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乌鲁木齐河流域典型冰川与全流域其他冰川波动的监测结果表明,50年代末与60年代初以来,各冰川均处于全面退缩状态,且冰川长度退缩量、面积和冰储量减小量与冰川的规模有密切的关系,大冰川退缩量大,但退缩量所占百分比较小,小冰川则相反,而且三者与冰川的长度等级有较好的统计关系。在区域上有更多的冰川波动资料时,可以通过优化这种统计关系用于推断无观测资料冰川在过去数十年中的波动情况,为评估区域冰川资源变化提供快捷的方法。计算说明,流域冰川全面退缩量值相当于乌鲁木齐河流域高山带在过去30年中气温升高了0.35±0.27 ℃。  相似文献   

2.
乌鲁木齐河流域典型冰川与全流域其他冰川波动的监测结果表明,50年代末与60年代初以来,各冲川均处于全面退缩状态,且冰川长度退缩量,面积和冰储量减小量与冰川的规模有密切的关系,大冰川退缩量大,但退缩量所占百分比较小,小冰川则相反,而且三者与冲川的长度等级有较好的统计关系。  相似文献   

3.
陈建明  刘潮海 《冰川冻土》1996,18(4):331-336
介绍重复航空摄影测量对比成图方法在监测乌鲁木齐河流域冰川规模和形态要素变化中的应用,以及成图过程中对控制加密和精度等问题的处理。检验表明,航空摄影测量对比成图方法能较准确地量测冰川长度、面积和储量等全形态要素的变化量,可以用于区域冰川变化的监测研究。测量资料表明,1964 ̄1992年间,乌鲁木齐河流域155条冰川的规模均在缩小,冰川末端平均后退率为12.4%,面积平均缩小率为13.8%,冰储量减少  相似文献   

4.
介绍重复航空摄影测量对比成图方法在监测乌鲁木齐河流域冰川规模和形态要素变化中的应用,以及成图过程中对控制加密和精度等问题的处理。检验表明,航空摄影测量对比成图方法能较准确地量测冰川长度、面积和储量等全形态要素的变化量,可以用于区域冰川变化的监测研究。测量资料表明,1964~1992年间,乌鲁木齐河流域155条冰川的规模均在缩小,冰川末端平均后退率为12.4%,面积平均缩小率为13.8%,冰储量减少15.5%。  相似文献   

5.
孙俊英 《冰川冻土》2000,22(1):15-22
研究了乌鲁木齐河流域从下游乌鲁木齐站、中游跃进桥站和源头大西沟站降水中稳定同位素 与温度的关系,揭示了内陆河流域系统降水中稳定同位素的变化规律.在乌鲁木齐河流域,降水中 的δ18O随海拔增高而减小,δ18O与温度有密切的正相关关系,说明δ18O是温度的可靠指标.在乌鲁 木齐河流域,局地性降水的增加影响单个降水事件中δ18O与温度的关系.在跃进桥站和大西沟站, 因局地性降水增加,所以单个降水事件中δ18O与温度的关系较乌鲁木齐站差.但在月平均以上时间 尺度上.跃进桥站和大西沟站δ18O与温度的关系反比乌鲁木齐站好.说明越往冰川区.δ18O对温度 反映越敏感.  相似文献   

