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河南省华北型石炭—二叠纪地层多重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裴放 《河南地质》1998,16(4):273-280
河南省华北型石炭-二叠纪岩石地层可分为本溪组、太原组、山西组、石盒子组和孙家沟组,石盒子组又可分为小风口段、云盖山段和平顶山段。年代地层可分为12个阶,生物地层可分为10个连续组合带。岩石、生物及年代地层的对比表明,本溪组、太原组向南穿时,反映海侵由北向南;山西组上部和石盒子组向北穿时,揭示海水由南向北回泛。早二叠世前海水向南流注入北秦岭海槽,晚二叠世北秦岭褶皱,导致北秦岭海槽闭合,华北陆块南缘抬  相似文献   

2.
兰坪-思茅盆地中段的石登-小格拉一带,发育一套石炭-二叠纪含火山岩地层,与周边地质体多呈断裂接触,并且化石较少,因而以往地层划分和时代归属意见不一。在1:5万区调中新采获早石炭世牙形石和晚二叠世植物、腕足类化石,发现石炭纪和二叠纪地层之间为不整合接触,因此将其划分为早石炭世石登组和晚二叠世羊八寨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塔里木盆地阿瓦提-巴楚地区10口探井的石炭系-下三叠统的大孢子进行研究,建立了石炭纪-早三叠世大孢子组合5个(包括早石炭世,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晚二叠世及早三叠世大孢子组合各1个),并对国内外相关层位的大孢子组合进行了对比,讨论了其所在层位的地质时代。笔者为首次报道该地区早石碳世和二叠纪大孢子组合,对本区及邻区今后开展地层古生物研究及油气勘探研究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4.
金沙江海西印支期海沟-岛弧-弧后盆地-陆缘裂谷体系是从晚二叠世开始发育,有近于典型大洋蛇绿岩套。残余洋壳有两个时代(二叠纪和中下三叠纪),主弧火山岩发育良好,极性清晰。弧后为次生洋盆蛇绿岩及二叠-中三叠世玄武岩,晚三叠世出现反极,是金沙江岛弧发展演化独具特色的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寒武纪—早奥陶世岩石地层清理意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对山东省怀远间断以下寒武纪-早奥陶世地层划分为2群、7组、5段,共14个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李官组、朱砂洞组和馒头组等碎屑岩为主者,新命名为长清群;张夏组、崮山组、炒米店组和三山子组等以碳酸盐岩为主者,仍沿用九龙群。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地区格根敖包组为一套海陆交互相中酸性火山岩、火山碎屑岩以及陆源碎屑岩组合,含有动植物化石。其时代具有争议。本文获得了格根敖包组二段火山岩LA-MC-ICP-MS锆石U-Pb年龄(307.3±0.99)Ma和(311.6±1.3)Ma,表明其形成于晚石炭世。结合前人古生物化石资料,认为格根敖包组上部(三、四、五段)陆源碎屑沉积地层,时代为早二叠世,而火山岩及其以下地层(一段、二段)属于晚石炭世。从而将格根敖包组形成时代限定为晚石炭—早二叠世。格根敖包组下部(一段、二段)地层与邻区宝力高庙组时代一致,同属晚石炭世。  相似文献   

7.
新疆古生代构造—生物古地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福祥 《新疆地质》2001,19(1):20-26
通过6幅图表达了新疆古生代板块的构造-生物古地理区系。早古生代,包括劳伦,波罗的、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坦4陆块的亚帕特斯古陆(Iapetusa)群,与由其余陆块构成的冈瓦纳古陆群隔原特提斯洋相对峙。石炭-二叠纪,欧美、安加拉、太平洋和冈瓦纳4古陆共存并立。西伯利亚和哈萨克斯担板块经历了早古生代亚伯特斯古陆、晚古生代安加拉古陆和早二叠世晚期以来欧亚大陆3个发展阶段。塔里木、中朝、华南-东南亚板块经历了早古生代冈瓦纳古陆、晚古生代太平洋古陆和早二叠世晚期以来欧亚大陆3个发展阶段。指出在中晚寒武世和晚奥陶世哈萨克斯坦板块靠近塔里木、中朝和华南-东南亚板块;在早古生代其余时期它接近西伯利亚板块。伊犁和托克逊-雅满苏地体是在中泥盆世之前裂解自塔里木板块,尔后在早二叠世晚期接近安加拉古陆。塔里木板块北东缘北山地区在早二叠世早期首先靠近安加拉古陆。塔里木与西伯利亚-哈萨克斯坦板块之间缝合时代大抵上和土耳其-中伊朗-冈底斯与华南-东南亚板块之间缝合时代一致。缝合事件发生在早二叠世早期,而相应的构造运动出现在早晚二叠世之交。  相似文献   

