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王波  甄峰  席广亮  钱前  吴乘月  张浩 《地理研究》2013,32(2):380-391
移动信息技术成为21世纪信息化发展的新趋势,以微博为代表的新型网络社区成为当前人们重要的社交网络平台。本文尝试通过将微博用户的网络信息关系与地理关联,分析这一新型网络信息空间的地理特征、表现形式及其原因。研究发现:网络信息空间中的地域根植性仍然存在,表现为本地域的信息联系在网络信息空间中占据了主体地位,网络信息联系呈现出一定的距离衰减现象;网络信息联系与实际社会经济联系的相对一致性,表现为网络信息联系强度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对一致性,网络信息联系格局与社会经济发展总体格局的相对一致性;网络信息空间中的等级差异性,表现为网络信息联系强度的等级性,以及网络信息联系的不对称性。  相似文献   

2.
路紫  张秋娈 《地理学报》2019,(5):1058-1058
20世纪80年代以后,信息通信技术(ICTs)通过不同网络迅猛增加了信息流的传输,改变着包括城镇和乡村在内的人类社会经济组织方式,其作用比任何其他社会力量都更为明显。国际地理联合会(IGU)成立专门委员会围绕ICTs的空间现象,致力于探究ICTs的地理学含义,朝着信息地理时代大步迈进。  相似文献   

3.
张杰  盛科荣  王传阳 《干旱区地理》2022,45(5):1659-1670
核心-边缘结构的研究将加深对城市网络演化规律的理解。基于证券服务联系视角,解析了2005—2019年中国城市网络的核心-边缘结构演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 中国城市网络核心区块的规模稳步扩张,同时城市核心度的分布趋于分散,推动着城市网络向多中心格局发展;城市网络的核心区块主要由城市群的核心城市组成,城市网络连通度的分布收敛于Zipf法则,预示着中国城市网络将呈现持续的等级结构特征。(2) 政治权力、市场潜力、知识资本、航空联系和经济开放决定了证券企业获取有价值信息流的能力,进而构成了中国城市网络核心-边缘结构生长发育的基础;城市的网络地位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场所空间”中的影响力,这意味着城市网络的发展可能会加剧中国城市经济的发展差距。  相似文献   

4.
网络社区交流中距离的作用——以新浪微博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波  甄峰 《地理科学进展》2016,35(8):983-989
信息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丰富了人们的交流方式,也逐步影响人们的社交网络。本文通过分析新浪微博用户在网络社区中与本地人/外地人、熟人/陌生人的交流差异,探讨空间距离与社会距离在网络社会空间中的作用。在问卷调研中,结合新浪微博用户的网络“痕迹”,较为可靠的获取南京成年人微博用户与本地人/外地人、熟人/陌生人在网络社区中的交流差异。研究表明:①在网络社区中,相较于外地人与陌生人,受访者更倾向与本地人以及熟人交流,网络社区中空间距离与关系距离的作用仍然存在;②受访者在网络社区中与本地人/外地人、熟人/陌生人的交流差异受社会经济属性、居住环境、微博使用频繁程度影响;③虽然理论上网络社区使得用户能够克服距离阻力,延伸其关系网络,但空间距离与关系距离的存在使得实际生活中的社会关系网络仍然扎根于用户在网络社区中的交流。  相似文献   

5.
基于网络社会空间的中国城市网络特征——以新浪微博为例   总被引:60,自引:11,他引:49  
甄峰  王波  陈映雪 《地理学报》2012,67(8):1031-1043
信息技术影响下的城市区域空间结构变化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关注。本文以新浪微博为例, 从网络社会空间的角度入手, 对中国城市网络发展特征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微博社会空间视角下的中国城市网络存在着明显的等级关系与层级区分, 城市的网络连接度与城市等级表现出了相对一致性。根据城市网络层级与网络联系强度, 东部、中部、西部3 大区域板块的网络联系差异明显, 东部地区内部的联系, 以及东部与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的联系几乎构成当前网络体系中的全部。城市网络呈现出分层集聚现象, 具体表现为“三大四小”发展格局, 即京津冀区域、珠三角区域、长三角区域、成渝地区、海西地区、武汉地区、东北地区。高等级城市在整个城市网络中处于绝对支配地位, 北京以突出的优势成为全国性的网络联系中心, 而上海、广州、深圳则成为全国性的网络联系副中心。  相似文献   

