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1.台址概况绥化台位于黑龙江省绥化市西南郊区,台址位置为东经126°57′50″,北纬46°37′30″。该台所处构造部位属于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测区内分布有走向约N18′E的绥化—逊克主干断裂带,並有NE向、NW向断裂与之斜交或斜切。测区第四系岩性为黄土状亚粘土及砂砾  相似文献   

2.
2005年8月5日四川会东-云南会泽间5.3级地震序列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8月5日22时14分41秒,在四川省会东县与云南省会泽县交界一带发生了Ms5.3级地震。据西昌遥测地震台网测定:震中经纬度为26°35′N,103°03′E,震源深度为10千米。分析认为:这是一次前震—主震—余震型的地震序列事件。另外,由于这次地震情况比较复杂,根据周围20多个测震台站记录的P波初动解求解的震源机制解结果,初步认为这次地震的主震有可能是位于震区附近小江断裂带北段巧家—蒙姑断裂、蒙姑—东川断裂西侧北东向淌塘—岩坝断层北西上盘,在近水平的北北西向主压应力挤压作用下,发生了往北东方向逆冲的右旋错动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1 台站概况及改造方案的确定马陵山地震台位于山东省郯城县城东北20km马陵山的西坡,地理坐标为118°27′E,34°42′N,海拔高程为110m。台站地处沂沭断裂带安丘-莒县断裂的东侧,台基为白垩系红色砂岩,岩石倾向东南,倾角为60°~70°,受构造断裂影响,岩石较破碎。地电阻率观测分东西、南北两个测道,供电极距1000m,测量极距300m。东西测道横跨安丘-莒县断裂。按照中国地震局950102项目总体设计要求和950402实验项目的内容,为实现地震观测的综合化,数字化,根据山东省地震局项目实施组安排,确定对马陵山台地电阻率观测进行改造。将要完成的内容…  相似文献   

4.
利用同一地点的2个地震在相同台站记录的P波到时差是一个常数这一原理,找到了与汶川主震位置相近的余震,并利用台站距震中近,且记录波形清晰、完整的优势,对余震进行了定位,依此确定了汶川主震的位置和发震时刻.结果是震中位于31°1.26′N、103°22.50′E;震源深度7.9km;发震时刻(北京时间)为2008年5月12日14时27分58.80秒.  相似文献   

5.
INTRODUCTIONArshan volcanic cluster is in the eastern part of the Inner Mongolia Autonomous Region,andlocated onthe westernfringe of the middle segment of the Da Hinggan(Greater Xing an)Mountains.Geographical coordinates of the volcanic cluster are120°14′00″~121°10′00″Eand47°15′00″~47°45′00″N.The volcanic tectonic unit belongs tothe Datong_Da Hinggan Mountains Cenozoic volcanic belt(Huang,et al.,1993).Volcanic activityis multiperiodic and can be dividedintothree main ph…  相似文献   

6.
2019年9月16日在甘肃省张掖市甘州区发生MS5.0地震,震前山丹地电阻率和地电场观测资料出现了较为明显的短临异常,震中距63 km。本文对该异常进行分析总结,排除周围观测环境,观测系统,自然环境,磁暴等因素外,认为该异常是较为可信的地震前兆异常。地电阻率观测资料异常形态NS测道表现为转折快速上升-缓慢下降,EW测道为转折缓慢上升,N45°W测道为缓慢下降-转折缓慢上升。地电场观测资料异常形态长极距NS道、长极距N45°E道、短极距NS道表现为转折同步缓慢上升,长极距EW道和短极距EW道转折同步缓慢下降,短极距N45°E道异常不明显。地震在异常持续过程中出现转折变化或上升(下降)速率发生改变时发生。  相似文献   

