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3C454.3是近几年引起广泛注意的一个强活动射电类星体,它有毫角秒尺度的核——喷流结构,其核在1981年的一次流量密度大爆发之后,显示出“超光速增亮”现象,在6厘米波长,用包括欧洲、美国及南非的9个射电望远镜,于1983年10月对3C454.3进行了甚长基线干涉网观测。观测结果除了证实其核——喷流结构,显示了从毫角秒到角秒尺度上该类星体结构的系统弯曲外,还清楚地揭示了“超光速增亮”所预期的,在1981年8月到1983年1月期间,核的超光速膨胀现象。  相似文献   

2.
本文统计了云台三波段(7.5厘米、10.6厘米和21厘米)从1987年2月到1988年4月3日收到的快速尖峰事件,并把这些事件与光学资料进行了比较。初步分析了1988年3月29日和1988年4月2日两个快速事件。  相似文献   

3.
1997年3月9日日全食8.6mm波段射电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8.6mm波段射电太阳的半径为1.012R,总流量为2540sfu(1sfu=10^-22W/m^2Hz),日面平均亮温度为9632K,径向亮温度分布,在日面光学边缘内侧0.936-0.992R处,存在临边增亮,平均增亮幅度相对于日面中心为9.7%。  相似文献   

4.
1997年3月9日日全食8.6mm波段射电观测资料的分析表明:8.6mm波段射电太阳的半径为1.012R,总流量为2540sfu(1sfu=10-22W/m2Hz),日面平均亮温度为9632K,径向亮温度分布,在日面光学边缘内侧0.936-0.992R处,存在临边增亮,平均增亮幅度相对于日面中心为9.7%.  相似文献   

5.
8.6毫米波段太阳射电亮度温度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爱华  吴洪敖 《天文学报》1994,35(2):195-203
本文根据1980年2月16日的8.6毫米波长射电日食观测资料,计算了太阳射电辐射的亮度温度的径向分布,由日食过程的第一,第二和第三接触的计算结果表明,在日面光学边缘内侧的二角分范围内,均存在明显的单峰状增亮结构。三个接触的平均增亮峰值约为18%,增亮区的射电辐射占日面总辐射的4%。日食当天在8.6毫米波段上测得的日面平均亮度温度为9727K。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1987年9月23日的8.6毫米波段射电日食观测资料,计算了太阳射电的径向亮温度分布,计算结果表明:8.6毫米波段太阳径向亮温度分布呈临边增亮;增亮幅度相对于日面中心部分为5.1%,中国部分也存在着增亮的征兆;日食当天8.6毫米波段太阳射电辐射的剖流量为2346S、f、U;食甚时的剩余流量约为12.5%,掩食半径为1.014光学太阳半径。  相似文献   

7.
毫米波VLBI观测结果表明,类星体3C273喷流中子源的洛伦兹因子γ并不是常数,子源在向外运动过程中有相互超越的现象,根据1988年用全球毫米波阵对3C273的观测结果和多波段上总流量的观测结果,该源的频谱可以被分解为若干个子源的频谱,我们首次获得3C273的“核”和产生流量耀发的新了了源的频谱,它为我们提出新的解释模型提供了物理依据。  相似文献   

8.
张雄  谢光中  白金明 《天文学报》1998,39(3):256-264
从大量文献资料中,收集了类星体3C345光学B波段的有效观测数据点共1642个,获得了从1896年至1993年的历史光变曲线.用Jurkevich方法计算分析3C345的光变周期,结果表明3C345的长光变周期为10.1±0.8年(或21.8±1.5年),预期2002年1月应该为再次爆发期.  相似文献   

9.
本文叙述用荷兰威斯特堡3公里基线射电望远镜对射电星系3C390.3进行的0.6京赫射电观测。3C390.3是一个边缘增亮型双子源射电源,在热斑与中心核源之间有强的桥状结构把二者连接起来。观测到复杂的线偏振结构:南部子源有双重结构,北部子源有三重结构。本文还把新观测与1.5公里基线1.4京赫的观测进行了比较,从而导出了源区一些重要的物理参数。  相似文献   

