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青藏高原重点沉积盆地油气勘探前景展望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青藏高原在构造位置上处于特提斯构造域东段,是我国海相三叠系-新近系分布面积最大、最集中的地区.其上发育中一新生代各类沉积残留盆地,其中陆相盆地20个,海相盆地7个.通过与特提斯构造域石油地质条件的初步对比,认识到青藏高原虽作为其东段的主体,两者在构造演化上密切相关,但在含油气盆地的特征上存在较大的差别.结合新一轮油气资源评价结果,认为羌塘盆地为该区首选勘探目标,盆地中部为最有利的油气远景区,并从中筛选出3个重点区块作为近期勘探目标:托纳木-笙根区块、隆鄂尼-昂达尔错区块及土门达卓玛区块,同时指出措勤盆地勘探前景次之.  相似文献   

2.
吐哈盆地三叠系油气资源丰富,勘探潜力巨大,但目前对该盆地的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尚存争议.本文应用成藏分析理论,从盆地整体出发,探讨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主控因素.认为油气具有多期成藏、晚期调整的特征,成藏期主要决定于构造运动期次、圈闭发育与时空配置,以及断层活动时期等因素;油气藏的分布主要受前陆盆地的性质控制,盆地的不同区带、不同构造段和不同层位,其主控因素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3.
渭北彬县——黄陵地区中生界油气富集的基本地质条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鄂尔多斯盆地于中生代进入陆内拗陷发展阶段,盆地南缘彬县—黄陵地区发育了三叠系延长群、体罗系延安组两套重要生油气层系,前者以生油为主,后者在本区主要生气。它们自成生、储油气组合,并导至延长群三角洲油气藏与侏罗系古构造披盖油气藏在剖面上叠置。印支晚期以来的构造变动有利于该区成烃演化、油气运移和聚集,因此认为区内具备油气勘探开发前景,延长世舌状砂体、延安期古河谷体系应为该区重点开发地段。  相似文献   

4.
准噶尔盆地乌伦古坳陷石油地质特征及勘探方向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准噶尔盆地北部乌伦古坳陷地层主要由石炭系、三叠系、侏罗系及白垩系组成.研究区分别在三叠系、侏罗系、石炭系发育3套烃源岩.石炭系火山岩储层和侏罗系碎屑岩储层为本区主要勘探目的层,白垩系和三叠系发育的厚层泥岩为本区两套区域性盖层.三叠、侏罗系烃源岩于侏罗系末期开始排烃,石炭系烃源岩于三叠纪末进入生烃门限.断层和不整合面共同构成该区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边缘深大断裂带附近及石炭系不整合面附近,是油气勘探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5.
准噶尔盆地南缘阿什里地区地质构造基本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准噶尔盆地南缘阿什里地区紧邻北天山造山带前缘,受北天山造山系逆冲构造作用的影响,区内构造变形十分强烈.野外地质调查和地震勘探证实,该区逆掩推覆构造现象普遍,阿什里地区头屯河构造西侧较大范围的石炭系露头为逆冲推覆、遭受剥蚀后残留的外来岩块.结合前人对准南地区侏罗纪沉积演化、盆地格局和三叠系、侏罗系沉积特征和沉积相分析研究成果,笔者建议对准南地区盆地边界南扩,以侏罗系分布范围划定盆地南界.