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美国前寒武地层出露面积大约占其总面积的10%,但前寒武地层在显生代地层下面分布是很广泛的,特别在美国中部内地更为明显。前寒武地层出露区分布在苏必利尔湖区和阿迪龙达克山脉的加拿大地盾向南突出部分,以及中部内地往南的小内露层中。前寒武地层还分布在东部阿巴拉契亚山脉和西部科迪勒拉山带中由于受显生代形变作用而产生的较高隆起区内,但有关太平洋附近地区的前寒武地层是很少介绍过的。同位素年令测定资料表明,前寒武地层在时代上的变化范围很大,从35.5亿年到6  相似文献   

2.
北半球有四个主要前寒武地层分布区,即:东欧、西伯利亚、印度和北美地台,连同其周围不同时代的褶皱带。东欧克拉通是世界最大前寒武地层区之一,前寒武地层在波罗的海和乌克兰地盾组成其基底,而且也是地台大部分沉积盖层下部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知的如俄罗斯板块。在乌克兰地盾内这些得自不同深度钻孔的沉积  相似文献   

3.
末元古系地层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末元古系地层学孙卫国(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210008)关键词末元古系,地层学,地层划分与对比在国际地层委员会1989年通过的“前寒武时代划分方案”中,距今2500~570Ma的元古宙被分为3个代,进而划分为10个纪。末元古纪,或称末前寒武...  相似文献   

4.
分析目前世界上所研究的上前寒武—下寒武统含遗迹化石地层,一般地层层序(由上而下)如下:(a)含有三叶虫,腕足类、古杯类和大量遗迹化石的岩层;(b)含有三叶虫和其他遗迹化石的岩层;(c)含有软体后生动物(Ediacara和有关动物)或简单遗迹化石的岩层;(d)含少量遗迹化石和迭层石的岩层。上述各个间隔通常分别称为下寒武统(a),“寒武系或前寒武系?”(b和c),以及前寒武系(d)。  相似文献   

5.
问题回顾长期来,变质岩主要用岩石学观点来从事研究,甚至到本世纪初,在有些文献和许多地质图中,前寒武岩层并非按其年代划分,而只是根据重结晶程度标■属“变质片岩”或“结晶片岩”(片麻岩)。然而已意识到将这些岩层划归地层系统是必要的。局部地区的地层划分可应用于某些地区的前寒武岩层中。英国地质学家Sedgwick于1836年建立了寒武系,又在1838年建议所有叟老地层  相似文献   

6.
对北祁连山“前寒武系”的认识,以往似乎存在一种偏向,即将局部地段变质较深、出现云母片岩和片麻岩的地层,在无古生物和同位素年令资料的情况下,亦不追究变质作用的原因,统归“前寒武系或前震旦系”;同时把变质程度只达绢云母—绿泥石相的浅变质岩层,在无古生物资料的情况下,亦未详细研究对比沉积建造及含矿性特点,一概归属早古生代或寒武、奥陶纪。因而造成地层划分上的混乱,致使部分早古生代地层被误认为是“前寒武  相似文献   

7.
总的特征 (一)定义始寒武系指加丹加地壳旋回以后的各类地质沉积,即6.8—6.5亿年至6.7亿年的沉积。所以始寒武的延续时间有100—80百万年。这样,它比前寒武系任一地层单位延续时间都短,并且与那些用构造旋回所划分的“代”或“亚代”也有很大不同。始寒武与新原生界以大的地壳变动来划分,而与寒武系之间未发现有任何构造事件。  相似文献   