6.
新疆旅游经济网络结构演变及驱动机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修正引力模型及社会网络分析法,构建新疆旅游经济网络模型,以2004,2010,2016年为时间截面,从社会网络角度分析新疆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的时空演变,并使用QAP分析,探讨旅游经济网络演变的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新疆旅游经济网络结构经历了"非均衡—均衡—相对均衡"的发展过程,以乌鲁木齐为核心的空间格局向多核心协同发展的模式演变,核心-边缘结构渐趋弱化;旅游要素集聚与扩散、交通建设、技术进步与创新、对外开放、旅游资源禀赋共同驱动着新疆旅游经济网络结构演变及扩展优化。  相似文献   

7.
孙茜  黄丽 《热带地理》2022,42(5):716-726
利用2005—2018年长三角城市群27个城市风险投资事件和联合专利申请数据,构建风险投资网络和绿色技术创新网络,采用二次指派程序方法探究地理、经济、制度和社会邻近性对风险投资网络和绿色技术创新网络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研究期内,风险投资网络与绿色技术创新网络耦合协调水平不断上升,高协调水平区域在空间上呈“Z”型格局,整体协调水平从内陆城市向沿海城市逐渐提高;4项邻近性指标对2个网络耦合协调发展的影响存在差异:经济邻近性、风险投资网络的社会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对2个网络耦合协调发展有显著促进作用,绿色技术创新网络的社会邻近性和制度邻近性对2个网络耦合协调发展影响不显著。  相似文献   

8.
唐佳  甄峰  汪侠 《地理科学》2020,40(8):1245-1255
以引用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的898篇英文文献和363篇中文文献为数据基础,综合运用引文内容分析和引文情境分析方法,基于中外引文的分析与对比,研究了“网络社会理论”对于人文地理学的知识贡献。研究发现:“流动空间”是国内外文献引用最多的理论观点,且国内研究的引用比例明显高于国外研究;国内外研究对于“网络社会理论”的关注点存在差异,国内研究主要聚焦于网络社会的外在空间形态及其的转型,而国外研究则更加关注网络社会的内在空间动力;引文内容承担着9种引用功能以及3类知识贡献,体现了“网络社会理论”对于人文地理学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批判性引用揭示了“网络社会理论”的不足之处,指出了“空间二元论”的抽象性、地方空间的重要性以及研究数据、方法和时代背景的局限性,为未来“网络社会理论”在人文地理学领域的应用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9.
国家中心城市高校技术创新溢出格局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依据技术创新合作和技术创新转移两种典型的技术溢出路径,借助合作申请专利、专利技术转移信息,构建了高校技术创新溢出能力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和社会网络分析法,分析了2000—2015年国家中心城市高校技术创新溢出能力变化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①国家中心城市高校技术创新合作溢出具有较强的地理邻近偏好,以广州最为突出;②与技术创新合作溢出相比,国家中心城市高校技术创新转移溢出的空间敏感度较小,以上海最为明显;③国家中心城市高校技术创新合作溢出能力权重大于创新转移溢出能力,技术创新溢出能力逐渐增强,合作溢出能力具有持续渐进性,转移溢出能力具有周期滞后性;④技术创新溢出能力与经济发展规模、创新人力投入规模和社会网络发展程度具有较为明显的正向相关性,与技术创新产出规模相关性不明显,与地理距离呈负向相关。  相似文献   

10.
王博 《中国地名》2014,(6):37-38
档案建设是文化事业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利用网络来构建良好的信息资源整合渠道,成为每一个档案工作者面对的新课题。虽然计算机技术已经普及,通讯技术也越来越发达,但是档案信息资源的利用却没有呈现很好的局势。在网络环境下,借助文化事业改革的东风,发展档案信息资源的整合事业,借助网络进行有效的信息传播,进一步推动档案信息网络传播。一、档案信息资源网络传播的内涵传播是人类的一种社会行为。  相似文献   

