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国东部北北西——北西向构造系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近年来若干新资料,初步论证了中国东部广大地区继中生代成生的北北东——北东向构造系(或新华夏系)之后,尚于新生代以来成生有一个北北西——北西向构造系,并对其主要特征作了初步归纳。  相似文献   

2.
昆明周边地区活动断层滑动与现代构造应力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荆振杰  杜义  谢富仁 《地震学报》2008,30(3):230-239
昆明盆地是一个受南北向活动断裂控制的新生代断陷盆地. 昆明盆地及其周边地区共有8条主要断裂带, 野外地震地质调查和断裂滑动观测表明, 南北向和北东向活动断裂以左旋走滑为主, 北西向活动断裂以右旋走滑为主. 采用野外观测取得的22个测点共706条活断层擦痕数据, 利用断层滑动资料反演构造应力张量的方法, 计算获得了研究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主要特征: 昆明盆地及其周边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以北北西——南南东向挤压、 北东东——南西西向拉张为特征, 其最大主压应力(sigma;1)方向为333deg;——2deg;, 平均倾角21deg;; 最小主压应力(sigma;3)方向为44deg;——93deg;, 平均倾角14deg;; 中间主应力(sigma;2)倾角较陡, 近垂直. 应力结构均为走滑型. 断层滑动反演结果与震源机制解资料分析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3.
本文根据实际资料的讨论,认为三峡及邻区的现今水平构造应力场的主压应力轴为北东东向,是喜马拉雅期构造应力场的继续。由震源机制解求出的主压应力轴为北北东向和北西向。震源机制解的主应力是在区域构造应力场北东东向主压应力作用下,使得该区北北西—北西向构造系的有关结构面进一步发生剪切破裂错动和地震时产生发射波的主应力。或者是己释放了能量的那部分形变中所具有的主应力。它与区域构造应力场不能等同。  相似文献   

4.
福建沿海地区断裂构造发育,有北北东—北东向,北西向、东西向、南北向及环状或弧形断裂等构造系。近期以北北东—北东向压扭性断裂和北西向张扭性断裂活动性最强。它们控制着本区海岸地貌的发育以及地震的发生和分布。本文拟根据地壳垂直形变及海平面变化的资料,讨论本区有强震产生的活动断裂与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5.
本文通过对滇西北地区水系分布格局、地质构造及前人研究的地震震源机制解等资料的综合分析对比指出:研究区内,主要是红河断裂带附近及以东地区,新构造时期的应力场经历了由近东西—北西—北北西向的顺时针转变过程。基本上早更新世为北西向;晚更新世中期以前的压应力方向为近东西向;中更新世以来为北北西向。水系分布格局反映的应力场与地质、地震等方面的资料所反映的应力场有较好的一致性,说明利用水系分布来研究本区的应力场是一种可取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巴士系构造的地震危险性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11  
丁原章  梁劳 《华南地震》1992,12(2):1-14
在北东东向分布的华南地震带内,从巴士海峡到闽粤赣三省交界有呈北西向分布的地震密集带。它与北西向分布的巴士系断裂构造相一致。此组构造与华南地区其他北西向构造的重要区别在于,它起自菲律宾海板块的边缘,其动力主要来自该板块向欧亚板块不均匀的推挤作用。巴士系构造是华南地区新构造活动性最强的构造,沿着此组断裂曾有过大量强烈的地震活(?),包括6级、7级和8级地震。在未来10年内,此带的强震活动有逼近粤东、闽南沿海地区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大连及其邻区存在金州、庄河、大洋河等多条区域活动构造带,历史上中强地震较活跃,并有破坏怀地震发生。本文依据区域地质构造,地震活动性,地壳应力场待方面资料,讨论了该地区地震地质背景及区域构造与华北统一应力场的一致性,并据此指出了本区未来可能发生地震及应重点加强监视的地区。  相似文献   

8.
广西活动性断裂的特征及其与地震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地震的孕育、发生和衰减,是一个复杂的地质——地球物理过程,这个过程与地质构造,特别是与活动性断裂有密切关系。断裂是构造运动的产物。断裂一旦形成,它的产状是大体不变的,但它的活动状况及其力学性质是随着区域构造应力场的改变而变化。本文根据地质资料和对卫星照片判读的结果,对广西活动性断裂的特征(重点是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及其与地震的关系作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
巴士系断裂带的构造应力场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劳 《华南地震》1998,18(1):119-124
利用120次地震震源机制解资料,分析了巴士系断裂带构造应力场的基本特征。结果表明,该断裂带应力场的总体特征为NW ̄NWW向,但不同地段略有差异。由北西至南东主压应力P轴方向由NWW ̄NW ̄NWW(近EW)向,P轴相对平缓,地震以走错动为主,兼具倾滑分量,应力场的变化与菲律宾海板块对欧亚板块的不均匀推挤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0.
江苏及其周边地区断裂活动性与地震关系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斌  梁雪萍  周健 《高原地震》2008,20(1):38-43
江苏及其周边地区的断裂带按其展布方向可以分为北东向、北西向、北北东向和近东西向4组,其中北西向、北北东向及东西向的断裂带发育时代新、活动性强,并多处切割了北东向断裂带,是该区重要的控震、发震断裂构造。通过分析现有资料认为,江苏及其周边地区具备发生Ms≥6.0级中强地震的地质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11.
迭溪7.5级地震的地质构造背景及其对发震构造条件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33年迭溪7.5级地震震区位于我国东西两大块体过渡带——“中国南北构造带”的中段。区内构造复杂,几个不同构造体系的构造成分互相牵制、干扰、复合,还有引人注目的较场弧形构造及其西翼的北西向断裂带。新构造运动表现为强烈抬升背景上的断块差异运动和局部褶断特征。根据对航磁、重力资料的分析,划分出五个磁异常区(带),并作了相应的构造解释。从地震地裂缝、建筑物变形特征、地震崩塌滑坡定向性所反映的应力场以及烈度分布、震源机制解,推测迭溪7.5级地震是在北东东或近东西向的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导致北西向的松坪沟断裂发生反时针水平错动的结果。故认为松坪沟断裂是迭溪地震的发震构造,而刷金寺——迭溪东西向隐伏断裂带也起了一定的阻隔、牵制以至应力加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1994年台湾海峡7.3级地震发震断层的地震学证据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通过地震学观测资料的分析和研究,并综合其他作者的研究成果,论证了台湾海峡1994年7.3级地震发震断层的主破裂面走向应为北西向,地震的发生是由分布于该区域的巴士系构造活动所致。  相似文献   

