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气候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气候资源是人类生产和生活不可缺少的自然资源,它的开发利用对于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综合评述了我国主要气候资源的分布及利用现状,指出了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探讨了气候资源合理开发 利用的发展目标:开展全国和重点区域气候资源普查、评估气候资源的承载能力,在此基础上根据社会发展和需求进行气候资源综合区划工作;建立我国气候资源监测评估体系,研究气候资源未来演化趋势及其对环境、生态和社会经济系统的影响;推广气候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特别是对太阳能和风能等气候能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2.
2012年6月14日,黑龙江省人大常委会通过了《黑龙江省气候资源探测和保护条例》(以下简称《条例》),其第7条明确规定:“气候资源为国家所有。从事气候资源探测活动,应当经省气象主管机构批准。经批准的气候资源探测活动,应当通知所在地气象主管机构。”由于《条例》第2条第2款将“气候资源”解释为“能为人类活动所利用的风力风能、太阳能、降水和大气成分等构成气候环境的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3.
寒冷是一种气候现象,寒冷带来冰雪和冻土,造就了人类生存的特殊环境—冷冻区或称寒区。寒冷的防御和冰冻灾害的治理是制约寒区经济技术发展的重要因素。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不光感到寒冷会给人类带来麻烦和困难,同时也认识到寒冷能为人类创造财富。是一种可大力开发的气候资源。我们把这种利用自然界的寒冷以及地表与地下物质的深冷性质创造经济价值的活动,叫做自然冷能的利用,因为没有任何一种能可以不加转换做为冷源的,因此也可以称之为冷能的利用。  相似文献   

4.
张宏 《第四纪研究》1998,18(4):372-372
地带性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形成除受自身的生物生态学特性制约外,主要决定于环境中热量和水分状况的分配及组合。随着全球变化与陆地生态系统研究的开展,以模型为主要手段预测植被生产力对气候变化响应的研究逐步深入,相继提出了一些利用气候指标或指数估算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模型,如Miami模型、Chikugo模型和北京模型等。但利用上述模型无法估算盐化草甸植被等非地带性植被的NPP,因为它们的形成不依赖于大气降水,而主要依靠地下水。由于土壤蒸发能综合反映土壤的水热状况,与NPP的形成关系密切。因此,作者利用以阿维扬诺夫公式计算所得的不同地下水埋深的潜水蒸发与实测的盐化草甸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数据,拟合了  相似文献   

5.
风力提水在新疆现代化农牧业发展中潜力的思考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风力提水作为风能利用的主要方式之一,在解决农牧业灌排、边远地区的人畜饮水以及养鱼、制盐等方面都不失为一种简单、可靠、有效的实用技术。新疆是我国较大的农牧业生产基地之一,具有特殊地理位置、干旱气候环境及典型的内陆性水文条件特性,其可用风能资源丰富。目前风力发电是新疆风能利用的最主要的方式,而风力提水灌溉等另一种重要的利用方式在新疆几乎是一个空白领域。简述风能的优缺点、我国风能资源的的分布情况、新疆风能利用现状、国内外风力提水利用概况,提出风力提水对新疆今后农牧业发展中的意义和潜力的思考及展望。  相似文献   

6.
利用三江源区1982-2013年18个气象台站地面观测资料、GIMMS和MODIS两个卫星源的遥感监测值,以NDVI值和周广胜模型分别计算植被生产力和气候生产力,将植被生产力与气候生产力的差值定义为人类活动影响。在分析该区域植被生产力和气候生产力变化趋势的基础上,通过分离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生产力的影响,从而定量评估两者的影响大小,研究结果表明:(1)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叠加作用下,三江源地区植被生产力、气候生产力和人类活动影响均趋于好转,平均每10a分别增加179kg·hm-2、154kg ·hm-2和24kg·hm-2;(2)气候变化是影响植被生产力的决定性因素,但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其变化速率,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人类活动正面影响较为明显,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植被生产力的贡献率分别为87%和13%。  相似文献   