7.
1979年3月l5日,云南省普洱县内发生了一次6.8级地震,极震区位于该县的磨黑公社和孟先公社交界处。依据震中区正规穿斗木架房的破坏情况,震中烈度定为九度,极震区面积达18平方公里,六度线内的总面积为656平方公里,极震区几何中心位于N23°05′30″,E101°12′30″。国家地震局测定的微观震中是N23.1°,E101.1°。宏观方法确定的震源深度为5  相似文献   

8.
2006年7月22日09时10分21.6秒,云南省昭通市盐津县境内(28°01′N,104°08′E)发生Ms5.1地震,震源深度9km.极震区烈度为Ⅵ度,个别Ⅶ破坏点,等震线形状呈椭圆形,长轴走向北东向.地震造成22人死亡,13人重伤,35428户、151168人受灾.2006年8月25日13时51分41.1秒,盐津县(28°03′N,104°07′E)再次发生5.1级地震,震源深度7km,较7月22日地震略浅.微观震中由722地震位置向西北偏移约4km.由于震中位置基本相同,故地震灾害相互叠加,出现灾害加重现象和灾情范围扩大趋势,地震造成2人死亡,重伤7人,1万多户、4.5万多人需要紧急转移安置,房屋倒塌1500多间,其中170所学校的校舍不同程度受损.  相似文献   

9.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 地电阻率定点观测区环境被干扰严重影响观测质量, 装置系统在地表布设的工作方式难以取得有效观测和持续发展, 因此装置系统向井下深部布设受到人们关注。 同时, 地表大极距观测方式难以持续发展, 也促使地电阻率定点观测向井下小极距观测方式发展。 井下小极距观测相比地表大极距观测占地面积小, 能较好地排除或减弱地表测区环境干扰对观测结果的影响, 既能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 又能较好地为地震监测服务。 2018年, 在总结已建井下地电阻率台站布极方式和建设工艺的基础上, 新建延庆台井下小极距地电阻率观测。 本文重点分析了延庆台井下小极距地电阻率观测装置系统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如水平向和垂直向观测相结合、 布极方式、 电极制作和埋设深度等装置系统技术过程, 以及水平向和垂直向观测装置系数的计算等。 延庆台建设较好地获得了近全空间观测布设, 从理论上解决了井下小极距地电阻率建设的难点, 为将来要进行井下小极距地电阻率观测装置系统建设的台站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1985年8月1日20时13分,在西藏米林县境发生5.6级(M_S)地震。经现场调查,震中位于米林县纳玉乡来沟桥(29°04′N;94°14′E)。震中烈度为Ⅶ度,波及林芝、八一镇,卧龙、墨脱等地,有感面积约2万多平方千米。 1.地质地理概况米林地处米林—措那地震带,南东、北西分别为扎日—杰果和雅鲁藏布江大断裂。海拔平均3000米左右,雨量充沛,气候温和,人口较多。 2.烈度及震害极震区为椭园形,呈北东-南西向,长轴8.5千米,短轴5.5千米,面积约37平方千米。  相似文献   

11.
引言姑咱台位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康定县境内(102°10′E,30°06′N),属国家类测震台。该台处于北西向的鲜水河断裂带、北东向的龙门山断裂带和北南向的安宁河断裂带复合部位靠北的地段,是四川西部监视地震活动的重要窗口之一,见图1。台基岩性为斑状黑云母花岗闪长岩...  相似文献   

12.
正目前针对地震条带研究大部分是从地震活动性方面,较少有结合前兆数据进行归纳分析。本文尝试研究强震的条带分布与水温之间的特征关系,采用统计分析方法,初步分析了北东向条带内外区域的强震,与玉树井水温的井震距、震级、地震前异常持续时间和最大异常幅度等4方面的相互关系。玉树井位于青海省玉树县结古镇团结村,井点坐标为(33.01°N,97.02°E)。地热观测井深  相似文献   

