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福建省新世纪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7  
福建省是我国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速的省区之一。可持续发展作为我国跨世纪的基本战略,对21世纪福建省经济和社会同人口、资源、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对影响福建省今后20年可持续发展的若干重大问题,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投资环境建设与扩大对外开放、城镇化与大中小城市的协调发展、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以及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等问题作了较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2.
可持续发展是当今社会的主调,资源与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结果,然而要带来这个结果就首先必须做到区域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开发利用。作者针对区域的特征,从区域社会经济与区域资源和环境的相互关系出发,从可持续的本质概念进行分析,拓展认识和界定了区域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区域环境承受能力的内涵意义。基于区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程度的功能过程,考虑区域社会调节活动对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过程的影响,构建了一个以指标层变量、分类层指标和目标层指数3个等级层次体系的、并适用性较强的区域自然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3.
持续发展与地理学之管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盛佳 《地理科学》1995,15(4):359-367
  相似文献   

4.
姚士谋  陆大道  王聪  段进军  武清华 《地理研究》2011,30(11):1947-1955
城镇化问题是当代中国社会经济发展重大的综合性课题,涉及到国民经济如何协调发展,是达到一个新的现代化和谐社会发展的根本问题。当前我国城镇化的高速发展,全面推动了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巨大发展,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善了城乡人民的生活。然而,近10多年来(1996-2009年),我国城镇化脱离了循序渐进的原则,超出了正常的城镇化发展轨...  相似文献   

5.
新疆可持续协调发展动态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为“资源大区”的新疆,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重要的资源战略地位、生态安全地位和沿边开放地位。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新疆区域发展的必然要求。在构建区域可持续发展指标体系的基础上,依据1980-2003年的统计数据,采用组合评价法研究新疆可持续协调发展及其动态变化,并得出一些主要结论和启示。  相似文献   

6.
福建省外向型经济发展特点与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福建省具有天然深水良港、众多的海外侨胞和丰富的自然资源等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条件。改革开放以来,福建利用优势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较大成就。本文运用外向型经济理论,分析了近十几年来福建外向型济发展特点,提出了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7.
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研究——以广州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尹小玲  夏斌  聂云峰 《热带地理》2006,26(1):40-44,50
论述了城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特点,讨论了广州市经济增长与环境发展、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的不协调性,并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发展科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加大教育投资等方面提出了实现广州市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景电灌区新绿洲可持续发展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千枝  王辉 《中国沙漠》1997,17(1):27-31
景电灌区新绿洲是一个完全靠人工力量建立起来的新型荒漠绿洲。根据对新绿洲形成条件和自然环境的分析,认为新绿洲的基本特征为:1.生态系统的脆弱性;2.水资源的有限性;3.潜在高效性。而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是保障和促进新绿洲持续发展的关键。因此,灌区新绿洲要持续发展,必须调整好产业结构,加强环境建设,注意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  相似文献   

9.
陕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生态建设与经济协调发展是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陕北地区属于典型的北方农牧交错地带,其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关系到国家能源安全,区域生态稳定,以及当地人民脱贫致富等诸多问题.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协调度和协调发展度对陕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发展相互作用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结果表明:1994-2005年陕北农牧交错区生态环境与经济协调度基本保持在良好协调类型,呈现稳定的态势.协调发展度评价结果显示,1996年以前,该区域发展主要受经济滞后制约;1997-2003年表现为生态与经济同步协调状态;2004年以后,主要表现为生态滞后影响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0.
闽南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闽南地区有着丰富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其具有鲜明的特色、独特的文化内涵,但是在地区旅游开发中却未被充分的挖掘。在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对闽南的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全面的分析,把握其历史发展渊源,发现其存在的问题,着重提出闽南宗教文化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路:开展系列宗教文化活动,提高旅游吸引力;联合巡礼,合作促销;集中力量,择优开发;开发多样化的宗教文化旅游商品;确定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现代管理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努力开拓客源市场;实施可持发展战略。  相似文献   

11.
区域持续发展的指标研究   总被引:46,自引:1,他引:45  
秦耀辰  徐铭杰 《地理学报》1998,53(2):149-156
本文在总结、概括已有指标的基础上,提出了区域人地相互作用潜力三维指标体系,通过这一潜力空间来综合测度区域持续发展水平,能力和前景。本文在总结,  相似文献   

12.
三峡库区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全面分析了三峡库区的面临的人口,资源与环境问题及其对经济发展产生的影响,通过模型分析了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关指标;提出了经济与人口,资源及环境协调发展的相关措施。  相似文献   

