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信息快递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规划(初稿)》审查会议在滨州召开2月2日,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在滨州市组织召开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规划(初稿)》审查会议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及滨州市政府领导涉及黄河三角洲6市国土资源部门的负责人和专家20多人参加了会议。《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规划》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的重要专题研究之一,制定和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规划,积极推进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是山东省委、省政府紧紧抓住天津滨海新区开发开放的重要机遇,深入落实国家“…  相似文献   

2.
随着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上升为国家战略,对土地管理特别是与黄河三角洲开发建设形势相适应的土地开发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东营区作为东营市"四区一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高效生态的发展方向推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该文论述了东营区土地管理的现状及主要做法,立足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提出了推动东营区土地资源可持续开发的对策与措施。  相似文献   

3.
黄河三角洲具有独特的地理区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以下简称黄三角)的开发与建设引起社会广泛的关注,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与优化也成为新常态下具有重要意义的课题。该文探讨了黄三角地区土地资源利用结构的特点,分析了土地利用中存在的结构性问题,探索了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优化、升级趋势和方向,提出了土地利用结构调整中应该注意的问题,为发挥区域土地资源优势,促进黄三角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4.
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和《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两大国家战略———"黄蓝战略"出台后,东营市作为唯一完全纳入两大战略规划范围内的城市,加快了转变土地利用方式的步伐。该文对东营市"黄蓝战略"前后的土地利用进行比较分析,总结了东营市在土地利用方式转变上的经验,对其未来更好地利用土地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5.
信息书递     
《山东国土资源》2007,23(2):57-57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规划(初稿)》审查会议在滨州召开2月2日,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在滨州市组织召开了《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规划(初稿)》审查会议,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及滨州市政府领导、涉及黄河三角洲6市国土资源部门的负责人和专家20多人参加了会议。[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正土地利用是土地科学的学科逻辑起点。土地利用规划主要研究土地资源合理利用的科学规划,探索土地调查、评价、规划、利用与保护的方法、技术、程序和实施策略,研究如何综合运用经济、社会和工程技术手段与方法,促进城乡土地的优化配置、持续高效利用、健康安全和生态文明。"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  相似文献   

7.
浅谈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土地开发整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三角洲是一个多世纪以来由黄河泥沙快速堆积形成的新生土地。黄河年均携带近 10×108 t泥沙入海,年均新淤土地2 000 hm2。黄河三角洲为现代经济建设提供了大面积待开发的处女地,但生态环境相当脆弱。近年来,通过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黄淮海平原农业开发和黄河三角洲农业综合开发实验项目,该地共实施土地开发整理项目265个,累计开发宜农荒碱地 9.51 万 hm2,改造中低产田7.71 万 hm2,改造草场 1 万 hm2,封育滨海草场50万亩,水产开发 0.63 万 hm2,贝类养殖 20万亩;累计投资近9.6亿元,其中国家和山东省投资3.9亿元,市、县区乡镇投资…  相似文献   

8.
垦利县地处黄河三角洲,胜利油田腹地,总人口21.2人,土地总面积2204km^2,现有耕地4.13万hm^2,宜开发的荒碱地3.93万hm^2。近几年来,由于经济快速发展,国家对土地资源的管理越米越严格,特别是对建设用地的审批管理尤为突出。为解决两者之间的矛盾,垦利县国土资源局超前运作,科学规划,合理用地,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土地资源保障。  相似文献   

9.
黄河三角洲具有极高的生态价值,研究其景观格局及生态风险对促进黄河三角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河三角洲1980年、2000年和2020年土地利用数据为基础,分析土地转移及景观格局特征,同时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揭示生态风险时空演变及空间相关性。结果表明:(1)耕地是黄河三角洲最主要的地类,占比在60%以上,1980—2020年土地转移主要发生在耕地、建设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之间。(2)1980—2020年黄河三角洲景观斑块数、景观斑块密度、景观最大斑块指数、景观形状指数和香农多样性指数均呈下降趋势,区域整体趋向简单化和聚集化。(3)黄河三角洲高风险区和较高风险区主要环渤海分布,1980—2020年各级风险区转出最大面积均为更低级风险区,生态风险有所降低。  相似文献   

