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风情与礼仪 虽经数千年历史文化演变与传承,分布在各地的彝族,有着不同的生活习俗与情趣,但当今彝族的生活方式,仍然弥漫着古夷(尼)民族浓郁的遗风,这些风俗,充满了彝族式的古朴风格和独特的审美趣味.  相似文献   

2.
有趣的婚事     
"跳菜"是哀牢山一带彝族婚丧嫁娶、宴请宾客时的一种习俗。当宾客入席后,跳菜人便用右手的拇指、食指和小指托起一个长方形的木盆,高低位置与肩膀齐  相似文献   

3.
通天之路     
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而对于死,彝族人显得更自然更从容一些.彝族分布甚广,各个分支的丧葬风俗各有异同,真可谓是同一种生百种死.然而,万变不离其宗,相同的文化基因,使不同地方的彝族在丧葬方面,基本保持了大同小异的习俗. 彝族的丧葬风俗始自远古.在古代,人们普遍实行的是火葬.一堆柴,一把火,骨灰留了下来,灵魂上了天堂.明清以后,土葬渐渐替代火葬,从此,丧葬习俗才变得丰富而繁杂.  相似文献   

4.
著名作家黄佩华现任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党委书记,是文学影视创作研究专业硕士生导师,著作颇丰,有长篇、中篇、短篇小说,长篇传记等等文学著作和剧作。本刊曾经连载过他的地理文化散文《话说壮族》,那独到的文化视角和散文化的语言,深受本刊读者的关注和喜爱。从本期开始,我们将连载他以同样的文风,以不同于社会历史学家和文化学者的语言话说彝族的新作《彝风异俗》。八桂大地有12个世居民族,其中有11个少数民族,彝族就是其中的一个。由于地理位置的原因,身处华南沿海的广西一直与祖国的大西南有着密不可分的人文因缘。彝族的祖先曾经雄踞西南数千年,创造出了与黄河长江文明媲美的历史文化。千百年来,彝族以其令人炫目的色彩丰富了整个中华文明的人文版图。《彝风异俗》就是以浩瀚深邃的彝族历史文化为背景,主要从地理人文、经济文化、风物习俗等方面,简要介绍广西彝族的文化与生活。希望读者持续关注。  相似文献   

5.
婚配嫁娶,迎来送往,这是人类婚姻活动的基本形式。彝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拥有无数的支系,其丰富多彩的婚姻习俗,让祖国民俗大花园里增添了不尽的景致。  相似文献   

6.
<正>最近,李强省长就《"空间换地"的永康样本及建议》作了重要批示:"调研很深入,永康的经验也很有说服力,值得各地学习借鉴,印送各地和省级相关部门"。现予以刊登,供决策参考自去年省委、省政府实施"空间换地"的决策部署以来,永康市凭借"机器换人"、"空间换地"现场会的东风,大力推进老旧低效厂房改造,大力支持企业新建多层厂房,全市出现了空间换地、亩产论英雄的新热潮。截至2013年底,全市已经审批93家企业改造或新建多层厂房,占地面积47.9万方,建筑面积达177.4万方。其中,45家企业改造低效的单层(简易)厂房,涉及占地面积16.9万方,建筑面积达66.7万方,厂房平  相似文献   

7.
正我第一次爬桂平西山,是在1986年,那年我19岁。照片中,我身着深蓝色的学生裙,裙子有白色海军大飘领,领边镶着蓝条。记得那是在清晨,阳光和煦,我打算去西山烧炷香,喝杯乳泉水。进山门不久,缓缓而上的石阶路边,一棵十几米高的龙鳞松在等我。这棵龙鳞松,树皮布满椭圆形的裂纹,据说与龙鳞相似。它粗壮的主干略斜向空中伸展,  相似文献   

8.
酒茶飘香     
彝族称得上是酒的民族,其饮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夷(尼)系部族时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分支的流向,彝族的饮酒习惯与方式也变得愈加丰富多彩.时至今日,喝酒仍然是彝族一种常见的社交形式. "火木哪觉依,尼木吱基依"这是彝族的一句谚语,译成汉语的意思是"汉人以茶为尊,彝人以酒为敬".彝族认为,酒是珍贵的饮品,凡是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设宴待客,调解纠纷,驱鬼求神等等,都离不开酒.  相似文献   

9.
在太阳与月亮之间 彝族历史悠久,文明古老.数千年的繁衍与淘洗,不仅传承了彝族优秀的传统文化,而且还不断地创造出新的彝族特色的灿烂文化,从而使彝族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中一朵亮丽的奇葩.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我们袁屯村通过整合宅基地换新房、整合村庄造新型社区,走出了一条集约利用土地、转变农民生活生产方式的新路子。"沁阳市沁园办事处袁屯村村委会主任秦东红说。在袁屯村西头,一排排造型新颖、具有现代气息的小洋楼展现在笔者眼前。走进村民李小雨家,笔者看到一楼有老人房,还有车库、客厅、厨房、卫生间和洗浴室,二楼有两个阳台、三个卧室。李小雨说:"俺家这栋楼占  相似文献   

11.
春节回乡下老家过年,与父母一起做做菜、聊聊事,与亲友一起喝喝米酒、晒晒太阳,无奢华排场,无复杂人际,无烦无恼中享受亲情,简简单单中享受生活,回味起来,真是幸福。有一位领导这样说过,"经济社会发展到今天,生活水平到现在这种程度,幸福就是两个简单:物质生活简单、人际关系简单。"细细体会"两个简单",觉得颇有道理。家有良田万顷,日食不过一升;家有华屋千间,夜眠不过五尺。说物质生活简单,就是对物质生活没有过高过多的要求,少些多上加多、有上加有、好上加好,吃穿住行用,一切随意,够了就行。"够了"以外就是多余,为这些多余的东西拼命奔波,却忽略了大自然的美丽、身边的爱,错过了能让你心灵丰满的机会,怎能幸  相似文献   