10.
利用色球Hα线心像、TRACEUV和SOHO/EITEUV单色像、SOHO/LASCO白光日冕观测、SOHO/MDI光球磁图以及Nobeyama射电观测,对2004年1月8日日面边缘δ位形黑子群AR10537内发生的一个M1.3耀斑及相关的CME进行了初步的分析。该耀斑除了位于反极性磁场区域、覆盖部分黑子半影的两个主耀斑带外,还伴随有一个明显的远距离耀斑带,这表明有扰动能量沿大尺度日冕结构从耀斑源区向外传播。这一远区增亮处随后有EITdimming出现,表明色球蒸发导致的物质损失可能是产生日冕dimming的重要因素。另外,位于远距离耀斑带南面的一个大宁静暗条在耀斑发生后有部分消失,这可能与该耀斑导致的大尺度日冕磁场重构有关。该耀斑爆发与LASCO观测到的一个快速partialhaloCME在空间和时间上具有密切的关系,它们极可能是相同磁场过程在日冕的不同表现,故我们将此耀斑及与之伴随的日冕dimming认证为这一CME的日面源区。  相似文献   

11.
彗星情报站     
2005年4月里共发现3颗新的彗星,发现时亮度都很暗,今后亮度也不会增亮。其中 P/2005 GF8(LONEOS)是LONEOS 在4月2日发现的一个小行星状的目标,随后它和赛丁泉(Siding Spring)监测项目在4月3日发现的小行星2005 GF8联系起来,LINEAR 在4月7日、Space-watch 在4月11日也观测到它,在 Spacewatch 进一步拍摄的图片上发现它有一条短短的彗尾,确认为彗星。C/2003 T4(LINEAR)在4月里逐渐变成南半球观测的  相似文献   

12.
运用与本系列第一篇文章相同的设备与方法对PKS0349—27、3C98与PKS0634—20于1988年1月23—25日进行了观测。结果发现:PKS0349—27星系外缘突出物全部显现有向顺时针方向倾斜的趋势。3C98的延伸物主要向东北方向延伸。PKS0634—20的延伸物沿南北方向伸出,主要向北。  相似文献   

13.
对云南天文台“四波段太阳射电高时间分辨率同步观测系统”自1989年12月—1994年1月期间观测到的100个射电爆发和与其共生的29个快速精细结构在日球和日面的经度分布做了统计,并做了初步的分析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Blazar 3C 345的红移以及从射电到X射线波段的能谱等方面与伽玛射线源3C 279很相似,但是EGRET却没有探测到来自3C 345的辐射.从光变幅度(8GHz、22GHz,37GHz和B波段),光学最小光变时标和不同波段间的时间延迟3个方面,比较3C 345与伽玛射线源3C 279和3C 273的异同,寻找3C 345没有伽玛射线的可能原因.分析结果显示:光变幅度,在射电波段,3C 345与3C 279的更相似,在光学波段,3C 279、3C 345和3C 273依次递减并观测到了天量级的光变;还发现3C 345的时延要比3C 279长很多,而与3C 273相近.基于3C 345与3C 273的其他观测特征的相似性,如都观测到了大兰包,红外光度相当,那么3C 345的伽玛辐射能谱可能与3C 273相似,伽玛光度也相当.简单计算表明,若3C 273处于3C 345的红移处时,即使处在爆发态EGRET也探测不到3C 273,这可能正是EGRET从未探测到3C 345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对云南天文台“四波段太阳射电高时间分辨率同步观测系统”自1989年12月-1994年1月期间观测到的100个射电爆发和与其共生的29个快速精细结构在日球和日面的经度分布做了统计,并做了初步的分析的讨论。  相似文献   

16.
从文献中收集了类星体3C273射电、毫米、红外、光学、紫外和高能波段1963年至2006年的观测数据,获得各波段的长期光变曲线。用Jurkevich方法和离散相关函数(Discrete Correlation Function,DCF)方法分别研究了多波段的光变周期。研究结果表明:(1)3C273在所研究波段内的辐射流量都表现出周期性变化的特征;(2)用Jurkevich方法和离散相关函数方法分析得到的多波段变化周期的结果非常一致;(3)3C273在射电和毫米波段可能存在8.0年左右的固有周期成分,在红外、光学和紫外波段可能存在2.0年和11.0年左右的固有周期成分,在高能波段可能存在1.0年左右的固有周期成分。简要探讨了引起3C273各波段周期光变的可能原因,研究结果表明用激波加速模型(shock-in-jet)能较好地解释引起3C273多波段光变的原因。  相似文献   

