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地灾害事件发生的年代是理解其发育机制并作出预测的基础。在长时间尺度上,常用的测年方法有光释光、14C、宇宙成因核素和火山灰测年等,其中的关键是能否在剖面中寻找到合适的测年物质。短时间尺度的测年方法以树轮为主,辅以地衣测年。在山地灾害中,不仅灾害沉积本身,其相关沉积物对事件年代也具有指示意义。在实际应用中,根据测年材料的可获性来选择合适的测年方法,最好能结合多种方法对整个灾害沉积体系进行交叉测年,以增强结果的可靠性。野外采样既要满足灾害研究的需要,又要满足年代学的要求。因此建议在野外采样时,灾害和年代学研究人员共同现场讨论以确定最佳采样策略。随着山地灾害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人们认识到仅依据测量记录和历史记录很难具备足够的数据来评估其频率和强度变化,因而,古灾害事件的测年必将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成矿地质事件的同位素年代学研究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成矿事件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复杂的任务。成矿事件时间维的确定,对于矿床成因、成矿作用与其它异常地质事件的耦合关系的认识,以及对于找矿勘探均具有至关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文中讨论了各种常用测年方法(如Rb Sr、Sm Nd等时线法和U Pb法等)的适用性和局限性,并介绍了测年方法(尤其是与成矿事件年代学研究有关的测年方法)的新进展。结合国内外典型研究事例分析,比较了成矿事件的直接测年和间接测年方法,强调应在扎实的野外地质工作的基础上,综合采用多元同位素体系对成矿事件进行年代学研究。最后讨论了成矿事件与其它异常地质事件的耦合关系,并指出应加强成矿事件与大陆聚散旋回的时间耦合性的研究,这对于深入认识成矿规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古地震研究是经典的地震地质研究方法。通过研究古地震可以揭示史前地震的破裂形式、位移量、次数和每次古地震事件发生的时间等信息,进而可以科学地认识和推断地震断裂或发震构造的长期活动速率和地震复发周期等地震活动的演化趋势和发展规律。高精确度和高分辨率的测年是获得可靠活动速率和地震复发周期的基础,因此测年工作至关重要。要获得可靠的测年数据,不但需要了解各种测年技术的原理和适用条件,同时需要有丰富的野外地质工作经验。本文的目的在于结合自己的野外工作经验,探讨和分析古地震研究中常用的几种测年方法的样品选择和采集方式以及注意事项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电子探针化学测年方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李学军  郭涛  王庆飞 《地学前缘》2003,10(2):411-414
介绍含Th U Pb矿物电子探针化学测年方法的基本原理 ,并利用应用实例说明该方法在研究岩石形成年龄、构造热事件年代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最后简要评价该方法的优、缺点 ,并指出它的应用前景 ,认为电子探针化学测年方法将有可能在深源岩石包体年龄研究、含放射性元素矿床形成年代研究等方面大有作为 ,并使地质年代学研究更加精细化 ,有助于深入探讨复杂地质事件及其演化历程。  相似文献   

5.
关于我国前寒武纪研究中几个重点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陆松年 《华北地质》2002,25(2):65-72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动向的基础上,强调应加强研究的几个问题,其中包括在古大陆上进一步识别始太古代地壳和深化对古老地壳组成及特点的研究;对我国古元古界系统年代地层单位的南华系建系进行了分折;对孔兹岩系,榴辉岩相变质和蛇绿岩等疑难地层和疑难地质事件时间维的确定应在进行微区测定的同时,深入对测年对象成因矿物学的研究;在前寒武纪超大陆和超大陆事件的研究过程中,应加强综合地层学方法的研究,立足于实际,重点解决我国几个古大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它们在超大陆中的位置,同时强调微大陆块体地史演化对研究造山带和古大陆复原工作的重要性;最后讨论了重大地质事件所引发的资源与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6.
40Ar-39Ar同位素测年方法及其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红  刘永江 《世界地质》2004,23(3):245-251
^40Ar—^39Ar测年法的出现,为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开辟了一个新的领域;但过剩氩的存在、年龄谱的分析方法,又制约着地质事件的年龄解释。在介绍该方法的原理、校正、年龄谱的分析和应用及过剩氩问题等方面内容的基础上,结合阿尔金断裂研究实例,对该断裂中的新生矿物进行了^40Ar-^39Ar测年,进而确定了阿尔金断裂走滑活动的年龄。  相似文献   

