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青藏高原全新世植被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唐领余  李春海 《冰川冻土》2001,23(4):367-374
根据青藏高原 30个点湖泊的孢粉记录综合研究显示 :在进入全新世之前 (12kaBP以前 )除最东南部外 ,高原从东到西均发育为荒漠草原植被 .全新世早期 (12~ 9.0kaBP)高原东南部 (10 4°~ 98°E)为落叶阔叶林 /针阔叶混交林 ,季风已进入本区 ,气温比前期上升 2~ 4°C ,降水波动于 35 0~ 5 5 0mm之间 .中部 (98°~ 92°E)为草甸或灌丛草甸 ,再向西至 80°E左右为草原植被 ,气候寒冷干燥 ,平均气温比现在低 4.5~ 5 .5℃ .最西部 10 .5~ 9.9kaBP出现相当于欧洲新仙女木气候倒转事件 .全新世中期 (9.0~ 3.2kaBP)高原由东向西古植被依次发育为针阔混交林或硬叶阔叶林 (10 4°~ 98°E)→针阔混交林 (98°~ 80°E)→灌丛草甸→草原 (92°~ 80°E) .中期气候比早晚期温暖湿润 ,东南部 1月份气温高于现在 3℃ ,年降水量比现今多 2 5 0mm以上 .中西部气候温暖湿润 ,出现高湖面期 ,年均温高出现在 5℃以上 ;全新世晚期 (3.2kaBP以后 )由东向西古植被依次为硬叶阔叶林→针阔混交林→草甸→草原→荒漠 ,气温降水呈非线性下降 ,越向西下降幅度越大 .东南部 1月份气温比中期下降 4~ 4.5℃ ,年降水少 35 0mm ,东北部最冷月气温比中期下降 8℃左右 .中西部严重干旱 ,湖面降低 ,湖水变咸  相似文献   

2.
由于青藏高原的特殊大气环流形势,夏半年受印度洋热带海洋季风──西南季风控制,向高原内部、尤其西北部,水份逐渐减弱;冬半年高原面受干冷西风环流影响,致使气候寒冷干燥。从而使高原植被由东南向西北发生递交。上新世早、中期在冈底斯山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南地区发育常绿硬叶林,而北部则生长山地常绿针叶林,到更新世早期藏南以亚热带针阀混交林为主,北部出现灌丛和草原植被。自更新世晚期以来,青藏高原除东南部及喜马拉雅山以南的一部分地区保留部分亚热带针阔混交林外,大部分地区为高山草甸、灌丛草原或荒漠草原。   相似文献   

3.
气温、降水量和人类活动对长江流域植被NDVI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了解气温、降水量和人类活动对流域植被NDVI(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的影响,以长江流域为研究区,运用一元线性回归分析法和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法研究了长江流域气温、降水量和植被NDVI变化特征,同时利用相关分析法和残差分析法探讨气温、降水量和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960—2015年长江流域年平均温度显著上升,而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并不显著;1982—2015年流域NDVI呈显著增加趋势;1982—2015年流域NDVI与气温的相关性较高,然而与降水量的相关性并不显著;人类活动使流域NDVI增加的区域主要分布于流域北部、东南和西南部分地区,而使NDVI下降的区域位于流域中西部区域和长三角地区.气温对长江流域植被NDVI变化的影响大于降水,气候变暖和人类活动对流域生态环境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为了量化不同类型植被与干旱的响应关系,首先采用回归模式降尺度方法获取内蒙古地区1982-2019年1km分辨率的归一化植被指数(normalizeddifferencevegetationindex,NDVI)数据集,并计算标准化降水蒸发指数(standardizedprecipitationevapotranspirationindex,SPEI)以表征干旱状况;然后,利用转移函数分析(transferfunction analysis,TFA)频域技术进行内蒙古东部不同类型植被变化对干旱响应的存在性、强度和时滞性的研究.发现在年、6个月和3个月尺度上,草地、灌木、阔叶林和针叶林NDVI与SPEI的相干性分别为0.44、0.57、0.31,0.43、0.60、0.32,0.30、0.19、0.14和0.20、0.13、0.10;各类型植被NDVI对干旱的响应强度表现为灌木>草地>阔叶林>针叶林;草地、灌木、阔叶林和针叶林在3个时间尺度上滞后干旱的时间分别为31d、20d、12d,77d、28d、34d,120d、69d、57 d和179 d、103 d、65 d.研...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东部末次冰期最盛期气候的花粉证据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4  
唐邻余 《冰川冻土》1998,20(2):133-140
青藏高原许多湖泊钻孔、泥炭剖面等所揭示的花粉记录为重建当时的古气候提供了可靠的证据.应用这些资料探讨青藏高原东部末次最大盛冰期植被和气候.大约25~15kaBP前后西藏东南部、川西若尔盖及青海柴达木和可可西里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年均气温比现今低6℃左右,植被以荒漠草原为主;在青海湖地区森林退缩演变为草原植被;甘肃临夏气候冷湿,年均温比现在低5~6℃,发育山地暗针叶林  相似文献   

