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质子耀斑与黑子磁场结构之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黑子群磁场结构简单地分为两类:一类为正常的,另一为“异常”的.所谓正常磁结构指的是黑子群具有熟知的正常偶极群的典型特征——前导黑子在低纬,全群大致沿赤道方向排列,其极性与所在半球按规则应有的极性相同;“异常”磁结构指黑子群具有与正常磁结构不同的异常特征.对20周(1964.10—1972.12)期间质子耀斑的研究表明:85%的质子耀斑在它发生的前1~3天,对应黑子群磁场结构为“异常”的.在1969~1970年间“异常”磁结构黑子群占黑子群总数的14%.而磁结构复杂的 A 结构、δ型虽有较高的质子耀斑产率,但它们只占有12%和46%的质子耀斑.因此,区分出“异常”磁结构黑子群对质子耀斑的预报和机制研究可能是有意义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分析了廿一太阳活动周上升段产生质子耀斑的背景条件,评价了它们对质子事件预报的贡献,得出以下几点结论: 1.廿一周升段95.5%的质子活动区分布在30°-90°和120°-210°两个卡林顿经度带上。前一经度带主要产生强烈质子事件,后一经度带主要产生弱质子事件。 2.各活动经度带存在着时间大约为一年的活动期和间歇期,两个经度带互相交替。全球的质子事件存在着73±0.7天的周期。 3.用相关性预报水平总指标对各种产生质子耀斑的背景条件评价的结果是,对质子事件预报贡献较大的背景特征依次为:黑子群出现长命旋涡(α_0=0471);面积≥1000单位的黑子群(α_0=0.365);磁型为结δ构(α_0=0.300);反常极性黑子群(α_0=0.275);F型黑子群(α_0=0.239)……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第22周以来产生M级以上(包括M级)的X射线耀斑的太阳黑子活动区进行了统计分析,得到如下结果:(1)黑子活动区在南北半球上分布是不均匀的。具体表现是:南半球出现的黑子活动区多于北半球出现的。南半球活动较强的黑子群主要集中在80°,160°,200°和340°经度附近;北半球活动较强的黑子群主要集中在240°-280°和340°-360°经度带。(2)黑子群的面积(S_p)越大越易产生X级的X射线耀斑。对黑子群面积S_p在大于1000,500-1000和小于500单位时,它们产生X级的X射线耀斑的比率分别约为41%,33%和9%。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22周中的9个强质子耀斑活动区的共同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单个团状结构黑子,即众多异极性黑子本影核紧锁在同一半影结构中的δ型黑子是强质子耀斑活动区的典型形态特征。黑子群的旋转是质子耀斑活动区的又一重要特征,黑子群的旋转方向与日面南、北半球无关。强质子耀斑的爆发总是在黑子群旋转角度达到正或负相极大之后出现。质子耀斑后,磁绳的松弛,黑子群可能会出现反向旋转,强的剪切过程和质子耀斑可能会再度出现。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太阳活动第21周、22周(1976年—1992年间)97个质子活动区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活动区的面积、型别、磁结构、半影纤维等,结果表明:75%的质子耀斑产生于面积为500≤Sp≤3000单位的黑子群中;耀斑爆发前一天及后一天活动区面积有显著减少;质子活动区含δ复杂磁结构的占70%;具有半影旋涡形态的质子活动区中,约77%的耀斑发生在旋涡黑子出现以后。  相似文献   

6.
质子活动与太阳黑子群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对太阳活动第21周、22周(1976年-1992年间)97个质子活动区进行统计分析,包括活动区的面积、型别、磁结构、半影纤维等,结果表明:75%的质子耀斑产生于面积为500≤Sp≤3000单位的黑子群中;耀斑爆发前一天及后一天活动区面积有显著减少,质子活动区含δ复杂磁结构的占70%;具有半影旋涡形态的质子活动区中,约77%的耀斑发生在旋涡黑子出现以后。  相似文献   

7.
本研究结果表明,同一黑子群在日面期间的顺或反时针方向的旋转运动会先后并存。质子耀斑前1~2天,黑子群的旋转角速度达到极大,耀斑后,磁绳的松弛,黑子群可能会反向转转,强的剪切过程和质子耀斑可能会再度出现,强质子耀斑活动区的共同特征是:(1)形态为单个团状结构δ型黑子,即众多异极性本影核紧锁在同一黑子半影中,(2)黑子面积〉1000×10^-6半球面积,日面跨度〉10°;(3)黑子群有快速的旋转活动  相似文献   