13.
海南岛森林资源的特点及林业可持续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了海南岛森林资源的特点,指出林业生产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其特点,构建森林资源可持续经营管理的基本模式,并对海南林业可持续发展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以海口市为例 ,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沿海开放地区土地利用中的几个特点和问题进行探讨 ,并提出合理解决土地利用问题、实现土地集约利用和持续发展的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As an important foundation for promoting social progress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natural resources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cities. However, the increasing demand of human beings for natural resources has led to various ecological environmental problems, such as excessive population density, serious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the continuous decline of total natural resources and per capita resources, all of which have hindere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e study of natural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many current scholars. In this paper, CiteSpace is used as an analysis tool to analyze the literature on natural resources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ver the past 20 years. First of all, this paper deeply analyzes the research status of this field in terms of academic research trends, authors and research institutions, co-occurrence of keywords, etc., and on this basis, it then deeply analyzes its evolutionary path and research hot spots in the past 20 years through keyword emergence. Finally, according to the visualization of the analysis results, the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s of this research field are speculated: (1) Grasp the current research focus; (2) Improve the research accuracy; (3) Enrich the theoretical system of research; and (4) Establish an interdisciplinary research system.  相似文献   

16.
江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过程、格局及机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差成为江苏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构建评价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指标体系,对江苏13个地级市、52个县(市)的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协调发展函数进行定量计算,得到市域、县域两个尺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度以及所属的协调发展类型。结果表明:①发展过程,江苏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可分为波动期、增长期、回落期和平稳期4个阶段,体现了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出现—加剧—暴露—解决"过程;②格局演变,苏南成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地,南京的协调发展出现了回落现象,宿迁依然是协调发展的最低点;③空间格局,13市协调发展类型特征是"过渡协调类多、协调和失调衰退类较少",52个县(市)总体的协调水平较低,表现在绝对数值偏低、所属类别较差,并且两个尺度在空间上都呈现南高北低的特征。在此基础上为其构建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机制包括:体制同步、空间组织、科技合作、政策援助和环境治理等5个方面。  相似文献   

17.
西藏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温军 《地理研究》2000,19(2):202-208
西藏是中国自然资源最富集地区之一,但自然生态环境脆弱、经济发展至今仍相当落后。要保护改善生态环境、摆脱贫困落后、走向持续繁荣,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产业发展模式,走产业可持续发展道路,努力实现产业的资源化、特色化、社会化与生态化。既要注重自然与人文资源的多元化综合开发,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构筑高原特色产业;又要推动各民族人民普遍参与共同繁荣,促进一、二、三产业的协调持续发展。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确保高原独特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合理开发利用丰富资源,加快推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化进程。  相似文献   

18.
关于老工业基地淄博市工业区位变化的地理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经济全球化和技术飞速进步的影响下,改革开放以来,在我国老工业基地内部出现了新的工业区位并形成了新的产业集聚区。引起变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以淄博实地调研为基础,分析了这种变化产生的动因。淄博市新工业区域的形成从一个侧面说明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潜力。在改革开放以后,国有企业自主权扩大以及大量非公有制的企业繁衍成为淄博工业发展的内动力,引起工业地理格局的变化。自然资源对工业区位的吸引力下降,专业市场区位的重要性上升,在淄博市的工业空间动态中反映也很显著。此外,政府因素和交通区位仍然起重要作用。企业在新工业区位的繁衍和集聚是老工业基地的活力所在,需要特别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三角洲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智力资源最密集的地区之一,高新区已经成为当地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主导力量。1990年以来,长江三角洲高新区凭借其良好的区位条件和政策的支持,软硬环境进一步优化,迅速集聚起各类要素资源,增长极作用明显,但也存在自主创新机制不完善,研究开发能力较弱,产品技术含量较低,国际竞争力不强等问题。本文从经济实力、经营绩效、科技创新能力、对外开放能力以及生态效率等5个方面选取29项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长江三角洲8个国家级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进行评价。结果显示,上海张江高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最强,南京高新区和无锡高新区次之,杭州高新区和苏州高新区居中,宁波高新区和常州高新区较弱,泰州高新区最弱。并基于此提出了促进长江三角洲高新区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20.
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的规划与决策,而资源环境数据库体系,是科学管理的信息基础。以区域可持续发展为目标,综合运用空间数据库体系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遥感技术,建立珠江三角洲地区基础信息空间数据库,专题信息空间数据库,图像数据库和统计数据库;以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反映资源,环境,社会,经济四个系统之间的相互耦合关系,建立库体系的内模式,并以城市可持续发展模型和土地利用管理与规划模型为例,给出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