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 毫秒
1.
小微湿地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江西省林业科学院城郊竹园小微湿地修复为例,通过系统分析本底条件,运用多种生态恢复技术和修复措施,结合景观与科普宣教建设对小微湿地进行科学综合的修复建设。竹园小微湿地修复后,湿地生物多样性增加,生态系统功能完善,实现了水质净化、水土涵养、景观游憩和科普宣教等多种功能目标。  相似文献   

2.
小微湿地具有独特的生态功能。近几年,北京市重视小微湿地保护和修复工作,山区森林公园的小微湿地保护修复尚缺少实践和示范。百望山森林公园运用微地形改造、湿地岸带护坡等多种生态修复技术,开展小微湿地修复建设。修复后的小微湿地生态效益和景观效益及科普宣教功能得到充分发挥,旨在为北京市其他地区小微湿地修复建设提供参考和示范。  相似文献   

3.
从湿地公园定义及效益分析入手,分析了湿地公园建设中的保护及恢复措施。保护措施主要是通过隐蔽条件建设、生境岛营造、繁殖巢构建、建设生态廊道、野外投食以及建设生态围栏和警示牌等,达到保护湿地生物的目的;恢复措施主要包括基质恢复、植被恢复、水环境恢复以及岸坡恢复等。湿地保护与恢复措施的实施可为我国湿地公园建设与管理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小微湿地具有调节气候、蓄水防洪和美化环境等重要生态功能。利用2009年、2015年和2020年的遥感影像,提取出烟台市各区县小微湿地的斑块数量和面积信息,研究3个时期烟台市小微湿地的分布特征。研究结果表明,2009年、2015年和2020年,烟台市的小微湿地都主要分布在海阳市、莱阳市、招远市、牟平区和莱州市;2009年、2015年和2020年,烟台市分别有1921块、2040块和1797块小微湿地,小微湿地的总面积分别为7550 hm^(2)、7805 hm^(2)和6433 hm^(2);2009年与2020年之间,龙口市小微湿地面积的年变化率(-6.55%/a)的绝对值最大,海阳市小微湿地面积的年变化率(-0.26%/a)的绝对值最小,海阳市、莱州市、牟平区、招远市、蓬莱区、栖霞市和龙口市小微湿地面积的年变化率都为负值;2009年、2015年和2020年,莱阳市和市区(包括芝罘区、莱山区和福山区)小微湿地的斑块数量和面积在不断增大,所以其各阶段的小微湿地面积的年变化率也都为正值;2009年,烟台市小微湿地的地理重心位于栖霞市南部,2020年,烟台市小微湿地的地理重心位于莱阳市北部偏东区域,烟台市小微湿地的地理重心向东南方向迁移了7.34 km,其迁移速率为0.67 km/a,表明烟台市小微湿地高密度区已经由中部迁移至南部;人类活动是导致烟台市小微湿地斑块数量和总面积减少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小微湿地在水质净化和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沙家浜国家级湿地公园内的小微湿地群为例,研究了多水塘活水链技术在小微湿地群改造中的应用。通过实施水系连通、植被恢复、水生动物恢复和藻类恢复工程,将多个小微湿地串联起来,实现水质净化和区域生物多样性提升的双重目标,为长江中下游小微湿地群的改造及有效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正>一、助力中国《小微湿地保护与管理决议》通过基于我院近10年来针对小微湿地的科研与应用成果,经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湿地管理司委托,我院先后编制了《关于加强小微湿地保护恢复与监测管理决议的调研报告》、《中国小微湿地编目系统与资源调查指南》,提出小微湿地编目系统、调查方法和统计制图,并率先在常熟开展调查实践。基于此,中国向湿地公约提交《小微湿地保护与管理决议》,并于湿地公约第13届缔约方大会正式通过。  相似文献   