13.
晋冀蒙交界及附近地区小极距井下地电阻率观测装置设计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肖武军  解滔  张尧 《中国地震》2019,35(1):134-143
为提升2022年北京冬奥会期间地电阻率测项的震情保障能力,将对晋冀蒙交界及附近区域的宝昌、集宁、阳原、大同、代县、临汾、通州和平谷8个台站在原有观测基础上增加具有全空间性质的小极距井下地电阻率观测。本文根据台站钻孔岩芯剖面和电测深数据反演测区水平层状电性结构,利用介质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系数方法,计算影响系数随极距和埋深的变化,选择合适的极距和埋深,使浅层介质对地电阻率观测的影响尽可能小,使目标层位对观测的贡献尽可能大,减少浅层介质对观测的影响。由此得出了各台站观测极距及埋深等装置系数,在此基础上完成了8个台站观测装置的方案设计。  相似文献   

14.
前言长春合隆地震台是中国地震局 类基本地磁台 ,正式出版的地磁观测报告及磁暴报告与 4 0多个国家 (或地区 )实行资料交换。1 981年 ,台站投入形变电阻率 (简称地电 )观测 ,设置 N4 5°E,N4 5°W两测道 ,为十字型对称性布极 ,供电极 ( A、 B)极距为 2 0 0 0 m,1 992年改为 1 3 0 0 m,测量极 ( M、 N)极距为 4 0 0 m。观测中心点位于地磁观测室南 1 70 m处 ,供电线 ( A1 B1 )在地磁观测室及记录室西侧 ,垂直距离 1 50 m;供电线 ( A2 B2 )在地磁观测室及记录室东侧 ,垂直距离 1 1 0 m。地电观测证明 ,向 A、 B电极供电时 (直流 2 .4 A…  相似文献   

15.
任北油藏位于河北省中部任丘市区的东侧,它是华北油田的一部分,是为任西大断裂与任丘四号断裂所夹持的扇形地带,其主要开采层为奥陶系碳酸盐岩,属层状油藏,地层倾向北东向。开采区内主要分布有北东向和北西向两组陡倾正断层,断距一般小于150米。该区从1986年9月起连续发生地震活动,震中大多分布在油田建设公司(简称:油建)附近,大约在北纬38°42′—38°44′与东经116°08′—116°11′范围内(图1—3)。  相似文献   

16.
焰山、高山--内蒙古阿尔山火山群中的两座活火山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阿尔山火山群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部 ,地处大兴安岭中段西缘 ,地理坐标为 1 2 0°1 4′0 0″~ 1 2 1°1 0′0 0″E ,4 7°1 5′0 0″~ 4 7°4 5′0 0″N。火山构造单元上属大同 -大兴安岭新生代火山活动带 (黄镇国等 ,1 993)。火山活动具多期性 ,可分为上新世、更新世和全新世。火山产物覆盖在侏罗纪火山 -侵入岩之上 ,总体呈北东向展布 ,出露面积约 1 30 0 (km) 2 ,上新世为拉斑玄武岩 ,第四纪主要为碱性橄榄玄武岩。火山作用方式既有岩浆爆破式和溢流式 ,也有射气岩浆喷发。以往区域地质调查 ① ,② 和本次初步考察确定阿尔山火山群由 4…  相似文献   

17.
子午工程二期漠河(122°E,53°N)大气风温金属成分激光雷达利用高空大气金属层共振荧光散射机制探测80~120 km区域的金属层成分,并将这些金属成分作为示踪物去研究中高层大气的各种复杂的化学和动力学过程.子午工程二期漠河钙原子激光雷达采用的时间分辨率为1.1 min,空间分辨率为30 m.在这种高时空分辨率下,仍然得到了高信噪比信号.通过对2023年1月钙原子数密度随时间和高度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背景层钙原子峰值密度达到了33.55 cm-3左右,并且其突发层钙原子峰值密度可以达到约53.64 cm-3;在与延庆(116.0°E,40.5°N)钙原子数密度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发现延庆的钙原子数密度小于漠河的钙原子数密度;在与国外台站钙原子观测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发现漠河钙原子数密度和德国Kuhlungsborn(54°N,12°E)台站的钙原子数密度接近,比法国的Observatoire de Haute Provence(44°N,6°E)台站的钙原子数密度大.在2023年1月12日至14日,我们观测到了钙流星尾迹,并且流星尾迹往往出...  相似文献   