8.
季强  王旭日 《江苏地质》2015,39(2):171-180
简要回顾了中国晚泥盆世晚期地层“阶”和“亚阶”划分的历史沿革,阐述了划分的基本原则,即在全球性或大区域性关键地质事件和生物进化事件研究的基础上,“阶”和“亚阶”的底界应置于地质事件之后某一或某些主导生物门类谱系演化的分支点上,且以主导生物门类的某一新分子在谱系中首次出现来定义.根据地层的分布和发育特征,拟将中国晚泥盆世晚期地层分为2阶:锡矿山阶和邵东阶.锡矿山阶可分为冷水江亚阶(亚阶Ⅰ)和新化亚阶(亚阶Ⅱ),邵东阶又可分为邵阳亚阶(亚阶Ⅲ)和新邵亚阶(亚阶Ⅳ).冷水江亚阶的底界与锡矿山阶的底界相一致,也与国际上法门阶的底界相一致,以牙形类Palmatolepis triangularis的首次出现为标志;新化亚阶的底界以牙形类Palmatolepis rhomboidea的首次出现为标志;邵阳亚阶的底界与锡矿山阶的顶界和邵东阶的底界相一致,以牙形类Palmatolepis rugosa trachytera的首次出现为标志;新邵亚阶的底界以牙形类Bispathodus aculeatus的首次出现为标志,顶界与邵东阶的顶界相一致,也与国际泥盆系一石炭系界线一致,以牙形类Siphonodella sulcata的首次出现为标志.  相似文献   

9.
最近在埃及坦塔召开了国际前寒武地层分会第六次会议。会议在分会成员中以表决的方式正式通过元古宙三分的意见,并将元古宙三分为元古Ⅰ、元古Ⅱ、元古Ⅲ(非正式名称),级别为代,各代时限为25—16亿、16—9亿及9亿至寒武纪底界(待定)。元古宙三分从1979年分会第五次会议以建议的方式提出至第六次会议正式通过,经历了三年的时间。在此期间有关元古宙划分问题,分会内部曾展开通信讨论。我们就分会第五次会  相似文献   

10.
28届国际地质大会时,国际地层委员会向大会推荐了一个暂行的全球地层划分表,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用了一套新的前寒武划分方案。现将此方案产生的过程和主要内容向我国地质界作一简要介绍。 1988年9月18日—21日在天津召开了国际地科联前寒武地层分会第八次会议,讨论修订  相似文献   

11.
浙江诸暨剖面是江南地层亚区研究寒武-奥陶系最重要的剖面之一。此剖面寒武-奥陶系界线上,下层位可划出牙形石带如下:下奥陶统印渚埠组下部:(4)“Acodus”oneotensis带;(3)Utahconusbeimadaoensis-Monocostodussevierensis带。上寒武统西阳山组:(2)Cordylodus proavus带;(1)Proconod-ontus带。寒武-奥陶系界线划在Cordylodus proavus带与Utahconus beimadaoensis-Monocostodus seviere-nsis带之间。这个界线不但与我国华北、湖北地区的而且与伊朗、澳大利亚和美国的一致。  相似文献   

12.
美国东加利福尼亚和内华达境内的晚前寒武和早前寒武地层可分为三类沉积相:东克拉通相、怀特英欧(White-Inyo)相和死谷相。该三种沉积相中均有三个三叶虫带证据——Fallotaspis带Nevadella带和Bonnia-Olenellus带。本文概述它们的相互关系,讨论其与西伯利亚地台层序的对比,并试将前寒武—寒武界线置于怀特英欧岭的里德(Reed)白云岩上部岩层中。  相似文献   

13.
前寒武时代划分方案浅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孙卫国 《地层学杂志》1990,14(3):238-240
<正> 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第28届国际地质大会期间,国际地层委员会于1989年7月17日以78%的多数票通过了前寒武地层分会提出的前寒武时代划分建议(表二)。  相似文献   

14.
概述岩石的同位素计时是前寒武地质研究的一种重要手段。对深成岩,火山岩和高级变质岩所作的大量同位素研究确定了前寒武的时间轮廓,鉴别出空间上、时间上重要的造山事件,并为它们的全球对比提供依据。在Cormier(1956)、Lipson(1956)和Wasserburg(1956)等人的开拓性工作之后,对前寒武沉积物,特别是海绿石类矿物的计时研究迅速开展起来;除对地层本身测定年龄外,它也成为远距离对比地层和估计沉积速率的一种方法。大部分早期研究工作由  相似文献   

