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在煤矿开采中,几乎总是会遇到突水问题。特别是华北地区,很多矿井普遍受岩溶水害的威胁。因此.研究和查清井下涌水来源,采取防治措施,是煤矿生产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笔者根据近几年来应用同位素研究地下水所取得的资料,进一步应用环境同位素研究煤矿突水。实践证明,这是一种在矿井下查清突水来源的一种有效的化探法,可以提前确定井下涌水来源,制定有效的治理措  相似文献   

2.
根据监测资料,分析了榆阳煤矿矿井水的来源、矿井水与煤层顶板各含水层地下水的化学成分特征、矿井涌水通道特征、不同含水层地下水对矿井水的“贡献”率,研究了红石峡水源地补给来源,探讨了榆阳煤矿开采对红石峡水源地的影响,提出了榆阳煤矿开采对红石峡水源地影响不大的结论,但由于红石峡水源地范围内煤矿较多,众多煤矿大范围、高强度开采将直接影响红石峡水源地补给来源。  相似文献   

3.
煤炭开采必然产生大量的矿井涌水,我国目前的矿井水整体上表现出水质相对较差、水处理成本较高等问题。首先明确了我国典型矿区矿井水水质的主体特征:常规离子是造成矿井水水质差的主要化学组分;矿井水中有毒有害物质占比小,且基本优于地下水Ⅲ类水质量标准。其次,详细探讨了我国矿井水水质形成、演化的几个科学问题,包括不同水文地质结构下物理–化学作用所起的主导作用,时间效应对水质演化的影响,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与环境因素的相关关系,水动力场–化学场–微生物场–温度场的多场耦合问题等。接着重点介绍矿井水污染防控的技术方法,以减少矿井突(涌)水量和水资源保护为前提,以实现煤–水双资源协调开采、煤炭绿色开采为目标,以矿井水“阻断、减量、保护”为主要防控思路,围绕煤矿区矿井水阻断技术、污染负荷减量技术、污染区修复治理等科学问题展开分析;通过各种现有技术、方法、工艺,最大可能地降低吨煤矿井水处理成本,如采用井下预处理、地面深度处理、超深回灌封贮、生态资源化利用等。最后,提出研发煤矿区地下水及污染物的阻断材料和吸附材料、注浆装备、监测设备、投料设备、原位取样检测设备等,形成我国煤矿区矿井水污染防控技术体系。该技术体系的构建可对煤矿绿色开采、煤矿区深层地下水污染防控、闭坑矿井水污染防控、矿区地下水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利用等提供理论及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4.
张跃生  周长松 《地下水》2012,(3):192-194
以双柳煤矿区域地质环境条件为基础,从充水水源和涌水通道两方面对矿井充水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表明井田范围内的地下水和老空水是最主要的充水水源,陷落柱和断层的存在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构成煤矿采掘工程的障碍,容易产生冒项、突水事故。文章在上述充水条件的基础上对矿坑涌水量进行了预测,并据此提出切实可行的防治对策。研究结果对矿井安全生产及矿井水害治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煤炭地质》2010,(10):37-37
<正>——我国95%的煤矿是地下开采,水害是煤矿的五大自然灾害之一。我国是世界上矿井水文地质条件最为复杂的国家,许多矿井面临底板突水或顶板涌水的威胁,近年来,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的矿井突水事件频繁发生。同  相似文献   