6.
采自青藏高原腹地温泉地区新生代地层中的孢粉组合资料表明:从古新世到早中新世,古植被由早期的针阔叶混交林-森林草原植被向晚期的疏林草原植被演化,古气候也由亚热带暖湿气候向温凉气候演化;从上新世到早更新世,阔叶树种明显减少,而草本植物显著增多,反映气候开始向干冷方向演化;而中更新世晚期以来,出现稀疏草原植被向荒漠草原植被的演化,最终塑造了现代以藜、蒿为主的荒漠草原植被环境。高原腹地生态环境变化揭示了青藏高原自古新世以来至少经历了3次具有生态环境意义的表面隆升事件:古新世—早渐新世沱沱河组冲积扇砾岩沉积以及孢粉组合分析表明,青藏高原在白垩纪末—古新世初已隆升至1000~1500m,高原地形可能是高原(高山)与盆地相间的地貌格局;早中新世五道梁组植被中亚热带成分的显著增高,可能与高原表面隆升诱发高原季风而导致气候湿润有关,推测高原已隆升至2000~2500m;而中更新世晚期以草本植物为主,反映高原植被已经发生了转型,高原已隆升至3000m以上。  相似文献   

7.
1982~2015年渭河流域植被变化特征及气候因素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GIMMS NDVI3g(the third generation of Global Inventory Modeling and Mapping Studies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数据,结合趋势分析、Mann-Kendall检验和Pearson相关分析等方法,识别了渭河流域19822015年不同时间尺度(年、月及季节)植被NDVI的动态变化特征及气候因素影响。结果表明,近34年渭河流域NDVI呈现增长趋势,且20002015年NDVI较19821999年显著增长,趋势线斜率分别为0.003和0.001,退耕还林后植被覆盖状况明显改善;年均NDVI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与降水的正相关性较弱;月均NDVI与气温和降水都表现为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926,0.743;春秋季NDVI与气温呈现显著正相关,夏季NDVI与气温、降水的相关性不明显,冬季NDVI与前期气温存在滞后相关。  相似文献   

8.
东昆仑山区更新世植被与环境变化的孢粉学证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昆仑山垭口羌塘组和三岔河组的孢粉分析表明,羌塘高原的干旱环境在早更新世时已经确立,孢粉反映的古气候以干湿变化为主,冷暖变化不明显,可能与青藏高原隆起有关,在2~1.8 Ma BP,羌塘高原的古植被是以麻黄、藜科、蒿等为主的荒漠或草原荒漠植被,1.8~1.3 Ma BP气候变得比较温和稍湿,古植被演变成草原植被,在1~0.68 Ma BP,本区在构造抬升和冰期气候控制之下植被极不发育,0.68~0.65 Ma BP可能为一小间冰段,古植被为蒿、藜科、麻黄和众多草本植物组成的草原植被,羌塘组和三岔河组缺失650~350 ka BP的沉积,可能仍为荒漠植被,倒数第二次间冰期时期,在三岔河组的沟谷里可能生长着云、冷杉组成的暗针叶林、随的,古气温明显变干,针叶林消失,60 ka BP之后,气候进一步变干,古植被又演变成荒漠植被。  相似文献   

