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冰川冻土》1998,20(3):209-212
1998年5月5日至5月8日,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冰芯与寒区环境开放研究实验室举办了以“冰芯研究与全球变化”为主题的国际高级讲习班参加这次高级讲习班学习的除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科技人员和研究生外,有许多来自中国科学院兰州分院地学各所和兰州大学...  相似文献   

2.
朱元林 《冰川冻土》1996,18(4):373-373
我国冰川冻土学研究取得重大进展——“第五届全国冰川冻土学大会”在兰州召开朱元林(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730000)由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分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及其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冰芯与寒区环境实...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第四纪研究委员会全新世专业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冰芯与寒区环境开放研究实验室共同发起的2000年来气候与环境变化学术讨论会于1996年7月13日在兰州召开。出席会议的17位专家分另IJ来自国家气候中心,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兰州高原大气物理研究所、南京地理与湖泊研究所、南海海洋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广州地理研究所和新疆气象局等10个单位。会议首先由发起和组织者施雅风院士讲述了2000年来气候变化在古全球变化(PAGES)中的重要性,并转达我国全球变化研究主持者叶…  相似文献   

4.
谢爱红 《冰川冻土》2007,29(6):1018-1018
2007年10月20~22日,由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主办、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沙漠与沙漠化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的“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气候与环境变化学术研讨会”在兰州举行.会议的宗旨是全面、系统的评估气候变化对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环境、水资源、生态等方面的影响,促进青藏高原及其周边地区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强青藏高原及毗邻地区各研究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之间的学术交流.  相似文献   

5.
《地质学报》2007,81(12):I0015-I0016
国土资源部盐湖资源与环境重点实验室是中国盐湖资源和环境研究的重要科技平台(挂靠单位为中国地质科学院矿产资源研究所),拥有一支由地质学、化学、生物工程学、环境学等多学科中青年科技骨干为主的科技团队。有院士1人、研究员3人、副研究员6人、助理研究员(32程师)3人,协作科研人员14人,客座研究员27人。在北京设有盐湖沉积实验室、盐湖地球化学实验室、盐类化学分析实验室、盐湖生态与活性物质实验室、盐湖生物基因工程实验室和筹建铀系法年代实验室,在郑州有矿物综合利用研究室,在野外建立了西藏扎布耶盐湖水文气象长观站和研究基地、西藏当雄错实验研究基地、新疆罗布泊研究基地。  相似文献   

6.
2001年8月19~23日, 在格陵兰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冰芯与气候"国际盛会, 会议展示了冰芯与气候环境研究的最新进展. 文中介绍这次会议并概括了近年来的主要研究进展. 与南北极地区的冰芯研究相比, 中低纬度地区冰芯研究是近年来国际冰芯研究中发展最快的. 在这一研究中, 中国科学家做出了重要贡献并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  相似文献   

7.
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马巍  朱元林 《冰川冻土》1998,20(3):264-272
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是我国唯一的一个以冻土工程为主要研究内容的综合性实验室,其建设和发展对促进我国冻土学的发展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在迎来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建所40周年之际,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也走过了近9年的历程,回顾昨天,展望未来,只有紧紧把握粘土学科前沿,创新超前,解决国家在寒区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提出的基础性,关键性和综合性的工程和资源环境问题,才能创建一流的国家重点实验室,使我国冻土工程研究  相似文献   

