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61 毫秒
1.
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技术方法介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地利用动态监测是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法。遥感监测方法多种多样。但为了确定变化类型,要引入遥感图像分类方法。遥感分类方法一直是遥感技术方法研究的重要领域。迄今为止,目视解译仍是成功的分类方法;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目视解译分类与计算机自动分类将协调发展。我国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方法主要采用目视解译、计算机自动分类及目视解译与计算机图像处理相结合的方法,其中,目视解译的方法一直占有重要地位。随着高分辨率传感器的相继问世,利用多平台遥感数据融合进行监测研究将有利于提高分类、监测精度。我国的土地利用遥感监测研究正深入开展,并将在计算机信息提取及监测方法上取得更大的成果。  相似文献   

2.
基于框架数据控制的全国土地覆盖遥感制图研究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土地覆盖研究是全球变化的一个重要内容。本文针对中国土地覆盖实际情况,从遥感制图角度和陆地生态系统观点出发,建立了一种基于陆地生态系统特点的土地覆盖遥感分类体系。充分利用目视解译的精确性和自动分类的快速性,在高精度目视解译数据提供的基本覆盖类型及其位置、边界的控制下,以250m分辨率的2005年MODIS植被指数产品为遥感分类信息源,获取主要类型的详细分类信息,并结合人机交互判读分析与相关资料等的综合运用,实现2005年全国土地覆盖遥感制图。对比实地调查结果的精度分析表明:土地覆盖制图的类型分类准确,基本上反映了各地区的土地覆盖特点和分布趋势,图斑格局与影像地理特征基本吻合,全国土地覆盖制图总体准确率为91%,各类型准确率也达89%以上。  相似文献   

3.
基于GIS的广州市土地利用遥感动态监测与变化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1997、2003年广州市的Landsat TM影像为基本数据源,在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处理软件的支持下,经过几何纠正、图像裁剪和图像增强处理后,采用最大似然比法结合人工目视解译对影像进行了识别分类,获得了广州市两个时相的土地利用分类数据,并进行了分类精度评价.然后建立了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并利用数值统计的方法,从不同角度分析了1997~2003年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过程,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数量、速度、空间转移及其区域差异等.另外,经济发展、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建设等因素是广州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建设的发展,原有的土地利用变更手段比较落后,精度难以保证,基础资料已经无法做到图、数、实地相一致,实践证明,利用SPOT-5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进行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手段。本文主要应用大同市新荣区的遥感影像,建立起了土地利用现状图的解译标志,为土地利用数据库的建立作好准备。并利用SPOT-5的2.5m全色数据和l0m多光谱遥感影像的融合数据,集合外业、内业土地更新现状调查的数据,采用了监督分类及目视解译的方法,完成了土地更新调查的基本图件,充分显示了遥感技术在土地利用详查中所发挥的作用。应用遥感技术则可以快速获得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的动态变化信息。  相似文献   

5.
以山东省龙口市为例,利用ERDAS IMAGINE图像处理软件,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图像增强、图像正射校正,融合等处理,得到1:1万正摄遥感图像。对龙口市所辖区域进行实地外业踏探,建立土地分类的影像解译标志。此外,运用Map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通过人机交互目视解译,对目标地物分层矢量化,提取龙口市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为当地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6.
遥感与GIS技术在龙口市土地利用调查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山东省龙口市为例,利用ERDASIMAGINE图像处理软件,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图像增强、图像正射校正,融合等处理,得到1∶1万正摄遥感图像。对龙口市所辖区域进行实地外业踏探,建立土地分类的影像解译标志。此外,运用Map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通过人机交互目视解译,对目标地物分层矢量化,提取龙口市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为当地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7.
以山东省龙口市为例,利用ERDAS IMAGINE图像处理软件,通过对遥感图像进行图像增强、图像正射校正,融合等处理,得到1:1万正摄遥感图像.对龙口市所辖区域进行实地外业踏探,建立土地分类的影像解译标志.此外,运用MapGIS地理信息系统软件,通过人机交互目视解译,对目标地物分层矢量化,提取龙口市土地利用现状信息.并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及空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为当地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8.
 将地学知识与影像标定相结合,一直是目视解译或计算机自动分类制图的主要手段。传统的目视解译方法能够充分利用地学知识,但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效率较低;计算机分类中尚未出现比较成熟的高效运用地学知识的分类方法。已有研究表明,分类样本可以作为地学知识的载体,将地学知识融入分类过程中;此外,无监督聚类可以显著提高样本选取的效率,有助于提供足够的样本,为将地学知识高效地融入计算机分类提供了一定的基础。本文提出一种以前期土地利用数据辅助与影像聚类相结合的样本自动选取方法。利用自动选取的样本,通过最大似然分类器对TM影像进行分类,并与手动选取样本分类的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分类效果上,本文提出的前期土地覆被辅助下的分类样本自动选取方法,优于手动选取样本的方法,提高了分类效率。在水体、林地、园地、城镇建设用地等7种类型上的分类整体精度达到84.18%,kappa系数为0.8066;手动选取样本进行分类的整体精度为77.04%,kappa系数为0.7196。  相似文献   

