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一、“自然—人为地理系统”概念的内容“地理系统”这一术语引入地理文献中虽然为时不久,但已牢固地确立下来了。“地理系统”概念的内容很广泛,它一般表示范围广阔的土地系统。本文只研究作为地理壳一部分的地理系统。这个系统的主要特征是它的地域性。谈到地理系统的划分,它主要分为两类:自然地理系统和人为地理系统。自然地理系统是指天然的,实际上没被人改变的系统,这就是自然地域综合体。  相似文献   

2.
地球科学中的综合,这是把关于自然的科学改变成另一类物质客体,使其能体现地理系统的相互作用。划分全球地理系统有很多依据。根据研究目的和任务研究人员可划分出同类自然要素组合区(自然带,生物群落);自然要素组合不同类,但成因同一的地区(大陆,自然地理区,区,地方);同向物质能量流的地区(流域,生态系统)。划分地理系统不完全是主观过程。自然界的各种地理系统对人为影响反应。然而人们经常是不能把自然界连续的空间划分成对某类经济活动有反应的地区。  相似文献   

3.
地理系统是多圈层交互的复杂巨系统。地理系统模型是理解和预测不同尺度地理系统格局和过程变化最重要的研究方法。地理系统模型作为可持续发展科学决策必需的工具,是自然地理学重要的研究方向。过去几十年来,在全球变化等全球性重大环境问题和人类科学决策需求的推动下,地理系统模型虽然发展迅速,但还不足以准确地模拟和预测复杂人地耦合系统。本文分别从模型原理、框架和尺度等方面回顾与梳理了地理系统模型从单要素到多要素、从统计到过程、从静态到动态、从单点到区域和全球尺度模拟等发展历程,并总结了地理系统模型对发展人类—自然耦合系统以及模型—数据融合系统的趋势。发展中国的地理系统模型将有助于中国和全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决策。  相似文献   

4.
8.综合定位站研究的发展综合定位研究自然环境的思想,很早就由道库恰耶夫提出。随后,苏联地理研究所首任所长 A.A.格里戈里耶夫继续倡导必须对自然环境进行综合定位研究的思想。他在1926年发表的“地区综合研究”一文中提出的自然—人为综合体概念模式实际上已形成了地理系统定位站研究的总任务。他写道:“把‘综合研究’……简单地理解为对自然和日常生活中的各个要素分别进行孤立地研究是不正确的……综合研究应得出有关地理环境这个复杂而统一的整体有连贯的概念,而不是它各个要素零散资料的堆积”。  相似文献   

5.
9.结论地理系统定位研究的基本原则最重要的有以下几条:综合性;系统性;优先研究系统形成的各种关系;利用“临界状况”。定位研究的综合性并不意味着简单地将地理系统研究的各项内容组合到一起。综合性不仅仅是包罗所有研究的客体,更重要的是指研究工作的相互联系性、整体性。在这个意义上,对地理系统状况所有特征进行研究的时间和地点上的统一就成为必要的条件,然而它对于达到真正的综合性还是不够。正确理解综合性的必要而充分的条件是在定位研究地理系统的过程中“思想和行动的统一”。“思想的统一”是在建立所研究的地理系统“模型——假设”概念的过程中达到,它是所有正确提出的定位研究的“零点阶段”,定位研究的计划就是根据模型——假设制定的。“行动的统一”只有在正确地拟定出研究的最终目的,并为研究工作的所有参加人员都承认的情况下才有保证。苏联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库尔斯克站定化研究所遵循的“模型——假设”Д.Л.阿尔曼德提出的“温带平原景观相耳关系的方案”。  相似文献   

6.
地理系统概念与“新地理学”系统思维方式的发展和应用是现代科学和实践活动的特征。从这个意义上讲,地理学也不例外。例如,“地理系统”一语得到广泛运用以来已经过去大约25年了,该术语便涉及从系统观点来研究地理客体。苏联学者正式提出了第一个关于地理系统的概念,把它看作在某种程度上受人为因素改变的地表特有的自然形成物。这个概念后来发展成为地理系统学说。  相似文献   

