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42 毫秒
1.
2.
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是基于网格GIS技术,空间数据库具有开放性、集成性,可以对地质调查信息化成果进行多样式、海量数据的组织集成与分布、网络共享服务。结点是平台系统中实现数据资源无缝集成与共享的中间件,是其核心部分。该文叙述地质调查信息网格平台山东结点建设中应用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基于Arc GIS平台强大的空间数据管理和分析功能,采用OGRE图形引擎从底层研发地下三维地质信息模型,运用云计算技术设计基于T-C-V(终端—云端—虚拟端)架构模式的三维城市地质信息共享平台。通过统一入库标准、专业的分析算例、通用的服务接口、完备的服务体系,构建集城市工程钻孔管理、多源数据融合、区域信息服务、三维地质建模、地质成果输出与共享、地质资料检索等功能于一体的服务体系。建立统一的数据中心,以服务的形式实现平台数据共享与互操作,达到提高三维城市地质数据的应用能力和增强地质信息的共享水平的目的。依据笔者方法建立了原型系统,在实际使用中证实能够满足生产要求。  相似文献   

4.
吴亮  谢忠 《地球科学》2006,31(5):649-652
如何提高地质图空间数据库信息交换体系的可扩展性和互操作能力是这一领域中的研究热点.首先研究了ISO/OGC空间信息共享的规范和标准, 并建立了具有服务能力的空间信息集成模块, 在此基础上研究具有一致性的空间信息共享与服务体系, 形成独立于软件、适用于地质空间信息互操作的表达模式, 提供一个可用于异构和分布式体系下的数据描述机制, 使得应用管理地质空间数据成为可能.提出了以地理置标语言(geography markup language, GML) 模型为框架, 给出一种地质空间信息交换的机制.针对地学应用需求, 提出了专业应用数据的模式, 为地质空间信息交换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地球科学数据共享与数据网格技术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孙九林  李爽 《地球科学》2002,27(5):539-543
网格思想起源于2 0世纪60年代, 近十年来, 基于计算机技术及其相关学科的迅猛发展, 网格技术的研究进入了一个超速发展时期.相应地, 地球信息科学也因计算机和遥感技术而产生了革命性的进展, 每天获得的数以Tb、Pb的地学数据得不到有效利用的问题日益困扰广大地学工作者.将网格技术引入地学数据存储和共享系统将有助于解决这一难题.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信息技术及Internet的飞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的发展也是突飞猛进。在这过程中产生了许多不同形式的GIS平台,而这些平台大部分采用专有而互不兼容的数据格式,这就导致数据共享成为顺利实施GIS系统最大的阻碍。地理信息系统的互操作从技术层次上可以分为以下3类(姚鹤岭,2004):一是地理空间数据的互操作,强调数据集之间透明访问,达到数据共享、提高  相似文献   

7.
基于GIS的河道贴体网格自动生成算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基于空间位置信息的技术特点,对河道贴体网格的自动化生成算法进行了研究。基于GIS矢量线的节点间空间位置关系,对任意位置上的河道流向进行了较高精度的数值表达,进而实现了河道断面的自动剖分;设计出一系列算法,解决了网格生成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交叉、拧绕等问题,从而保证了剖分网格对河道区域平面分布的自适应性特征;基于数字高程模型(DEM)高程插值,对河道区域地表模型进行重建与分析,生成得到的河道贴体网格。经验证,该算法具有较好的贴体性质和较高的运算效率。  相似文献   

8.
万林  谢忠  吴信才 《地球科学》2013,(Z1):174-182
现有的空间信息网格应用系统缺乏对计算资源的有效组织及管理方法,无法满足复杂空间业务流程化建模及计算任务协同化处理的需求.从数据与功能相互分离的GIS软件架构角度出发,采用活动网络图的方法提出了一种以服务功能建模为基础的新型空间信息服务工作流模型,该模型通过服务功能的组装拆卸及动态聚合能够实现空间信息服务资源的灵活构建及动态迁移,较好地解决了网格环境下空间计算资源的统一组织与按需分配、计算任务的并行化处理等问题.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空间信息网格工作流集群的总体框架并讨论了系统的自动负载均衡及流程资源的动态调度机制.研究成果成功地应用于地质调查信息网格环境下的矿产资源储量测算系统,实现了网格环境下复杂空间应用的工作流处理模式,并有效地提高了业务系统的处理效率.  相似文献   

9.
空间位置服务平台的构架设计与服务接口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丹  彭黎辉 《地球科学》2006,31(5):733-738
通过空间位置服务平台对位置服务领域中众多复杂的空间信息数据进行有效地整合和资源共享, 可以为用户提供综合性的位置应用和服务.利用基于空间信息网格(spatial information grid, SIG) 的分布式思想对空间位置服务平台的架构进行了模型设计和技术实现, 完成了地图数据和定位查询的分布式存储和检索.平台服务接口满足开放位置服务(openlocation service, OpenLS) 规范, 利用XML进行信息编码, 通过HTTP进行数据传输, 介绍了相应的接口内容和调用示例.针对定位信息的更新和传递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Push的主动通知机制, 提供与各种定位接口的数据转换和消息处理能力, 高效地实现了位置应用和服务平台之间的消息传递.最后结合MAPGIS平台和CDMA手机定位技术进行了原型系统的实现, 验证了平台理论模型和服务接口的可用性.   相似文献   