7.
关于我国前寒武纪研究中几个重点问题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综合分析国内外前寒武纪地质研究动向的基础上,强调应加强研究的几个问题,其中包括在古大陆上进一步识别始太古代地壳和深化对古老地壳组成及特点的研究;对我国古元古界系统年代地层单位的南华系建系进行了分析;对孔兹岩系,榴辉岩相变质和 蛇绿岩等疑难地层和疑难地质事件时间维的确定应在进行微区测定的同时,深入对测年对象成因矿物学的研究;在前寒武纪超大陆和超大陆事件的研究过程中,应加强综合地层学方法的研究,立足于实际,重点解决我国几个古大陆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它们在超大陆中的位置,同时强调微大陆体地史演化对研究造山带和古大陆复原工作的重要性;最后讨论了重大地质事件所引发的资源与环境效应。  相似文献   

8.
阿尔金群为阿尔金构造带的古老变质基底,由于缺乏精确的同位素测年数据,对其形成时代尚存争议。运用LA-ICP-MS 锆石U-Pb 定年分析方法,对阿尔金山南缘清水泉地区阿尔金群中的斜长角闪岩进行了年代学测定,并初步探讨其地质意义。锆石CL图像具有多晶面面状结构,无岩浆锆石具有的震荡环带和核边结构,Th/U比值大多都较低(<0.1),显示变质锆石的特点。18个锆石颗粒的19个测点给出的207Pb/206Pb年龄介于(1786±16)~(1877±12)Ma之间,加权平均值为(1827±13)Ma(MSWD=4.4,1σ)。区域地质与同位素年代学新资料表明,阿尔金山南缘清水泉地区在古元古代晚期存在一期构造-热事件,本期事件与吕梁运动的时限相吻合,在全球尺度上可能是古元古代哥伦比亚超大陆汇聚-裂解事件在该地区的响应,也证明阿尔金山存在新太古代—古元古代的变质基底,并且为探讨阿尔金构造带前寒武纪构造-热事件和演化历史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9.
精确的古地磁方法和同位素测年方法的发展,有助于探讨深部构造的地震层析成像术的应用.以及基础地质新理论、新方法、新观点的迅猛发展,都推动着当前古元古代构造格架的研究,并取得一些重大进展和认识.本文着重评述研究古元古代构造格架的几种方法,综述了这几种方法的进展及利用该方法取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0.
明确滑坡每次活动准确的年代对于揭示一个地区滑坡在时间上的活动规律,进而评价该地区的滑坡灾害风险至关重要。本文对宇宙成因核素(TCN)、光释光(OSL)和14C等古滑坡测年方法研究的现状和成果进行了总结,简要介绍了不同的古滑坡测年方法,重点阐释了滑坡体、次生沉积物、滑动面、滑坡塘、滑坡后壁、滑床以及滑坡伴生堰塞湖等不同的地貌部位和测年介质以及选择不同古滑坡测年方法的局限性与使用条件,并根据目前古滑坡测年存在的问题和难点,探讨了提高古滑坡定年精度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孙启高 《地质论评》2008,54(2):145-154
古海拔问题是当前古植物学与古环境研究领域中的难点之一,属于化石植物生物学与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相互交叉、相互渗透的前沿性研究。定量研究古海拔的变化对阐述诸如青藏高原抬升历史等重大科学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应用生物学的思想和方法,利用化石植物研究地质历史时期古海拔的变化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化石植物既是研究地质历史时期植被演替的直接证据,又是研究古海拔变化的珍贵材料。本文简述了利用化石植物定量研究古海拔的3类主要方法,即最近亲缘种分析、共存因子分析和叶相分析的基本原理和实际应用,侧重分析中国地区(如西藏南部南木林盆地)古海拔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并结合近年来的研究实践展望了将来的工作。  相似文献   

12.
国外地衣测量研究的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衣测量是本世纪五十年代发现的一种年代测定技术,它出现以后被广泛地应用于冰川及其邻近地区新冰期以来环境变化的研究,并被公认为晚近时期冰川及冰缘沉积物测年的简便而有效的方法。奥地利学者R.E.贝歇尔是地衣测量的首创者和倡导者,他继1950年提出这种测年技术之后,又进行了大量的工作,于1960年对其作了系统的阐述。以后,地衣测量技术又不断得到发展和补充。1975年C.埃姆布莱顿等在《冰川地貌学》中把地衣测量列为全新世测年的六大方法之一,标志着该测年技术的成熟。  相似文献   