除前人普遍认识到北天山前缘存在三排背斜构造带之外,证实紧靠北天山盆山结合部还存在一排以头屯河背斜为代表的背斜构造带,对提升该地区的油气勘探前景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新疆北部石炭纪盆地构造演化与油气成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油田近期勘探资料及前人研究成果,在新疆北部地区石炭系沉积前构造背景分析的基础上,对石炭纪盆地沉积构造演化进行了研究,该区具有微地块、多拼合、弱固结、构造活跃等盆地形成背景,经历了早石炭世、晚石炭世两期盆地的形成、发展与消亡过程,二叠纪—新生代是石炭纪盆地的改造演化期。石炭纪火山岩广泛发育,结合前人研究成果,通过盆地覆盖区钻井样品的地球化学综合分析,认为该区石炭纪整体处于拉张的构造环境。通过石炭系的沉积与分布特征,认为早石炭世和晚石炭世盆地演化受早期构造的控制,具有继承性、方向性和新生性的特点。石炭纪末期的构造事件基本结束了该区的海相盆地的演化,进入陆内盆地演化期,石炭纪盆地遭受埋藏或隆升改造,经历了海西晚期、印支期、燕山期以及喜马拉雅期的构造改造作用,存在埋藏、隆升剥蚀、岩浆热改造、断裂、褶皱变形等多类型的改造作用,各地区的改造特点存在差异。油气勘探成果证实,石炭系是新疆北部重要的勘探层系,在早石炭世和晚石炭世盆地演化期都形成了优质的烃源岩,火山岩系既是油气的储集层,也是重要的盖层,盆地的多期改造事件不仅有利于火山岩储层物性改善,也形成了石炭系有利的油气圈闭,目前已经发现了石炭系自生自储和上生下储的油气藏类型,油气的分布特征显示了石炭系自生自储油气藏具有近源分布特征。因此,加强盆地形成演化研究,圈定沉降中心和烃源岩的分布对于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孙自明 《现代地质》2016,30(6):1303-1310
摘要:下刚果-刚果扇盆地位于西非海岸,因其富含油气,资源潜力大,长期以来一直引起众多研究者的关注。由于该区盐构造发育,变形复杂,盆地不同地区和不同勘探目的层勘探程度并不均衡,如何全面认识和评价盆地油气资源潜力成为指导下步勘探工作的关键。通过盆地沉积-构造演化特征研究,指出下刚果-刚果扇盆地是由下刚果盆地与刚果扇盆地垂向上叠置、平面上复合所形成的叠合复合型含油气盆地,经历了前裂谷期、陆内裂谷期、陆间裂谷期和被动陆缘期等演化阶段;在构造特征分析基础上,综合考虑油气成藏要素和运聚方式等特点,划分出新生界构造-岩性圈闭、盐上白垩系构造圈闭和盐下白垩系等三个油气勘探领域;通过各勘探领域油气成藏特征等的系统分析,指出了盆地东部陆上-浅水地区是勘探盐上白垩系构造圈闭勘探领域和盐下白垩系勘探领域的有利地区,盆地西部深水-超深水地区是勘探新生界构造-岩性圈闭勘探领域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8.
库车前陆盆地与波斯湾盆地盐构造对比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库车前陆盆地和波斯湾盆地的盐层发育状况、盐构造特征以及盐构造与油气关系的对比研究,认为盐底辟构造与油气密切相关。库车前陆盆地勘探程度较低,应注重寻找盐底辟构造,以及与其相关的圈闭。库车前陆盆地盐构造的形成机制与波斯湾盆地下法尔斯组/加奇萨兰组相似,与霍尔姆兹组不同。根据波斯湾盆地下法尔斯组/加奇萨兰组盐构造在油气成藏中的作用,认为库车前陆盆地南部盐层较厚的地区应加强盐下勘探的力度,寻找盐下圈闭。北部山前盐层欠发育地区应注重寻找盐上圈闭,同时兼顾盐下圈闭。库车前陆盆地具有良好的三叠系和侏罗系烃源岩,应该有很广阔的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9.