8.
田立德  唐明星 《冰川冻土》2021,44(3):1083-1090
冰芯高分辨率高保真地记录了过去不同时间尺度气候环境变化历史,而冰芯精确定年是重建过去气候环境演化的先决条件。通过回顾青藏高原冰芯定年的常用方法,提出了目前冰芯定年仍存在的挑战和机遇。通常的冰芯定年方法包括基于冰芯季节变化信号的数年层方法、放射性标志层定年、冰川流动模型、基于其他已知时间序列的对比定年,以及放射性同位素定年。最可靠的方法是数年层的方法,但受到冰川中下部年层逐渐减薄的制约,冰川流动模型主要应用于冰芯中下部定年,但存在不确定性较大而且难以验证的难题。未来冰芯学科发展对冰芯定年提出了更高要求,随着测量技术与手段的突破,新的方法与技术开始在极地冰芯与高山冰芯定年研究中展示了广泛的应用前景。冰芯连续测量技术(如冰芯同位素连续测量技术、激光剥蚀等离子体质谱技术)大幅度提高了冰芯测量结果的时间精度,有可能把数年层的定年方法延推到冰芯底部;基于“原子阱痕量分析”(Atom Trap Trace Analysis,ATTA)的惰性气体(85Kr、81Kr、39Ar)放射性测年技术是一项革命性的技术,由于惰性气体在大气中的稳定性与均匀性使其在不同时间尺度冰川冰的绝对定年中发挥出优势。低浓度的可溶性有机碳的14C定年也从实验室探索阶段开始转入试用阶段,而且用冰量低,有望解决冰芯中碳含量低,定年困难的窘迫状况。此外,人类活动影响之前处于自然背景下的冰芯3H低本底测量技术结合数据处理方法,有望恢复过去100~200年与太阳活动周期相关的信号,将补充放射性标志层只有近代结果的不足。这些新的技术与方法在冰芯定年中的应用有望进一步推动中低纬度高山冰芯研究。  相似文献   

