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 毫秒
1.
氟是煤中有害元素之一,燃煤型氟排放造成的污染已经对人类的健康安全构成威胁。研究煤中氟赋存状态及其沉积环境,对掌握高氟煤分布规律及控制燃煤造成的氟排放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沁水煤田内6座煤矿15号煤样品的分析发现:煤中氟含量与灰分显著相关,与黄铁矿硫、有机硫无相关关系,表明煤中氟主要以无机物形式赋存,且与含硫矿物无关;与钾、镁、硅、铝等元素含量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表明氟有可能的主要赋存形式为金云母、氟金云母等矿物,以及以吸附存在于高岭石、勃姆石、伊蒙混层等黏土矿物中;与钙、磷元素含量无显著相关性,表明氟不以氟磷灰石、含氟羟基磷灰石等矿物大量赋存。此外,通过对沁水煤田15号煤的沉积环境分析发现,弱还原环境、较低盐度、偏酸性、较强的水动力条件有利于该区域煤中氟的富集。  相似文献   

2.
中国煤中的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氟是煤中所含微量元素中丰度较高的少数几种元素之一。对我国581个煤样分析数据的统计表明,多数样品氟含量处于20~300mg/kg,平均40mg/kg,个别超过1000mg/kg。氟在煤中赋存状态有:①独立的氟矿物;②以类质同象存在于矿物晶格内;③被矿物吸附;④以F-离子形式溶于水中。在煤中所含微量元素中,氟是对植物、动物和人体健康的影响面最大的元素。  相似文献   

3.
正煤是一种具有还原障和吸附障性能的有机岩和矿产,是我国的基础能源。由于成煤地质背景复杂,我国煤炭资源具有明显地域特色,如西南地区、鄂尔多斯盆地、山西和内蒙古中东部的一些煤层高度富集砷、汞、氟、铍、铀等有害元素。这些煤炭资源的利用,造成了严重的大气污染以及燃煤型砷中毒、氟中毒。与其他国家相比,我国煤中有害元素对环境和健康危害尤为突出。研究有害元素分布富集机理、研发环境危害的防控技术,对合理和洁净利用煤炭资源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4.
煤中氟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全面综合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煤中氟的含量、分布规律、赋存状态以及燃烧释放规律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和存在的问题。我国煤中氟的研究总体上说滞后于煤中其它某些微量元素(如砷、硒、汞等)的研究。进一步深入研究煤中氟+K313的分布规律、赋存状态、来源及迁移转化规律,是今后煤中氟研究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氟是地壳中广泛分布的元素之一,其克拉克值为770ppm,主要赋存在萤石、冰晶石和氟磷灰石等矿物中。在人体内,微量的氟对硬组织的正常矿物化是必须的,对抵抗和治疗龋齿的作用也为很多研究者所承认。然而,过量地吸入氟则会产生氟斑牙和氟骨症等氟中毒。地方性氟中毒广见于世界一些水及土壤中含氟量过高的地区,主要是饮用高氟水引起的。由于人性内96%的  相似文献   

6.
煤中氟化物的测量及分布规律初探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采用高温碱熔-离子选择性电极法测量煤中氟化物浓度,并对测量过程中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同时对常用的几类煤中氟的分布规律作了初步探讨,结果表明,该测量方法准确度较高,误差小,测量方便快速,实用性强,可作为煤中氟含量测量的一种有效方法;测量结果对煤种的筛选及消除煤中氟污染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洪洞是位于山西省南部临汾盆地的一个人口大县,全县74万人口,只有耕地103万亩;另外,洪洞县也是山西省的产煤县之一,80%的县域面积有煤层分布。一直以来,人多地少成为制约洪洞县快速发展的“瓶颈”。  相似文献   

8.
<正>煤中稀有金属元素的研究,是当今煤地质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全国煤炭资源潜力评价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统综述了我国煤中镓的丰度、分布、赋存状态及其富集成因。研究发现:我国煤中镓的储量加权均值为6.62μg/g,略高于美国和世界煤中镓的平均含量。不同煤田中镓的分布差异较大,总体分为煤层顶底富集分布和煤层全层富集分布;就成煤时代而言,煤中镓含量随成煤时代的由老变新有降低趋势,石炭-二叠纪煤中镓含量最高,晚侏罗-早白垩世最低,煤中镓含量随煤级升高而  相似文献   

9.
<正>氟作为人体不可或缺的微量元素,对人类健康有益的同时也存在危害,过量摄入氟会导致地方性氟中毒。贵州省织金县是我国氟中毒重病区之一,同时也是贵州中部重要的煤矿开发区。该地区煤中氟含量相对较高,长期的煤矿开发活动导致大量矿山废水外排,对周边水体产生潜在的氟污染危害。可见,开展该区水环境中氟的分布、存在形式及其控制因素的研究对正确评估氟的环境健康风险有重要意义。运用水化学、地球化学等方法对织金县煤矿区主要水体(含矿坑水8个,酸性矿山排水26个,地表  相似文献   