7.
一、自然-人为地理系统分类和研究的方法自然-人为地理系统的种类和级次很多,分类的目的和根据也很多。本文只从管理地理系统的需要阐述最重要的分类方法。首先是成因分类法,它反映自然-人为地理系统形成的所有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在这方面 A.M.里亚布奇科夫等人都取得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8.
地理系统模拟的CA模型理论探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系统认识和理解地理元胞自动机(CA)模型的基本性质基础上,重点从自然与人文综合的复杂地理系统模拟研究角度,对地理元胞模型所涉及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探讨。研究表明:从地理系统的模拟看,CA模型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了一种从地理系统的微观出发、将自然与人文统一的地理系统模拟的新视角与新途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地理系统模拟的CA模型需要解决的三队基本关系和三个基本科学方法问题。  相似文献   

9.
徐樵利教授是中国地理学界的知名学者,在综合自然地理学、山地地理系统和国土空间规划三大研究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可谓综合自然地理应用研究的积极践行者,山地地理系统研究领域的重要创新者,中国国土空间规划早期研究的突出贡献者,毕生辛勤耕耘在地理学科的教学、科研园地,致力把文章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湖北的山区建设做出了杰出贡献,其...  相似文献   

10.
在GIS软件的支持下,计算了鲁中南山地及其各流域的高程积分并判定了其地貌侵蚀阶段,对鲁中南山地第四纪平均侵蚀量作了初步估算.通过侵蚀指数、自然侵蚀指数、人为侵蚀指数等指标的构建,计算了鲁中南山地各流域水土流失的自然侵蚀背景,进而得出人为侵蚀强度的流域差异.研究表明,鲁中南山地整体的自然侵蚀速率约为0.17 mm/a,大致相当于实际侵蚀的1/4,人为侵蚀强度较大;自然侵蚀强烈的流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北部,而人为侵蚀严重的流域主要分布在研究区东南部.提出了地貌演进背景下水土流失自然(地貌)侵蚀与人为侵蚀定量评估的技术方案,对鲁中南山地水土保持工作的政策措施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国土整治与自然资源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国土整治是保障国民经济与人类社会持续进展的必要措施,以自然资源为主要研究对象。以谋求人类与自然相互适应的地理系统为指导思想,讨论了国土整治研究的目的、任务、方法等问题,以此阐述了自然资源研究在国土规划和国土管理工作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2.
刘毅华  董玉祥 《中国沙漠》2003,23(4):355-360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及其驱动力是当前研究的热点问题,现代土地沙漠化变化的机制及其驱动因素的研究更倍受关注。选择西藏"一江两河"中部流域地区为研究区域,依据该区1991年与1997年的两期土地沙漠化类型与面积数据,利用定量方法分析了同期土地沙漠化的发展变化与区内各种自然与人文因子间的数量关系,以定量辩识其变化的驱动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近期土地沙漠化的变化是在多种气候因子、社会因子与经济因子共同驱动下自然变化过程与人为变化过程相互影响的结果,其中,自然驱动因素主要是风力与干旱程度,人为驱动因素主要是农作物播种面积与牲畜(超载)数量,但比较之下自然驱动因素的作用相对稍重,具有相对主导性。  相似文献   

13.
淮河流域洪涝变化的耗散性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混沌理论中,人们提出了一些非线性复杂现象的分析方法。在这些方法的启发下,我们曾研究了淮河流域洪涝变化的分形特征和混沌性。在先前研究的基础上,该文以淮河流域洪涝变化为对象,通过表征相空间轨道附近平均收缩(发散)特征的Lyapunov指数,定量地分析和论证了淮河流域洪涝变化的耗散性。淮河流域洪涝变化耗散性的定量论证标志着在地理系统非线性研究方面进行了新的尝试和探索  相似文献   