9.
基于抽样技术的地面调查与遥感影像分类相结合的方法在大范围作物种植面积提取中得到广泛使用。无人机影像具有低成本、高时效、高分辨率的一系列优点,可以快速实现特定区域范围内的农情采样任务。本文以水稻样地为研究对象,采用便携式无人机Mavic Pro进行航拍。对所获取无人机影像进行预处理生成分辨率为3.95cm/pix的正射影像,采用面向对象的思想,目视评价和ESP工具相结合快速选择了最优分割尺度为300,应用了支持向量机、随机森林和最邻近监督分类方法对影像进行了地物分类和水稻面积快速提取。采用目视解译分类结果进行分类结果和面积精度评价,总体精度最高的方法为最邻近分类法,此时水稻分类用户精度为95%,面积一致性精度为99%。研究结果说明了无人机遥感和自动分类能够在平原水稻种植区快速获取样方内高分辨率影像并提取水稻种植面积,弥补了农田被遮挡时地面调查数据的缺失,为大范围水稻种植面积、产量等信息的计算提供样本和验证依据。  相似文献   

10.
鉴于新疆地区对中国乃至中亚有着特殊的战略意义,本文针对不同数据源及分类系统在土地覆被数据的空间分布上缺乏互通性问题,结合2010年目视解译土地利用现状遥感监测数据、GlobeLand30和GlobCover2009共3种土地覆被数据,采用类型相似分析、类型混淆分析、混淆矩阵分析、空间一致性分析4种方法开展精度评价及一致性分析,以期对土地覆被数据在中国西北干旱区的适用性及适用范围提供有效建议。结果表明,3种土地覆被数据对新疆地区土地覆被类型构成基本一致,且对裸地类型的辨识度最高;新疆地区中高度一致区域占新疆总面积的95%;3种数据两两对比时,总体精度在64.11%~72.57%之间,其中目视解译数据/GlobeLand 30组合表现出最高水平,且仍有提高空间,反映出目前相同卫星传感器是提升精度评价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且不同分类系统、分类方法、空间分辨率及卫星过境时间等因素对精度评价结果也会产生巨大影响。为解决此类问题,利用多源土地覆被遥感数据的融合技术提高数据精度,或是利用深度学习对遥感影像资料进行精确地解译和判读,将是今后全球土地覆被制图及应用领域的主要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多时相影像的典型区农作物识别分类方法对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基于甘蔗和玉米的物候特征差异,对多时相影像典型分类方法处理的适宜性和准确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并以目视解译结果作为参考数据,利用全样本检验法,对自动分类的结果进行了精度检验。试验结果表明:面向对象法的分类精度最高,总体Kappa系数为0.655,是最适宜的方法;其次是BP神经网络法和光谱角制图法,总体Kappa系数分别为0.635和0.631;而最大似然法和分类后比较法则是不适宜采纳的分类方法,总体Kappa系数分别为0.601和0.577。上述分析可见,它们对遥感分类处理多时相影像识别算法的适用性选取有一定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土地利用信息的多元分析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和全球定位系统(GPS)获取、处理、分析空间信息,已成为研究资源环境的重要技术手段。在土地利用信息提取中,我们先后应用了传统目视解译方法、人机交互解译方法、计算机自动分类方法、多源信息复合分析等方法。本文在分析现有各种方法优缺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自动分类方法”,并以北京市密云县为例,对土地利用信息进行了提取。分析表明:综合自动分类方法在分类结果的客观性、科学性、实用性等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13.
鄱阳湖湿地对长江洪水调蓄、候鸟保护等具有重要意义。在两景Land-Sat影像解译的基础上,选择典型区域,在GIS支持下对湿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进行分析,同时对湿地生态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人类活动是湿地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重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4.
