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34 毫秒
1.
水文缆道目前已成为水文站的一项重要技术装备。但是,水文缆道测深因河底信号失误机会较多(目前我省的缆道上测深普遍使用的是托板式河底信号装置,托板附着于铅鱼的下部)而影响水文缆道的发展和测验质量的提高。1984年我们开始利用BLR型拉力传感器作为主要元件进行新的河底信号装置试验,研  相似文献   

2.
几年来,水文缆道测流发展很快,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越性。但若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则还有一些具体问题需要进一步解决。例如:兴建了电动缆道,如果没有一套控制设备就无法准确定位;水面、河底信号不可靠,就无法测深等等。对此,我们几年来为提高无偏角电动缆道测深和定位的精度,在工作中进行了一些试验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现介绍如下。一、电机控制无偏角缆道水平来回运行与垂直升降是分别由两个电机带动的。我们采用JZ-Ⅱ型绞车和两台电动机功率各为1.5KW。控制线路如  相似文献   

3.
目前,国内许多水文测站,测流时采用起重索、河水、大地、铅鱼水下极板、水面极板等构成通路的测深、测速信号回路。这样的信号通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少悬索的偏角、提高测量精度。而搞清信号的传输效率问题,对于水文测验精度的提高、水文电测仪器的设计、水文缆道的综合利用等,是有着积极意义的。为此,我们曾对长江主要测站测船、缆道测流时的信号传输效率做过一次调查研究和分析,对信号传输回路的各个参数进行了测试、  相似文献   

4.
水文缆道测深经验交流会,于今年4月27~30日在四川夹江召开。会议由缆道拉偏实验研究协作组牵头单位长办水文局、四川省水文总站主持,除该专题协作组成员派人参加外,还邀请了其他有关省水文总站共30余人与会,水电部水文局也派人参加了会议。会议交流了缆道拉偏的经验,参观了夹江水文实验站缆道拉偏试验的现场操作。四川水文总站详细介绍了他们连续三年来在夹江站进行拉偏与不拉偏测深实验研究的成果;对固定拉偏和可调拉偏的性能进行了对比;对各种拉偏不改偏的误差情况做了大量分析;发现了铅鱼测深由于到达河底失重引起缆道  相似文献   

5.
在水深、流急的江河中,使用水文缆道测速、测深时,都会因水流将测深铅鱼冲向下游发生飘移和摆动,以致影响测深精度。为了克服这一现象,我国水文工作者于60年代初创造了在缆道主索的上游加设副索以“拉偏”,使  相似文献   

6.
随着水文缆道的普及和应用,测流信号的产生、传输、接收已成为缆道测流的主要问题。没有一个稳定、可靠的信号系统,必将严重影响缆道测流的进行。信号系统不稳定、不可靠的主要原因,一个是水下发送设备的结构形式;另一个是传输与接收都没有解决好,其中的主要症结则在传输上,而传输损失往往又是人为因素居多。水文缆道的技术指标曾要求缆道信号的传输效率要大于10%,也说明人们认识到信号的  相似文献   

7.
目前在水文缆道测量中存在着不少问题,以致不能正常操作运用,或使用效率不高。本文拟就目前缆道测量中的主要问题,提出一些设想,供各地在改进缆道测量工作中的参考。一、缆道信号可靠传输问题在缆道测流中大多采用缆道钢绳—水—大地作为信号传输回路即所谓“无线传输”。如下图1所示。  相似文献   

8.
使用“JLC——I 型积时式缆道采样器”,由于没有单独的测深信号,给使用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我们为它增装了直流脉冲的测深信号,达到了满意的效果。所加的“水面”、“河底”信号电原理图如图1。图中:继电器是小型直流弱继电器JRC——1M 型 RG4、553、004。BG_1可用任何小型锗 PNP 型三极管,BG_2最好用耗散功率稍大的3DK10或3 DG12等。其它元件无严  相似文献   

9.
北方河流一般采用开口游轮式拉偏缆道。主索负担循环索、起重索,铅鱼测深、测速。副索负担拉偏角,与副索平行架设钢绞线或钢芯铝线作为信号传递。用两支二极管隔开流速、河底信号。水面信号采用河底信号串水面极板,或用浮子干簧管作水面触发设备。但受水草、大沙的影响,信号常发生故障,而误动作。LJ—1型、2型流速计算器是重庆水文仪器厂70年代生产的一种晶体管放大器。该仪器设有有线、无线测流档,有延时档和信号灵敏度词节旋纽。经我们使用,该仪器不但用于流速仪信号的接收计数,而且  相似文献   