18.
基于自2002年3月17日至4月15日在锚定测流站平均位置(20°49′57″N,120°48′12″E)处观测海流,在吕宋海峡从卫星绝对地形导出的地转流(简称为卫星地转流)以及采用最大熵方法作谱分析,研究了吕宋海峡海流的结构和变化.在锚定测流站处亚潮流表明,当水深增大时,流速减少,流向则以反气旋方向旋转.这揭示在上层海流向南海进入,而在中层南海水向太平洋流出.在吕宋海峡海流的垂直结构充分地显示吕宋海峡的三明治结构,虽然在海底附近水层并未进行观测.谱分析结果表明存在以下显著的谱峰周期:(ⅰ)在垂向方向上潮流变化;(ⅱ)在200和500m处,对于频率f〉0和f〈0的两种情况,都存在周期约为4~6d,而在800m处只在f〉0情况下存在上述周期;(ⅲ)在200,500和800m处,对于f〉0和f〈0两种情况都存在周期约为2~3d.上述结果揭示吕宋海峡海流自表层至800m整个水体都存在显著的天气尺度的变化.从观测流和水文与卫星观测都揭示在2002年春季吕宋海峡并不存在黑潮流套.  相似文献   

19.
鲍海英  夏忠  毕雪梅  李鸿宇  王昕 《地震》2022,(3):192-203
根据地电阻率影响系数理论,分析了江苏省海安顾庄观测站井下地电阻率台站在对称四极地电阻率观测时,每层介质的影响系数随深度和极距的变化情况,并对该台站的观测装置系统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与地表NS向观测相比,海安顾庄观测站井下观测装置能较好地抑制地表干扰;(2)海安顾庄观测站井下观测的供电极距■在100~235m,电极埋深H在28~34m较合理。该分析结果可为具有类似台址电性结构的地电阻率台站实施井下观测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20.
源自多个大电流源的华东地区地电场空间变化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地震电磁学研究中,电流在地下流动特征与构造关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多个强电流源的存在和大范围地电场观测站的分布格局为我们研究这个问题提供了更好的机会.本文通过利用上海及其周边地区4个地点不同的高压换流站接地极向地下注入的大电流(1200~4780A)信号,研究了华东地区8个台站组成的地电场观测台网接收到的附加地电场信号,推进了对地电流在地下传播特征的认识.研究显示:1从幅度特征而言,对于源自不同的大电流信号,各台站观测到的附加地电场信号幅度特征有很大不同,而近处的浦东台只能观测到南桥大电流源的信号而观测不到其他3个大电流源发出的信号,存在着所谓的"敏感点"效应;2对于上海地区4个接地极大电流而言,能够观测到源自它们的附加地电场的台站最远为350km,在更远的台站则观测不到.3从均匀度方面而言,在每个台站对于不同的信号源,记录到的附加地电场信号在各方向上的长极距和短极距信号幅度之比可以有很大变化;4在方位特征上,只有崇明台站接收到的同里接地极和华新接地极大电流信号的计算方位度数与实际方位度数误差最小,分别为0.2°和0.8°.而在距离各个信号源最近的青浦台,这种误差要比崇明台站的大;5极化方向特征显示,在青浦台和崇明台所观测到的附加地电场信号中,存在着同一方向上长、短极距信号极化方向是反向的现象,这与常理相悖,怎样解释该现象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本文从点电流源与台站测线布局构成的装置系统、大区域介质非均匀性、台站测区以及附近地区的介质细结构的影响三个方面,对上述特征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和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