7.
中国湿地保护恢复策略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中国湿地保护恢复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依然存在以下问题:湿地威胁加剧、自然修复为主难以满足湿地恢复的需求、小微湿地生态问题被忽视和经济发展的积极效应没有充分发挥等。提出了中国湿地保护恢复由抢救性保护转向全面保护,合理选择湿地恢复等级,自然恢复与人工修复并重、注意中度干扰应用和创新湿地保护恢复新模式等策略。  相似文献   

8.
利用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和第二次全国湿地调查所用的合肥市遥感影像数据和实地调研资料,采用分层抽样法,在合肥市选取了41处小微湿地,进行重点调查;建立了小微湿地生态状况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方法和德尔菲方法,对合肥市被重点调查的41处小微湿地的生态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在合肥市被重点调查的41处小微湿地中,生态状况为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的小微湿地的数量分别为8处(占19.51%)、11处(占26.83%)、15处(占36.59%)和7处(占17.07%),合肥市小微湿地的生态状况整体一般,部分小微湿地存在环境污染、水质恶化和人类活动干扰严重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国内小微湿地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其保护、利用和监管日益受到重视,但仍欠缺韧性生态空间建设目标下的小微湿地利用模式研究。根据上海小微湿地调查基础和管理需求,提出了上海小微湿地的定义和保护管理建议。通过综合考量生态环境、地理区位、地方需求、周边影响与所有权限等主要影响因子,提炼"主城区—新城—新市镇—乡村"4级城乡体系共同发展下的上海小微湿地保护与多元利用的景观游憩、环境保护、自然保育和产业支撑4个主要模式,充分发挥其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增强城市生态空间韧性。  相似文献   

10.
南京新济洲湿地生态恢复研究   总被引:2,自引:3,他引:2  
以新济洲湿地为例,研究了长江洲滩湿地生态恢复的内涵,提出了生态恢复工程方案。新济洲湿地位于长江下游南京市江宁区段,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该湿地结构和功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通过对新济洲湿地的野外研究,分析了退化湿地生态系统的特征,从湿地生境、生物、结构与功能方面阐述了生态恢复的总体构想,研究了湿地恢复的工程手段与可持续利用模式。新济洲湿地生境恢复包括栖息地、基底、水体和土壤的恢复;湿地生物恢复途径有提高植被覆盖率、控制外来物种和保护野生动植物;湿地结构与功能恢复内容包括生态序列重建,生态系统、湿地景观与生物多样性恢复。湿地恢复的工程手段有景观建设、功能区建设、生态定位站、血吸虫防治、植被移植、防护林和河道整治等;湿地可持续利用模式包括桑基鱼塘、生态农业与生态旅游。  相似文献   

11.
河南黄河流域湿地面积占河南省湿地总面积的近1/3,保护与恢复湿地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分析了河南黄河湿地现状、特点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湿地保护和恢复建议,包括提高公众认识、加快湿地保护制度和自然保护区体系建设、加强科学管理等。  相似文献   