7.
风电是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之一,随着风能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发展,人们开始关注大规模风电场的部署及运行对生态环境和气候的影响。通过调研相关文献,总结归纳了风电场对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影响:一方面风机的架设改变了原有空气动力学粗糙度高度,加强了下垫面对湍流的阻挡作用,直接影响边界层湍流运动,改变原有陆地表面和近地层大气之间的物质能量和水分交换的强弱程度和模式,影响大气环流和气候;另一方面由于风力涡轮机将一部分风动能转化为电能,产生风机尾流效应,改变了边界层中大尺度运动动能的收支模式与时空分布,导致大气各种通量(热量通量和水汽通量等)的变化,对温度、降水和风速等产生影响。通常情况下,风电场对近地面的增温或降温效应与大气的层结稳定性有关。尽管如此,在全球气候模式中的模拟结果表明,风电场对全球气候的平均影响很小,其影响远远小于温室气体排放引起的预期变化和自然气候的年际变化。风电几乎不排放二氧化碳和污染物,与其他传统能源相比,减少水资源消耗,同时可能破坏动物栖息地、鸟类碰撞和产生噪声视觉等一些消极生态影响,但是可以采取相应的一些措施来减缓这些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8.
高原地区农作物水热指标与特点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作物农业气象条件鉴定、作物农业气象试验研究、作物生态气候适应性分析和作物农业气候区划以及农业气象灾害调查记载对比评估分析等手段, 整理和总结了髙原地区7种粮食作物、6种经济作物、6种特色作物、7种瓜果作物和4种中药材等共计30种农作物水热指标以及冬小麦和春小麦土壤水分指标. 高原地区作物水热指标具有4个明显特点, 釆用不同积温界限值来确定不同作物属性热量指标, 喜凉、中性、喜温和喜热作物分別釆用≥0 ℃、≥5 ℃、≥10 ℃和≥15 ℃积温界限值作热量指标. 不同温度带作物适宜的热量指标差异明显, 有随温度带愈冷凉作物热量指标呈偏低的趋势. 不同水分气候区作物水分指标差异较大, 有随湿润度增加作物水分指标呈递减的趋势. 作物水热指标随气候变化而发生缓慢变化, 气候变暖使作物全生长期延长, 对同一熟性品种而言, 需要热量指标比变暖前有提高趋势; 气候变干使作物水分指标有增加趋势. 农作物水热指标是衡量作物适生种植的重要标准, 是引种、作物布局、栽培管理、髙产优质安全生产的重要科学依据, 是气象为农业服务必不可少的基础资料, 也是服务工作的前提.  相似文献   

9.
大气科学的基本任务是:揭示地球大气状态变化过程、规律、成因机制及人类活动和自然大气环境对其所造成的影响,提高人类预测天气与气候环境变化,防御灾害性天气与大气环境恶化的能力与水平、促进对气候资源和气象条件的有效合理的利用与开发。大气科学研究是现代地球系...  相似文献   

10.
孙大中 《地球化学》1998,27(4):319-326
可持续发展(sustainabledevelopment)也有人译为持续发展。这一概念是5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工业化经济迅速增长,出现了世界性的人口膨胀、资源危机、环境恶化等严重影响社会发展的问题之后,人们经过反复思考和探索,于80年代开始探讨的人类发展道路的一种新思路。1987年由联合国环境与发展署出版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一书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短短几年之内,这一概念已为全球许多科学家和政府首脑所重视和接受。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发表了以可持续发展概念为指导思想的全球性的《引世纪议程》,共有1…  相似文献   

11.
我国21世纪初海洋科学研究中的若干重要问题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海洋科学在20世纪后半叶得到迅速发展,海洋在人类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日益为人们所认识。在21世纪初,我国所关注的海洋科学问题中有两方面特别重要,一是海洋在季节、年际、年代尺度的气候变变异中的作用;二是近海系统对自然变异、人类活动及全球变化的响应。在回顾20世纪对大洋环流和海洋生产力两者所取得进展的基础上,对我国在上述两方面应关注的科学问题作了简短的讨论。  相似文献   

12.
在人类生产力发展的长河中,人们为利用天然岩石平行发展着两门学科:冶金学和人造岩石学。人造岩石学是研究如何改变天然岩石或人工石料的形状、成分、矿相和结构构造等而制成另一种“岩石”的科学。  相似文献   