9.
《冰川冻土》2001,23(2):212
实验室于1991年开始酝酿筹建,1995年初建成运行.1995年 8月邀请有关专家参观和评议后,建议院里纳入开放实验室行列. 1996年10月中国科学院会同有关部门进行了评审,1997年正式被 批准为院开放实验室(自费).1999年在中国科学院实验室评估中, 本实验室被评为优秀实验室,并推荐参加2000年全国实验室评估. 1 评估概况 2000年全国实验室评估分初评(现场评估)和复评(集中评估) 两个阶段进行.本实验室现场评估于2000年3月28~29日进行, 复评于5月12日在北京进行. 现场评估中,专家组和评估工作组听取了实验室工作报告和学 术报告,对实验室工作报告中的各种材料进行了核查,对实验室工 作状况进行了现场考察,与各类人员进行了座谈.在此基础上,专 家组根据评估要求,对实验室进行了评议,在肯定成绩的同时,还 指出了不足,提出了建议. 复评中更大范围的评委听取了实验室工作的进一步简要介绍和 答疑,并根据现场评估结果,对全部参评实验室进行了排序.此次 参加评估的地球科学实验室共26个,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16个, 部门开放实验室10个,本实验室名列第七,这对作为自费开放仅三 年、第一次参加全国评估的实验室来说,应当说是很不错的结果. 2 实验室评估报告要点 (1)承担研究课题:1996年以来共承担研究课题45项,其中 973、科技攻关、攀登计划等国家项目10项,国家基金7项,部委重 大8项,重大国际合作7项,实到总经费1 155万元. (2)论著发表:1996-1999年间,共发表论文198篇,其中SCI 论文37篇(其中国外15篇,);出版专著3部;国际会议报告25 次,其中特邀报告4次,大会报告9次;国内会议报告17次,其中 特邀报告2次. (3)获奖情况;1996年以来,由本实验室主持完成的研究成果 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1997)、四等奖(1999)各1项;获中国科学 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6,1997)2项. (4)主要研究成果简介:自1996年以来,实验室承担的重大科 研项目主要围绕三个方面的内容来展开:冰雪与大气相互作用过 程、冰芯气候环境记录、冰川资源动态与社会发展.围绕这三个方 面,所获研究成果可归纳为: 成果1:冰雪与大气相互作用过程--冰芯记录解释的基础理 论研究 本项研究在南极冰盖和以"青藏高原”为主体的高亚洲地区同时 展开,在南极地区,以6 000 km横贯南极冰盖考察路线、Wilkes 地、Lambert冰川流域和中山站-Dome A断面为区域,通过冰盖 表面特征和雪层剖面的系统观测和精细的雪坑采样分析,在最大的 空间范围内获得了南极冰盖表层雪内有关全球变化研究的国际上最 丰富最系统的资料.在青藏高原,以南北为纵贯高原的断面研究和 典型冰川的定位观测研究,建立了指示温度变化的氧稳定同位素代 用"指针”,以精细化大气过程分析找到了影响"指针”偏转(即"稳定 同位素-温度”关系方程发生变换)的因子. 该成果部分内容于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 1997年获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自1996年以来围绕本项研究发表 论文30多篇,其中SCI论文13篇(国外7篇). 成果2:青藏高原冰芯气候环境记录研究 青藏高原冰芯研究为首次系统地在青藏高原展开的以冰芯气候 环境记录恢复为主体的综合研究.通过对冰芯中多种参数(如稳定 同位素比率、冰雪可溶性离子、微粒等)及冰川区气象水文特征的 研究,在时空上多方面揭示了青藏高原气候环境变化特征.通过与 南、北极冰芯的对比,揭示了过去2000 a、全新世、末次冰期气候环 境变化的几个重要特征,认为青藏高原冰芯记录与南北极冰芯记录 在大的趋势上具有一致性,但气候变化幅度较大,冰阶-间冰阶尺 度的气候由暖变冷的突变是由太阳辐射变化驱动并经青藏高原积雪 的面积变化放大作用所致,而更短时间尺度的气候突变是太阳活动 和季风相互作用的结果. 本研究部分研究成果"青藏高原浅冰芯与气候环境变化研究”获 1997年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1999年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1996年以来在国内外SCI期刊发表论文13篇. 成果3:冰川资源动态与社会发展--中国西部的冰川变化和 过程 通过对青藏高原有代表性的几条冰川的观测研究和区域考察, 结合冰川编目工作,揭示了青藏高原冰川过去几十年的变化特点, 并对近期变化趋势基本有了比较明确的认识.研究表明,青藏高原 冰川面积占我国冰川总面积的84%,冰储量占81.6%.近百年来冰 川变化的总趋势是退缩,但在20~30年代和70~80年代多数冰川 曾出现过稳定甚至前进.近几年编篡了长江水系冰川目录,出版了 喜马拉雅山冰川资源图,对念青唐古拉山冰川进行了航测,系统总 结了过去冰川编目资料.根据对全球山地冰川变化资料的分析,得 出山地冰川在统计意义上其前进滞后于气候变暖约13 a,并且高纬 度山地冰川波动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具有很好的指示作用. 围绕这一成果共发表论文40余篇,其中SCI论文5篇(国外3 篇),出版<喜马拉雅山冰川资源图>(英文版)1套(7幅),<青藏高 原的冰川与生态环境>专著1本. (5)最新研究进展:冰芯气泡包裹体内温室气体研究:成功设 计出气泡体积测试系统、粒雪孔隙中气体提取装置及冰芯气泡中甲 烷提取分析装置,与国外最新装置测试结果相一致,并对达索普冰 芯气泡中甲烷进行了提取分析. 希夏邦马峰地区雪冰有机质研究:从青藏高原希夏邦马峰达索 普冰川海拔6 400~7 000 m(相当于对流层的中上部)雪冰中检测出 源于自然生物的有机化合物,但未能发现在对流层下部存在的稳定 性较低的化合物,显示了对流层中上部与对流层下部在有机组成上 不同的一面. 南、北极和青藏高原雪冰内重金属污染物研究:对横贯南极、 青藏高原以及北极中心地带和加拿大北极地区雪坑样品中Pb和Cd 含量的综合分析,给出了南、北极和青藏高原降水中自然来源气溶 胶组分的本底水平,得出:污染源Pb在南极地区占实测值略高于 50%,在青藏高原和北极则超过90%,可见工业重金属污染波及到 最偏远地区和整个大气对流层. (任贾文供稿)  相似文献   

10.
会议地点:2009年9月9日-11日,中国成都主办单位: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IAEG)承办单位:国际工程地质与环境协会中国国家小组成都理工大学地质灾害防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协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工程地质力学重点实验室;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地质调查局会议主题:重大工程建设中的地质工程与地质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1.
冰芯与寒区环境开放研究实验室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秦大河  姚檀栋 《冰川冻土》2000,22(3):262-269
History and current situations of ice core research in China are reviewed following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Laboratory of Ice Core and Cold Regions Environment, CAS. At present, three research foci are mainly carried out in the laboratory, namely: (1) Interaction between glacier and atmosphere; (2) Ice core records; (3) The physics of snow and ice. Within the passing several years. over forty projects have been finished or are being carried out. and about 300 papers were published in various international or domestic scientific journals and 9 monographs were published too. The research results have been awarded two first-class prizes b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one third-class national prize. and one fourth-class national prize. Intensive cooperation with authoritative research institutions has contributed much to the laboratory. which will be continuously emphasized in the future.  相似文献   