9.
西辽河平原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属半干旱气候,发育科尔沁沙地,生态环境极其脆弱,开展植被指数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研究,对于预测土地退化风险意义重大,可为该流域生态环境保护治理及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提供技术支撑。利用2000—2019年MODIS NDVI数据,采用一元线性回归趋势法和Mann-Kendall检验分析了近20年来该地区的植被生长变化趋势及突变情况。从影响植被生长的水热条件出发,分析了NDVI值与气象因素(降水、气温)、土壤湿度、地下水埋深等因子的相关关系;结合人类活动,分析了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对NDVI值的影响。结果表明:(1)2000—2019年生长季NDVI值整体呈上升趋势,不存在显著突变点,最高值0.56,最低值0.41。(2)NDVI值在空间上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特征,不同用地类型的NDVI值由大到小依次为耕地>林地>沼泽地>滩地>草地>盐碱地>沙地。(3)92.5%的区域植被呈增长趋势,7.5%的区域植被呈减少趋势。(4)NDVI值与降水、气温、土壤湿度呈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86,0.78,0.81,降水对植被影响最大。(5)最适宜天然植被生长的地下水埋深约为3 m,当地下水埋深大于10 m时,NDVI值会随着埋深的增加剧烈减小。(6)人类活动如土地开垦、植树造林是近20年来NDVI值呈增加趋势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当地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10.
气候变化对中国北方荒漠草原植被的影响   总被引:70,自引:2,他引:70  
气候变化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反馈是全球变化研究的焦点之一。利用气候变量实现对遥感植被指数所表示的植被绿度信息的模拟,可以尝试作为表达生物圈过去和未来状态的一种途径。利用1961-2000年的气温、降水和1983-1999年的NOAA/AVHRR资料,分析了中国北方地带性植被类型荒漠草原植被分布区的短尺度气候的年际和季节变化,及其对植被的影响。结果表明,过去40年中该区域年际气候变化表现为增温和降水波动。年NDVI的最大值(NDVImax)可以较好地反映气候的变化,过去17年中NDVImax出现的时间略有提前。综合分析NDVI、植被盖度、NPP、区域蒸散量、土壤含水量及其气候的年际变化,表明增温加剧了土壤干旱化,降水和土壤含水量仍是制约本区植被生长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森林退化的原因,利用2000-2015年的MODIS NDVI数据,在分析贵州省植被变化趋势的基础上识别了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显著下降的区域,并在NDVI显著下降区选取面积大于10 km2的森林图斑为兴趣区,分析其内气候变化趋势及对森林NDVI值的影响。研究表明:197个兴趣区主要分布在贵州省西北部的赤水—习水、东北部的梵净山和东南部的非喀斯特区域;区内春、夏季NDVI变化趋势与年NDVI值变化趋势一致,下降速率达到-0.01·yr-1,冬季与其他季节变化趋势相反,呈不显著升高趋势;区内春季和夏季气温升高显著,降水和日照时间无明显变化,整体气候变化呈暖干趋势;夏季温度升高是NDVI降低的主要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12.
格尔木河流域植被指数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格尔木河流域气候干旱少雨,生态环境较脆弱,植被动态对其生态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连续序列的MODIS NDVI数据,分析了格尔木河流域植被指数时空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NDVI平均值总体较小,主要在0.10~0.12间波动,但呈增大趋势。区内植被改善区分布在格尔木市东、西两侧,基本不变区为荒漠地区,植被退化区分布在北部盐湖区。区内裸土的面积逐渐减小,低覆盖率和高覆盖率植被的面积逐渐增加。研究区植被生长与气象、土壤水分和地下水位埋深都有关系。气温与植被指数相关关系较好,相关系数为0.822,而降水对植被的生长也有一定的作用。植被指数与表观热惯量是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79。区内植被的地下水位埋深范围为0~12 m,在水位埋深约为6.5 m的地方,植被长势最好。  相似文献   