10.
水文缆道信号包括水面、河底、流速以及取样控制等。信号问题包括由“发生”、“接收”、“传输”三部分。前二部分可纳入电子技术,有单元电路可借鉴应用,本文不予赘述。而“传输”则是目前信号问题的关键。水文缆道信号传输多利用缆道与水体构成通道,即水文测流工作中习称的“无线测流”。常以缆道中的一条被处理成同地相对绝缘的索道兼作信号索用(以下称信号索),另一条线路以水体、大地、接地装置引入操作室(下称地线)。所谓传输的技术处理,即在信号线的组件上应用绝缘材料以提高其绝缘度;同时做好接地装置以降低接地电阻,确保信号可靠稳定,提高缆道信号的传输效率。一、信号线的技术处理1.信号索的选择横跨测流断面的缆道中,最上面为承重主索,其下为循回索、起重索。在没有专门设置防雷索的测站上,承重索宜优先作防雷用,将主索二端经支架接地。在这种情况下,循回索则兼作信号索。为便于说  相似文献   

11.
宋兴治 《地下水》2010,32(6):191-192
随着水文缆道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水文自动化得到快速发展,如何将水下各传感器信号准确无误地传到室内,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实践证明,没有一个稳定、可靠的信号传输系统,必将严重影响缆道测验的正常运行。结合铁岭水文站缆道信号"无线"传输,进行实践,分析了影响信号传输的因素,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途径。  相似文献   

12.
水文缆道测流信号传输和接收是否稳定、可靠,直接影响到水文缆道测流资料的质量,不少水文测验工作者为此对信号传输及解决途径进行了探索研究。然而,由于江河水文情况极其复杂,测流信号稳定、可靠的接收技术,特别是不绝缘缆道、低输入阻抗条件下微弱信  相似文献   

13.
为了适应高流速时在水文缆道上测深的要求,我们经多年研究设计试制了一种用微处理机控制和进行信息处理的CJ83型超声波测深仪。该仪器与一般的数字显示式测深仪有着完全不同的工作方式,能在很强的水下噪声干扰环境中施测水深。1983年以来,我们使用该仪器多次在流速高达5~6米/秒的河道中进行了测深,最高在6.07米/秒流速时测到了水深,取得了大量实测对比资料。现将情况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4.
汪敏 《地下水》2019,(3):127-128,214
通用工控技术是工业生产的通用控制技术,以工厂大规模生产、社会普遍应用为主要特点,其无线控制技术具有可靠性高、灵敏度强、误码率低等优秀性能和模块化的部件特征,可通过搭积木式的优化组合,研发出适合水文缆道测量信号的传输系统。针对陕西省水文缆道遥测信号系统存在问题,对工控技术在水文缆道遥测信号系统应用进行分析,提出水文缆道遥测信号系统设计方案,经在鹦鸽水文站试点试用,效果良好,能够满足全自动缆道信号自动化控制的各项要求,在水文测报中应用前景广阔。  相似文献   

15.
水文缆道信号传输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戴建国 《水文》2001,21(4):22-25
利用缆道回路传递流速,水面、河底、采样等多信号问题,至今尚未彻底解决,严重影响了我国水文缆道测验技术的发展,根据近期研制的全自动水文缆道测流系统和近20多年的缆道测验实践,提出了缆道的交流等效概念和多信号的产生与传输以及实施方案。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缆道铅鱼测深的精度进行悬索的偏角改正,我们研制成功一种晶体管偏角直读仪。该仪器可将偏角度数直接在微安表上读出,使用方便,故能适用于手动、电功等各种类型的水文缆道,同时亦可用控制仪测量频率换算偏角度数。  相似文献   

17.
水文缆道无线测流利用牵引索和大地作为信号的传输回路,对这种传输回路要求传输两种信号互相不干扰,易于分辨。本文推荐一种用于无线测流的信号装置,原理可靠,结构简单易行,经使用,效果良好。无线测流的测深信号(水面、河底信号)、测速信号,通常采用直流正负脉冲型和交直流脉冲型。直流正负脉冲型,由于存在牵引索对地静电位的影响以及水面极板极化等问题,抗干扰能力差一些,同时还必须设置两组水下电池,增加了水下部分的装置。这里介绍的装置采用交直流脉冲型,交流信号振荡器采用音频振荡器,交直流信号只使用一组水下电池。水  相似文献   

18.
李刚峰 《水文》1989,(3):40-42
随着水文缆道的广泛使用,缆道信号传输方法日益增多。本文试对各种方法的分类、性能进行分析比较,并对无线法的技术要点进行探讨。一、信号传输方法分类和性能比较 (一)信号传输方法分类缆道信号传输方法应从构成传输回路的特点来区分,  相似文献   

19.
JLC-I 型积时式缆道采样器是重庆水文仪器厂为测站实现测流取沙缆道化而设计生产的一种水文测验仪器。该仪器工作效率高,调压性能好,操作简便。但在使用中除受地质、水质和化学电位影响外,仪器本身800H_2交流讯号也会发生干扰,还有外来电讯号的干扰,致使仪器口门经常自动开启,无法正常工作。为此,我站对该仪器作了适当改进,成为有线和无线两种控制。改装后不影响原仪器的特性和使用范围,经两年来的比测和使用,测速、测深  相似文献   

20.
刘领群 《水文》2004,24(5):52-53
介绍了一种悬杆缆道测深测速信号装置。该装置通过多年使用,简单易行,故障极少,维修方便,适合北方地区宽浅河道测深测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