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 毫秒
1.
1983年11月7日,山东省菏泽发生5.9级地震,11月 13日至20日,我们在极震区及其附近地区利用野外水化分析车,对地下水中某些化学组分和气体组分进行了现场观测。本文对震中区地下水中CO_2的观测结果作一介绍。 观测区与实验方法 1.观测井孔的选择 根据现场宏观调查,确定观测井孔的范围以极震区(Ⅶ度区)为主,并在此基础上略有扩展(图1)。观测井孔大致分布在南北28公里、东西48公里的两条垂直线上,共28  相似文献   

2.
鸭绿江断裂带南段浅层地质构造的探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测线布置与数据采集测区位于丹东市东北约10km,在地震地质调查与电法测量的基础上,垂直测区主要构造线共布设了八条浅层人工地震测深剖面,各条测线的具体位置见图1.其目的主要是查  相似文献   

3.
在国家地震局主持下,于1981年10月15日11时对广西柳州水泥厂200吨人工爆破地震进行了一次深部构造的野外现场观测。根据该地区的地质构造特征布设了北东、南东两条测线,  相似文献   

4.
1977年10月19日广西平果县城厢公社发生的5.0级地震,震中位于N23°23′12″、E107°32′12″,它发生在一个长期地震活动性较低的地区。主震发生后至当年12月14日共记录260余次余震;根据已确定的34次余震震中分布,大体呈北东东向分布(图1),由图可见,主震位于余震区的西北端,它显示出此次地震的破裂过程是由西北向东南方向扩展。余震区长约11公里,宽约7公里,由小台网确定的34次余震震源深度(图2),80%在9公里以内,  相似文献   

5.
国家地震局工矿爆破观测协作组于1982年5月中旬至7月上旬,在我国西北地区完成一项定名为“7782工程”的科学试验。该项试验系利用国家物资总局进行的永登64吨和153吨大型爆破,并补充一些2吨左右的小炮,形成一条测线长达935.7公里的深地震测深(DSS)剖面。该测线途经甘肃、陕西、宁夏和青海等省(自治区),跨越著名的南北地震带北段。该试验的完成,为研究该地区的地壳和上地幔  相似文献   

6.
辽宁省工程地震勘测研究院1992年秋冬承担的满洲里—绥芬河地学断面西段满洲里—林甸人工深地震测深剖面野外施工设计;野外施工提取原始地震记录;室内A/D转换进行原始数据采集、处理等工作,已通过项目主持单位长春地质学院的验收。在此基础上,1993  相似文献   

7.
1982年6月到12月初在宁夏海原地区进行了偶极法连续观测试验。试验共布置了2条测线5个观测点,供电电流保持在70—100安培左右,观测精度约0.5%。人工电位差脉冲观测使用改装的小型仪器车每天流动定时测量一次,每次观测20组脉冲,观测精度在3%左右。观测结果表明:在8月14日海原北2.7级地震前(测区距震中17公里)各观测点地电阻率都明显出现异常,异常幅度8—20%不等。四极对称装置浅层探测异常幅度约1.5%。11月5日距震中区约110公里同心北3.3级地震前,赤道式装置的2个观测点有明显异常,异常幅度约7—9%。本文所观测到的前兆异常可用郭增建同志提出的地震前兆优显层的理论得到解释。  相似文献   

8.
为了使地震科技工作紧密结合生产任务,直接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我室愿为社会各界承担下列科技服务。1.浅层地震勘探和地震测深(1)现有一批专门从事地震波理论和应用研究的技术力量和成套观测仪器,能够在现场进行浅层各种地层的速度结构和断层产状的观测,可以给出各地层的地震波速度、密度、  相似文献   

9.
三峡库区地震精定位中确定速度模型的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研究三峡库区地震精定位中确定速度模型的方法,分析不同速度模型对地震定位精度的影响,并选取多种方法来定量评价不同速度模型的地震定位精度。当地震分布或台站能够较好的覆盖研究区域,采用Kissling方法拟合观测数据得到的速度模型地震定位精度最高。当地震分布不能较好的覆盖研究区域,由人工地震测深结果得到的速度模型地震定位精度次之。当没有足够的观测数据,也没有人工地震测深结果,综合研究区域内的相关研究成果确定的速度模型也是可用的,但是地震定位的精度不高,特别是震源深度的精度很差。  相似文献   

10.
在人工地震测深野外数据观测系统中,通过人工爆破激发地震波,利用布设在测线观测点位上的地震仪采集来自地壳上地幔的地震波震相信息来进行地震成像,获得研究区地壳上地幔精细结构、深浅部构造关系和发震构造的空间展布特征,进而研究岩石圈演化和动力学过程。为进行后期地震波资料信息的精确处理,需获得人工爆破地震波激发时刻的高精度时间和地理坐标信息。设计一种基于AT89C5115微处理器的GPS同步零时仪装置,介绍其硬件结构设计和固件程序实现方法,授时精度达微秒级,具有人机交互控制和信息数据通信功能。经室内测试和野外实验,零时仪装置运行稳定可靠,能完全满足野外测深工作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建设地震数据库系统是为适应和推动地震工作发展所提出的新任务。建国后,特别是一九六六年邢台地震以来,以探索攻克地震预报难题为目标,我国地震科学事业取得了长足进展,为世界瞩目。地震科学的基础是观测。多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实施众多的定点、流动观测、大规模考察以及许多实验研究。例如,局属地震台已达四百六十余个,在这些台上数千套仪器每天进行近千(台)项观测;建成了十七个区域或地方地震遥测台网,还有十一个正在兴建;近年来每年在四千多个测点上进行二万多公里的流动观测,迄今累积了约三十五万公里的数据资料;利用人工地震、工业爆破及天然地震转换波测深近三万公里;对不下百多次地震序列组织了现场综合观测考察,以及许多专题的地球物理、地质考察和实验;利用多途径的国内外科技合作和多渠道的交换得到了很多宝贵的地球—空间科学和地震工程数据资料。凡此种种,  相似文献   