13.
Based on GIMMS NDVI data of Qilian Mountains region during 1982-2006, using the maximum synthesis, mean method, slope analysis and correlation analysis,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changes of vegetation cover and its correlations with climatic factors were studied in Qilian Mountains.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①Vegetation NDVI of Qilian Mountains increases from west to east in general, showing the distribution pattern of much more vegetation in east regions than in west regions; ②Vegetation NDVI of Qilian Mountains has generally increased in the past twenty five years, but there are obvious spatial differences, especially vegetation NDVI of middle and east regions increase obviously; ③There have been obvious differences on spatial variation of seasonal NDVI in the past twenty five years in Qilian Mountains, and the increased area of vegetation NDVI is the largest in summer, followed by autumn, spring, but the most reduced area of vegetation NDVI is in winter. The regions of increased vegetation NDVI concentrate on southern mountain of Qinghai Province and in Buha River Basin, while the regions of reduced vegetation NDVI concentrate on Wushaoling, Lenglongling and Daban mountain in each season; ④The correlations between monthly average vegetation NDVI and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re very significant, which indicates that temperature and precipitation are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 change of vegetation NDVI in Qilian Mountains, but intensive human activities are also important factors affecting the change of vegetation NDVI in some areas.  相似文献   

14.
在全球气候变化、种植业结构调整等背景下,亟需对祁连山区的植被展开长期有效的监测和持续研究。基于2000-2017年分辨率为250 m的MODIS数据,采用Mann-Kendall时间序列非参数估计模型、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祁连山区生长季NDVI与植被盖度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的相关性,并从正反两方面就人类活动对对植被的影响做了讨论,得出结论如下:(1)从东向西祁连山年平均NDVI整体上逐渐减小,NDVI随海拔升高呈先增大后减小的特征,NDVI最大的区域分布在海拔2 700~2 900 m的范围内;(2)祁连山区域内NDVI显著减小的区域占祁连山总面积的0.6%,而显著增加的区域占总面积的33.6%,植被呈现出整体向好,局部退化的趋势;(3)2000-2017年,林地、草地和其他土地利用区的植被盖度分别以0.0029、0.0026和0.0004的速率增加,工矿用地的覆盖度以0.0112的速率在减少,反映出工矿业开发活动是造成植被盖度下降的主要因子;(4)植树造林区植被NDVI以0.0455的速度增加,而工程实施和矿产开发区NDVI以0.0125速度降低,表明人类活动是导致植被群落变化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5.
近几十年来青藏高原升温速率约为全球同期升温速率的2倍,对植被产生了巨大影响,给脆弱的生态环境增加了许多不确定因素,准确评估该地区植被变化显得尤为重要。不同的卫星遥感数据源对评估结果带来一定的不确定性,而过去对多源数据在该地区评估的差异性研究尚不清晰。利用MODIS、GIMMS和SPOT的NDVI数据集通过Theil-Sen趋势估计和Mann-Kendall趋势检验对2000—2014年青藏高原地区的植被变化进行分析,并对不同数据之间的差异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SPOT NDVI反映的植被绿化显著且迅速,27.44%的像元显著绿化,分别超出MODIS与GIMMS NDVI 4.10%、15.89%,生长季显著绿化趋势达到0.0182 (10a)-1,高于其他数据0.0078~0.0090 (10a)-1。MODIS NDVI随着分辨率的提高,显著绿化的像元占比与绿化趋势却逐渐降低;MODIS数据之间显著绿化的像元占比相差不足2.80%。GIMMS NDVI显著褐化的像元占比平均达5.83%,超出其他数据3.37%~5.51%,在春季显著褐化像元最多(7.88%),与显著绿化像元占比相当。区域平均NDVI具有最小的显著绿化趋势[0.0092 (10a)-1],并在春、夏两季表现为植被褐化。因此,基于GIMMS NDVI探究青藏高原植被变化特征时,特别是对春季物候研究,可能会造成结果较大的不确定性。而SPOT与MODIS NDVI体现了较高的一致性,可以互为补充,探究高原植被变化。  相似文献   