12.
青藏高原冰芯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青藏高原习研究是恢复该地区古气候、环境变化的有力手段,近年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对青藏高原冰芯研究在稳定氧同位素、冰川积累量、冰芯的断代以及冰芯记录的环境指标等四个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细的评述,总结了冰芯记录所恢复的气候、环境变化研究成果,并对当前青藏高原冰芯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Salt and ice crystallisation in porous sandston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alt and ice crystallisation in the pore spaces causes major physical damage to natural building stones. The damaging effect of these processes can be traced back to physically induced stress inside of the rock while crystallizing. The increasing scientific research done during the past century has shown that there are numerous parameters that have an influence on the weathering resulting from these processes. However, the working mechanisms of the stress development within the rock and its material dependency are still subject to discussion. This article gives an overview of salt and ice weathering. Additionally, laboratory results of various sandstones examined are presented. Salt crystallisation tests and freeze/thaw tests were done to obtain information about how crystallisation weathering depends on material characteristics such as pore space, water transportation, and mechanical features. Simultaneous measuring of the length alternating during the salt and ice crystallisation has revealed detailed information on the development of crystal in the pore spaces as well as the development of stress. These findings can help to understand the damaging mechanisms.  相似文献   

14.
刘植  黄少鹏  金章东 《第四纪研究》2019,39(5):1276-1288
大气CO2浓度与温度变化的时序关系是第四纪古气候研究的基本问题之一,对于理解目前人类所面临的气候变化问题具有参考价值。两极地区的冰芯既保存了气候变化的信号,也是大气CO2浓度的良好记录载体,为研究大气CO2浓度与温度变化的时序关系提供了重要线索。利用冰芯来重建过去的气候和大气CO2浓度的变化历史最早始于格陵兰地区,但是重建结果的时间跨度较短,目前最长的记录还未能跨越末次间冰期;而且,格陵兰冰芯内沉积了大量的碳酸盐粉尘,它们会与冰芯气泡内的酸发生化学反应生成额外的CO2,从而导致格陵兰冰芯重建的气泡CO2浓度偏差较大,不能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大气CO2水平。南极冰芯是目前关于大气CO2浓度与温度变化时序关系研究的主要载体,利用大量的冰芯记录建立的冰层年代标尺已经较为精确,但是由于冰芯气泡的锁定深度较难得到精确的估算,使得重建的大气CO2浓度的年代标尺还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这是二者之间的时序关系问题难以解决的最主要因素。此外,随着大量高质量古气候记录的不断积累,更大空间范围(不再局限于南极地区)内的温度变化与大气CO2浓度的时序关系研究在近年来得以开展,但其分析结果受数据处理方法的影响较大,还需要进行更多的对比探索。  相似文献   

15.
科学大洋钻探与全球气候变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简要地回顾了科学大洋钻探的发展历程。深海钻探计划(DSDP)革命性地改变了地球科学家们对地球动力作用的认识。DSDP的后继者,即大洋钻探计划(ODP)正在全球各大洋收集有关这些作用在几万至几十万年时间尺度上变化的高分辨率记录,并已在与全球气候有关的下述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地质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幅度、速度及原因,按轨道调谐的新生代(10Ma前以来)地质年代表,高纬度地区冰盖形成及演化历史,造山运动与长期气候变化之间的相互关系,气体水合物与全球气候变化的相互制约关系。DSDP和ODP的成就使地球科学家们相信,在全球年轻的大洋底实施钻探以取得连续的沉积记录和录井记录,是研究过去全球气候的长期、短期变化的有效而重要的手段,并将给未来全球变化的研究带来启示  相似文献   