6.
1990年以来天山乌鲁木齐河上游水资源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乌鲁木齐河是我国西北地区典型的降水、冰川和地下水综合补给的内陆河,对其水资源的研究不仅是西北寒区旱区水环境和水资源研究的热点,而且对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乌鲁木齐河水文水资源的研究内容十分广泛,并取得了很多高水平的学术成果。从高山区气候变化与冰冻圈的相互影响,山区降水变化与径流的相互影响,出山口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以及洪灾、致灾因子分析,流域内同位素、树轮气候和水环境研究等四个方面总结了相关研究。结果表明:(1)乌鲁木齐河上游气候趋于暖湿。气温的升高很大程度上受冬季气温大幅度升高影响,气温对高山区冰川积雪的影响要大于降水;冬季负积温也加快了冻土的消融;气温和降水的变化导致乌鲁木齐河上游河段冰川后退加速,积雪融化、雪线上升,冻土活动层增厚。(2)乌鲁木齐河流域降水量和降水变化速率具有明显的垂直特征,在中高山地区降水量和降水变率较大;山区降水还具有年代际特征,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区降水量呈现增加趋势并促进了山区径流量的增加。(3)降水量和冰川融雪量的增加,很大程度上加大了乌鲁木齐河流域山区的径流量,使得出山口区域洪水灾害的发生频率增加。(4)同位素分析的运用对探索径流形成和转化的机理具有重要意义。树轮研究为乌鲁木齐河流域气候变化序列的重建提供了技术手段。今后,乌鲁木齐河水资源承载力、水循环过程和水污染问题,是区域实现生态环境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7.
应用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天山南坡阿克苏河流域1956-2006年的实测径流资料, 分析了阿克苏河流域各支流径流变化的特征与趋势. 结果表明, 近50 a来, 阿克苏河流域径流量呈显著的增加趋势, 其中冰川融水是其主要贡献量. 径流量在1994年发生了增多的跃变, 原因可能是气温持续升高引起冰川消融径流急剧增多, 导致以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的河流径流量大增. 这种趋势能够持续多久, 取决于未来的气候变化及流域上游冰川系统的响应. 随着冰川的加剧退缩和较小冰川的消失, 短期内会给阿克苏河流域带来丰富的水资源;但是随着冰川补给峰值过后径流量逐渐减小, 将会给塔里木河流域带来严重的水资源和生态安全问题. 冰川的强烈退缩, 还会带来一系列的洪水灾害问题.  相似文献   

8.
利用"中国冰川资源及其变化调查"项目最新冰川编目成果和中国第一次冰川编目结果, 对中国叶尔羌河流域1968-2009年冰川变化进行了分析. 结果表明:叶尔羌河流域冰川总体上处于退缩状态, 面积减少了927 km2, 年平均面积减少23.2 km2, 年均面积缩小比例为0.36%·a-1, 与中国其他地区冰川退缩程度相比属于中等水平. 叶尔羌河流域不同规模冰川的退缩幅度存在差异, 小冰川大幅萎缩, 甚至消失; 规模较大的冰川相对变化幅度较小, 一些冰川出现过跃动. 从朝向分布来看, 位于南坡的冰川退缩最为严重, 而西坡较小. 冰川集中分布在海拔5 100~5 500 m和5 500~5 900 m区间, 海拔4 700~5 100 m区间的冰川面积减少最为显著. 消失冰川大多数为面积在0.2~0.5 km2的小冰川, 且朝向东北坡的冰川消失数量最多. 研究区有冰川分裂现象, 也出现了支冰川前进超覆现象, 统计表明该流域有13条冰川在前进后形成6条冰川. 1968-2009年研究区气温升高、降水增加, 总体上看, 降水增加缓解了因升温而导致的冰川退缩.  相似文献   

9.
天山中部现代冰缘作用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天山山脉处于干燥的中亚腹地,但山地内部的自然景观与周围地区截然不同。在现代冰川外围的现代冰缘区内,有着特殊的地形形成作用和生成物。但是,过去对天山地区的冰缘作用却很少为人们所了解。1958年以来,我国学者杨怀仁等开始注意这个问题。作者1965年在天山乌鲁木齐河流域、天山冰川定位站附近和博格多峰北坡三工河流域的考察中,发现这里冰缘作用有一定的独特之处,后来参阅了有关文献和资料,撰成此文。  相似文献   

10.
天山南坡的萨雷扎兹-库玛拉克河流域在中国阿克苏河协合拉水文站以上面积为12816km2,发育有冰川3195.41km2,冰川覆盖率25%.根据1957—2006年流域站点观测的降水、气温及其径流资料,通过最大熵方法计算了流域冰川物质平衡的逐年变化.结果表明:流域冰川径流深约为895mm,全流域河川径流深为381.3mm,冰川融水占协合拉站控制流量的58.65%,冰川融水变化对流域水资源量的影响非常明显.1957—2006年平均年径流量为48.64×108m3,径流在1993年后急剧增加,1994—2006年的平均年径流量比1957—1993年的增加了10.56×108m3,即增加了23%.由于负物质平衡消耗了大量过去积累的冰川冰,冰川融化对河流额外补给.初步计算,在过去50a由于气温升高引起的冰川净消融额外补给河流的径流量达309.47×108m3,相当于每年径流增加达6.19×108m3,约为年径流量的13%.1957—1993年流域冰川消融对河流的额外净补给量为5.3×108m3,占河流总径流量的11%;1994—2006年流域冰川消融对河流的额外净补给量为8.8×108m3,占河流总径流量的18%.随着...  相似文献   