6.
红柳煤矿属宁夏东部大型国有煤矿,投产仅半年,矿井首采工作面就发生较大规模的涌水4次,最大涌水量达3000m3/h,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在分析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和涌水特征的基础上,对矿井水文地质条件进行了评价,总结了工作面涌水特征。研究发现,直罗组砂岩裂隙孔隙承压含水层地下水是井下突水的主要水源.顶板导水裂隙带是矿井的主要充水通道;工作面突水呈现周期性特征,并与老顶周期性垮塌步距基本一致;涌出水总量与工作面推进距离及开采面积呈正相关;随着工作面开采面积的增大,工作面稳定涌水量也随之增大;顶板的岩性及其组合特征为离层储水空间的形成提供了条件;离层水的形成是矿井涌水量较大的主要原因。研究成果对该矿乃至宁东地区煤矿安全生产和矿井防治水措施的确定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桃江县灰山港地区一煤矿井穿水使矿井被淹,并带来地面塌陷、沉降、开裂等工程地质灾害。该煤矿区水文地质条件原属中等类型,矿井穿水是由于采坑掘进至导水性能良好的断裂,沟通了煤层间接顶底溶洞裂隙承压含水层与矿井的水力联系,使矿井大量涌水,加大泵量也无法排干,因防水闸门为方便运输已拆除,挡水无门,导致了这场灾害。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究新疆硫磺沟煤矿矿井涌水量突然增大的水害问题,根据矿井开采历史状况、地表头屯河河流充水和相邻矿井涌水情况,采用综合分析法详细讨论了矿井充水的主要影响因素,分别评价了老窑水、地表水和相邻矿井水与该矿目前矿井涌水量之间的关联程度。研究结果发现,矿井涌水量的增减受浅部东翼老窑水的制约,涌水通道为与相邻矿井沟通的巷道和头屯河河床塌陷所形成的通道,最终充水水源为头屯河河水。根据分析研究结果,提出了采用直接开挖至9-15煤层底板后再回填压实的具有针对性的治理该矿井水害的相关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9.
煤炭是我国重要的基础能源资源,煤炭开采引发诸多的生态环境问题,此外煤矿关闭后还存在矿井水酸化污染河流和地下水水环境等问题。在分析研究煤矿开采技术历史的基础上,针对煤矿生产和后生产周期存在的环境问题,基于煤炭生产全生命周期的理念,提出适用于煤矿全生命周期的矿区周边供水、生态采煤用水两种模式,其中生态采煤用水模式分为矿井水灌溉系统、矿井水生物工厂两种亚模式。进一步将矿井水灌溉系统、矿井水生物工厂划分为煤矿矿井水联合浇灌、煤矿矿井水生态灌溉、煤矿矿井水无土农业栽培和煤矿矿井水生物能源4个系统,并对各个系统的特征及其应用情况进行了介绍,不仅解决了煤炭开采过程中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而且解决了因煤矿关闭(后生产周期)而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水文地球化学理论为指导,基于研究区水文地质条件及矿山水害研究基础,构建了不同充水含水层水化学和氢、氧同位素基础特征值,结合不同煤层埋深煤矿含隔水层组合特征和导水裂隙带发育高度,综合识别了浅埋、中深埋和深埋多个煤矿的矿井水来源。研究结果显示,受水岩作用和水动力条件等因素影响,煤层上覆不同充水含水层地下水水化学类型和氢、氧同位素值差异明显;随着煤层埋深的增大,矿井水的矿化度呈显著增加趋势,氢、氧同位素整体呈减小趋势;在此基础上,综合采用水化学和环境同位素的方法对研究区不同煤层埋深煤矿的矿井涌水进行识别,认为浅埋煤矿矿井水为第四系松散含水层地下水和侏罗系砂岩含水层地下水的混合水,深埋和中深埋煤矿矿井水主要为侏罗系砂岩含水层地下水。  相似文献   

11.
在生产过程中,正确判断矿井涌水水源,对于做好水患的预测预报,及时制定防治水措施,保证矿井安全生产,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判别矿井涌水水源的方法很多,水质类型对比是生产中常用的传统方法。在矿井水源较多,水质类型相近,没有显著差异时,根据水质类型的差別来识別水源,很不准确。利国地区殷庄煤矿在生产过程中,  相似文献   

12.
郑州金牛建业煤矿突水事故频繁,虽然历次突水的水量不大,但对矿井的正常生产造成较大影响.在详细分析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和充水因素的基础上,认为煤矿在开采二1煤时,矿井涌水水源主要包括顶板砂岩水、底板岩溶水和老空水;底板岩溶水的水压高,富水性较强且岩溶发育不均一,在构造裂隙及采动裂隙等的影响下,对矿井的安全威胁较大;对于顶板水,可立足于“排”,而底板岩溶水的防治应主要采用疏水降压和底板注浆加固结合的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结合恒源煤矿六八采区实例,采用因子分析方法研究矿井涌水水源。取各充水含水层样品与采区涌水样品的主要离子含量指标为分析对象,经过系列处理得到正交因子载荷矩阵。用因子1和因子2分别代表太灰水和煤系砂岩水,在因子载荷坐标系中,六八采区涌水水样则分布在因子1和因子2之间,并同时具有很高的共同度,充分证明了六八采区涌水属于太灰水与煤系砂岩裂隙水之间的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14.
水情监测预警系统在海下采煤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煤矿井下水情监测多用于对底板水的监测,而对顶板水的监测,以及对第四纪松散砂砾层水和海水溃入矿井的预警,目前尚未见报道。龙口矿业集团在海下采煤中,根据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建立了以顶板含水层水位和矿井涌水水质为背景标志的水情监测预警系统。该系统可以在第四系水和海水溃入矿井前发出警报,以便及时采取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汶川"5.12"大地震造成广旺集团公司唐家河煤矿井下涌水急剧上升;震后国家电网、广旺集团公司内部电网停电,地面与外界通讯中断。为向抗震救灾指挥办公室提供及时可靠的矿井水文资料,确保了矿井安全生产,曾对矿井井下涌水水量变化进行了观测。对观测资料的分析研究,找出了大地震与矿井涌水量猛增的关系,对矿井充水条件及涌水的主要因素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相似文献   

