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乌什地震台钻孔应变震前异常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疆乌什地震台分量式钻孔应变观测以来,300 km范围内的2次6级地震和150 km区域内的1次5级地震前,存在较为显著的短期异常。异常特征表现为震前15~24天,4个分量中的两个或两个以上分量张应变或压应变速率同时增大,加速变化后期或结束后7天内发震;震前应变加速且反向,震后应变方向恢复;震前张、压加速应变交替变化。还对乌什钻孔应变与水位观测震前异常变化形态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2.
分析华北地区 2 0余年地下水动态与强地震活动的关系 ,发现部分井水位动态在几次强地震前短期阶段出现形态相似的下降变化 .其特征表现为水位以突变下降或加速下降开始 ,转折后变为速率较缓慢的上升 ,其幅度比下降幅度小得多 ;地震发生在水位缓慢上升过程 ,震时或震前水位大幅度上升 .这种下降形态的异常在华北地区上百口观测井中记录虽然不多 ,但是在几次强地震前不同的井记录了形态相同的水位变化过程 .表明地下水的地震前兆异常具有一定的重现性 ,在不同的强地震前可重复出现 .因此 ,有必要研究这类异常的成因及其与强地震活动的关系 .  相似文献   

3.
使用永胜地震台分量钻孔应变2013—2016年观测资料,对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异常的成因既有干扰因素,也有前兆因素。在云南省几次M 4.4—5.5地震发生前,永胜地震台分量钻孔应变出现较为显著的短期异常,异常特征主要表现为:震前多分量应变速率突然增大或张性与压性应变交替变化,异常结束后1—20天发震。  相似文献   

4.
曹新来  边庆凯 《地震学报》2004,26(7):154-161
分析华北地区20余年地下水动态与强地震活动的关系,发现部分井水位动态在几次强地震前短期阶段出现形态相似的下降变化. 其特征表现为水位以突变下降或加速下降开始,转折后变为速率较缓慢的上升,其幅度比下降幅度小得多;地震发生在水位缓慢上升过程,震时或震前水位大幅度上升. 这种下降形态的异常在华北地区上百口观测井中记录虽然不多,但是在几次强地震前不同的井记录了形态相同的水位变化过程. 表明地下水的地震前兆异常具有一定的重现性,在不同的强地震前可重复出现. 因此, 有必要研究这类异常的成因及其与强地震活动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2016年青海省发生门源6.4级和杂多6.2级地震,针对2次6级以上地震发生前热红外数据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门源6.4级和杂多6.2级地震前热红外辐射增强变化应为地震异常;2次地震映震结果对比表明,频段1、4和5为优势映震频段,异常幅度为年均值4.5倍左右可作为地震异常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6.
本文搜集与整理了我国几十次大、中强地震,震前、震时的地倾斜异常图象,按其形态大致可分为五类:Ⅰ.震前倾斜记录曲线渐变——回复——发震(多见于远震);Ⅱ.震前倾斜记录曲线突变(阶跃)——发震(多见于近震);Ⅲ.震前倾斜记录曲线扰动或单向脉冲——正常——发震;Ⅳ.震前倾斜潮汐记录曲线畸变——发震;Ⅴ.震前倾斜记录曲线脉动(曲线加粗)——发震,其特征为:1.异常形态呈多样性;2.异常出现在震前几分钟到几十小时;3.异常幅值一般在几毫秒至十分之几角秒(10-8——10-6rad),个别达几角秒(10-5rad);4.异常倾斜方向多半与震中方位有关;5.异常有由远及近、从外到内(震中)的迁移现象。文章作者还结合模拟实验和地震模式,讨论了地震前倾斜异常的有关问题。   相似文献   

7.
1978年7月13日四川省黑水5.4级地震前,附近温江地区五个台的地倾斜显示出了几种短临异常特征,即震前10余天倾斜单分量日均值曲线出现了大幅度的变化;倾斜的速度变快;震前倾斜矢量打结,结的长轴方向基本指向震中,出结方向背向或指向地震方向;震前几天倾斜方向发生偏差等。这些异常是预报地震的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8.
2016年青海省发生门源6.4级和杂多6.2级地震,针对2次6级以上地震发生前热红外数据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门源6.4级和杂多6.2级地震前热红外辐射增强变化应为地震异常;2次地震映震结果对比表明,频段1、4和5为优势映震频段,异常幅度为年均值4.5倍左右可作为地震异常判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使用永胜地震台分量钻孔应变2013—2016年观测资料,对出现的异常现象进行分析,结果发现,异常的成因既有干扰因素,也有前兆因素。在云南省几次M 4.4—5.5地震发生前,永胜地震台分量钻孔应变出现较为显著的短期异常,异常特征主要表现为:震前多分量应变速率突然增大或张性与压性应变交替变化,异常结束后1—20天发震。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和芦山地震都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且只相隔5年。本文利用距平方法研究发现两次强震前卫星热红外均存在升温异常,为了找出两次地震前异常的异同及强震前的热红外异常规律,本文对两次地震前的热红外异常现象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两次地震前都存在中、长期异常,芦山地震前存在短期异常,而汶川地震前短期异常不突出,甚至震前半年很平静;震前异常升温面积都很大,达到几十万km2;异常优势分布区域并不在震中区域或发震断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