冰出水高度的最佳估计参数,进而估算并分析了2011—2017年,每年5月—10月威德尔海海冰出水高度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最佳的出水高度估算方案为采用0.8倍标准差剔除高度计观测值粗差后,选择沿轨10 km数据段并取最小5%的样本点平均值作为局地海面高估算海冰出水高度;近7年来南极威德尔海月均海冰出水高度总体呈现略微变薄的趋势,变化范围在17.9~27.4 cm之间;威德尔海海冰出水高度的分布呈现东薄西厚的特征,较大值主要分布在西威德尔海以及南极半岛东部海域。上述结论可为进一步研究南极海冰厚度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利用Engelis按SEASAT卫星测高资料得到的海面地形模型和Levitus按位水准得到的海面地形模型计算了我国沿海几个验潮站与青岛验潮站之间的海面地形,并与几何水准联测得到的这几个验潮站的平均海面的高差进行了比较。用这三种方法求得的我国大陆沿海海水面倾斜的趋势大体上是一致的。此外,在全球统一系统内计算大地水准面差距时,若在计算点附近(Ψ_0=10°)应用我国区域性重力异常,由于大地水准面差距零阶项N_0和海面地形的影响,可使N的误差达到0.4米,这对确定米级精度的大地水准面差距是有影响的。  相似文献   

14.
用强制改正法建立中国近海平均海平面高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联合Geosat GM数据、ERS-1数据、T/P数据、T/P新轨道数据、ERS-2数据和GFO数据,采用强制改正法确定了中国近海(0°~41°N,105°~132°N)2′×2′格网分辨率的平均海面高模型,并将其与CLS01、GF-SC00.1和KMS04平均海面高模型进行了比较。统计结果显示,这些模型格网差值的RMS分别是10.17cm1、2.70 cm和16.13 cm,在剔除差值大于50 cm(分别剔除0.5%、0.89%和1.6%)的误差点后,RMS分别为7.98 cm1、0.29 cm和12.59 cm;与三年的Jason-1数据(Cycle 22~127)的平均框架相比,其RMS为7.40cm。  相似文献   

15.
卫星测高沿轨海面高的精细结构及其应用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章传银  文汉江 《测绘学报》2002,31(2):114-117
首先介绍了频域和多尺度域中的两种沿轨测高海面高精细结构,进而提出了利用沿轨测高海面高精细结构计算平均海面高与海平面距平的新方法,最后进一步讨论了沿轨平均海面高和海平面距平的频谱和多尺度分解,以及它们随时间的变化特性。  相似文献   

16.
联合多种测高数据建立高分辨率中国海平均海面高模型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6  
利用经过编辑和环境改正后的多代卫星测高资料,通过联合交叉点平差以削弱径向轨道误差和不同卫星测高任务之间的系统偏差等因素的影响,建立了中国海域及邻海(1°N~41°N,103°E~137°E)2.5′×2.5′平均海平面高模型,并将其与CLS-SHOM98.2、GFZMSS95A和OSUMSS95平均海平面高模型进行了比较。  相似文献   

17.
如何实现海陆多源数据的融合共享是当前GIS发展研究的一个热点问题。创新性地提出并研究了海陆地理空间数据一体化整合技术,解决了目前存在的海洋与陆地地理信息无法集成共享的问题,有效实现了海陆矢量数据与栅格数据的有机融合。目前,该成果已成功应用于宁波市海洋信息化管理工作中,实现了宁波市各类海洋地理数据的整合集成,为全市各级海洋部门业务应用提供了统一的空间信息协同共享服务框架。  相似文献   

18.
利用奇异谱算法对国家160站气象资料中的青岛气温数据和ERSST海表温度资料进行了分析,研究了青岛气温的发展趋势和周期性变化规律,并对未来青岛市气温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与原观测数据接近(相关度接近0.95)。同时也研究了青岛气温异常和全球海表温度的相关性,研究表明:青岛气温异常与全球海表温度异常部分地区存在超过0.79的相关性,其中最大正滑动相关系数位于9月份8N、49W点,并且青岛气温异常存在4个单位的滞后时间。  相似文献   

19.
以南海北部为研究区,利用MODIS SST( sea surfeca temperatare)数据探讨了海水表面增温异常与海域油气藏和天然气藏区分布的关系.研究发现,已勘探的油气区域在临震前有64%的增温概率,可以将临震前海面温度的增温异常作为一种指示深部油气藏赋存的重要标志;结合地质构造与断裂活动特征,认为南海珠江口盆地深水区、台西南盆地、西沙海槽以及笔架南盆地等是油气或天然气水合物可能的赋存地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