孟加拉湾位于印度大陆以东、缅甸-安达曼-苏门答腊以西、孟加拉国南部海上地区,该区存在主动和被动两种不同类型的大陆边缘,并发育众多大陆边缘含油气盆地。根据板块位置和构造特征将其划分为三大类,分别是:被动大陆边缘盆地(马哈纳迪、K-G和高韦里盆地);主动大陆边缘盆地(若开、缅甸中央、马达班、安达曼和北苏门答腊盆地);残留洋盆地(孟加拉盆地)。根据火山岛弧带分布情况进一步将主动大陆边缘盆地划分为:①海沟型——若开盆地;②弧前型——缅甸中央盆地;③弧后型——马达班、安达曼和北苏门答腊盆地。对这些盆地油气勘探情况的统计与分析表明,该区大陆边缘盆地的油气分布主控因素为:烃源岩类型与有机质丰度决定了流体性质与资源强度;大型河流—三角洲形成富油气区;盆地类型、性质及晚期构造活动强度决定区带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10.
川西北松潘—阿坝地区油气勘探进展与初步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松潘-甘孜构造带中央部位的松潘-阿坝地区是目前中国石化公司油气勘探与探索的全新领域.2002年以来中国石化南方勘探开发分公司对该区进行了系统的石油地质、重、磁、电、震、遥感、化探等综合勘探与评价研究,发现了相对稳定的若尔盖隐伏地块、多个局部构造显示和化探异常区域,认为该区可能存在下古生界生烃、上古生界储集、三叠系封盖的油气地质条件,评价优选出了若尔盖坳陷的中部凸起及其向北侧凹陷带过渡的斜坡地带为近期油气勘探的有利地区并实施了红参1井的钻探.各项勘探成果资料表明该区应该具有油气勘探前景,但三叠系巨厚且经历了多期形变改造,油气勘探的难度较大,加强随钻跟踪分析、深化油气地质研究并开展物探技术攻关是近期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1.
晚三叠世是四川盆地形成演化的起点,其地层是油气勘探的一个重要目标层。通过对四川盆地晚三叠世动力学特征的分析,建立其动力学模型(构造应力(叠加)场模型),采用有限单元法进行模拟,其结果显示,四川盆地晚三叠世构造应力条件以NW—SE方向的挤压占主导。构造动力是油气运聚的驱动力,驱使油气运移的动力来自构造应力场,通过模拟认为,四川盆地晚三叠世构造应力场形成的圈闭为模拟计算的最大应力值2.0~4.0MPa之间的区域。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研究区内三叠系、侏罗系露头区裂缝(节理)的观察与统计,对鄂尔多斯中东部地区三叠系、侏罗系裂缝体系的展布特征进行了研究,并分析了裂缝体系形成的构造应力场背景。研究表明在中新生代不同时期构造应力场及其联合作用的控制下,研究区裂缝体系中一组通常为压剪性质,而另一组多为张剪性质,区内NE向和NNE向裂缝体系多具张剪性质。裂缝体系主要发育于脆性岩层当中,且以垂直裂缝(节理)最发育,在某一确定地区裂缝带成对出现,并相互交切,共同组成平面X型共轭剪节理。  相似文献   

13.
GA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气藏勘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四川油气勘探的接替层位,具有巨大的勘探潜力,GA地区是川中勘探的重点区块,气藏类型为一构造岩性复合型气藏.利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技术与地球物理储层反演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GA地区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储层发育规律.结果发现:须四段气藏有利储层主要在GA区块的西部,须六段气藏主要发育在其主体构造部位.  相似文献   

14.
准噶尔盆地油气储量、产量增长规律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世界主要含油气盆地探明程度、与油气储量和产量以及勘探成熟阶段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准噶尔盆地油气探明程度分别为21.45%和3.10%,仅处于勘探中期,预示着丰厚的资源潜力和良好的勘探潜力,在上述认识基础上,总结了近50年油气储量和产量连续增长的因素和规律,区域勘探战略的展开和新区勘探的不断突破是其主要原因,而新技术的应用和地质认识的不断深化是其重要保证.最后对勘探前景进行了预测,即油气后备资源丰厚,勘探难度和风险不断加大,隐蔽性圈闭是今后油气勘探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5.