17.
2008年秋天,3C 454.3在γ射线能段和光学波段呈现出非常大的爆发,在这次爆发过程中Fermi/LAT和SMARTS都对其进行了观测.通过对γ射线能段与SMARTS J及B波段在这次大爆发期间获得的光变数据进行细致的DCF分析发现:这段时期内3C 454.3的J波段光变落后γ射线光变大约2 d.在进行相关性分析过程中,对DCF做了稍许改进,得到一种改进的DCF-时间变换的离散相关函数(TDCF).TDCF的峰值在T=-1.66 d,无论是对TDCF取重心还是用非对称的高斯函数拟合,其结果都显示3C 454.3的J波段光变落后γ射线光变大约2d.FR/RSS Monte Carlo模拟结果也显示γ射线领先近红外(光学)光变.如果这个延时是由于电子辐射冷却产生的,那么逆康普顿散射的"种子"光子能量不能大于1.1 eV.这个延时也可能是由于辐射区域的大小不同引起的,2 d的延时反映了两个波段辐射区域的几何性质.高能与低能波段光变有较强的相关性证明这两个波段的辐射是由同一辐射区域产生的:γ射线辐射来自于辐射区域的内部,近红外辐射来自于包括γ射线辐射区域在内的更大区域.由于近红外的辐射区域大于γ射线辐射区域,引起光变的相对论激波传播到整个近红外辐射区域比传播到整个γ射线辐射区域所用的时间长;因此,观测到了J波段光变落后γ射线光变的现象.通过结构函数分析得到的两个波段的光变时标相差约2.5 d,这与大约2 d的延时符合得很好.  相似文献   

18.
从RXTE(Rossi X-ray timing explorer)观测原始数据出发,分析了耀变体3C 273在X射线波段2~10 keV从1996年2月2日(MJD 50115)到2007年8月27日(MJD 54339)的数据.一共得到了1 010次观测数据的光子谱指数和相应的流量,平均每次观测时间为1 666.76 s.通过分析3C 273在观测期间2~10 keV硬X射线的能谱变化及光变行为,发现在2000年2月,2003年3、4月,2004年2、3、7月,2006年及2007年,其光子谱指数Γ与流量lgF_(2~10 keV)存在显著反相关.在1999年和2000~2007年观测期间,Γ与lgF_(2~10 keV)月平均行为也同样存在显著反相关.对整个观测期间的光变行为作定量的分析,发现几次较大的光变,并在部分光谱拟合中发现Fe发射线存在的证据,其平均宽度为93.85±21.49 eV.通过分析光变强度与Fe发射线特性,发现3C 273同时具有耀变体与Seyfert星系的一些性质.  相似文献   

19.
本文主要介绍使用三波段(1.42GHz、2.84GHz及3.67GHz)高时间分辨率同步观测系统巡视太阳,在日面上有活动区时所观测到的一些快速精细结构特征,特别注意到在毫秒级尖峰辐射中可能存在谐波结构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2cm波段射电望远镜于1989年1月12日投入观测。历时8天的联测中,在秒级上共收到几十个不同类型的微波爆发,其中多数与光学有很好的对应,与其它射电波段也有对应。可以确认2cm微波爆发与太阳Boulder AR5312活动区是成协的。 在测得的9个45或46C复杂型爆发中,一种近似于双峰的脉冲共出现了10次,特点是形状比较规则,上升沿和下降沿多数很陡,脉冲宽度一般在1~2分钟,如1月14日从0217UT第一个脉冲爆发开始,类似形状的脉冲接连出现,且时间间隔越来越短,终于导致一个大的微波爆发。 1月18日,长达5小时的巡视过程中,2cm流量一直维持在本次联测以来的最低水平,这种异常的平静孕育了一个特大爆发。0608UT,2cm流量缓缓上升,13分钟后,此起彼伏的射电爆发接踵而来,0638UT达到顶峰,峰值流量达1000S.F.U,相对值>100%。此后20分钟又有一群爆发相继出现,到0706UT进入缓慢下降阶段,主爆发过程持续时间将近一小时。 为更好地进行22周峰年的观测,拟作如下改进:(1)引入时间同步系统,将秒级观测的时间精度提高到1秒,毫秒级观测的精度提高到1ms。(2)完善系统定标工作,(3)编写系统软件,把数据采集工作移植到IBM PC/AT机上,作τ=ms的不间断采样。(4) 实现秒级记录数字化。(5)接收机加入电控衰减器,进一步提高观测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