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对8个活动区极性反转线(中性线)附近黑子半影纤维的形态进行了分析得出:1)具有强δ磁结构的活动区,穿过主要异极性黑子间的中性线近旁半影纤维或多或少地与中性线平行(交角小于30°),有关黑子半影呈旋涡形态;2)由新浮现发展形成的δ结构区,异级黑子在大黑子边缘或与大.黑子本影之间有一段距离,中性线两边的半影纤维有序排列,走向与中性线斜交,有关黑子呈弱的旋涡形态。3)对于较稳定的极群,N、S极性间的宽窄不一的半影稀疏区,中性线沿该区经过,两旁半影松散齿状,走向与中性线大体垂直,相反极性本影间距较远。  相似文献   

2.
我们已经指出,1972年8月太阳活动区九个耀斑(包括全部大耀斑)的爆发相和主要发展形态总是掩盖了旋涡黑子R和经常四面包围旋涡黑子O,与这两个异极黑子存在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本文进一步考察O、B两黑子的相互关系.(一)O、B黑子半影旋涡形态的演化联系从黑子精细结构照片系列可见,7月31日到8月3日,O和B两个异极黑子本影之间有一束长长的蛇形半影纤维连结着,表明它们在光球上层的磁力线是相通的,见图  相似文献   

3.
磁极性反转线附近黑子半影纤维的形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本文对8个活动区极性反转线附近黑子半影纤维的形态进行了分析得出:1)具有强δ磁结构的活动区,穿过主要异极性黑子间的中性线近旁半影纤维或多或少地与中性线平行,有关黑子半影呈肇涡形态;2)由新浮现发展形成的δ结构区,异级黑子在大黑子边缘或与大黑子本影之间有一段距离,中性线两边的半影纤维有序排列,走向与中性线斜交,有关黑子呈弱的施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无半影的黑子成长为带半影的黑子伴随着磁场强度增强和延伸运动这个观测事实出发,通过MHD数值模拟,证明了:(1)对流层内黑子中涡旋流动的自然形成;(2)仅在黑子表面附近磁矢才急速向外移动,最终形成我们观测到的半影磁场位形;(3)光球之上由于β迅速减少,这么小的延伸速度(0.2公里/秒)仅在β~1的光球区200公里厚的层里使磁矢有效地旋转,在约几小时至一天量级时间内将近似垂直的本影磁场向水平方向旋转,形成Osherovich所期的ReturnFlux磁位形,将注入日冕空间的本影主磁流同在色球和光球内就返回的半影磁流自然地划分开来.  相似文献   

5.
1.这个质子活动区的主要形态特点是前导大黑子A的半影纤维的顺时针旋涡结构.2.这种旋涡结构可能是由于A本影的逆时针自旋运动造成的.3.黑子群的N-S磁轴的逆时针旋转运动直接与A黑子的自旋正相关.两种旋转运动的方向与较差自转的影响的方向相反.  相似文献   

6.
刘庆忠  胡福民 《天文学报》1995,36(3):294-300,T001
本文分析了NOAA6361活动区中的一些现象,发现该活动区在衰亡阶段经历了两次同极性黑子的复合过程,复合后的黑子本影间均有光桥存在,观测结果倾向于支持Parker1979年提出的黑子多磁流管模型。14日复合后的黑子本影还顺时针方向旋转了约70度角,从半影纤维的同样顺时针旋转可以认为:该黑子的半影磁场并非是普遍认为的简单的本影磁场的发散部分。我们还观测到另外两个比较有趣的现象:①δ黑子中的p极性黑子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1972年8月太阳大活动区九个耀斑(包括它全部2级以上大耀斑)的形态和黑子精细结构形态的相关分析,导致以下结论:1.8月2日0355UT本活动区第一次大耀斑的爆发与光球黑子形态变化在时间上和空间位置上有一定的相关性。2.九个耀斑在暗条两侧的初始亮点及其主要发展形态与“O”和“B”黑子的旋涡结构有着密切的相关性。3.耀斑的亮带与色球暗条(它由平行的小纤维组成)、O黑子东面的蛇形半影长纤维、以及H_(11)=O线的走向的一致性,可以看作耀斑爆发沿着太阳表面水平磁场传播的形态表现。  相似文献   