13.
资源环境学     
资源环境学是研究自然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机理的科学。是自然资源和环境科学的边缘学科。自然资源泛指存在于自然界、能为人类利用的自然条件(自然环境要素),通常包括矿产资源、土地资源、水资源、气候资源与生物资源等。按其增值性能大致分为可再生自然资源、可更新自然资源和不可再生自然资源。这里所谓的环境包括人类生存环境和一般生物及其环境构成的生态系统。  相似文献   

14.
人口、资源、环境已成当今世界关关心的问题。由于人类社会不断地和大量地排放CO2,大气中的CO2含量正在不断增加,并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和气候异常。大气中的CO2基于来自石油和煤炭等矿物燃料的燃烧。为了保护人类生存的环境,就必须限制矿物燃料的使用或改变它的燃烧方式。并寻找和开发新的洁净能源。作为地球层圈构造最外层的大气圈,蕴藏有丰富的风能资源,它是一种对环境无污染的洁净能源,而且,风电场建成后,再投入少,管理简单,效益高,因而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新能源。我国风能资源蕴藏量居世界第三位,开发前景诱人。为了让大家了解国内外在这方面研究和开发情况,本期选登了这篇文章,以飨读者。风能是一种洁净的可再生的能源,经过十余年的研究与发展,发展利用风能等新能源技术日臻成熟,经济上逐步具有竞争能力,已被国家列入“九五”计划和2010年  相似文献   

15.
阐述了《中国21世纪议程气象行动计划》制定的背景及其对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意义,在此基础上,扼要地介绍了《中国21世纪议程气象行动计划》的主要内容,包括气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与对策、防灾减灾、保护气候和大气环境、气候资源开发利用、人工影响天气、科技与教育、政策法规、社会参与和国际合作等。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地质灾害监测技术方法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我国幅员辽阔,地貌、地质条件复杂,气候条件南北差异也很大,地质灾害种类繁多.随着经济的高度发展,建设规模的扩大以及山区的开发利用,地质灾害对人类生存环境和危害愈来愈大.人们在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的同时,也愈加感到保护自身生存环境的重要.  相似文献   

17.
全新世是地球发展历史的最近一页,距今约一万年,与人类的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全新世地质研究,有助于人们认识现代自然环境变化的规律,如气候波动、植被演化、水系发育、海陆变迁、沉积速率等,为利用和改造自然,如泥炭的开采和利用、地下水的寻找以及工农业建设等提供基础地质资料。  相似文献   

18.
谭周地 《地质论评》2014,60(4):6004720-6004892
正近年陆续出版的黄土学新著包括上、中、下三篇。(上篇)为《黄土地质学》,2005年由香港考古学会出版,长安大学教授孙建中编著,也是其从事黄土研究半个多世纪的总结。中篇《黄土岩土工程学》,下篇《黄土环境学》由孙建中教授与多位合作者共同编著,分别于2013、2011年由西安地图出版社出版。该黄土学系列专著的出版是继上世纪60年代以来,我国地学界出版的黄土研究重要著作,如刘东生院士等的《黄河中游黄土》(1964)、《中国的黄土堆积》(1965)、  相似文献   

19.
水分循环与气候背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家诚 《水科学进展》1999,10(3):265-270
指出水分循环的关键在于海洋通过大气向大陆输送水分。水分循环的基本环节,都同气候有密切关系。夏季风在输送水分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季风环流的高变率是水分循环高变率的重要原因之一,论述了厄尔尼诺与全球增温等气候变化现象对水分循环的复杂影响过程,指出现代水荒是人类活动对气候变化影响的主要结果之一,人类根据自然规律,能够调控好自己与自然界的关系,保证正常的水分循环,解决现代水荒问题。  相似文献   

20.
遥感技术应用于地表面蒸散发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1,自引:4,他引:27  
蒸散既是地表水分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能量平衡的主要项。地表热量、水分收支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地理环境的组成和演变,清楚地认识蒸散发,对了解大范围内能量平衡和水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已发展了从 传统方法、模拟方法到遥感方法的很多种方法用于估算蒸散发。遥感方法以其能够获知大范围地表特征信息的优势为较准确估算地表蒸散发提供了可能,从而受到人们的日益重视。介绍了研究蒸散发的各种方法,并探讨了利用遥感方法研究蒸散发的优缺点和未来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