16.
黄河流域中上游矿区煤?水矛盾突出,煤炭开采对地下水环境造成一定的破坏。基于此,以鄂尔多斯盆地北部侏罗纪煤田榆神府矿区为研究区,在野外调查、数据分析、室内测试的基础上,分析研究区矿井水的量质特征,揭示煤炭高强度开采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并开展矿井水生态利用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矿井富水系数在0.23~2.28,平均为0.91,评估2020年区内矿井排水量高达4.70亿m3,受采掘活动影响,浅埋煤层开采区地下水位下降趋势明显;区内矿井水出现不同程度的污染组分超标现象,主要超标指标为化学需氧量(COD)、Na+、SO4 2?、溶解性总固体(TDS),未处理的矿井水外排将会污染区内地下水环境;研究区浅层地下水超限的水质指标主要为NO3-N,与矿井水超限水质指标差别较大,反映出浅层地下水水质受采矿活动影响较小;提出矿井水浅层回灌和矿井水生态灌溉2种模式开展研究区矿井水的生态利用,矿井水回灌对矿井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碳、色度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回灌后出水满足Ⅲ类地下水限值;浅埋煤矿矿井水具有作为矿区生态修复灌溉用水的较好潜力,中深埋煤矿和深埋煤矿矿井水不适宜作为灌溉用水。研究结果为我国西部煤矿区水资源保护和生态修复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沈丽娟 《山西地质》2014,(5):120-122
在论述矿井水文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分析了矿井的涌水来源,认为上组煤主要涌水来源是煤层顶板的基岩裂隙水。下组煤主要涌水水源是太原组灰岩水和奥灰水。结合矿井近年来涌水状况及抽水试验参数,采用含水系数法、达西定律与"大井法"对矿井涌水量进行了预测,预算结果与矿井涌水量真实情况相接近,建议矿方在开采下组煤奥灰岩溶水带压区时,应配置不低于最大预测涌水量的强排系统,确保矿井安全生产。  相似文献   

18.
水环境同位素的测试对分析水文地质条件,判断地下水的补给来源有着重要的意义。东北某煤矿自投产以来多次发生涌、突水事故,威胁生产安全。采取了河水、泉水、湖水、钻孔各目的层地下水及矿井涌水共26个水样,通过系统分析各水样点的氚、氘、氧18组成及含量变化特征,间接分析矿井水的补给来源。分析研究证实矿区地下水来源于大气降水,矿井涌、突水来源为浅部河水,为指导煤矿采取防水治水措施、维护矿井安全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郭再峰 《探矿工程》2011,38(12):79-82
煤矿在开采煤炭的同时,会有大量的矿井污水排到地面,造成环境污染。为解决矿井水排放的污染问题,施工大口径回灌井和建造地面水净化处理厂,矿井水经处理后部分用于煤矿生产,多余部分通过回灌井注入地下,实现水资源循环利用和节能减排。通过梧桐庄矿工程实例,介绍了煤矿矿井水净化处理与回灌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20.
纳林河二号煤矿作为纳林河矿区的第一对大型矿井,生产初期由于其自身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和采掘的强扰动,导致涌水事件时有发生,给矿井的安全生产造成严重威胁,快速有效地找到涌水水源是防治矿井水害的关键。通过对纳林河二号煤矿主要含水层及采空区水样进行水质分析并绘制Piper三线图,揭示矿区各含水层地下水及采空区水的水化学特征,统计Ca2+、Mg2+、Na++K+、HCO3-、Cl-、SO42-、pH和矿化度8个指标作为水源判别的原始数据,经主成分分析法(PCA)处理得到4个主成分F1、F2、F3和F4;将4个主成分的值作为Logistic回归模型的判别指标,建立纳林河矿区涌水水源判别模型;以36组标准水样作为训练样本,发现模型回代准确率为97.22%,再利用建立的模型对4组待判水样进行判别,结果与实际分析相符。研究结果表明:主成分分析和无序多分类Logistic回归方法相结合的涌水水源判别模型能够有效消除样本原始数据间的冗余信息,使涌水水源判别结果更加快速准确,可为矿井防治水工作提供决策和依据。移动阅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