8.
本研究结果表明,同一黑子群在日面期间的顺或反时针方向的旋转运动会先后并存。质子耀斑前1~2天,黑子群的旋转角速度达到极大,耀斑后,磁绳的松弛,黑子群可能会反向转转,强的剪切过程和质子耀斑可能会再度出现,强质子耀斑活动区的共同特征是:(1)形态为单个团状结构δ型黑子,即众多异极性本影核紧锁在同一黑子半影中,(2)黑子面积〉1000×10^-6半球面积,日面跨度〉10°;(3)黑子群有快速的旋转活动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同一黑子群在日面期间的顺或反时针方向的旋转运动会先后并存.质子耀斑前1~2无,黑子群的旋转角速度达到极大.耀斑后,磁绳的松弛,黑子群可能会反向旋转,强的剪切过程和质子耀斑可能会再度出现.强质子耀斑活动区的共同特征是:(1)形态为单个团状结构δ型黑子,即众多异极性本影核紧锁在同一黑子半影中;(2)黑子面积>1000×10-6半球面积,日面跨度>10°;(3)黑子群都有快速的旋转运动.这类活动区,如果在日面西部活动性明显地增强,那么这个活动区在未来转到日面边缘及其背后、或再次从日面东边缘转出时,定能再次爆发耀斑和伴随较强质子事件。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1988年12月中旬Boulder AR5278(云台编号88374)活动区的形态、特点及黑子间的相互作用作了描述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在本活动区过日面期间,前导黑子半影纤维呈现较为明显的剪切排列,磁场的相互作用以及黑子沿中性线分离、旋转运动;主要黑子部位,磁轴近于垂直赤道;在群体内,新磁流浮现并与靠近的另一黑子群异极黑子靠扰,联接构成一体。这些特征与本活动区产生的高能事件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1984年2月25日,日面爆发了一个高能大耀斑。我们取得了该耀斑过程的光球黑子活动区强磁场以及黑子、H_α色球等光学资料。分析表明:1.这种高能大耀斑是产生在有黑子剪切运动、新浮磁流和磁场梯度大的磁中性线(H_n=0)两侧;2.耀斑发展到极大前后,不但会掩盖部分后随黑子半影,而且还会进一步掩盖这些后随黑子本影;3.在高能大耀斑爆发过程中,相应的光球黑子活动区的强磁场会出现变化,磁通量增长率为1.0×10~8韦伯/秒,磁场梯度最大为0.2高斯/公里;4.黑子间的相对运动速度最大可达0.3公里/秒。  相似文献   

12.
分析该活动区的光球和色球形态表明,它在过日面期间产生的两次X级x射线耀斑(极大分别在9月19日2303UT和9月22日0238UT),都与群内黑子相对于周围光球的运动(内部运动)有关。 1.9月19日,磁性反转线附近(<1.5″)的黑子生长使反转线出现曲率的极大值(锐角),在这区域上空的色球暗条消失。9月20日,在锐角内区域(s极)的黑子分裂出“子本影”,而使磁性反转线从曲率极大处断开,然后与其附近的另一条反转线连结,这伴随了上述第一个耀斑的产生。 2.9月20—22日,子本影发生了明显的道时针方向的自旋。同时,中部两对偶极黑子也在这期间发生了明显的顺时针旋转运动。这样,在这些旋转体(在同一半影内的一个黑子和两个黑子对)间的区域内的等离子体具有宏观的水平速度。并且,在这一区域的上空,首先是暗条激活(消失),然后,爆发了第二个X级的x射线耀斑。  相似文献   

13.
利用Hinode卫星观测的单色像和磁图,对出现在黑子半影内的35对偶极运动磁特征进行形态特征、运动速度以及低层太阳大气响应3方面的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偶极运动磁特征正负两极成对出现在黑子半影较垂直的磁场之间并向着半影外边界运动,间接验证了偶极运动磁特征起源于黑子半影水平磁场,在2-8小时的时间间隔内,同一位置上会反复出现形态特征和运动速度相似的偶极运动磁特征,为海蛇状磁力线模型提供了证据支持. (2)光球和色球在偶极运动磁特征向外运动过程中会出现增亮,说明偶极运动磁特征会加热中低层太阳大气.(3)偶极运动磁特征的出现位置和半影磁场结构分布符合非梳子状黑子半影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4.
AR5395超级活动区,出现在罕见的高纬度,光球黑子是磁场结构复杂的δ结构大群体(1989年3月13日,半球面积极大达3589),S极本影呈U形从三面包围中间的N极本影。密聚的黑子结构,除了出现整体的向东漂移运动,各本影还有以0~1.1°/天的不同速度作平移运动,同时,群体内三个小区域又产生旋转运动。其演化过程是  相似文献   

