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正>"雪龙"号极地考察船,是我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也是我国目前唯一能在极地破冰前进的船只。在我国进行极区科学考察的任务中,"雪龙"号是科考队伍的核心。南极,一个纯洁而又充满危险的地区。《南极条约》的签订,让南校在这个纷扰的世界中独善其身,保留着自己原本的风貌。每年11月至次年3月,是南极考察的最佳时间。我国已经先后进行了29次南极考察。2013年11月7日,"雪龙"号再度从上海启程,开始了中国第30次南极科考的起程。谁也不会想到,"雪龙"号这次的远航,会在不久之后,吸引了全世界媒体的眼球……  相似文献   

2.
卓冉 《海洋世界》2011,(2):78-80
2010年11月11日,我国第27次南极考察队正式从深圳出发,前往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雪龙"号也再次收托众望,拔航起程. "雪龙"号是我国第三代极地考察船,也是中国进行极地科考的唯一一艘功能齐全的破冰船,自1994年10月首航南极以来, "雪龙"号已先后26次赴南极、4次赴北极执行科学考察与补给运输任务.  相似文献   

3.
于海鹏 《海洋预报》2015,32(3):78-83
简要介绍了中国第30次南极科学考察雪龙船首次环南极航线;分析了本次航线的天气系统及其特点,重点分析了环南极航行时的主要天气系统—绕极气旋的影响。同时,并对2014年初"雪龙"号破冰船在南极完成俄罗斯科考船救援后自主脱困的天气过程和冰情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4.
按照“雪龙”船南极任务准备工作流程,于1994年6月份进行了远海试航训练。这是“雪龙”船继1994年4月份近海试航后的第二次动  相似文献   

5.
《海洋世界》2012,(10):7
9月27日,中国第五次北极科学考察队乘"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完成考察任务后返回位于上海的中国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中国第5次北极科学考察历时93天,实现了我国北冰洋科学考察的多个"首次"。本航次航行18600余海里,"雪龙"号科学考察船首次穿越北极航道往返大西洋和太平  相似文献   

6.
目前中国南极科学考察船“雪龙”号正坐骑在南极中山站附近的沿岸固定冰上进行科考物资的吊卸运输工作,2007年12月15日中午,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100米左右)大家发现两只海豹躺在冰面晒太阳。受好奇心的驱使,几位队员赶紧结伴去和海豹拍照。100米的路程可不好走,  相似文献   

7.
“雪龙”号船是国家海洋局于1993年从乌克兰购买的一艘具有破冰能力的北极运输船。购进后被命名为“雪龙”,并于1994年进行了初步改装,现已于10月28日启航,赴南极进行南大洋及极区考察,并向东南极的中山站运送物资和住站人员。该船是原苏联黑海设计院于1985年设计,赫尔松船厂于1986年开始建造的极地供应破冰型系列船。这个系列到目前已建成了9艘,本船是第8艘。该船按1985年苏联海船建造与入级规范设计  相似文献   

8.
作为人类共有财富的南极大陆,陆地面积1400多万平方千米,它蕴藏着丰富的资源,是展示国力的舞台,是科学研究的圣殿。2002年11月20日,汽笛长鸣,满载147名中国第19次南极考察队的“雪龙”船扬帆远航,踏上了漫漫  相似文献   

9.
正2014年3月28日,中国海洋科学综合考察船"向阳红10"号在广州长洲码头正式入列国家海洋调查船队。这是中国第二艘以"向阳红10"号命名的海洋科考船。37年前交付的老"向阳红10"号是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第一艘万吨级远洋科学考察船,1998年被改建为"远望4"号航天远洋测控船。老"向阳红10"号船曾参加中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1984年11月19日,中国南极考察委员会派出的第一支南极考察队从上海乘"向阳红10"号出发,赴南极洲和南太平洋进行综合性科学考  相似文献   

10.
1994年在中国南极考察史上是重要的一页——1994年是庆祝南极考察10周年和纪念邓小平同志“为人类和平利用南极作出贡献”题词10周年。1994年10月28日,我国新引进的极地考察运输补给船“雪龙”号,鸣笛离开上海港,开始了赴南极的第一  相似文献   

11.
1994年10月28日下午3时整,我乘坐我国新引进的1.5万吨极地破冰船“雪龙”号驶离上海民生码头,开始了赴南极的第一次远航。“雪龙”船载着第十一次南极考察中山站度夏和越冬队员以及极地物资,途径西太平洋宫古海峡、所罗门群岛、新爱尔兰珊瑚海、澳大利亚东海岸,11月15日抵达澳大利亚塔斯马尼亚洲的霍巴特港,补给燃料、淡水和新鲜蔬菜等食品后,于11月21日起航穿越西风带。西风带位于南纬45度至60度,在长达1145海里的西风带航线上“雪龙”船遇到5个强气旋,1.5万吨的庞然大物在海上犹如一片柳叶,忽而被送上波峰,忽而又跌入波谷,多数队员晕船呕吐。我虽没  相似文献   