黑河流域中游地区作物种植结构的遥感提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及时、准确地获取农作物种植结构对区域水资源管理与作物产量估测等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对通过遥感手段获得作物种植结构的深入研究,如何优选遥感数据和分类器成为需要重点考虑的关键问题。针对黑河流域中游地区的作物分布与种植特点,提出一种基于多时相遥感影像与多分类器组合的作物种植结构提取方法。利用2018年18景16 m分辨率的GF-1 WFV影像,构建NDVI时间序列。根据NDVI时间序列表征的作物季相节律和物候变化规律特点,采用分层的策略,首先解译一级土地覆被类型,再解译二级土地覆被类型。一级土地覆被类型解译中,使用决策树分类方法先将NDVI特殊且易提取的水体进行解译,再使用面向对象分类方法通过分区将需借助NDVI纹理信息提取的建设用地进行解译,最后使用随机森林分类方法解译耕地、林地、草地、裸地和湿地。在对耕地的进一步分类中,使用决策树分类方法首先将具有特殊物候规律且易于区分的苜蓿类别解译出来,再将与其他类别物候差异较大的小麦解译,最后将物候相似的玉米、蔬菜及其他解译。黑河流域中游研究区内一级土地覆被分类总体精度为97.24%,卡帕系数为0.96;作物种植结构解译总体精度为86.58%,卡帕系数为0.80。此外,还分析了影响黑河流域中游研究区解译精度的4个因素:对土地覆被类别的定义、混合像元、影像分割时基础影像的选择以及分类方法的选择。通过对不同分类方法的比较发现,与仅使用最大似然分类方法、支持向量机分类方法或随机森林分类方法相比,本文提出方法的解译结果更好,解译精度更高。  相似文献   

15.
遥感影像的获取受卫星、传感器设计、大气条件等限制,往往难以兼顾时间和空间分辨率,导致由单一来源数据提取遥感信息难度较大,难以满足各种应用对信息时空分辨率越来越的需求。由此出发考虑多源数据的不同优势及其随着周期运行不断积累的多时相数据,设计了基于地块协同多种分辨率甚至多源数据的分类方法。以高空间分辨率影像为地理基准构建稳定地块分布图,这些地块在一定时间内边界与基本属性相对稳定,由此可以协同利用高时相分辨率数据反映地块在不同时间点的光谱表现,分别计算形成地块的时相变化特征,根据地类各自特点选择不同方法与数据特征完成解译,总体上以地块级监督分类完成具体类别解译。在2014年夏季青海玛多的米级土地利用分类实验中,整个植被生长季的中分数据以及冬季无云高分数据被收集用于协同分类,在解决多数据匹配、合成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各数据的优势,对建设用地、水体、植被等关键类别区别对待,整体上取得了较高的解译精度,不但有效克服传统视角下数据源不足、信息缺失等问题完成了全县解译,而且保证了土地信息的时空分辨率,为生态调查与保护提供了最新最全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6.
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已逐步成为地震灾害快速评估的主要数据源之一,但现有的遥感地震灾害信息提取方法存在对研究人员目视解译经验依赖性强和利用高分辨率影像提取结果精度不高的问题。因此,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目标特征库的高分辨率遥感灾害信息快速提取方法,用于提升遥感影像灾害信息提取的效率和自动化程度,并对基于目标特征库进行地震灾情快速评估的几项关键技术(目标特征库构建、样本匹配方法和自动分类方法)进行了阐述,最后,以云南鲁甸地震龙头山镇地区为研究区,基于高分辨率遥感影像在目标特征库支持下开展了地震灾情快速评估实验。通过与灾后调查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基于高分辨率遥感灾害目标特征库的地震灾情快速评估结果在精度上可以满足灾情快速评估的业务需要,同时还具有更好的时效性。  相似文献   

