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代早期发育陆源碎屑-碳酸盐岩沉积,豫西地区兵马沟组作为其早期陆源碎屑充填沉积,对于探讨中元古代早期华北克拉通南缘沉积环境演化有重要意义。在野外地质剖面实测基础上,结合岩性及粒度特征划分沉积相,探讨渑池地区兵马沟组沉积环境演化,为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代早期沉积环境演化提供约束。豫西渑池地区兵马沟组剖面自下而上主要岩性为含砾砂岩-粉砂岩、泥岩-含砾砂岩,垂向上沉积物粒度特征具粗-细-粗的变化,概率累计曲线揭示其水动力条件先减小后变大,兵马沟组下段为河控三角洲的三角洲平原-三角洲前缘-前三角洲-三角洲前缘亚相,上段为滨海相的临滨-前滨亚相,其代表华北克拉通南缘构造活跃期-稳定盖层沉积期之间初期海进-海退旋回;中元古代早期,华北克拉通南缘表现为北东高南西低的古地形特征,兵马沟组是该时期熊耳群或华北克拉通古老基底遭受快速剥蚀的产物;对比不同地区的兵马沟组沉积特征,其在区域上的沉积差异可能是沉积时间及古地形差异性造成的。渑池地区兵马沟组在该时期仍受华北克拉通熊耳裂谷活动的影响,兵马沟组记录了裂谷盆地充填早期的演化过程,对研究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代早期大地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界的沉积学、地层学及大地构造演化等研究一直是前寒武纪地质研究的热点问题。选取豫西济源地区中元古界兵马沟组典型剖面,在野外踏勘和剖面实测基础上,运用镜下薄片观察和粒度参数分析等方法对兵马沟组沉积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进行了沉积环境恢复。研究结果表明,济源兵马沟组岩性以紫红色砾岩为主,其次为含砾粗砂岩、粗砂岩等,从下往上砾石粒径逐渐减小,磨圆变好;砂岩的粒度参数特征及概率累计曲线特征表明兵马沟组为重力流沉积,概率累计曲线的变化说明其沉积时水动力条件整体上逐渐减弱。综合各方面特征分析,兵马沟组沉积时期水体动荡,有多期洪流出现,为间歇性的灾变洪流;沉积环境为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相,从中可识别出泥石流沉积微相、碎屑流沉积微相、分流河道沉积微相及漫流沉积微相,其中以泥石流和碎屑流沉积为主。该研究对华北克拉通南缘中元古界地层沉积环境演化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强烈改造盆地的构造格局研究对盆地原型恢复及其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塔里木盆地井下新的年代学资料、地震资料结合野外露头与区域构造分析,探讨震旦纪-寒武纪构造转换期的构造格局及其对寒武纪古地理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1)塔里木盆地前寒武系发育大型区域不整合,寒武系与震旦系不是连续沉积;(2)寒武系沉积前具有几近夷平的宽缓地貌背景,有利于寒武纪早期陆表浅海环境与缓坡型台地的发育,并制约台地的内部分异;(3)塔里木板块边界外延更广,寒武纪台地的范围超出现今盆地边界;(4)寒武纪-早奥陶世塔里木盆地为克拉通内弱伸展背景,没有裂陷槽发育;(5)寒武纪塔西南地区不是台槽,而是台内低隆起,板块边缘没有大面积古隆起;(6)寒武纪具有台地-斜坡-洋盆的宽缓构造-古地理格局。塔里木板块寒武纪发育范围广阔的、东西分区的统一碳酸盐岩台地,台内具有南北分带的凸起-凹陷结构,并以宽缓的斜坡与洋盆过渡。多旋回叠合盆地古地理恢复需要重视古构造的恢复。  相似文献   