13.
本文通过有限单元法和布辛涅斯克方程解分别计算了拟建龙滩水库区的初始构造应力场和库水附加应力场。计算结果和地震地质资料表明:目前,本区主压应力方向大约为北85°西左右。在这个区域应力作用之下,北西西—北西向断裂、北东东—北东向断裂是本区主要活动构造。考虑水体荷载产生的附加应力作用,坝区西南北西西—北西、北东东—北东走向的纳么、八南、党明—平腊、逻西等断裂可能会诱发地震。  相似文献   

14.
1861年普兰店东6级地震是辽东半岛上除1975年海城7.3级地震以外的另一次强度≥6级的地震,经反复考证,该次地震的震中确定在普兰店东姜屯一带。通过对普兰店及附近地区震害资料分析及现代仪器记录地震数据的精定位,研究这一地区发育的区域性金州断裂、普兰店湾断裂和普兰店北西向断裂的活动性及地震危险性,对比分析普兰店附近地区与海城地震区深部构造环境特点,认为与金州断裂具有共轭关系的北西向断裂作为新生性的活动断裂具有更高的地震危险性。北西向断裂是1861年普兰店东6级地震的发震构造,金州断裂作为辽东半岛的主干断裂,充当了控震构造;普兰店湾断裂活动性水平相对较低,地震危险性较弱,与地震的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地质构造背景和震源机制应力场特征等方面分析了京西北地区发生强地震的构造、应力条件,并从区域地震活动性的研究中指出,北西向的张家口~渤海地震带近年来地震活动频度高、强度大,在范围上又向北扩展,是近年较为活跃的地震构造带,从而对该区三至五年内的地震危险性作了估计。  相似文献   

16.
本文根据近年来多次野外考察所积累的实际材料,总结了燕山地区北西向断裂构造基本特征。文章结合地质构造、地震和地球物理资料的分析,论证了基底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带的空间展布、形成发展、活动方式及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提出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带属于地壳断裂范畴,既控制了断块构造的发育,又控制了现代地震活动。北西向断裂构造密集成带和雁列式展布是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带在沉积盖层的一种表现。同时认为,北西西向断裂构造带的活动方式是与断块构造相对运动密切关联。中、新生代以来,其活动方式除了表现差异运动外,还具有剪切活动的性质,并约在晚白垩世—早第三纪剪切活动方式有明显地转变  相似文献   

17.
龙羊峡周围地区地壳应力场及地震危险性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利用震源机制资料对龙羊峡及附近地区的地壳应力场和构造进行了反演,结果表明,该地区主压应力以北东或北东东方向占优势,构造主要是北西向。同时根据南北带强震时空特征、共和地震序列及青海东部部分震兆资料对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做了粗略的估计。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部强震构造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治平 《内陆地震》1991,5(3):258-266
以地震破裂带,极震区长轴及发震断裂等为基础资料,统计了中国西部的强震构造。结果表明,其走向和长度均服从正态分布,并存在线性相关关系。为此,建立了构造走向与长度之间的回归方程。分析了破裂带与地震构造类型、发霉构造与区域应力场之间的关系,讨论了北西向发震构造在中国西部占主导地位的原因。  相似文献   

19.
正祁连山—六盘山地震带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大型边界变形带,地处青藏块体、阿拉善地块和鄂尔多斯地块的交汇处,是中国大陆内部强烈地震发生的主要地区之一。该地区在新构造运动上属于比较活跃的区域,有着较强的地震活动性,主要受到NE向的现代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使之产生强烈的地壳变形和断裂活动。祁连山—六盘山地震带总体形态为北西向  相似文献   

20.
在以往的地震构造研究中,注重了那些继承活动的断裂带.但在与现今区域地质环境和应力场性质基本保持一致的最近构造阶段,还有正在产生的新断裂带,即新生断裂带.我国华北和西南地区由地震活动揭示出的北东向唐山-河间-磁县和北西向腾冲-耿马-澜沧两条地震带,对应的正是新生断裂带.为示区别,称其为新生地震构造带.以这两条地震构造带为例,从地震活动和地质构造方面论证它们的存在,初步分析它们的特征和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