12.
小微湿地作为水乡的生命脉络,列为常熟市湿地保护工作的重点。常熟市小微湿地主要分布于乡村,通过介绍常熟小微湿地的概况,探讨乡村小微湿地面临的水体环境不良、法律规范空白、管理机制不佳、管护资金缺乏等问题,并提出管护利用措施,如减少湿地污染源、提高湿地自净能力、加强科研监测巡护、建立管护制度规范、建立协调管理机制和加大多元资金投入等,以期达到乡村小微湿地的可持续发展,并为其他地区小微湿地管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湿地保护保育措施设计是江西东江源国家湿地公园规划与建设的核心。对河流湿地进行保护和保育、修复和恢复,构建良好的河流廊道生态系统,恢复其生态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营造优美的湿地景观,是把东江源国家湿地公园打造成"健康的湿地、洁净的水源、原生态的河流"的关键。通过设计河道保洁工程、河流湿地修复与恢复工程、生态河岸带建设工程、水生生物多样性恢复工程、湿地生态滤场构建、生态缓冲控制区6大工程14个项目,对东江源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进行科学、系统与有效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特征及保护对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具有以下生物多样性特点;不同类型的湿地中生物多样性差别显著;生物的态适应类型复杂;生物区系的地理分布成分有一定规律性;资源性动植物物种多;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和濒危物种多。受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影响,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出现了天然湿地面积减小、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湿地生态服务功能退化、湿地生物多样性水平下降等问题。为了保护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的生物多样性,提出了加强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实施湿地生态恢复工程、建设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加强宣传教育以提高全民生物多样性保护意识、加强黄河三角洲湿地科学研究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北京翠湖湿地生境恢复及效果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湿地恢复是指通过生态技术或生态工程对退化或消失的湿地进行修复或重建,再现退化前的结构和功能以及相关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自2010年,翠湖湿地综合运用了微地形重塑、基质恢复、植被种植和岸带护坡等湿地生境恢复技术,累计应用面积约13.33 hm2。翠湖湿地应用生境恢复技术之后,有效改善了水环境质量,血红裸藻"水华"现象爆发频率显著降低,水华覆盖面积得到有效控制。同时,湿地基质质量得到了有效提升。湿地植被覆盖度由恢复之前的51%增加到恢复后的71%;植物物种由221种增加为236种;水鸟种类和偶见种有所增加。本研究可为城市湿地恢复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6.
分析小滦河国家湿地公园现状,根据湿地公园建设目标和湿地类型特点,采取湿地草场流转、退耕还湿、封滩禁牧、社区共建、申报景区等方式,增加区域内湿地面积,恢复湿地功能,提高生物多样性,有效地保护与恢复了当地生态环境。小滦河湿地公园建设带动当地社区贫困人口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助推脱贫攻坚,提高社区群众福祉。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淡水森林湿地面积的急剧减少,退化森林湿地的植被恢复对保障长江流域的生态安全至关重要。在我国安徽安庆市湿地生态脆弱区,根据该地区的土壤类型以及森林湿地木本植物资源,筛选出6种湿地适生树种,分别为枫香、美洲黑杨、中山杉、垂柳、金丝垂柳、池杉;建立了3种淡水森林湿地植被恢复多物种配置模式,取得了较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为全球变化背景下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退化淡水森林湿地植被恢复和重建提供了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滨海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明显,滨海湿地区域或大尺度的生态修复研究十分匮乏,尤其是在工程应用方面。通过对射阳盐场1号水库进行生态恢复,包括引水补湿、地形改造、植被、鱼类及底栖类恢复及水文调控等工程措施,恢复水库鸟类栖息地的生态功能,为滨海湿地生态恢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湿地生态恢复中基准环境和弹性理论相关概念,对制定湿地生态恢复目标的主要方法进行了回顾,重点探讨了基于古生态记录制定湿地生态恢复目标的技术路线:根据湿地现代生态调查,建立生物指标与环境因子转换函数;通过对湿地沉积记录中生物指标的分析,重建湿地历史时期植物、水位、水环境要素等;结合历史资料和湿地沉积记录,确立未受人类活动扰动的湿地生态状况,以此作为湿地恢复的基准环境;参照弹性理论,制定湿地生态恢复目标。  相似文献   

20.
栖息地面积减少、质量下降严重威胁蓝冠噪鹛的生存状况。通过对江西婺源月亮湾蓝冠噪鹛分布情况、生活习性及现状栖息地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从驳岸修复、植被恢复、生境营造等方面开展栖息地修复工程。采用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通过驳岸修复工程、植被护坡带建设工程、小微湿地构建工程等措施,达到稳定河势、恢复生境、修复蓝冠噪鹛栖息地的目标。本工程可提升蓝冠噪鹛栖息地质量,恢复生境多样性,增加区域生态系统稳定性,同时还可提升项目区水土保持能力,为山区型河道鸟类栖息地修复工程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