4.
于涛  王宗起  马昌前  王东升  王涛  黄凡 《地质学报》2021,95(11):3266-3281
浙西北地区寒武系沉积环境及物源分析是重建扬子板块东南缘古地理格局的关键,进而可以为华南大地构造演化提供证据.本文根据沉积相时空展布、斜层理与同沉积褶皱恢复的物源方向以及碎屑锆石LA-ICP-MSU-Pb测年,综合探讨寒武系的陆源碎屑物源方向以及物源区.浙西北地区寒武纪地层主要由碳硅质岩、硅质页岩、砾屑灰岩、砂屑灰岩、泥灰岩、泥岩等组成.沉积序列、沉积相标志研究表明,寒武系沉积构造以泄水构造、滑塌褶曲、流动构造、层间滑动、同沉积褶皱和断层等为特征,发育大量滑塌沉积及碳酸盐岩浊积岩,整体为深水盆地及斜坡环境.沉积相时空展布及古流向研究表明,水体向北西方向加深,寒武系陆源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南东方向,非前人通过古生物地层判断的盆地基底北西高南东低.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表明,物源集中于574 Ma、747 Ma、1768 Ma以及2131 Ma,与邻区碎屑锆石年龄图谱对比分析表明,江山-绍兴断裂带及浙江中部地区为主要物源区,陆缘碎屑物质主要来自于陈蔡群、双溪坞群、河上镇群及八都群.寒武纪时期,斜坡盆地沉积基底向北西倾斜,位于盆地西北部的章里地区为沉积中心,华夏地块露出水面为剥蚀区.  相似文献   

5.
吴根耀  关静 《地质科学》2005,40(4):546-546
戴金星、刘德良、曹高社、陶士振和秦胜飞著的“华北盆地南缘寒武系烃源岩”,2005年由石油工业出版社出版。全书通过对华北盆地南缘新元古代—寒武纪沉积构造环境与全球同期沉积构造环境的对比,论述了华北盆地南缘新元古代—寒武纪早期沉积大地构造性质,并对本区寒武系底部优质海相泥质烃源岩进行了全面分析评价,探讨了沉积构造环境对烃源岩的控制作用和华北盆地南缘烃源岩的天然气地质意义。全书共六章,126页,213千字。第一章“绪论”,在简要评述国内外关于罗迪尼亚超大陆裂离构造和我国寒武系底部烃源岩研究的基础上,叙述了研究区新元古代…  相似文献   

6.
华北板块南缘新元古界罗圈组为一套特殊的杂砾岩层,其是否为冰川成因对于新元古代冰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在野外实测剖面的基础上,本研究对鲁山地区罗圈组岩性、岩相特征及冰蚀遗迹进行探索,恢复其沉积环境,结果显示:罗圈组底部存在冰溜面,主体为块状杂砾岩,砾石砾径差异较大,呈棱角及次棱角状,地层中含有砂岩透镜体及出现坠石构造;镜下观察砂岩分选磨圆差、颗粒支撑。上述特征说明豫西鲁山地区罗圈组为冰川成因,推断其为陆相冰碛岩及冰水环境形成的产物。本文建立了罗圈组冰川相、冰水相的沉积模式,对于确定该地区古环境、古地理及新元古代冰川发育范围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陕西洛南上前寒武系高山河组的微古植物群及其地层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陕西洛南县石门至陈耳沟一带的上前寒武系,属华北地层区南缘的金堆城—鲁山小区.地层出露良好,构造简单,各群、组之间的接触关系清楚.三十年代,赵亚曾、黄汲清等先后在该区进行过路线地质调查.解放以后,不少单位又相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地质调查及专题研究,使本区的地质研究程度不断提高,建立了晚前寒武纪地层系统.以往,本区除叠层石外,缺少其它古生物资料及直接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其地层划分对比相差悬殊,长期来难以统一.本文试图运用微古植物资料对该区上前寒武系的划分及对比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陕西洛南县石门至陈耳沟一带的上前寒武系,属华北地层区南缘的金堆城—鲁山小区。地层出露良好,构造简单,各群、组之间的接触关系清楚。三十年代,赵亚曾、黄汲清等先后在该区进行过路线地质调查。解放以后,不少单位又相继进行了较为系统的地质调查及专题研究,使本区的地质研究程度不断提高,建立了晚前寒武纪地层系统。以往,本区除叠层石外,缺少其它古生物资料及直接的同位素年龄数据,其地层划分对比相差悬殊,长期来难以统一。本文试图运用微古植物资料对该区上前寒武系的划分及对比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9.
甘肃的寒武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寒武系主要分布于北山、祁连山、河西走廊及陕甘宁盆地。根据沉积岩相及动物地理区系分为三大沉积区和7个沉积分区:北山沉积区分为下统双鹰山组、中统大豁落井组、上统西双鹰山组;祁连山沉积区未见下统,中统月牙山群、黑茨沟群和格尔莫沟群,上统香毛山群;华北沉积区下统未分,中统毛庄组、徐庄组和张夏组,上统仅见崮山组。三大沉积区的动物群分别为东南型(除早寒武世外)、过渡型和华北型。寒武系下界相当于滇东的沧浪铺阶之底界,并与震旦系冰碛层呈平行不整合接触。寒武纪岩相古地理轮廓受当时的地壳变动和气候条件所控制。早寒武世中晚期开始海侵,在北山沉积区之西部呈海湾,在陕甘宁盆地西缘呈浅海陆棚,省内其余地区(除西秦岭外)呈古陆状态。中寒武世广泛海侵,在祁连山形成海槽,且地壳运动加剧,火山喷发活动频繁。晚寒武世大规模海退,仅在北山局部地区、祁连山西段和陕甘宁盆地有沉积,其余均为古陆状态。  相似文献   