8.
太阳第21周实测到3986个活动区,以黑子面积、X射线耀斑指数、10.7cm射电爆发及质子事件等四项指数,从中综合评估出AR3804、AR4474等16个最强烈活动区。与22周比较,两周都有在时空分布的相对集中性特征。但21周集中在4个时段,不如22周在2个时段集中;21周出现的5个热点,只有南半球在经度85°前后的热点,与22周3个热点之一相似;21周的整体活动水平略低,在X射线和质子事件两方面尤为显著低于22周  相似文献   

9.
本文研究结果表明:同一黑子群在日面期间的顺或反时针方向的旋转运动会先后并存.质子耀斑前1~2无,黑子群的旋转角速度达到极大.耀斑后,磁绳的松弛,黑子群可能会反向旋转,强的剪切过程和质子耀斑可能会再度出现.强质子耀斑活动区的共同特征是:(1)形态为单个团状结构δ型黑子,即众多异极性本影核紧锁在同一黑子半影中;(2)黑子面积>1000×10-6半球面积,日面跨度>10°;(3)黑子群都有快速的旋转运动.这类活动区,如果在日面西部活动性明显地增强,那么这个活动区在未来转到日面边缘及其背后、或再次从日面东边缘转出时,定能再次爆发耀斑和伴随较强质子事件。  相似文献   

10.
周树荣 《天文学报》1994,35(3):333-336
在22太阳活动周中,日面上有三个较强的质子活动复活体,它们爆发峰值流量≥100pfu和≥1000pfu的质子耀斑各占同类耀斑总数的70.4%和83.3%。活动复活体分别位于北纬26°─35°和南纬20°─29°纬度带上,由于它们周期性(1─2.6年)地再现,从而形成了日面质子耀斑的活动经度和纬度明显集中趋势。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21太阳周(77—80年)较大黑子群(S_p≥250)和较大耀斑(2级以上)在太阳上的位置的分布,活动水平的周期性进行分析,得到如下结论:(1)活动经度在上升年和峰年不一样,峰年活动经度带较宽。(2)活动经度带有向小经度方向漂移的倾向。(3)活动复合体对活动经度带的形成起重要作用。(4)在一个太阳周中较大黑子群的纬度分布有类似“蝶形图”的分布。(5)南北半球分布不均匀,这种不均匀性交替变化有约210天的周期。(6)太阳活动呈周期性,上升年周期约86天,峰年约126天。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1980年SMM(峰年卫星)/ACRIM日射计观测的太阳常数与伴有快速变化的异常磁结构黑子群面积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当日面出现伴有快速变化的异常磁结构黑子群时,太阳常数减少。另一方面,当结构简单的“剩余”黑子群占优势时,太阳常数值轻微地增加。  相似文献   

13.
本文在综合分析质子耀斑活动区观测特点的基础上,指出在密集的多极黑子构成的局部区域中,同极黑子分裂,互相排斥,异极黑子相互靠近,向异极区中场强较弱部分的挤压和渗入,是一大批质子耀斑活动区的共同特点.这种黑子间的相对运动,使中性线严重扭曲,呈现出质子耀斑活动区特有的“S”型。根据这些观测特点,寻找到了一种定量估计无力因子的方法。对三个典型的质子耀斑活动区估计了无力因子的变化,并在常无力因子的假定下进行了无力场结构和势场磁能的计算。计算表明质子耀斑发生前无力因子逐渐增加,而势场磁能逐渐减小,减少的势场能量可能正是无力场得到发展的能源,足够质子耀斑的需要。  相似文献   

14.
紫台观测编号为1988年第115号黑子群(Boulder编号为5060)是1988年6月26日由日面东边缘转出来,于7月9日转到日面西边缘背后,在7月18日过日面中心经圈,历时共13天。这个黑子群的日面坐标是S20和L5。 该黑子群比较大而复杂。在它通过日面期间,最大时的较正面积达2834(以半球面积的百万分之一为单位),这是从第20周至88年以来所观测到的面积最大的黑子群。此黑子群的型别(按麦氏分类)属最复杂的类型,基本上一直保持为FKC型。在6月26日从日面东边缘转出来时,黑子群呈现为一种异常排列,即其前导黑子位于高纬度,后随黑子处于低纬度,而且呈现明显的旋转运动,其转动方向是反时针的。它在过日面期间还不断的有自身的分裂和移动等特性。另外,该黑子群的磁性结构也异常复杂,在经过日面期间始终为δ结构。基于以上这些形态特征,促使这黑子群在通过日面这段时间内,先后产生了一系列的耀斑活动(其中有44个C级和13个M级的X射线耀斑),并大都伴随着显著的射电爆发,而且引起了多次相应的电离层突然骚动(SID)(有60个耀斑伴随着相应的电离层突然骚扰)。  相似文献   