13.
一、引言热释光测年法具有测时范围大(10~2—n×10~6a),可供测年的物质广泛、样品需求量少等优点,近年来已广泛应用于考古、第四纪地质、活动构造等研究。在从事地震地质、工程地震等学科研究时,常常会面临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即如何确定活动断层的最新活动时代。热释光测年理论和应用技术的逐步完善和发展,为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本文将根据笔者近年从事热释光测定所取得的一些实际资料,来讨论热释光测年在确定断层最新活动时代中的应用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4.
龙门山中央断裂北川-邓家一带古地震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龙门山断裂带是否存在类似汶川5.12大地震的地质记录,是地震科学工作者所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处于中央断裂带中段和北段分界地区的北川-邓家一带,古地震研究对认识整个龙门山断裂带的大地震复发特征有重要意义。沿北川-邓家地震地表破裂带,可能有过早期活动,并兼顾是否有较多细粒第四纪沉积物,以便能较清晰地分析、判断古地震事件以及采集测年样品,所以我们在沙坝1组、和尚坪和邓家海光6组等3个地点开挖了4个探槽,并进行了断错地貌的实测,发现了该地区明显的古地震遗迹,以及该地区特殊的正断层地表破裂样式。通过探槽和实测地貌情况与前人在龙门山中央和前山断裂带的古地震研究结果的对比分析,结果显示该地区至少发生过两次地震事件(包括5.12地震事件在内),与龙门山中央和前山断裂大部分地点已揭露的古地震事件相吻合。而通过对该地区地貌侵蚀特征与地震陡坎的高度变化分析,可以得出该地区之前的地震事件与5.12地震的大小相近。  相似文献   

15.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处理地质信息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GIS的基本概念原理,分析了应用GIS处理地质信息的可行性和优越性,并以在河北晚古生地相古地理研究中的应用为实例,介绍了应用GIS处理分析地质信息的一般方法。最一分析了GIS处理地质信息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笔者认为,随着GIS技术及其基础学科的不断发展,GIS在处理地质信息方面将显示出更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特约主编致读者 崔鹏刘维明王昊 21世纪以来,在气候变化、构造活动与人类活动的综合作用下,自然灾害强度和风险明显增大,严重危害人类社会的发展,防灾减灾已成为全人类共同面临的巨大挑战和亟须解决的重大课题。特别是巨型灾害,往往造成严重的生命财产损失,甚至对区域或全国性社会经济系统造成严重冲击。巨灾突发性强,发生频率低,观测数据和历史记录稀缺,形成机理与风险演化规律研究难度大,目前科学认识难以满足巨灾的防灾需求。从地质历史记录中捕捉与重建巨型古灾害事件,分析其时空分布特点,认识其发育机制和风险演化规律,可以有效弥补现有观测数据缺乏的不足,为巨灾风险防范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持。 目前,古灾害研究在国际上已经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发现了众多超出已有认知的极端事件,比如洪峰达到107 m3/s造成全球气候突变的北美大洪水。这些极端事件的发现极大促进了对地球表层动力过程灾害效应的认识。中国地学界非常关注古灾害研究,形成了古灾害研究的科学群体,在该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也在防灾减灾的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 为了集中体现我国古灾害的研究成果,《地学前缘》编辑部委托我们邀请从事古灾害研究的专家撰文,汇编成《古灾害:沉积、地貌与年代》专辑,主要介绍我国不同灾种古灾害的沉积和地貌特征、测年方法、区域分布和发育规律等。本专辑共收录18篇文章,分为测年方法、古灾害链、古滑坡、古洪水、古地震和古海洋灾害6个栏目。 确定古灾害事件的年代是重建灾害演化过程的关键。测年方法栏目共收录2篇文章:赖忠平等综述了灾变过程的年代学研究,围绕不同灾害过程的沉积体系介绍野外采样策略和对应的测年方法;灾变沉积测年的不确定性是制约古灾害事件重建的重要因素,白世彪等提出了提高古滑坡定年精度的途径。巨型灾害具有典型的链生效应。古灾害链栏目共5篇文章,王萍、殷志强和刘维明等分析了雅鲁藏布江中下游、黄河上游以及雅砻江古堰塞事件的发育特征和分布规律以及地貌效应等,范宣梅和陈剑等分别介绍了岷江上游叠溪和金沙江上游特米巨型古堰塞湖。滑坡是山区最为频发的灾害。古滑坡栏目共收录3篇文章,张永双等以青藏高原东缘为例介绍了深切河谷区古滑坡的判识、特征和定年,王玉峰和黄小龙等分别介绍了高速远程滑坡沉积动力学特征和程海断裂的古滑坡分布规律。洪水是对人类影响最广泛的灾害。古洪水栏目共收录4篇文章,王昊和郭永强等的综述文章分别介绍了高能(溃决)洪水的沉积特征和高山峡谷区古洪水的重建方法,朱诚等系统研究了成都平原一处典型文化遗址古洪水沉积的时代和成因,苏怀等以金沙江2018年白格洪水为例总结了现代溃决洪水的沉积特征。地震破坏力极大,往往造成毁灭性灾害。古地震栏目共收录2篇文章,刘静等介绍了古地震学的研究历史、前沿和发展趋势,李德文等总结了湖泊沉积古地震研究的主要进展、存在的问题和解决途径。我国海洋开发对古海洋研究提出了新的需求。古海洋灾害栏目共收录2篇文章:杨文卿等重建了南海1076年的古海啸事件,分析了其对沿海岛屿的社会经济影响;孙启良等分析了南海北部海底滑坡的特征,进行了灾害评估,指出了海底滑坡的成因机制和潜在海底滑坡的识别方法。 最后,希望更多的科学家能够关注古灾害研究,并把古灾害研究与现代灾害研究紧密结合,不断深化灾害形成与风险演化机理探索,服务巨灾风险防范。 值此古灾害专辑付梓之际,谨向各位作者和评审专家为本专辑做出的科学贡献,以及《地学前缘》编辑部的精心把关表示衷心感谢! 文中全球尺度的海底地形数据由GEBCO(www.gebco.net)提供,在此一并致谢。  相似文献   