11.
张舒宁  阮文奇 《地理研究》2022,41(3):731-747
展会是一个信息密集型行业,网络信息扩散对大型展会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然而,当前研究主要从微观层面为展会信息传播提供理论指导,较少从宏观层面探讨大型展会网络信息扩散规律及其影响因素。因此,本研究以广交会为例,引入网络大数据衡量网络信息扩散量,通过地理空间分析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分析大型展会网络信息扩散的时空规律与成因逻辑。结果表明:①大型展会网络信息扩散显示出时效变化的复杂过程,呈现出六阶段非线性特征的生命周期:酝酿期、增长期、爆发期、反复期、衰退期和消亡期,且具有“前兆效应”和“后事件效应”。②大型展会网络信息扩散整体呈现出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稳定空间格局,具有明显的距离衰减、经济趋向性和信息通达性等空间规律。③网络信息扩散形成了酝酿期本地集中性最强,随着时间推移本地集中性被削弱,并在爆发期后达到稳定的时空格局。④经济因素、展会发展规模和信息化水平是大型展会网络信息扩散的核心拉力因素,空间距离为核心阻力因素,这些探测因子共同构成了大型展会网络信息扩散的驱动机制。本研究不仅从理论上揭示了大型展会网络信息扩散的时空规律,还厘清了网络信息扩散空间格局的核心影响因素和辅助影响因素,并系统地构建了驱动机制,拓展了大型展会网络信息研究的理论体系及内容框架,为强化展会网络信息管理及促进展会行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2.
以引用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的898篇英文文献和363篇中文文献为数据基础,综合运用引文内容分析和引文情境分析方法,基于中外引文的分析与对比,研究了"网络社会理论"对于人文地理学的知识贡献。研究发现:"流动空间"是国内外文献引用最多的理论观点,且国内研究的引用比例明显高于国外研究;国内外研究对于"网络社会理论"的关注点存在差异,国内研究主要聚焦于网络社会的外在空间形态及其的转型,而国外研究则更加关注网络社会的内在空间动力;引文内容承担着9种引用功能以及3类知识贡献,体现了"网络社会理论"对于人文地理学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批判性引用揭示了"网络社会理论"的不足之处,指出了"空间二元论"的抽象性、地方空间的重要性以及研究数据、方法和时代背景的局限性,为未来"网络社会理论"在人文地理学领域的应用与创新提供了新的启示。  相似文献   

13.
王鑫磊  王圣云 《地理科学进展》2012,31(12):1583-1590
现代物流业作为中部地区的支柱产业,对其经济发展起带动作用,物流网络的科学构建则关系到经济空间格局的走向。通过建立物流网络指标评价体系,分析得到各研究单元的物流综合实力评价指数,确定不同等级的轴心城市,根据加权平均旅行时间测度节点到物流中心的时间成本,选用潜力模型划分轴心城市辐射范围,构建了中部地区"轴—辐"物流网络体系。研究发现:中部地区已经形成以武汉为一级轴心城市,长沙、合肥、郑州、南昌、太原为二级轴心城市,芜湖等19个地级市为三级轴心城市,其他地级市(州)和县级城市为边缘物流城市的物流网络。从物流网络的影响范围来看,各省辐射范围基本与行政界线相吻合,区域内节点与轴心之间联系紧密;从分区域来看,物流网络存在着发展不平衡、区域联系不紧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吴炫  杨家文 《地理科学进展》2019,38(12):1843-1853
在城市与区域转型发展的背景下,城市网络经历着剧烈的重构,广州和深圳是推动粤港澳大湾区一体化的主导力量,明晰其在网络中的发展定位与动态联系,对于引领区域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然而,现有城市网络研究较缺乏对多尺度差异与实虚映射关系的关注,因此论文基于微博数据,从流动量、关注度出发,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探究了广深在粤港澳大湾区、全国、全球网络中的节点地位与联系特征。结果表明:① 多尺度网络下,广深不同的联系导向塑造了差异化的要素组织能力,广州辐射范围较广、联系相对均衡,深圳联系相对集中、与香港联系尤为紧密;② 实虚网络之间,广深的对外联系存在协同补充、路径依赖效应,且在各尺度下具有不同程度的体现,多重效应的叠加交融推动着区域联系趋向柔性化;③ 基于上述网络格局,广深应立足于不同的联系模式与发展实际,分别发挥区域交通枢纽及创新制度高地的优势,引领打造有序高效的区域网络系统。  相似文献   

15.
进入21世纪,档案信息向社会开放和走进市场已成为档案工作的主题。伴随着时代的发展,作为为社会提供信息服务的一种主动形式——档案的编研工作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档案的编研工作将呈现选题市场化、选材社会化、种类多样化、加工自动化、成果商品化等特点。  相似文献   