11.
叶尔羌河是塔里木河的主源之一,发源于喀喇昆仑山北坡,冰川融水是其主要补给.以叶尔羌河流域库鲁克栏杆水文站以上流域国家气象台站的月降水与月气温资料、90 m分辨率的数字高程模型(DEM)以及1970年代的冰川分布矢量数据为基础,利用冰川度日因子融水径流模型重建了叶尔羌河上游流域平均冰川物质平衡、冰川融水径流序列,分析了叶尔羌河上游流域冰川融水径流变化的特征、趋势及其对河流径流的影响.结果表明:1961—2006年流域冰川平均年物质平衡为-163.1 mm,累积物质平衡为-7.5 m,平衡线平均海拔为5 395.7 m.1991年之后流域冰川物质平衡呈显著负平衡,平均年物质平衡为-301.2 mm,1991—2006年与1961—1990年相比平衡线平均高度上升了64.2 m.1961—2006年流域年平均冰川融水径流深为807.7 mm,冰川融水对河流径流的补给比重为51.3%;2000年之后冰川融水对河流径流的补给比重增大到63.3%,与多年平均值相比冰川融水对河流径流的贡献在2000年后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2.
乌鲁木齐河流域径流增加的事实分析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对应于新疆气候转型过程,天山乌鲁木齐河流域径流呈现了明显的增加趋势.河源区1号冰川水文点、跃进桥水文站及出山口英雄桥水文站径流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均呈现出非常明显的增大趋势,但其增加过程的转折时间不尽一致.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径流在1997年发生了明显的突变,主要是由于强烈的升温过程导致了冰川的强烈消融和河源区降水的连续增加双重因素叠加的结果;跃进桥水文站径流年际趋势同步和相似于河源区1号冰川水文点径流的变化.初步分析表明:径流增加的主要原因是高山区降水的显著增加,而流域内降水明显增加的区域在高山带及山前平原区,中、低山带降水的增加趋势不是非常显著.  相似文献   

13.
新疆叶尔羌河冰川湖突发洪水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61—2008年的气象-水文资料,探讨了气候变化与叶尔羌河流域冰川湖突发洪水的关系.采用非参数Wilcoxon统计检验和Kendall的τ关联检验分析温度、降水变化与洪峰流量量变化的关联性和一致性;用Mann-Kendall法对气温、降水和洪峰流量4000 m3.s-1突发性洪水的0℃层高度进行突变检验和趋势分析.结果表明:流域气温在1995年发生突变,且对冰川湖突发洪水发生起主导作用;降水突变不明显,对冰川湖突发洪水发生只起促进作用.自1880年以来,冰川湖突发洪水发生频率增加,与流域气温变化一致.1994年以来气温呈直线上升,洪水频率也呈显著增加趋势;冰川湖突发洪水发生频率与降水变化关系不明显;突发性洪水发生与其前8 d的0℃层高度显著上升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周祖昊  韩宁  蔡静雅  刘佳嘉 《冰川冻土》2017,39(6):1172-1179
冰川是西北干旱地区河流补给的重要来源,近几十年来,受气候变化影响,西北内陆河冰川面积退缩强烈,对流域水资源产生重大影响。利用1989-2013年的TM/ETM+遥感影像资料,通过波段比值阈值法结合GIS技术,提取了祁连山区苏干湖流域共计17期冰川边界数据,分析了冰川规模的变化规律,并结合气象资料研究了冰川区夏季气温和前期降水与冰川面积变化的响应关系,同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1989-2013年冰川面积呈持续退缩趋势,缩减速率为-3.01 km2·a-1,年平均面积退缩率为-0.87%,冰川面积由快速缩减变为略微消融。其中,1989-2000年冰川面积急剧退缩,缩减速率达到-4.49 km2·a-1,2000年后冰川面积有较小的减少趋势,缩减速率为-0.09 km2·a-1。分析认为,升温幅度的增大是导致20世纪90年代以来苏干湖流域冰川退缩加剧的根本原因,而冰川面积对于降水量的变化并不敏感,建立了冰川区7-8月平均气温与冰川面积的回归关系式。  相似文献   