17.
文章通过对山西断陷系内4条边界活动断裂带开展全新世活动定量研究中实测的67个热释光测年样品及20个14C测年样品的实例分析,讨论了在断错地貌研究和探槽全新世古地震研究中,地层测年样品帮助确定断层活动事件年代、判断探槽内古地震事件的时间跨度、古地震事件的完整性及垂直断距的不确定性等方面发挥的作用;并讨论了少量热释光样品出现年代倒置现象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地质事件、序列和事件群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和造山带中,由于多期热-构造事件的影响,以及透入性片理和构造岩的发育,造成变质深成侵入体,构造岩和表壳岩鉴别的困难,。即使表壳岩系统也因强烈的变形而不能够完全运用叠置地层学的方法进行地层划分和对比,因而事件地质学的思路和方法的应用颇为广泛。地质事件是地史演化过程中,不同于正常地质历史发展的突发性,或灾变性,或具有特殊意义的地质记录,在正确识别地质事件的性质和特征的基础上,需建立地质事件的序列,事件序列的建立包括两个步骤,首先要在野外翔实的工作基础上建立地质事件的相对序列,然后在此基础上运用多元同位素测年方法标定主要或特征地质事件的时代,建立地质事件的年代格架。地质事件群或组合则是成因上有联系,空间上相匹配,时间上有先后的一组地质事件,它比单独的一个事件更深刻地反映地质历史演化的过程和特点,正确归并和界定地质事件群在研究区域地质演化特征或进行大区域间的地质对比时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地质论评》1989,35(1):96
1988年10月10日—13日在武汉市中国地质大学召开了有153名代表参加的《全国事件地层学讨论会》。讨论会紧紧围绕事件地层学及与之相关的地质事件进行交流讨论。着重探讨了①几条重大事件地层界线,②事件地层学在区调找矿、及恢复构造古地理等方面的应用,③各类地质事件在地层对比中的应用,例如她外撞击事件,生物演化与绝灭、海平面升降变化、古气候变化、火山喷发、缺氧事件及构造事件等。  相似文献   

20.
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原理及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U-Pb法是国内目前最重要的同位素测年方法.通过分析锆石U-Pb同位素测年的基本原理、不同成因锆石的特征及常用测试技术,综述了该方法在母岩形成年龄、地质演化事件、碎屑沉积物来源、沉积时代等方面的应用.指出锆石微区U-Pb年龄测定技术的引进对我国的地质科学研究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并且其应用领域仍在进一步扩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