17.
空间数据质量检查是数据准确可靠的重要保障,是数据的生命线。然而,目前的空间数据质量检查主要针对拓扑关系、属性一致性以及数据间的相关性进行检查,往往忽视矢量图斑地类解译真实性问题。因此,本文提出深度学习和高分遥感影像支持的矢量图斑地类解译真实性检查方法,选用深度学习经典模型Inception_v3进行迁移学习,对分割后的影像进行自动场景分类,以高分遥感影像块的场景分类结果作为参照依据,对场景分类结果与矢量图斑原始数据进行叠加分析,自动查找出类别信息不符的分割单元,从而提取出可疑图斑,实现矢量图斑地类解译真实性自动检查,并在徐州市贾汪区青山泉镇和大吴镇的矢量图斑地类解译真实性检查中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研究区图斑地类解译真实性检查中的精确率和召回率分别高达0.925和0.817,可为矢量图斑地类解译真实性检查提供可靠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选取二连盆地9月份植被较发育的ETM+遥感影像为数据源,经过ETM+741RGB假彩色合成后,利用监督分类提取出水体信息,通过归一化植被指数阈值分割提取出植被信息,通过归一化盐分指数阈值分割提取出土壤盐渍化信息;然后将水体、植被、土壤盐渍化分别赋予蓝、绿、红合成假彩色影像;最后根据古河道在影像上与正常区域在色调和形状上的差异,在ETM+741假彩色合成影像上进行目视解译,结合水体、植被、土壤盐渍化RGB合成影像,通过目视解译提取出研究区古河道信息。  相似文献   

19.
GlobeLand30的发布为全球生态系统评价、环境规划、气候变化等研究提供了高分辨率的基础地表覆盖数据。以Landsat TM影像轨道号/行号分别为123/032所对应的区域为研究区,通过目视解译的方式在原始影像上选取地表覆盖类型作为地面参考数据,对2000和2010年两期的GlobeLand30的地表覆盖类型中的人造地表、农田、林地和水体进行了精度评定,并对比了两期产品数据的精度。此外,为了突出GlobeLand30产品的错分误差及其易于混淆的地物,以面的形式对产品的用户精度进行了计算和比较。研究表明,研究区内GlobeLand30数据具备很好的精度,与2010年数据相比,无论是总体精度,还是Kappa系数,2000年的产品其精度更高。本成果可以为研究区内GlobeLand30产品的使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基于TM影像属性和形态特征的土地覆被制图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浙江省中南部地区不同时相30m分辨率的2景TM影像为基本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实现了研究区的土地覆被制图。首先,在eCognition软件中采用多尺度分割算法,以光谱信息、纹理特征、几何特征等实现研究区的对象分割,使分割后的对象边界与实际地物边界尽量保持一致,通过建立多层次地物特征规则,进行最优分割尺度下的遥感多层次识别分类;然后,分析可用于分类的属性特征和形态特征,通过对这些特征的统计值对比分析,选取了对象的紧致度、长宽比、MNDWI、LBV等特征构建了决策树模型,实现了研究区1:25万的土地覆被分类;最后,采用目视解译和野外样本2种方式对分类结果进行精度验证,其中,目测随机样点评价得到的总体精度为87.66%,野外样本点评价得到的总体精度为83.38%。研究表明:面向对象的分类方法不仅具有较高的精度,而且图斑与实际地物边界能较好地吻合,很好地避免了混合像元误分的现象,同时能消除像元分类的“椒盐现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