10.
山西煤类齐全,煤质较优良,是我国主要的炼焦煤和无烟煤基地。以山西多年来的煤炭资源预测资料和众多矿区勘查资料为基础,全面总结了山西省太原组和山西组煤类分布特征及其变质作用。研究认为,山西的煤类分布具有明显的南北分带性,38°线以北煤变质程度较低,煤类较单一,以气煤为主;38°线以南煤变质程度相对较高,煤类较多;山西省煤变质类型主要有深成变质、岩浆热变质和接触变质三种类型,深成变质是基础,也是山西省最重要的变质类型,岩浆热变质主要是燕山期岩浆活动叠加于深成变质的基础上造成的,接触变质只是局部的,对区域性的变质影响甚微。研究成果可以为山西省煤炭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黔西煤中氟与"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的地球化学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本文总结了贵州西部地方性氟中毒的地球化学研究过程,这个过程包括对病区饮用水、煤中氟的丰度、拌煤粘土的认识,经历了从高氟煤到低氟煤,从使用煤拌粘土是个例到普遍现象的认识历程。指出贵州西部晚二叠世煤中氟的含量低,低氟煤不是地方性氟中毒的氟源,真正的氟源是拌煤粘土;在贵州单纯由煤引起的地方性氟中毒是不存在的,至少迄今尚未得到证实。针对贵州地方性氟中毒的新认识,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开发出了廉价适宜的固(降)氟技术,该技术本着就地取材、易于操作的原则,选择了粘土岩作为煤燃烧的添加剂和制作蜂窝煤用的粘合剂、以灰岩为固氟剂,确定了煤、粘土和灰岩的最佳配比和粒度,固氟率可达65%以上。固(降)技术的大力推广应用,是预防地方性氟中毒的重要途径和措施。  相似文献   

12.
氟是一种非金属气体元素,在自然界中分布很广。水、土、岩石、动植物体内都含有氟元素。人体各组织中也都含有氟。因此,它是一种身体所需要的“生命元素”。人体每日需从环境中摄取1.0—1.5毫克/升的氟,其中65%取自饮水,35%来自食物。可见饮水中氟的含量高低,是地方性氟病致病的主要原因。因此,在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中规定,氟的适宜浓度为0.5—1.0毫克/升,最高不超过1.0毫克/升。在研究  相似文献   

13.
我国对煤中锗的调查开始于1956年,尤以近几年工作较多,几乎对全国大多数省(区)的主要煤矿,均进行了煤中锗的调查,为我国煤中伴生元素的找矿和综合利用,以及对某些元素在煤中的分布规律、赋存形态及其成因的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相似文献   

14.
中国煤中微量元素的丰度   总被引:44,自引:0,他引:44  
根据现有的资料,得出中国不同地区煤中微量元素的背景值。由于分析样品分布不均和采用的测试方法各不相同,本文的数据还不能准确地代表中国煤中微量元素的平均丰度值。另外,我国不同地区、不同时代和不同地质背景下形成的煤层煤中微量元素丰度差异很大,必须从元素的资源化利用及其环境效应方面来分析元素的丰度。含量异常的元素要特别加强研究。进一步的测试和研究有助于更加全面地了解我国煤中微量元素的分布情况、地质成因及其对环境的潜在影响。  相似文献   

15.
徐胜强  刘熙 《地下水》2011,33(2):28-29
氟元素对人体健康既有利也有害,一方面,氟元素是人体的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另一方面,饮用水中氟含量严重超标时,会导致氟斑牙,造成骨质疏松、变形等危害.通过对邯郸市地下水的水质分析,可知邯郸市属于高氟水区,特别是东部平原地区更为严重,为此对其成因做了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锗是典型的稀有分散元素,主要富集在含铅锌的硫化物矿床和煤岩中。伊敏煤田白垩系下统大磨拐河组12号煤层为主力含锗煤开采层,具有分布面积广、厚度大、结构简单的特点。综合前人对临沧超大型锗矿床和胜利煤田锗矿床的研究,通过分析五牧场区富锗煤中锗的来源、富集、分布和成矿时期等,笔者认为该地区沼泽泥炭化过程中,泥炭化时期较早的区域有利于锗元素的富集;由于植物分带性导致煤层组分差异,富含腐殖酸的区域锗元素富集,即:"泥炭化程度差异性"和"煤层组分差异性"对富锗煤中锗的综合影响;该地区富锗煤的成矿机理为:成煤前锗元素聚集→泥炭化作用阶段锗元素第一次富集→煤化作用阶段锗元素第二次富集。  相似文献   

17.
中国煤中硒的环境地球化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硒是煤中易挥发元素之一。伴随煤炭的开采、利用,煤中硒可能进入环境并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影响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本文在全面综合国内外研究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中国煤中硒在不同省份、不同成煤时代中的含量及分布规律,总结了硒在煤中的赋存状态、形成机理和影响因素,概括了煤在燃烧和淋溶过程中硒的迁移转化及其环境影响,指出中国煤中硒的含量在不同煤田、不同成煤时代及不同变质程度的煤中,含量差别较大,全国平均值约为5.60 mg/kg。  相似文献   

18.
神府东胜矿区煤中微量元素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采用神府东胜矿区廷安组5个可采煤层732个煤心煤样,应用光谱、原子荧光、原子吸收等分析方法,测定了煤中23种微量元素。阐述了微量元素在煤中的含量分布和微量元素相对于地壳丰的富集系数,并对有害元素有用元素进行了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19.
<正>0引言煤中伴生元素的运移和富集是多种地质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晚二叠世是我国黔西地区重要的聚煤期,该时期煤中微量元素含量变化比较大,尤其富含砷、钴、氟、汞等元素。晚二叠世的火山活动和后期的低温热液活动是该区含煤岩系最为典型的地质作用。本文使用X射线荧光光谱(XRF)、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ICP-MS)和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能谱仪(SEM-EDS)等对黔西火烧铺矿区煤层中  相似文献   

20.
中国北方高氟地下水分布特征和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中国北方地区,由于饮用高氟地下水而导致的地方病,严重影响了当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地下水中氟元素的富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水文地球化学过程。本文在前人研究中国北方高氟水分布特征基础上,总结了高氟水形成的气候、水文、地质构造、岩性与土壤、水文地质条件和水化学特征,并结合项目成果提出高氟水地区适宜找水模式和一些去除水中氟元素有效的措施,从而避免氟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