10.
左鹏飞  李雨  刘思聪  郑德顺 《岩石学报》2019,35(8):2545-2572
华北克拉通(华北)南缘中元古代早期熊耳群火山活动之后,在渑池-确山地区发育了一套中-新元古代沉积(汝阳群、洛峪群、黄连垛组、董家组以及罗圈组和东坡组),记录了该时期沉积-构造演化过程。通过该区碎屑锆石和洛峪群顶部凝灰岩年龄的约束,将汝阳群-洛峪群的沉积时代基本限定于约1750~1600Ma,导致洛峪群由中元古界上部或新元古界下划到中元古界长城系。因此,在现有的地层年代格架下,需要重新对该区中-新元古代沉积演化进行讨论。本文通过对洛峪口组上覆黄连垛组和董家组沉积环境和物源分析,同时借助古生界辛集组源区分析的约束,揭示华北南缘中-新元古代沉积-构造演化。沉积环境分析显示,黄连垛组沉积初期发育了河口湾沉积环境。伴随海侵扩大,在下汤地区沉积了潮上带长石石英砂岩与泥质粉砂岩,而叶县地区发育了潮间带泥晶白云岩。晚期下汤和叶县地区发育潮下带泥晶白云岩与含硅质条带白云岩。董家组与下伏黄连垛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董家组沉积初期为陆源碎屑物质供给充分的滨海相,在下汤和叶县地区沉积底部细砾岩及长石石英砂岩。随后,两个地区发育潮坪相长石石英砂岩与泥质粉砂岩,在顶部沉积了局限台地钙质泥岩。黄连垛组在豫西下汤和叶县地区沉积于河口湾-潮坪沉积环境,整体表现为自南向北的海进序列,而董家组总体上沉积于局限海盆的滨浅海-潮坪环境。由于下伏汝阳群-洛峪群分别沉积在河流-滨海-潮坪和浅海-滨海-潮坪环境,黄连垛组和董家组指示其沉积时期盆地产生收缩。碎屑锆石定年结果显示,黄连垛组和董家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峰值为1800Ma、2250Ma、2350Ma、2650Ma,两者物源均为华北克拉通。但下汤地区早古生界辛集组碎屑锆石显示主要峰值年龄为1850Ma、2500Ma、2200Ma、2700Ma,其次为1200Ma。结合华北克拉通发育大量的中元古代末期到新元古代碎屑锆石以及南缘中元古界官道口群和新元古界栾川群沉积特征,黄连垛组和董家组代表的局限盆地(海盆)沉积可能构成了该时期盆地的边缘相,期间伴随的抬升和盆地中心迁移可能与同期大地构造演化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河南灵宝朱阳下寒武统辛集组软体动物群的发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裴放  冯伟民 《地层学杂志》2005,29(11):458-461
河南灵宝朱阳地区下寒武统辛集组中新发现的小壳动物化石包括软体动物群的软舌螺、单板类、双壳类和腹足类以及海绵骨针和齿形类。该动物群可与安徽淮南雨台山组、河南确山、叶县、宝丰及陕西洛南辛集组动物群对比,时代属早寒武世中期,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早寒武世中期软体动物群属同一生物地理区。软体动物有可能在中国云南开始出现,并迅速迁移至扬子浅海各地,后经某种渠道迁移到华北地台南缘,演化成新的动物群。  相似文献   