10.
水利网格计算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水利网格计算是通过水利网将分布在全国不同地区的大量计算机相联并协同工作,从而形成具有统一调度管理功能的大型计算机,将水利部门各处计算机的处理能力合在一起,可为数据集中处理应用提供巨大的处理能力.利用水利网格计算,无须购买和维护超级计算机,也能利用其巨大的计算能力,完成计算任务.本文介绍了水利网格计算构想、实现水利网格计算所需运行环境、框架结构和功能,同时介绍了水利网格计算实施中可能存在的问题,为水利网格计算的实施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GML的WFS研究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显刚  谢忠  吴亮  刘丹 《地球科学》2006,31(5):639-644
网络要素服务(webfeature services, WFS) 是空间数据互操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能为不同GIS数据格式提供要素级的交互.基于地理标志语言(geography markup language, GML) 的WFS能够为Web环境下的空间数据互操作技术和空间信息处理互操作技术提供简单而又有效的基本数据访问、要素编辑(包括添加、删除、更新)、要素的组合查询.通过研究开放式GIS联盟(open GIS consortiumInc., OGC) 的标准规范, 使用MAPGIS基础平台和.NET编译环境实现WFS, 使用XML传输和存储地理信息, 其中包括属性和地理要素的几何属性.最后给出了以MAPGIS平台为基础的基于GML的WFS的体系结构和实现方法.WFS只解决了空间数据互操作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的进行空间数据互操作, WCS、WCTS的实现是必不可少的.   相似文献   

12.
从网格概念出发,详细介绍了实现地质图协同编辑的SIG(SPATIAL INFORMATIONGR ID)空间信息网格技术,以及国家地质空间信息网格体系的结构和服务机制。国家地质空间信息网格采用万维网体系架构,以资源和信息共享、协同为主线,构成一个三层次体系架构。主要组成为:网格应用层、网格平台层、网格基础设施。并针对地质图空间数据共享与服务,设计了地质图服务流程,提供了信息查询、信息服务页面,展示了地质图的在线协同编辑。  相似文献   

13.
网络地理信息系统(WebGIS)的现状及前景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尚武 《地质通报》2006,25(4):533-537
WebGIS是GIS技术与Internet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改变了地理信息的获取、传输、发布、共享和应用的方式,是GIS未来的发展方向.介绍了WebGIS的概念、功能、结构模型和平台软件,认为目前WebGIS还不能通过网络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分析,离商业化和实用化尚有相当距离,还存在着空间数据共享、互操作、表现手法单一、跨平台、数据传输瓶颈等问题.在分析的基础上,指出与OpenGIS、GML、第二代互联网、分布式计算、.Net、移动通信、虚拟现实、网格计算等技术相结合是WebGIS未来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4.
Interoperability is becoming essential for the today’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systems. Geographic information is usually available as datasets stored in databases and accessible via GIS. However, these information sources are increasingly heterogeneous and show differences in data formats, database schema and object concepts. To satisfy the increased demand for the use and sharing of geographic data in common applications, considering the heterogeneity and the methods to support interoperability are required by the GIS community. The implementation of Spatial Data Infrastructure (SDI) such as the European INSPIRE (Infrastructure for Spatial Information in the European Community) enables accessibility and the sharing of geographic data and interoperability among the systems. In addition to this, traditional GIS systems perform spatial queries using a keyword-based method. However, this approach remains incapable of fully expressing the users' needs due to a lack of geographic concepts (semantics) in the dataset. Different terms may refer to similar concepts, while the same terms may refer to different concepts. This causes semantic heterogeneity in the dataset. In this context, the most promising approach is the implementation of geospatial semantics by means of ontology in the geospatial dataset to overcome this kind of ambiguity. The aim of this research is to investigate the implementation of INSPIRE as a SDI standard and the use of Semantic Technology to empower the traditional GIS approach. In this regard, a public transportation geoportal has been developed for the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which uses a revised sample transportation data complaint with the INSPIRE Transport Network Data Theme and a developed Transportation Ontology Domain, including concepts, relationships and individuals to provide a semantic spatial search.  相似文献   

15.
利用空间信息网格技术,建立面向社会公众服务的地质空间信息共享与应用服务体系,实现东北地学数据的一体化空间数据资源组织、海量空间信息共享、高性能的协同分析处理、跨地域的空间数据服务与处理服务集成,为地质调查提供广泛有效的无障碍应用,实现多元主体形成的分布式基础数据真正共享.  相似文献   

16.
刘荣梅  缪谨励  赵林林 《地质通报》2015,34(8):1562-1569
欧盟空间信息基础设施(INSPIRE)是欧洲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法令。目的是建立欧盟统一的空间信息基础设施,实现有关环境空间信息在统一的框架下全欧盟范围内的共享,便于跨区域的政策决策及应用。通过近7年的实施,INSPIRE完成了欧盟层面的立法和各参与国层面具有法律效力的执行规则,制定了一系列技术规范和技术指南,并在各参与国中执行实施。总结分析欧盟空间信息基础设施(INSPIRE)的目的与意义、组织管理体系、实施方案、空间信息的融合与互操作、统一架构与相关规范等方面的相关经验,提出了对中国地学信息化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7.
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数据是岩石圈结构研究的重要资料,然而由于地学数据本身的多来源、多学科、海量等特点阻碍了数据的共享,而GIS技术恰好以强大的多学科交叉和空间数据处理功能为数据发布提供了新的途径。在GIS中信息的显示和分析方法都取决于地理信息数据模型,因此在利用GIS技术建立数据共享平台时,建立一个符合数据体查询和分析要求的数据模型尤为重要。笔者对几种空间数据存储方式和主流的空间数据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最终结合深部地球物理探测数据的特点,以Geodatabase为基础建立了一个数据模型,为数据发布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8.
作者在承担多项地学空间数据库建设项目的基础上,对地学空间数据库建设过程中点位图生成、色块换色及填充、属性数据录入及二值变量取值等几种快捷方法进行了研究,说明灵活地综合运用GIS软件的各种功能,能加快地学空间信息系统建设的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