10.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建立,将迎来大规模的基础建设和资源的消耗,从而加剧经济发展—资源消耗—环境污染之间的矛盾。黄河三角洲地区成陆时间较短,地质资源环境比较脆弱,淡水资源相对贫乏,近海地区生态保护及堤防修复压力较大。确定该区地质资源(水资源、土地资源)环境所能承受的人类各种社会经济活动的能力,并预测今后该区大规模人类活动可能对资源环境造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是具有国家战略地位的重要生态经济区,该地区的海岸带地处海陆交接地带,属于陆缘海海岸带,生态环境脆弱,区域海岸带地形地貌系统性阐述甚少。在开展该区域生态地质环境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实际调查情况及以往文献的研读,对该地区海岸带地形地貌、岸滩地貌类型及特征进行了系统性归纳总结。整个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海岸带地貌分黄河三角洲粉砂淤泥质海岸、莱州湾南岸潍北平原区粉砂淤泥质海岸、莱州砂质海岸3个部分。岸滩类型分为黄河三角洲岸段冲淤平衡潮滩、侵蚀潮滩、淤积潮滩3种及莱州湾岸段侵蚀潮滩及侵蚀砂质海滩2种。  相似文献   

12.
土地增减挂钩政策具有的多重效应,在山东省菏泽市黄河滩区居民迁建工作中起到了推动作用。既能为黄河滩区居民迁建筹集资金,还能为黄河滩区后期的经济建设发展提供有力支撑。使滩区发展同乡村振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战略有效衔接,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拓宽增收致富渠道,确保黄河滩区群众安居乐业。  相似文献   

13.
以黄河三角洲19个地区2010年统计年鉴的数据为依据,应用生态足迹法,对该区2010年的生态足迹进行计算与分析。结果表明,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生态足迹均为赤字,人均生态足迹为68.396 hm2,人均实际可利用生态承载力为14.057 hm2,人均生态赤字为54.339 hm2。反映出评价区人类的生产、生活强度超过了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区域生态系统处于被人类过度开发利用状态。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三角洲地区地热资源丰富,热储类型以孔隙热储为主,开采潜力巨大。同时黄河三角洲地区由于成岩差、土层新,地热开发引发的地面沉降问题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研究表明:现状条件下,黄河三角洲地区地面沉降以地层(土体)自然固结与地面建筑物载荷有关,地热开发对地面沉降影响微小,南部的广饶地区过量开采地下水是引起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卤水资源开采潜力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卤水资源较为丰富,历经几十年的集中开采后,已出现卤水开采水位下降、卤度及有益离子含量下降等问题,该文在核算研究区卤水资源量的基础上,结合开发利用现状进行了开采潜力评价,以期为当地卤水资源开采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黄河三角洲是中国唯一一块保存最完整、最典型、最年轻的湿地生态系统,由于其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等特点,在国际上备受关注。该文在已有资料分析、现场地质调查、遥感数据分析的基础上,构建了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地质环境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将黄河三角洲湿地地质环境质量分为5个等级(优、良、一般、较差和差),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19个县(市、区)中湿地地质环境资源质量为良的有8个,质量一般的为11个,总体处于健康-疾病的临界状态。并基于以上研究成果,针对性地提出了黄河三角洲湿地资源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项目中,应用计算机数据库技术和GIS技术,采用中国地调局发展研究中心开发的区域地球化学数据库信息系统(GeoMDIS),建立山东省黄河下游流域生态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库,实现了对各类样品数据进行收集、存储、更新和统计分析管理,为今后利用这些数据服务于政府宏观决策、国土资源规划、农业结构调整、生态环境改善、监测、治理和评价提供一个有效的信息化平台。  相似文献   

18.
黄河三角洲油田集中区土地利用演化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利用多时相的 TM卫星影像及相关资料 ,圈定油田集中区 ,并提取其土地利用要素 ;就 1984~ 1999年15年来 ,黄河三角洲油田集中区内土地利用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 ,油田集中区是处于生态极其脆弱的地带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比较快 ,变化的面积所占的比例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