14.
耗散结构理论与地理系统论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运用耗散结构理论的基本观点论述了地理系统作为耗散结构系统具有四个重要特性:即地理系统是一个开放系统,非平衡系统,系统内各要素间存在复杂的非线性相互作用的系统,动态涨落系统。其研究的最终目的在于使地理系统执行特定的社会经济功能。  相似文献   

15.
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及其影响因子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草地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类型之一,受到人类活动和全球变化的广泛影响.这些因素在直接影响草地生态系统地上植被生长和群落动态的同时,还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草地生态系统的各种地下生态过程.土壤微生物是指示草地生态系统各地下生态与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对外部干扰响应的良好指标,其中微生物量是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大小度量的重要参数,是土壤有机质巾最活跃的组分之一,能够敏感地反映土壤生态系统水平的微小变化,在各种土壤生化过程研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研究综述了自然因子(土壤温度、土壤湿度、pH值)、人为干扰(放牧、开垦、施肥)和全球变化(大气CO2浓度升高、气候变暖)对草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量影响的研究进展,并指出目前的研究由于基础薄弱、研究样地间的差异以及各研究处理问的差异,土壤微生物量对各种干扰的响应仍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在今后的研究中应加强长期性的野外定位试验研究、多因子的综合控制实验研究以及N输入对微生物量影响的研究等,并进一步完善和发展测量微生物量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扎龙河漫滩湿地植被定位观测,对比研究人为补水对湿地植被的影响。人为补水后,湿地植被发生了湿生化演替趋势。湿草甸植物生活型谱中,地面芽植物有所增加,挺水植物沼泽则无明显变化;湿地与草地过渡带植物生活型组成对水位增加反应敏感,典型湿地植被生活型组成变化不大。研究表明,水位波动强烈的河漫滩湿地中,水文学的微弱改变可以导致湿地植被的明显变化。湿地的人为补水应结合准确的气候预测,进行湿地生态需水量研究,确定合理的补水量和补水时间。  相似文献   

17.
正近几十年来,中国自然地理学者组织、参与并完成了多项关于我国自然条件、自然资源、农业发展、经济建设等方面的考察研究任务,在国家建设中起到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大大提高了自然地理学的科学水平和应用价值。我国科学家对地表自然过程与格局的研究不断深化,定位观察实验研究取得了大量新数据和新资料,遥感、地理信息系统、测年技术等新技术新方法日益广泛地引入到自然地理环境的研究中,在区域  相似文献   

18.
河西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驱动力研究   总被引:14,自引:7,他引:7  
张勃  张华 《干旱区地理》2004,27(2):234-238
河西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格局2000多年来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参考大量的数据与资料分析了河西地区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驱动力,结果表明,自然机制与人为机制同时改变着该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状况,自然机制的驱动是缓慢的,长期的,而人为机制的驱动,尤其到了近现代,则是剧烈的,集中的,人口变化是驱动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非常活跃的因素。  相似文献   

19.
自相似:地理系统数学建模的新思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模型在地理研究和应用中不可或缺,地理学者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利用模型进行工作。一幅地图,能浓缩世界于方寸之内;一张表格,可展示历史转瞬之间。但是,地理系统(特别是人文地理系统)的数学建模却困难重重。数学模型是最高层次的一类模型,没有它们,计量化不能实现。分形理论(farctaltheory)开辟了地理研究的新方向[1],为地理系统的数学建模提供了新途径。本文着重从分形的基本性质——自相似性(self-similarity)出发,论证分形几何学(fractalgeometry)在地理系统数学建模中的作用和方法,并推想有关研究的发展前景。一、地理系…  相似文献   

20.
在地理知识体系中有不少地理数据.地理数据是反映地理系统及其要素的状态、特征、演变规律和分布特征及人对地理系统的管理与规划等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