15.
本文收集了云南天文台和北京天文台观测的1972年10月太阳活动区(McMath 12094)的68个耀斑192个节点的照相资料和一些黑子日珥形态,对它们进行了相关分折,得到如下主要结果:1.本区最初的耀斑活动开始于全群诸黑子中具有扭结磁场最高能态的前导黑子A(N)的上空,它迅速发展到后随S极黑子上空,然后发展到黑子面积以外.这一演变过程与全群黑子的形态变化和旋转运动同步.2.A黑子附近的耀斑活动最初开始于扭结磁力管的内部,与扭结磁形态的松解过程同步,耀斑节点的分布由黑子本影附近移向半影的外面.当扭结完全松开,该处耀斑活动全面减少.3.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黑子冕珥下面的强烈的吸引中心是旋涡黑子,从而证实了冕珥是强大电流在日冕中收缩形成的.4.对于A黑子的扭转磁结构提供了本区耀斑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和导致不稳定性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6.
本文收集了1980年5月下旬从日面东边缘转出的三个活动区的有关形态资料和对应耀斑活动,分析得到结论如下:1.H_α单色像中出现的低磁弧是活动区迅速发展的重要标志。2.光球下面的扰动引起的黑子运动使磁流管扭曲是储能的重要条件。如果缺乏这种运动,即便是在复杂的磁场环境里也不利于大耀斑的触发。3.在 H_α和 H.K 线观测到黑子本影上出现的亮桥光谱。它的出现引起黑子分裂,从亮桥出现到周围谱斑被加热进而触发耀斑往往有1—2天的时间差,说明它们之间有一定的物理联系。4.观测到与耀斑有联系的暗环的膨胀和上升,说明新磁流浮现区与老场作用是触发耀斑的一个重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本文研究了22周中的9个强质子耀斑活动区的共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单个团状结构黑子,即众多异极性黑子本影核紧锁在同一半影结构中的δ型黑子是强质子耀斑活动区的典型形态特征。黑子群的旋转是质子耀斑活动区的又一重要特征,黑子群的旋转方向与日面南、北半球无关。强质子耀斑的爆发总是在黑子群旋转角度达到正或负相极大之后出现。质子耀斑后,磁绳的松弛,黑子群可能会出现反向旋转,强的剪切过程和质子耀斑可能会再度出现。  相似文献   

18.
根据半年多用高时间分辨率和高空间分辨率的光球观测监视太阳活动区的结果,我们以三组和耀斑有关的光球变化照片来表明耀斑过程中有能量从光球下层快速出来,表现形式为从黑子本影“抛出”磁场和黑子群内白光辐射增强,它们足以供给10~(31)—10~(32)尔格大耀斑的能量。耀斑前后及耀斑过程活动区光球变化在空间、时间和现象本身的多样性是造成复杂的耀斑现象的根本原因。从光球下层快速出来的能流在水平方向有明显的动力学效应,它使在其通道上的小黑子变形、瓦解、甚至在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消失。  相似文献   

19.
本文收集了云南天文台和北京天文台观测的McMath 12094活动区的68个耀斑192个节点的照像资料和一些黑子日珥形态,它们和黑子精细结构形态的相关分析进一步证实了过去的结论(7.8)。 1、本区最初耀斑活动开始于全群诸黑子中具有扭结磁场最高能态的前导黑子A(N)的上空,它迅动发展到后随S极黑子上空,然后发展到黑子面积以外。这一演化过程与全群黑子的形态变化和旋转运动同步。 2、巨大的A黑子附近的耀斑活动最初开始扭结磁力管的内部,与扭结磁形态的松解过程同步,耀斑节点的分布由黑子本影附近移向半影的外面。当扭结完全松开,该处耀斑活动全面减少。 3、发现了一个巨大的黑子冕珥下面的强烈的吸引力中心是旋涡黑子。从而证实了冕珥是强大电流在日冕中收缩形成的。 4、对于A黑子的扭转磁结构提供了本区耀斑活动的主要能量来源和导致不稳定性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0.
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最明显的标志之一,近一个世纪来对太阳黑子的观测,积累了大量的黑子磁场和热力学量的资料,提出了许多黑子的模型。本文介绍了黑子的观测经验模型以及三种有用的磁流体静力学理论模型,即无力场模型、ST模型和RF模型,用静力学理论去解释黑子的一些现象,如黑子本影和半影界面及半景和光球分界面,而不讨论它的动力学模型,着重探讨了这些模型的定量性质,总结了它们的发展历史和研究进展。最后简要地指出了今后的一些研究设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