12.
对2019年在台湾海峡6.2级地震震区布设的N01、NE02测线地震测深剖面的Pg波走时进行层析成像反演,获得测线下方地壳上部二维速度结构。对N01测线单道反射地震测深剖面进行多次波衰减等处理,并与Pg波成像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采用走时层析成像方法与单道反射地震测深剖面获得沿探测剖面沉积层上地壳基底形态特征等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由于测线穿越多个地质构造单元和多条断裂带,走时层析成像和单道反射地震测深剖面结果综合显示研究区结晶基底面起伏较大,沉积层速度和厚度变化较剧烈,受台湾海峡西部新生代构造活动影响,显示了相应的断裂或不同地质构造单元在上部地壳内的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3.
樊耀新  李珊 《地震研究》1994,17(3):240-247
本文应用地震子波理论和方法对云南两次大规模人地地震测深资料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思茅和江川测区地质结构复杂,基底的动力学特征变化很大,思茅基底呈不完整的断块,江川北西方向60公里范围内,不稳定的基底中存在个别较为完整的块体,景谷以南40公里以内,基底的动力学特征变化较大,40-45公里段存在断层或破碎带,下关和景云桥测区基底的动力学特征的相对稳定,红河断裂和澜沧江断裂在该两处浅部的反映是微弱的。  相似文献   

14.
根据福建及台湾海峡地区2008-2016年M1级的地震(共656个),以及福建陆域实施的由18次人工爆破测线构成的三维人工地震测深工程实验数据,利用Kissing提出的"最小一维速度结构"的方法联合反演福建及台湾海峡地区一维速度模型。通过数值模拟试验发现此方法对速度模型的还原能力深部强于浅部,对震源位置还原能力较强。重定位结果表明震中位置未发生较大改变,震中位置主要分布在滨海断裂带,以及长乐-诏安断裂和政和-大埔断裂两条断裂带附近;震源深度主要集中在8~25 km范围内,这表明福建地区的中小地震主要集中在上地壳范围之内。  相似文献   

15.
本文扼要叙述渐近射线理论及构造体波射线合成地震图的方法,并把这一方法用于平凉——渭南地震测深剖面的解释,得到的二维模型比原先用走时资料取得的模型有较大的改善。所得模型的主要特征是:渭南盆地的沉积层比测线其他地区厚得多,整个剖面的沉积层速度为从3.8到5.8公里/秒的高梯度过渡;下地壳有较大的速度梯度(接近0.1秒~(-1));莫霍界面从东南向西北倾斜,深度从36公里逐渐增加到46公里。为在解释中充分利用振幅信息,在野外取得真实振幅记录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16.
本文在我国大规模开展地震测深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地震测深数据文件系统,其目的在于在测深资料解释中引进数字处理技术,增加地震记录可用的信息量,建立地震测深数据库,从而促进我国深部研究工作中资料的相互交流. 在IBM-PC/XT微型计算机上,与本文的数据文件系统相应的数据采集、文件组织、绘制地震记录截面图以及对数字记录进行预处理等方面软件设计已经完成,从而建立了较完善的地震测深数据处理软件包.这个软件包在野外的使用表明,它具有效率高、使用方便的优点.  相似文献   

17.
前言法国研究大陆和海洋地壳的地震反射和折射计划(ECORS)始于1982年。参加这项计划的有法国科学基金会(CNRS-INSU)、法国石油研究院(IFP)和 EIf-Aquitaine 石油公司。法国海洋开发研究所(IFREMER)参加了所有的海洋勘测。ECORS 于1983年实施以来到1988年共完成测线3200公里,其中陆地上测线为700公里(其中200公里是与意大利、西班牙联合完成的),海中测线为2500公里(与英国和西班牙合作)。法国 ECORS 计划受美国大陆反射剖面计划(COCORP)的影响较大,如  相似文献   

18.
在城市浅层地震勘探数据采集中,地震测线经常会遇到河流、桥、交叉路口等地表障碍。为了尽量减小地表障碍造成的影响,需要对观测系统作变观设计。作者分析总结了城市浅层地震勘探中常见障碍以及过障碍变观模式,并开发了浅层地震过障碍变观设计软件,利用此软件可在采集现场快捷地进行过障碍变观。将这种方法应用于实际工作中,有效减小了资料缺失造成的影响,提高了资料的信噪比。该软件能够根据实际工作环境和设备条件在野外现场对观测系统进行灵活变观,设计出合理的过障碍观测系统,有效地提高了变观设计的效率。  相似文献   

19.
地震测深仪器是进行地球深部探测研究的重要手段,它在研究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物理状态、物质组成等方面有着独到之处。本世纪以来,随着“大陆漂移”,“海底扩张”及“板块构造”理论的推行,美、日及欧州一些国家相继开展了大量地震测深工作。为了进行地学,地震基础理论和矿藏资源的研究,我国的地震测深工作也纳入了国家科学规划。据不完全统计,至一九八二年底我国已完成地震测深剖面17000公里。与此同时,地震测深仪器的研制和应用也得到迅速发展。  相似文献   

20.
天水地震区Q值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计算了天水地震区人工地震测深两条纵测线时间域里P波最大振幅随距离的衰减速率的变化,反演出P波的衰减特征.计算了二维Q值分布,给出了沉积层、上地壳、中地壳、下地壳及低速层中的Q值块状分布图,并对不同的构造单元给出了平均Q值柱状分布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