15.
嵩山前寒武紀地层主要分布在登封城北、西的十里鋪和玉寨山、馬鞍山等地,地貭构造、岩相变化均复杂,包括变质岩、混合岩、浅变貭的沉积岩和火山岩系,在前寒武紀地层中有鉄、銅、磷、石棉、云母以及稀有分散元素等丰富的矿产,对前寒武紀地层的研究富有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6.
在西澳大利亚,太古宙这个名词一般应用在早于2400Ma的岩层,这与最近由前寒武地层分会提出的2500Ma界线是有一定偏差的(James,《前寒武纪研究》,7,193—204页:1978)。无论应用那个标准,西澳大利亚地盾的二个最老部分—皮尔巴拉(Pilbara)和伊尔冈地块—在太古宙期间就已清楚确立。上述两个地块均以典型的绿岩—花岗岩类为主所组成,其中许多花岗岩类深成岩由含高比例火山岩同时形成的绿岩带所包  相似文献   

17.
近十年来,前寒武地质年代学取得了一些显著进展,如格陵兰最古老年龄的发现等,促进了对地壳演化研究的兴趣。我们曾经在研究燕山地区震旦地层的基础上,建立了中国震旦地层同位素地质年表和测定了某些地层的Rb-Sr年龄;迁西36亿年年龄并未得到证实;寻找中国最古老地壳仍是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之一。 本文就我们测定的鞍山及其他地区一些前寒武岩石铅同位素数据,结合其他资料初步讨论中国前寒武地层同位素地质年表以及探索我国可能的最古老地壳年龄(图1)。  相似文献   

18.
论淮河系的建立——中上元古界层序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徐淮震旦地层研究现状 1979年5月,全国震旦亚界科研成果交流会上,《苏皖北部震旦亚界的划分与对比》一文提出,徐淮地区在凤阳群不整合面之上,上震旦统宿县群、寒武系假整合面之下的一套未变质的地层,建议建立“淮河系”.分下统淮南群,上统徐淮群。《辽东半岛南部晚前寒纪地层的划分与对比》一文,将辽河群不整合面之上,寒武系假整合面之下的一套未变质或局部轻微变质的地层,建议新建“系”一级年代地层单位。本文就淮河系的建立,谈谈我们的意见,供大家讨论。  相似文献   

19.
解放以来,新中国的广大地质工作者,遵照毛主席关于“开发矿业”“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教导,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找到许多基性超基性岩体(以下简称岩体)和与之有关的矿产。目前已知的岩体总面积达一万平方公里以上,其中基性岩和超基性岩近于各占其半。岩体广泛分布于我国各大山系中。绝大部分超基性岩体见于古生代以来各期地层褶皱带内,而基性岩体则主要赋存于前寒武纪隆起区。从岩体侵入的时间看,侏罗-白垩纪超基性岩体出露面积最大,石炭-二迭纪次之,寒武-奥陶纪和前寒武纪较少;但基性岩体则以前寒武纪为主,其次为石炭-二迭纪和侏罗-白垩纪,寒武-奥陶纪最少。  相似文献   

20.
一、分布和地层划分(一)分布北美地台和周围造山带是世界前寒武纪地层主要分布区之一(图Ⅲ-1)。由巨大的加拿大地盾,包括北极区、大平原区、东落基山和中部大陆区在内的北美台坪,以及周围的科迪勒拉褶皱带、因奴特褶皱带、东格陵兰褶皱带和阿巴拉契亚褶皱带组成(表Ⅲ-1)。前寒武系在本大陆的所有构造单元中均广泛发育,尤其广泛分布于加拿大—格陵兰地盾中,据知它是世界上最广阔而又连续的前寒武岩层,只有哈得孙湾区为水域或古生界所覆。地盾东部出露较差,巴芬和拉布拉多海隐伏着北美大陆和格陵兰的前寒武基底之间的密切构造联系,格陵兰除一条狭窄的海岸外,全部为冰雪掩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