8.
冈底斯在晚二叠世是否隆升长期存在争议。通过详细的地层和古生物工作,报道了西藏昂仁县孔隆地区发现的连续海相沉积剖面,将下拉组分为2个岩性段,下部岩性以生屑灰岩和微晶灰岩为主,产珊瑚化石Wentzelella typica和Neokueichowpora gemina,■类化石Rugososchwagerina,Neoschwagerina sp.和Nankinella sp.,时代为中二叠世沃德期—卡匹敦期。上部岩性以硅质结核灰岩和结晶灰岩为主,在其中发现牙形石Neogondolella cf.leveni,Hindeodus typicalis,Clarkina orientalis,Clarkina longicuspidata等,时代为吴家坪晚期。将下拉组时代修订为中二叠世沃德期—晚二叠世吴家坪期,并推测其顶部的时代可能进入晚二叠世长兴期。认为冈底斯西部在中二叠世—晚二叠世为连续的海相沉积环境,中、晚二叠世之交不存在构造隆升事件。冈底斯西部在晚二叠世及三叠纪为古陆的观点,需要被重新考虑。  相似文献   

9.
王建平 《地质通报》2002,21(7):405-410
根据对西藏班公湖-丁青缝合带东段丁青蛇绿岩及其盖层沉积研究,确定丁青蛇绿岩时代为晚三叠世,盖层沉积地层时代为中晚侏罗世,进一步划分为德极国组、德吉弄组和机末组,并建立了3个生物地层组合。据此首次提出班公湖-丁青缝合带东段于三叠纪打开,晚三叠世发育成为较成熟洋盆,并最终于早侏罗世末关闭。通过对班公湖-丁青缝合带东、西部地质特征的对比,指出该缝合带关闭时间从东部的早侏罗末到西部的晚侏罗世末,从而为特提斯演化进程提供了新证据。  相似文献   

10.
拉萨地块晚二叠世-三叠纪地层的研究对认识青藏高原前新生代特提斯演化具有重要意义,但目前对该时期的沉积充填序列及古地理环境尚未形成统一认识.通过对西藏昂仁县孔隆地区开展的详细地层和牙形石相关研究,在木纠错组上部发现了晚三叠世诺利期Epigondolella sp.牙形石分子,在下拉组顶部发现了时代跨越晚二叠统长兴阶和早三叠统印度阶的牙形石Hindeodus typicalis;从而将研究区木纠错组时代重新厘定为晚二叠世长兴期至晚三叠世诺利期,指示拉萨地块西部三叠纪应仍为连续的浅海相沉积.   相似文献   

11.
准噶尔盆地南缘(简称"准南")二叠—三叠纪原型盆地性质与沉积环境演化一直以来备受争议。通过准南6个地层小区18条典型剖面野外实测、岩相和沉积环境分析以及区域地层对比,认为准南西部(88°E以西)和准南东部(88°E以东)二叠—三叠纪在岩石组合、地层序列、沉积特征和沉积环境等方面存在差异:准南西部以碎屑岩、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组合为特征;准南东部以碳酸盐岩、火山岩和碎屑岩组合为特征。准南西部早—中二叠世地层普遍缺失或被埋藏,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为陆相冲积扇—扇三角洲的粗碎屑岩沉积,中—晚三叠世发育滨浅湖相细碎屑岩。准南东部晚石炭世发育深水浊流,早—中二叠世以滨浅海相细碎屑岩为主,中二叠世后期以芦草沟组潟湖相油页岩和碳酸盐岩发育为特征;晚二叠世,普遍进入河湖相演化阶段,以细至粗碎屑岩为主;中—晚三叠世发生湖泛,主要发育三角洲和滨浅湖相碎屑岩。研究表明,准南及邻区二叠—三叠纪为裂谷盆地,经历了断陷—坳陷沉积演化阶段,准南西部和东部伸展程度的差异性导致沉积特征的不同。  相似文献   

12.
卜建军  牛志军  吴俊  段先锋 《地质通报》2012,31(10):1669-1683
额济纳旗地区是阿木山组分布的最西端,产出于伸展背景下的裂谷环境,火山岩比较发育,从下到上可分为火山岩段、灰岩段和碎屑岩段。火山岩段和灰岩段产丰富 的 类化石,灰岩段下部产丰富的珊瑚化石。珊瑚化石的时代主要为晚石炭世, 类从下到上分别属于Triticites组合和Pseudoschwagerina组合,从而确定阿木山组的3个岩性段之间以叠覆关系为主,地质时代为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其中火山岩段为晚石炭世小独山期或更早;灰岩段下部为小独山期,上部为紫松期;碎屑岩段为早二叠世紫松期或更晚一些至隆林期。  相似文献   