通化盆地是发育在中生代基底之上的断陷盆地,勘探程度低,在该盆地三棵榆树凹陷钻探的通地1井发现油气显示,但油气来源尚不清楚,制约着盆地后续油气资源勘探部署工作。本文通过对通地1井原油和岩心烃源岩生物标志化合物的特征分析对比,发现通地1井原油与下白垩统下桦皮甸子组和亨通山组黑色泥质烃源岩具有类似的生物标志化合物分布特征,推测三棵榆树凹陷原油主要来自下白垩统下桦皮甸子组烃源岩,也可能来自亨通山组烃源岩,这一成果扩展了通化盆地及周缘油气勘探领域,为通化盆地下一步油气基础地质研究和勘探部署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6.
在柴达木盆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地表油气化探和井中化探勘探工作,结果显示油气化探对盆地内现有油气田具有良好的地质指示效果,并建立了以环状或半环状晕为主的油气藏综合化探异常模式。油气化探技术在盆地勘探新区的油气远景预测评价、钻井预测等方面效果良好,在现场随钻预测和发现井中油气产层、显示层方面亦取得了良好效果。因此,油气化探技术在柴达木盆地具有广阔的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70年代以来,一种新的勘探油气的经济、有效的方法——石油化探方法开始兴起。以吉林省延吉盆地和廊固凹陷的石油化探工作为例,阐述了石油化探在油气普查勘探中的作用,提出应采用地质、物探和化探相结合的方案,以提高勘探油气田的效率和效益。  相似文献   

18.
准噶尔盆地南缘东段是准噶尔盆地油气勘探的重点地区。以成盆、成烃和成藏理论为指导,应用盆地分析、有效烃源岩评价、储层(裂缝)预测、盆地模拟及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技术和方法,综合研究分析了准噶尔盆地南缘东段油气成藏条件,预测了油气资源潜力,建立了油气成藏模式。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发育上二叠统、中上三叠统和中下侏罗统三套烃源岩。最主要的烃源岩层为上二叠统,是油气资源分布的主要层位;主要储集层为柴窝堡区块的上二叠统和米泉区块的中下三叠统及中下侏罗统,其物性较差,总体为较好含气储层,是主要的勘探目的层。存在自源(侧向排烃)、它源(垂向排烃)两类油气成藏模式。柴窝堡区块北部和米泉区块仍然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地区。  相似文献   

19.
新疆某三叠系低阻油气层特征及储层参数确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新疆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不断深入,不时出现的低电阻率油气层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为合理准确地评价这类油气层,开展了低阻油气层的测井资料解释和研究工作。什对新疆某油气田三叠系出现的低电阻率油气层,进行了油气层特征及测井曲线特征的描述,分析了低电阻车油气层的形成原因,并以此为基础,对流体识别,储层参数的确定及可靠性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The Triassic in the Longmengshan foreland basin is rich in oil and gas resources. Its reservoirs feature low-porosity, low-permeability, small pore throat, high water saturation, and strong heterogeneity. The existence of abnormally high pressure and various reservoir-cap combinations developed at different times provide favorable conditions for trapping oil and gas. Taking the theory of petroleum systems as a guide, and beginning with research on tectonics, sedimentary history, distribution and evolution of source rocks, reservoir evolution, hydraulic force distribution, and hydrocarbon migration, analysis and study of static factors like source rocks, reservoirs and cap rocks, and dynamic factors such as hydrocarbon generation, migration, and accumulation reveale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Upper Triassic petroleum system in western Sichuan province. The deepbasin gas in the central hydrocarbon kitchen of the Upper Triassic, structural-lithological combination traps on the surrounding slopes, and the structural traps of the Indo-Chinese-Yangshan paleohighs, are potential plays. The relatively well- developed fault zones in the southern segment of the Longmengshan foothill belt are favorable Jurassic gas plays. Pengshan-Xinjin, Qiongxi, and Dayi are recent exploration targets for Jurassic oil/gas reservoir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