12.
盛装的虎节     
在跳虎节这天,人们选中运气最好的8个人当场化装成"虎",用黑毡裹身为虎衣,头上捆扎出两只虎耳,身后腰部用黑毡捆成粗壮的尾巴,露出的脸部和手脚都画上黑、红、黄三色条纹,额画"王"字,颈系铜铃. 虎节又称跳虎节,是彝族虎图腾崇拜的一种最高形式. 清乾隆《南安州志》载:滇中楚雄的彝族支系罗罗每年正月过虎节,村民化装为虎,跳虎舞.如今,这种奇风异俗在一些彝区依旧以鲜活的形态比较完整地继承下来.其实,过虎节的习俗始于何时已无法考究,但比乾隆时代更早那是肯定的. 每年一度的虎节开始于农历正月初八.当天日落时分,历时8天的虎节就开始了.这时候,全村的男子都集中到土王庙,观看毕摩主持的请虎神仪式.  相似文献   

13.
凉山型服饰在外型方面可以代表整个彝族的风格,那么其余的5种类型是不是可以省略不谈了呢?答案是否定的。无论是乌蒙山型、红河型、滇东南型,还是滇西型、楚雄型,它们都各具特色,都有自己深远的文化基因,都是少数民族服饰百花园中亮丽妖娆的一朵。在此,有必要着重介绍乌蒙山型和滇东南型的彝族服饰,因为,它们与居住在广西的彝族相关。巍巍乌蒙山,是大西南彝族文化的发祥地。在唐宋以前,此地彝族服饰与凉山彝族服饰大同小异,但到了  相似文献   

14.
中国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底蕴深厚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取舍"问题显得尤为突出。随着城市化的发展,胶东渔村祭祀面塑习俗的形式、内涵正在发生潜移默化的演变,其现代性变迁呈现出习俗分工的明确化,参与群体角色的多元化,受众范围的扩大化以及意识形态的去神秘化等特点;面塑祭祀习俗形式的改变始终未偏离"祭祀"这一核心,但在祭祀仪式被保留的同时,内涵已与过去产生重大差异。面塑祭祀习俗发生现代性变迁的原因在于家庭结构的变化、生产方式和消费需求的改变以及文化认同。面塑祭祀的传统并非胶东地区历史上静止不动的存在,而是胶东地区人们集体记忆加工、传承的建构产物;面塑祭祀传统存续至今并获重构的事实本身说明胶东地域社会对这一重构的需要;面塑祭祀不仅是胶东地区过去与现在的连接媒介,同时还是应对未来各种可能的手段。"现代"的胶东面塑祭祀习俗因为有相应的"传统"习俗而呈现出自身现代的内涵。  相似文献   

15.
近两年来,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我市开始实施了"千村整治、百村示范"工程,各地积极地开展了旧村改造.旧村改造是改善城乡环境质量,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加快新农村建设,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城乡一体化战略的基本途径之一.旧村改造虽说是一件惠及千家万户的好事,但由于该项工作事关村民很具体的种种利益分配和要求,在旧村改造时应当充分考虑村民的生活、生产、就业等各方面利益.  相似文献   

16.
择山而住     
靠山而居,择山而住,这是彝族自古就有的一种生存选择。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大小凉山、乌蒙山、哀牢山、六诏山、金钟山……这高原,这山,和彝族的命运历来都是生息悠关的。几千年来,彝族先民和其他兄弟民族一样,经历了从穴居到棚居再到屋居的漫长过程。彝文典籍《笃姆躲雨志》描述道:"天生石溶洞,红壤石林带,阿谱笃姆屋,阿童溶洞里,坐位闪红光,站位绿茵茵。"从这段文字描  相似文献   

17.
王晨 《国土资源》2010,(2):60-61
<正>以前人们注意的是低脂、低盐、低糖的生活,现在又逐渐开始关注起"低碳生活"啦!当很多老百姓有了"低碳经济"的意识后,马上就在日常生活中开始"磨刀霍霍"过起了低  相似文献   

18.
游乐中的体育在桂西北一带的彝族,每到彝年或火把节等节庆,彝家村寨总要举行一种叫做"磋逻磋"(打磨秋)的娱乐活动。彝族打磨秋,已有悠久的历史。在彝族民间流传着一个这样的故事:很久以前,彝家村寨一连几个月乌云遮天,不见太阳,也不下雨,草木干枯,河水断流,瘟疫流行。正在大家一筹莫展的时候,李家兄弟想出了个办法,拿来两根木头做成磨秋,兄弟俩坐在磨秋上向老天说  相似文献   

19.
为学习推广嘉兴市"两分两换"改革试点的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国家土地上海督察局组成调研组,于5月20日至21日赴嘉兴开展调研,通过听取嘉兴市国土资源局有关情况介绍、召开市及相关区、县、镇有关负责人参加的"两分两换"专题研讨会、深入田间地头实地考察拆旧建新情况、面对面与农民交流座谈等方式,较为系统、全面地了解了嘉兴市"两分两换"改革试点基本情况.  相似文献   

20.
《国土资源》2010,(4):F0002-F0002,1
为纪念第41个世界地球日,辽宁省国土资源系统在省内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宣传活动。活动围绕今年国土资源部确定的“珍惜地球资源 转变发展方式 倡导低碳生活”主题,走社区、到学校、进广场,全省各地共发放宣传折页、传单50000余份,印制条幅、标语、宣传展板300余个,影响范围广、宣传人数多,受到各地公众的欢迎。低碳生活的倡导,已经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百姓生活中切身实施的责任。保护环境、珍惜资源、爱护地球,从你我的身边做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