16.
极地海冰的研究及其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极地海冰作为全球气候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影响大洋表面的辐射平衡、物质平衡、能量平衡以及大洋温、盐流的形成和循环而影响全球气候变化.从最初研究极地海冰的强度和承载力到目前海/冰/气相互作用全球气候耦合模型的建立,使海冰变化和全球气候变化紧密结合起来.这些研究领域主要有:海冰及其表层雪的物理特性和过程、海冰区域生态特征、海冰区与气候相关的反照率和物质平衡研究以及海冰气候耦合模型等大的领域.模拟显示,21世纪因为全球变暖,南北极海冰都将减少.海冰和全球气候系统其它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问题、极地海冰的厚度季节性区域性分布问题、极地海冰边界及范围变化趋势问题、生消关键过程及其影响因素问题、冰间湖的作用以及海气相互作用等将是未来重要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古里雅冰芯中钙离子含量及与气候变化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古里雅冰帽中Ca2+含量变化的分析揭示:1)古里雅冰帽中的Ca2+主要来自它周围较近的地表矿物中的可溶性Ca(HCO3)2对同一根冰芯而言,Ca2+含量较高,反映出当时该冰川作用区较干旱,反之则较湿润;3)冰芯中的Ca2+含量,呈上升状态反映出当时的气候环境往干旱方向发展.而呈下降趋势则有两种可能:一种是气候环境较湿润;另一种是长期或重度干旱造成究竟是何种原因,可结合其它方法,如PH值、电导率、SO2-4等进行综合判断得出结论此点对于利用冰芯寻找古气候中的长期或重度干旱的年代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南极地区自然界现存的冰雪体,是南极冰川学研究的对象。南极冰雪体及其变化对全球水体的分布和循环以及气候、环境演变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因而使南极冰川学研究不仅在南极科学中处于主要地位,而且在全球变化研究中举足轻重。 南极冰盖巨厚的冰雪内保留有数十万年乃至上百万年地球环境和气候变化的详细记录,冰芯综合研究受到高度重视。目前,南极冰川学正在向大尺度宏观方向和冰体内部微观方向两个方面迅速发展,涉及的学科更加广泛。其热点为:1、冰盖的物质和动态平衡——海平面和气候变化;2、冰芯综合研究。 中国南极研究起步较晚,南极热的兴起仅是最近十年的事情,总体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为此,笔者提下列几点建议:1、南极冰川学是一门国际性很强的学科,其研究工作只能从横向与各国同行相比,要求研究内容具有国际水平;2、为接近和达到国际水平,需要培养一批年富力强、德才兼备的南极冰川学科研骨干队伍;3、抓紧建设南极冰川学实验室的建设;4、切实加强国内各部门、各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合作。  相似文献   

19.
In spite of the importance of sea ice to polar climates, sea ice/climate studies have been limited in the past due to the lack of consistent, long-term, global sea ice records. Satellite passive microwave technology, available since the early 1970s, now provides the potential of generating the desired long-term data sets. With passive microwave data, global sea ice distributions can be mapped on a routine basis every few days, to a spatial resolution on the order of 30 km. The sea ice records generated so far from such satellite data have already been used in many scientific investigations, helping to quantify global sea ice distributions and their seasonal and interannual variations, and to illuminate possible ice/ocean and ice/atmosphere interactions. The results to date augur well for the possibilities once the satellite passive microwave record is long enough to form a true climatic data base.  相似文献   

20.
张莲海  马巍  杨成松  董晟 《冰川冻土》2013,35(6):1505-1518
冻胀融沉给工程建设及运营带来了极大的危害,是科研人员及工程建设者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 土在冻结及融化过程中会产生水分迁移、冰水共存、固结和冻结缘等现象,这些现象的产生涉及到冻结及融化过程中冰水相变、冰分凝和水分迁移等关键机制的研究. 目前,冰水相变、冰分凝和水分迁移等机制的研究已成为解决冻胀融沉问题的重点及难点. 冻融过程是建立在热力学基础上关于水分场、应力场及温度场的三场耦合过程,其数值模拟正处于由水-热耦合到水-热-力耦合的演化阶段. 而冻结缘参数的测试和确定是理论探索和数值模拟的关键. 近几十年来,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各种先进的探头及仪器设备被开发应用于冻结及融化过程的室内或者场地试验研究,以期揭示其内部的微结构特征及其热力学机理. 因此,系统地总结和分析土在冻结及融化过程中的现象、机理、试验条件以及数值模拟等工作,将对土冻结及融化过程的认识及研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