16.
曹湛  朱晟君  戴靓  彭震伟 《地理研究》2022,41(9):2531-2547
本文以Web of Science数据库的合著论文信息为基础构建江浙沪区域医学科研机构合作网络,采用计量分析与半结构化访谈相结合的方式从宏观和微观层面考察多维邻近性(地理邻近性、制度邻近性、社会邻近性、认知邻近性和文化邻近性)对该区域医学领域创新合作网络形成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了地理邻近性和非地理邻近性之间的交互效应(替代效应或互补效应)。综合定量与定性分析结果,研究发现:① 地理邻近性、制度邻近性、社会邻近性和认知邻近性对该区域医学创新合作网络的形成有促进作用,而文化邻近性的作用不显著;② 地理邻近性与制度邻近性之间存在替代效应;③ 地理邻近性与社会邻近性、认知邻近性之间均存在互补效应;④ 地理邻近性与文化邻近性之间不存在显著的交互效应。  相似文献   

17.
贸易网络研究起源于复杂网络科学,其研究问题属于经济地理学全球化关注范畴。然而,关系经济地理作为经济地理全球化研究的中坚力量,同样借鉴社会网络和网络科学的思想,几乎没有参与到贸易网络的研究和对话中。论文针对这一现象,从介绍关系经济地理的网络范式入手,阐述关系经济的网络范式来源、过程与研究成果,并梳理现有贸易网络研究的进展,分析现阶段关系经济地理的网络思潮与贸易网络的区别,重新思考经济地理在关系视角下,应该以何种方式参与到贸易网络的讨论中。主要结论如下:① 关系经济地理的网络范式仅仅借用社会网络研究小部分概念,重视在整体网络空间中行动者的嵌入性,几乎不关注网络的整体结构及其对集体行为的影响;② 贸易网络研究主要探讨国家间贸易网络的结构与性质,而关系经济地理普遍从企业出发研究贸易流动背后的生产网络,其理论基础难以使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③ 关系经济地理的贸易网络研究应该重视全球集群网络理论的运用,重新思考网络概念的经济地理学基础和多维网络相互耦合关系研究等问题。论文有助于推动关系经济地理学学者如何借助学科理论基础参与到贸易网络国际化研究中,对探讨现阶段经济地理理论应用和新方法实践具有重要的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8.
龙燕 《中国地名》2011,(3):53-54
一、测绘信息技术在信息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信息社会的发展,对地理空间数据提出了更高需求。从宏观上看,无论是确定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还是制订城市规划和土地规划,都需要以地理空间信息为基础。从微观上,无论是工程项目的规划、设计和选址,还是重要活动的安排和举办.以及人们的出行与旅游,都需要运用测绘信息。经济社会越发展,对地理信息资源的需求越大,要求越高。测绘信息技术,  相似文献   

19.
数字经济以其强渗透性和泛在化特点,不断渗透到人类社会生产生活和城市治理的方方面面。通过对学界、政府、媒体、行业关于数字经济研究和发展的回顾,揭示了数字经济理论研究滞后于应用实践的现状;结合其与信息技术的关系,提出微观技术、中观产业以及宏观经济活动三个层面的理解及四个方面的认识。对数字经济是否减少“面对面”以及导致“距离的死亡”两个话题进一步探讨,按照数字经济可达性网络与城市空间、数字经济产业与城市空间、数字经济与城市网络的脉络对数字经济与城市空间的网络发展进行研究,并分析了治理安全与网络公平两个挑战。研究认为:没有证据表明数字经济一定会导致“面对面”减少和“距离的死亡”;可达性网络、数字经济产业及城市网络等内容成为数字经济与城市空间发展和研究的新内容;数字经济时代治理安全和网络公平的挑战不容忽视。本文还展望了网络空间地理学发展以及城市数字空间与物理空间融合及数字经济科技伦理治理等问题。  相似文献   

20.
南京市居民网络购物行为特征——以书籍和衣服为例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随着信息通讯技术(ICT)的飞速发展,网络购物日益成为当今社会经济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刻影响了居民的购物消费行为和传统零售业的发展。不同国家、不同人群、不同商品类型的居民购物行为具有一定差异。本文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分析南京市居民网络购物行为特征,并区分不同商品类型的居民网购行为特征差异,对理解网络购物和实体购物相互作用关系及网购对于交通出行和城市零售业空间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结果表明:居民网络购物行为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不同类型商品、不同频率网购人群在社会经济属性、空间特征、网络使用及购物习惯、购物态度上有明显差异,其中不同频率网购衣服的人群在特征上的差异更为显著,体验型商品对网络购物这一新型购物方式的响应更为强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