16.
近20余年来西北地区植被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7,自引:0,他引:27  
利用1982—2003年8 km分辨率的NDVI数据集,选中国西北地区森林、草原、灌溉农业、雨养农业区不同类型植被为研究区,分析了植被年、年际变化特征,并对植被覆盖空间变化进行动态研究.结果表明:森林、草原、灌溉农业区和以春小麦为主的雨养农业区NDVI年变化为单峰型曲线,以冬小麦为主的雨养农业区NDVI曲线呈双峰型;同一类型的植被NDVI受纬度或海拔高度的影响,绿峰出现时间存在1个月的位相差.22 a来森林植被NDVI多呈下降趋势,草原植被区为上升趋势;雨养农业区变化不大,灌溉植被区呈显著的上升趋势.西北东部雨养农业区植被波动频率和幅度最大,是受降水影响最敏感的地区;森林植被次之;有灌溉条件的绿洲植被,年际间波动最小.22 a间西北地区植被以增加趋势为主,增加面积约为20.5%,主要分布在新疆和河西走廊绿洲、黄河沿岸灌区以及青海草区,水分条件充足的绿洲是NDVI增加最显著的区域;NDVI减少地区面积为4.77%,主要分布在西北东部.  相似文献   

17.
We investigated drought activi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drought and vegetation in Northwest China over the period 1982–2013 using the standardized precipitation evapotranspiration index (SPEI) and the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 (NDVI). The indexes were, respectively, calculated from ground-based meteorological data and from remotely sensed satellite data.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distributions of drought (SPEI) and of vegetation cover (NDVI) were compared using annual trends, and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these trends were analyzed. The results are: (1) Overall, Northwest China had a drought trend during the study period, although some a few regions show a significant wetness trend; (2) the mean annual NDVI fluctuates, but overall shows an increasing trend, particularly in some mountainous areas that have at least adequate water and vegetation cover, while unused land becomes degraded; (3) most regions show a positive correlation between SPEI and NDVI, although the western parts of the Tarim basin, Qaidam basin, and some regions in the southeastern part of study area show a negative correlation; and (4) the various regions respond differently to global climate change, but in general regions with more vegetation cover show increased vegetation growth, while regions with less vegetation cover are becoming degraded and thus more vulnerable to the adverse effects of climate change.  相似文献   

18.
1981-2006年西北干旱区NDVI时空分布变化对水热条件的响应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李奇虎  陈亚宁 《冰川冻土》2014,36(2):327-334
气候是植被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 利用1981-2006年GIMMS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时间序列数据,结合68个气象站降水、气温数据和DEM地形数据等资料,研究分析了西北干旱区植被活动的年、季变化和空间差异. 结果显示:在1981-2006年的26 a,西北干旱区植被的覆盖率增加了4.5%,年平均NDVI增加了3.2%;植被的生长季延长,主要表现在生长季的推迟. 从总体来说,植被覆盖率、生长季和NDVI值在2000年以前显著增加,而在2000年以后都呈现减小的趋势;其中,减少明显的区域是在伊犁河谷、中天山及平原区,在河流上游山区或源头以及部分河流两岸呈现增加态势;在年际变化上,大部分区域的气温、降水与NDVI相关性不强. 而年平均气温在4.58 ℃以下低温区和年降水在180 mm以上的相对湿润区,气温和降水都呈现正相关;在季节变化上,NDVI值在春季和秋季与温度相关显著,而夏季与降水相关性强. 2000年以后,植被覆盖率和NDVI值开始出现降低趋势与气温持续升高、降水量增幅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