13.
额济纳旗地区是阿木山组分布的最西端,产出于伸展背景下的裂谷环境,火山岩比较发育,从下到上可分为火山岩段、灰岩段和碎屑岩段。火山岩段和灰岩段产丰富的类化石,灰岩段下部产丰富的珊瑚化石。珊瑚化石的时代主要为晚石炭世,类从下到上分别属于Triticites组合和Pseudoschwagerina组合,从而确定阿木山组的3个岩性段之间以叠覆关系为主,地质时代为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其中火山岩段为晚石炭世小独山期或更早;灰岩段下部为小独山期,上部为紫松期;碎屑岩段为早二叠世紫松期或更晚一些至隆林期。  相似文献   

14.
水磨—苟家地区早二叠世岩石地层及沉积环境新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赵兵  吴山 《矿物岩石》1999,19(4):56-61
本文详细描述了有地区飞来峰早二叠世地层剖面。首次将区内早二叠世地层划归于阳新组并细分的四个岩性段,从而建立了地层层序。讨论了各岩性段的岩石学特征,基本层序及沉积环境,证实区内属浅滩-潮坪相“红色岩系”地层属阳新组二段而不是三叠系,为区内地层归属及构造格架提供了新资料。  相似文献   

15.
李晓勇  谢国刚等 《地质通报》2002,21(11):723-727
通过1:250000邦多区幅和措麦区幅区域地质调查,对西藏文部-姆错丙尼地区的早二叠世拉嘎组进行了地层古生物及杂砾岩特征的研究,发现赋存于滑塌块体中的生物化石反映的地质时期为早二叠世Sakmarian-Artinskian期,而滑塌块体的“基质”地层时代应稍晚于早二叠世Sakmarian-Artinskian期;沉积特征表明杂砾岩成因具冰海相和水下块体重力流的复合(双重)性质。  相似文献   

16.
西藏西部阿里狮泉河地区的昂杰组、下拉组和左左组中发现牙形石化石。昂杰组的牙形石组合大致对比于中二叠世空谷期早中期Mesogondolella idahoensis-Vjalovognathus shindyensis组合带。下拉组顶部的牙形石组合大致对比于晚二叠世长兴期晚期Clarkina changxingensis带。左左组中含有早三叠世的Neospathodus sp.和Gladigondolella sp.,左左组和下拉组整合接触,左左组主体时代为三叠纪。狮泉河地区在早二叠世末期就开始由冈瓦纳相碎屑岩沉积转变为特提斯相碳酸盐岩沉积,在晚二叠世长兴期和早三叠世依然维持在海相沉积环境中。冈底斯西部在晚二叠世和三叠纪为古陆的观点有待于重新审视。  相似文献   

17.
根据1998年在大蒜沟组首次发现的Neuropteris、Pecopteris、Cordaites等晚石炭——早二叠世华夏植物群以及与下伏地层的整合接触关系,证明开山屯地区晚石炭——早二叠世为连续的海陆交互相沉积。大蒜沟组华夏植物群的发现,结合开山屯地区晚二叠世华夏植物群的存在,表明该区在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华夏植物就已开始分化、繁衍,成为华夏植物群东北亚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18.
本文通过1:25万《邦多区幅》和《措麦区福》区域地质调查,对西藏当雄错-姆错丙尼地区的早二叠世拉嘎组进行了地层生物及杂砾岩特征的研究,认为:所采生物化石均赋存于滑塌块体中,反映的地质时期为早二叠世Sakmarian-Artinskian期,而赋含滑塌块体的“基质”地层时代应稍晚于早二叠世Sakmarian-Artinskian期;沉积特征表明杂砾岩成因具冰海相和水下块体重力流的双重(复合)性质。  相似文献   

19.
对藏北羌塘盆地南缘色哇地区的三叠纪与侏罗纪地层进行研究,在下侏罗统曲色组之下发现了一套以灰岩为主的地层,建立了索布查组,该组下部产晚三叠世腕足类、双壳类、六射珊瑚,上部产早侏罗世菊石,因此确定索布查组地质时代为晚三叠世—早侏罗世。三叠系-侏罗系界线应在索布查组之内,三叠系与侏罗系可能为整合接触。  相似文献   

20.
陕西渭北地区三叠纪海相化石层并论石千峰群的时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石千峰群以往被认为是一套陆相红层,在华北地区分布较广,自下而上分为孙家沟组、刘家沟组及和尚沟组。其地质时代多年来众说不一,主要有晚二叠世、二叠—三叠纪和早三叠世三种意见。张文昭、吴华元等(1957)曾在陕西岐山后周公庙等地的石千峰群中采得海相化石;第三普查勘探大队普查分队(1964)在陕西麟游紫石崖一带的刘家沟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