15.
5395黑子群是1989年3月6日由日面东边缘转出来,于3月19日转到日面西边缘。3月12.8日过日面中心经圈。它的日面坐标是N34,L257。 该黑子群是第20太阳活动周以来面积最大的黑子群,且出现在30°以上的高纬度区域,更为罕见。它在通过日面期间,频繁地产生耀斑活动(共194个Hα耀斑),其  相似文献   

16.
AR5060是No.Ⅳ联测期中的第二个目标活动区。它从1988年6月25日东边缘初现到7月8日转出西边缘消失的14天中,黑子群一直保持最复杂的FKC、EKC型和最复杂的BGD磁型。6月29日黑子群面积发展到3000面积单位,是第22周以来第一群最大的黑子(更大的是1989年3月的AR5395,面积达3600单位)。该活动区的黑子群发生过强烈的运动和磁性重联。似乎具备发生强烈大耀斑的位形特征和动力学条件,可是在这期间,全球耀斑监测所观测到的120多个耀斑(据SGD)中,亚耀斑占81%,1级耀斑占15%,2级耀斑只有3个占4%,而且这3个2级耀斑的X射线级别只达到M6.5,M9.2,M3.9,没有一个达到X级。 在AR5060活动区耀斑活动高峰期的6月28日,29日,30日和7月1日这四天中,云南天文台26CM太阳望远镜观测到其中一个2B/M6.5耀斑(1988年6月29日0737UT)、几个1级耀斑和其它许多亚耀斑。从黑子群和色球单色照片上作耀斑发生点同黑子相对位置的比较,结果是出乎意料的,在结构复杂、运动剧烈的黑子群内部发生的都是小耀斑,而3个2B/M级耀斑都发生在黑子群以外只有卫星黑子浮现和消失的时期和地点。  相似文献   

17.
当太阳黑子磁环从太阳对流层深层上浮到太阳表面时,便形成了一个双极黑子群的活动区。在活动区内,纵向磁场为零的中性线区域为高压区,垂直向上气流把黑子磁弧吹入日冕。同时在磁弧的顶部,即在中性线上空产生了感应电流,它的焦耳耗散形成了H_α耀斑。然而,因两个黑子区内为低压区,吸注气流从黑子磁弧的两条腿部顺磁力线流向黑子,它与位于中性线的上升气流形成了两个对称环流,随着环流和磁弧的发展,耀斑区向中性线两旁分离,因而呈现出双带耀斑的特征。本文还估计了耀斑的能量,只要横越磁场的速度,v_⊥~0.3—3公里。秒~(-1),磁场强度B~10—100高斯,这就足以产生耀斑所需要的10~(29)~10~(33)尔格的能量。  相似文献   

18.
黑子群快速的旋转(先反时针转,后顺时针转,质子耀斑前1—2天内旋转角度最大)、活动区强的SVC辐射、以及SVC和爆发峰值流量频谱的极大始终在8800MHz附近等与质子耀斑密切相关。同极性磁形中浮现或消失具有反极性的新磁流区域、磁场  相似文献   

19.
本文详细分析了1989年7月5日有连续发射的耀斑对应的活动区磁场。得出:磁场强度和黑子面积分布都有“前导大后随小”的特征;两异极黑子挤压位置的中性线呈“V”形;产生连续发射的四个耀斑核,除一个位于宁静背景上外,其余三个均位于中性线两侧;连续发射最明显的B点耀斑核位于磁剪切和磁挤压的交点以及磁场梯度最大(0.52高斯公里~(-1))的位置上。  相似文献   

20.
太阳耀斑大多数发生在磁极复杂的黑子群上空,因此,黑子群磁类型可以作为预测太阳耀斑的重要依据.针对同时具有白光图和磁图数据的太阳黑子分类,提出了一种双流卷积神经网络(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CNN)的黑子群磁类型分类方法.该方法通过两个网络分支同时提取白光图和磁图特征,在全连接层对两类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