12.
宋天锐 《中国地质》2007,34(2):315-323
笔者是在“五国编图项目”(中国、俄罗斯、哈萨斯坦、蒙古国、韩国)的中国北方磷矿床资料研究基础之上完成本论文的。中国北方磷矿床分为“沉积型”、“沉积变质型”和“岩浆型”三大类型。沉积型磷矿床主要产生于晚震旦纪陡山沱期和早古生代寒武纪早期,磷质来源以海洋生物磷为主;沉积变质型磷矿床主要产生于中元古代,磷质来源以火山磷质为主,也可能有生物磷质参与;沉积型和沉积变质型磷矿都包含陆地风化迁入盆地中的磷成分;岩浆磷矿床主要产生于海西期和加里东期的超镁铁岩浆岩,多与铁、钒、钛成为成矿系列。沉积型磷矿在华北地台南缘和塔里木地块北缘应重视,而沉积变质型在华北地台北缘有远景;岩浆型则主要勘查超镁铁岩系列。  相似文献   

13.
华北地区冶里-亮甲山期层序地层及其岩相古地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马学平  韩作振 《地质科学》1998,33(2):166-179
华北地区的冶里-亮甲山期地层由两个层序组成,“冶里”层序包括冶里组和亮甲山组底部的地层,相当于牙形石Utahconus beimadaoensis-Monocostodus sevierensis带至Scalpellodus tersus带,“亮甲山”层序包括其余的亮甲山组地层,相当于Serratognathus bilobatus带至Paraserratognathus paltodiformis带。由于海水由东北向南侵入,北部地区以海侵体系域及高位体系域发育为特征,主要属开阔海沉积,而南部及西部地区基本为高位体系域,主要属潮坪及局限海沉积,介于两者之间的曲阳-五台一带常以滩相为特征。这种体系域展布格局与生物地层相吻合。在晋南及豫北地区,常缺失海侵体系域的化石带,此外,由于每个层序结束时海退由南向北,因而南部地区又往往缺失高位期晚期或最晚期的地层。华北最北部,如河北平泉、秦皇岛一带,亮甲山组顶部见有一段在华北大部地区缺失的地层(Jumudontus gananda-Scolopodus sunanensis带),它代表了下一层序低位期间的沉积。随着海水再次由北向南侵入,结果形成了下马家沟组底部由北向南的超覆,也就是说,南部的贾汪组可能相当于北部下马家沟组的中下部,而不是底部。  相似文献   

14.
岳亮  刘自亮 《沉积学报》2017,35(4):752-762
中国华北克拉通南缘的前寒武纪沉积地层发育齐全、出露较好,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但前寒武纪的沉积地层年代久远,缺少佐证的生物依据,对沉积环境的判断更多依赖于构造背景、地理环境、岩石类型和沉积构造等,导致前人研究有较多的争议。以华北克拉通南缘汝阳群兵马沟组为例,通过精细分析岩石特征、古水流和沉积相,结合相关地层的区域对比及古地貌的重建,解释了兵马沟组的沉积成因和环境转换。汝阳群沉积地层不整合覆盖在华北克拉通南缘太古宙变质结晶基底或古元古代熊耳群火山-沉积岩系之上,兵马沟组作为汝阳群底部的地层单元,受地形和断裂的明显控制,接受丰富的物源供给,发育了一套极具特色的“双层叠加”沉积地层,代表了从冲积扇沉积到砂砾质滨岸沉积的环境转变,作为华北克拉通南缘以海相为主控的沉积开端,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相似文献   

15.
华北台地南缘安徽淮南、霍邱地区早寒武世早期地层较发育.从岩性、沉积相、层序地层上均反映自西往东变化较大,表现为由深变浅的深切谷充填型沉积。它表明这一期间.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碰撞挤压已经结束.转化为拉张性质的运动。  相似文献   