12.
<正>2010年7月20日13时13分,中国第四次北极考察队从西经168°51′穿越北纬66°33′,正式进入北极圈。"雪龙"船拉响了3声汽笛,表示中国第四次北极考察队来了。"雪龙"船进入北极圈,标志着考察队转入第二阶段楚科奇海和加拿大海盆的考察工作。  相似文献   

13.
leithian 《海洋世界》2014,(12):36-39
<正>冰雪既是极地的美丽风景,也是通往极地的一道阻碍。普通船只很难穿过冻冰的海域。而破冰船,正是为攻克冰雪而建造的利器。今年年初,俄罗斯科考船在南极被浮冰困住,依靠救援才能够顺利脱身。俄罗斯科考船被困的事件引发了大量的关注。我国"雪龙"号破冰船行进到距现场只有6.5海里的地方,也无法继续前进。原因是极厚的冰层超出了破冰船的能力,"雪龙"号只好调头返航。最后,虽然"雪龙"号利用直升机救出了俄罗斯  相似文献   

14.
■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天津启程奔赴南极11月3日,伴着隆隆的汽笛声,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乘坐"雪龙"号极地科考船缓缓驶离天津国际邮轮母港,启程奔赴遥远的南极执行科学考察任务。国家海洋局党组书记、局长刘赐贵在欢送仪式发表重要讲话,并向中国第28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授旗。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南极考察队使用“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已连续 7年进行大洋考察 ,圆满完成了“九五”国家极地科学考察项目。“十五”期间的南大洋海洋科学考察拟以贯彻集中一个重点海域、布设有限固定断面和站位、年年复测和逐步加强走航观测的科学战略。 2 0 0 1年 1 1月 1 5日“雪龙”号从上海启程 ,开始了第 1 8次南极考察 ,将继续进行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和大洋碳循环等学科的考察。“雪龙”号极地科学考察船现已装备有较先进的海洋观测设备 :具有提升重量达 2 2 70 kg、缆长 60 0 0 m的 CTD水文绞车和提升重量达1 t、缆长 1 2 0…  相似文献   

16.
2002年11月20日,中国第十九次南极考察队离开上海港码头,乘“雪龙”号考察船,经过一船二站58天的航行在2003年1月17日顺利抵达南极中山站。在考察队临时党委的领导下,全体队员奋战10天胜利完成了200t余的补给物资、400t余柴油的卸货任务,为夏季科学考察和新宿舍楼的装修赢得了宝贵的时间。  相似文献   

17.
仝开健 《海洋世界》2011,(11):30-32
2004年,我有幸参加了中国第21次南极科学考察。这是一次不寻常的科学考察,13名勇士担负起登上人类历史首次冲击南极冰盖之巅的神圣使命。10月25日在上海举行了隆重的欢送仪式后,"雪龙"船徐徐离开上海港,踏上了奔赴南极的征程。我是少数不晕船的几个人之一。对难得一见的惊心动魄的场景岂能放过?!  相似文献   

18.
田小明 《海洋世界》2011,(11):22-25
2008年10月20日,"雪龙"船一声长笛,告别上海,开始了又一次南极科学考察的艰难历程。这是我国进行的第25次南极考察,也是一次必将被写入历史的考察——从宣布进行冰穹A考察起,经过13年的努力与精心准备,中国第25次南极考察队要完成一项特殊、艰难而又举世瞩目的壮举:在南极冰盖最高点冰穹A地区建立中国第一个南极内陆科学考察站"中国南极昆仑站"。作为随队记者,我目睹了建站的全部过程,与队员们一起工作,冰雪南极留下了我们辛劳的汗水。  相似文献   

19.
"雪龙"船访台,事起2008年6月,我受国家海洋局极地办委托,就此事与台湾海洋界同行朋友方力行教授进行联系。方教授是台湾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的创始人和首任馆长,现为高雄正修科技大学讲座教授,兼任台湾永续发展委员会委员、海委会委员及环保署环境品质咨询委员等职,在台湾学界和教育界颇有声望。他多次赞誉大陆南极科考成就,期盼两岸早日携手合作。他得知"雪龙"船意欲访台之后积极活动,并获台方有关部门和学界朋友的响应与支持,事情很快有了进展。  相似文献   

20.
1999年11月1.我国科学考察船“雪龙号”从上海启航,开始了她一百多个日日夜夜的难忘航行.即我国对南极的第16次科学考察。“雪龙”号以其铸就的“大无畏”的坚韧之魂,历尽难险于2000年4月5日胜利返航上海。本文以独特视角和经历披露了此次航行中的鲜为人知的故事和特殊感受。作者为南极科学考察航次海洋气象预报组组长,高级工程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