15.
疏勒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通过设定疏勒河流域生态环境评价指标和环境质量刻度,采用主观概率累和法,对疏勒河流域天然植被退缩量、河湖萎缩与消亡、区域次生盐渍化、土地沙化、水土流失、水体污染六大子系统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疏勒河流域生态环境现状总体"一般",局部地区生态环境恶化,存在诸多隐患,在流域开发决策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16.
气候变化对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分析了乌鲁木齐河流域近40 a来的气候变化及其气候要素与冰川融水、降水径流的关系.结果表明:高山冰川区融水径流的变化主要受气温变化影响,冰川区夏季6~8月累积气温每增加0.5℃,流域37.95 km2冰川产生的融水量将增加3.3514×106m3;近期气温再升高0.5℃,冰川融水年平均径流量将达到35×106m3.降水对中高山径流的影响较大,每增加20 mm降水量,降雨径流量增加8.9×106m3,40 a来其变化呈略增加趋势,年平均增加量为0.4095×106m3,与冰川融水增加量相当;降水与冰川融水径流量增加百分率相比,增加幅度较小.最后提出了减少污染,增加植被覆盖面积等应对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影响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西北地区冰川径流变化的某些特征   总被引:23,自引:13,他引:10  
由于冰川的存在及其退缩,乌鲁木齐河源1号冰川的径流量高出同等条件下非冰川区径流量的61%,其中92%是由于冰川退缩和减薄补给的.70年代中期开始的气候变暖引起的冰川径流增加过程,在冰川补给最丰富的塔里木河流域年径流系列中有一定程度的反映,特别是在冰川覆盖率较大(>5%)的河流,1977~1989年与1956~1976年相比,在冰川补给最大的8月份,降水减少,气温升高,而山区径流明显增大;根据不同方法对冰川物质平衡的研究成果表明,若气温升高1℃,冰川径流的增加幅度不小于目前冰川径流的50%,也就是说冰川的存在可以在一定程度和时间内抵消或减弱气候变暖对西北干旱区水资源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河西地区内陆河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选取1955-2008年石羊河、黑河和疏勒河的河流流量资料进行计算和分析. 结果表明: 50多年来, 石羊河年径流总体呈明显下降趋势, 黑河呈略有增加趋势, 疏勒河呈明显增加趋势, 地域上呈现愈往西部的河流年径流量增加愈明显. 三大河流进入1990年代后有下降趋势, 进入21世纪均有明显增多趋势. 三大河流径流对气候变化有不同响应, 石羊河流域主要受季风气候影响, 气候变暖, 蒸发加剧, 水分散失量大, 是造成径流减少的主要原因;黑河和疏勒河流域主要受西风带环流影响, 径流增多的重要原因是气候变暖降水明显增多. 为减缓气候变化对流域水资源利用的不利影响, 在分析三大内陆河流量对气候变化响应特征的基础上, 提出了适应性水资源管理的建议. 建议应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改变生产方式, 调整农业种植业结构与布局;加大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建设, 搞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积极开发祁连山丰富的空中云水资源、哺育祁连山冰川等流域适应性水资源管理对策, 对流域进行综合治理与开发利用, 这些措施和对策将为流域水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1970-2007年西藏念青唐古拉峰南、北坡冰川显著退缩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1999年和2007年夏季,利用GPS技术先后对念青唐古拉峰(念峰)南、北坡的5条冰川末端位置进行了实地测量.结果表明:同1970年比较发现,过去近40 a来5条冰川退缩显著,1970-2007年间念峰北坡的拉弄和扎当冰川与南坡的爬努冰川末端平均退缩速率均接近10.0 m.a-1;西布冰川在1970-1999年间达到38.9 m.a-1,而爬努冰川流域海拔较高的小冰川5O270C0049退缩幅度较小,为4.8 m.a-1.2007年野外观测发现,爬努冰川1970年代的积累区有冰面河形成.念峰周围的冰川变化,不仅仅是末端的显著退缩,而且消融区面积也在扩大.  相似文献   

20.
乌鲁木齐河流域的水资源及其转化模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我国西北干旱内陆流域水资源形成、转化规律和水资源利用实际情况,利用乌鲁木齐河流域较为丰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资料,并结合流域水文地质条件,研制了乌鲁木齐河流域水资源转化模拟和计算模型。模拟和计算结果表明,乌鲁木齐河流域现状实际引水量和净用水量,已经大大超过现有水利条件下的最大可能引水量和净用水量,其中净用水量甚至超过了流域的水资源总量,水资源开发利用明显过度。在现有情况下,再采用提高渠系利用率方法增加可用水量,效果甚微,只能通过节水途径,提高水的利用率,去建立新的水资源供需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