16.
大巴山地区早古生代发育下寒武统水井沱组(巴山组—鲁家坪组)和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2套黑色岩系。沉积学研究表明,2套黑色岩系均发育于扬子北缘被动大陆边缘盆地之上,早期快速海侵,沉积环境以深水陆棚为主,晚期随着海平面下降逐渐变为浅水陆棚沉积,局部发育滩礁沉积。早寒武世和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研究区均处于被动大陆边缘盆地,基底不平整,陆架边缘呈现多个小岛阻隔的古地理格局,但两者的形成机制却完全不同:早寒武世的构造格局沿袭了陡山沱期的地堑和地垒分布格局,地垒处表现为局部隆起或水下潜隆;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的构造格局则与扬子板块向华北板块俯冲有关,是在扬子北缘被动大陆边缘基础上发育起来的前陆隆起。这种受限的滞留海域有利于形成厚度大、有机碳含量高(2%~6%)、脆性矿物含量高(40%~65%)的富有机质页岩,虽然其是页岩气勘探的有利目标层系,但仍需加强构造保存条件的研究。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柴达木盆地北缘欧龙布鲁克微地块的野外地质调查及精细观察,根据剖面中发育的岩石组合关系、沉积构造特征以及地层接触关系,对该区早古生代寒武纪—早奥陶世沉积及岩相古地理特征进行了详细研究。认为早古生代欧龙布鲁克微地块处于火山岛弧弧后区域,柴北缘洋俯冲及陆陆碰撞控制了该时期的盆山格局与沉积充填演化。欧龙布鲁克微地块下古生界主要发育一套海相碳酸盐岩建造,仅在寒武系底部以及下奥陶统存在陆源碎屑沉积。从岩石组合来看,沉积相类型大致可划分为蒸发潮坪相、局限台地相、开阔台地相、台地边缘相和复理石盆地沉积5大类及相应的亚类。研究区早古生代整体处于海侵状态,欧龙布鲁克微地块早寒武世经历蒸发潮坪沉积,中、晚寒武世海侵范围逐步扩大,研究区接受了一套以浅海碳酸盐岩建造为特点的局限台地—开阔台地沉积。早奥陶世基本继承了寒武纪海侵范围,欧龙布鲁克微地块沉积环境向台地边缘浅滩—前缘斜坡转变,直至早奥陶世晚期台地相向中南方向迁移而形成于高海平面下的台缘斜坡—欠补偿深水陆棚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8.
到目前为止本省内早寒武世尚未发现有梅树村期和筇竹寺期沉积,仅有沧浪铺期和龙王庙期沉积存在。在济源—博爱—武陟一线以南地区有沧浪铺阶辛集组、朱砂洞组和龙王庙阶馒头组。该线以北只有龙王庙阶辛集组和馒头组。辛集组是个受特定环境控制的穿时地层单元。早寒武世沧浪铺早—中期(辛集组)沉积环境是潮下浅水陆棚和滨岸潮下带、滨岸潮坪潮间带。沧浪铺中—晚期(朱砂洞组)沉积环境是滨岸碳酸盐潮坪缓坡—潮间—潮上蒸发坪和潮间蒸发岩洼地以及潮下碳酸盐浅水缓坡。龙王庙期(馒头组)沉积环境是滨岸碳酸盐岩潮坪缓坡和潮下碳酸盐岩浅水缓坡。早寒武世痕迹化石主要产于三个层位,可分为H-T组合和L-B组合。前者为潮下浅水陆棚风暴环境痕迹组合,后者为潮间—潮上低能泥坪环境痕迹组合。早寒武世痕迹化石共11属(1新属)、16种(1新种、1相似种、10未定种)。  相似文献   

19.
寒武系纽芬兰统麦地坪组是海相沉积型磷矿的主要赋存层位。在金阳地区,麦地坪组沿北东-南西向展布,通过由北至南在谷德、西衙门、天地坝等9个地区采集样品27件的手标本及镜下观察,分析这9个地区的的麦地坪组沉积特征,认为金阳地区在早寒武世麦地坪期处于潮坪沉积环境。在谷德-西衙门一带为潮下高能环境,形成了内碎屑块状磷块岩;天地坝-桃坪一带亦为潮下高能环境,由于水体更浅,仅形成条纹条带状磷块岩,磷矿层也变薄;往南西,沉积环境变为潮间,由于甲依水下隆起的存在,隔断了磷质向南西运移,因此朗德-对坪一带麦地坪组虽沉积较厚,但难以形成磷矿层。基于麦地坪组沉积特征分析,恢复了成磷期的古地理,认为金阳地区的找矿远景区应位于谷德-西衙门一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