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晋中盆地是位于汾渭地堑系中部的新生代陆内断陷沉积盆地,研究晋中盆地第四纪的沉积序列对于进一步认识该盆地区域构造和区域气候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查明晋中盆地第四纪沉积序列结构、研究揭示晋中盆地第四纪沉积环境及演化,通过构造岩相学方法,对晋中盆地地表和钻孔内第四纪沉积物和沉积环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晋中盆地清徐地区地表第四纪沉积序列结构为盆地内部沱阳组河床相和河漫滩相-盆地边缘汾河组河流相—盆山过渡带峙峪组河流相、汾河组冲积扇相及马兰组风积相-基岩山地(盆地外围)二叠系浅海相。钻孔岩芯内第四纪沉积序列结构为下更新统浅湖相和滨湖相—中更新统浅湖相和河流相—上更新统河流相和冲积扇相—全新统冲积扇相。研究认为晋中新生代陆内断陷盆地内沉积序列和演化结构为早更新世陆相湖盆沉积环境—中更新世萎缩湖泊环境—晚更新世强烈萎缩的湖泊和河流环境—全新世再度沉降的陆相湖盆;陆相湖盆从中心向山地沉积环境分带为湖泊沉积环境—河流和湖泊沉积环境—冲积扇沉积环境(盆地边缘出山口区)。盆山过渡带地区上更新世沉积物错位现象与同沉积活动断裂有关,断裂活动性揭示了晋中盆地阶梯式断陷成盆的动力学机制。这些研究成果为区域气候环境变化和晋中盆地区域构造研究提供了新证据,也为太原市城市群建设中工程场址的选择提了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赣杭构造带红层盆地原型及其沉积作用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盆地原型是指盆地沉积时的构造属性类型,盆地原型分析就是按阶段的盆地结构分析法。文章暂不讨论赣杭带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的火山杂色断陷盆地,而以实地观察资料和前期研究成果,对早白垩世晚期以后形成的一系列NEE方向分布的红色断陷盆地及其沉积作用进行综合分析。盆地红层下部夹有玄武岩层,已有的K-Ar年龄值为 105~98Ma,由此判断赣杭带红色断陷盆地演化从早白垩世晚期开始。早期属典型的断陷盆地,呈现半地堑式形态,北界为向南倾斜的正断层,南界为超覆不整合。晚白垩世中后期演变为拗陷盆地,沉积盆地扩大,南北两侧均见到超覆不整合,北侧部分地段保留早期断裂边界。河流沉积作用为最主要沉积作用方式,盆地中心部位可见少量内生沉积的白云岩、泥灰岩及炭质泥岩。沉积组合大致为湖泊相、冲积扇相、三角洲相及河流相,代表了拉张型盆地的基本沉积类型,也反映了断陷湖盆由初始拉张断陷、中后期扩张为拗陷、到最后萎缩的完整过程。  相似文献   

3.
康滇地轴东缘的砂岩型铜矿,集中产于会理和米市两个红色盆地内。这两个红色盆地,据研究是二叠纪玄武岩喷溢后经地壳均衡调整后的陆内断陷盆地。其内沉积了一套巨厚的侏罗纪、白垩纪红色岩系.构成由砂砾岩-砂岩-泥岩-泥灰岩-石膏的多旋回沉积组合,为河流相、河流三角洲相、河湖交替相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4.
景谷微型断陷盆地沉积特征及沉积相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泽恒  王崇镐 《地质论评》1988,34(5):422-429
本文根据70年代初所取得的大量钻井资料,结合作者近年来的野外实地调查及室内综合分析,对位于滇西兰坪思茅中新生代拗陷中的微型断陷盆地——景谷盆地的沉积特征、沉积相作了初步研究。景谷盆地为晚第三纪早期形成的一个微型地堑型断陷盆地,面积83km~2;在晚第三纪时期,盆地充填了厚达2400余米的陆相砂泥岩含煤地层,重要的沉积包括:水下冲积扇沉积,滨浅湖沉积及半深湖至深湖沉积,这些沉积已成为盆地中良好的油气生储盖组合;作者还探索性地建立了景谷微型断陷盆地的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5.
青海湖现代沉积环境与沉积相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新民  晁吉俊 《沉积学报》1997,15(A12):157-162
青海湖系第四纪以来形成的一个高原内陆断陷湖盆。湖盆的形成与演化经历了断陷期,河湖共存期,全盛时期和萎缩时期四个阶段,目前处于萎缩期。沉积体系展布受气候,物源,河流,地形,构造演化和断裂系统等多种因素的控制,具有山间断陷近物源沉积的特点。沿盆地长轴方向,西部发育有辫状河,曲流河,三角洲,水下河,深湖相沉积体系;东部有风成堆积相,泻湖相。  相似文献   

6.
华北地台区古近纪—新近纪岩相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华北地台区古近系—新近系在渤海湾盆地非常发育,在南华北地区也有较大厚度,而在鄂尔多斯盆地则不甚发育,仅在西北部有少量沉积。渤海湾盆地古近纪以断陷型沉积为主,主要为滨浅湖相沉积,物源来自多个方向,如北部的燕山褶皱带、西部的太行山隆起、南部的鲁西隆起、东部的辽东隆起区以及盆地内部的沧县隆起和埕宁隆起等。南华北地区古近纪发育大小不一多个沉积中心,以河流相沉积为主;鄂尔多斯盆地古近纪仅在西北部出现沉积,发育河流相,缺失古新统—始新统沉积。新近系沉积区主要位于渤海湾盆地、南华北地区以及鄂尔多斯盆地外围的地堑中,主要为河流相和滨浅湖相沉积。新近纪早期渤海湾盆地大面积隆升,导致湖盆收缩,部分地区遭受剥蚀夷平,中晚期盆地整体形成统一坳陷,主要为河流相沉积,局部发育滨浅湖相;南华北地区进入裂谷期后坳陷发育阶段,大面积接受沉积,主要发育河流相沉积。华北地台区西部沿鄂尔多斯盆地周缘形成了一套以河流相与滨浅湖相为主的山前盆地沉积。华北地台区古近纪—新近纪油气的有利勘探区域为渤海湾盆地。  相似文献   

7.
梅河盆地沉积体系及沉积体系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梅河盆地是抚顺──密山深大断裂南段的组成部分,是一个典型的断陷型聚煤盆地。根据钻探、测井和粒度分析等资料,对沉积体系和沉积体系域进行了分析,梅河盆地主要沉积体系有冲积扇-扇三角洲沉积体系、湖泊沉积体系和河流-三角洲沉积体系,每一种沉积体系都由一套有规律的沉积组合构成。随着盆地的演化,梅河盆地先后出现了冲积扇-辫状河、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泊、河流-三角洲一湖泊等沉积体系域。  相似文献   

8.
西胡里吐盆地是一个早白垩世断陷盆地,盆地盖层由下白垩统大磨拐河组构成。受同沉积断裂作用的影响,盆地的古地理格局总体为南陡北缓,南部主要发育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盆地北部以河流相、三角洲相为主,仅上部层位发育冲积扇相,而盆地中部的广大区域则以巨厚的湖泊相沉积占优势。大磨拐河组可进一步划分为三个岩性段。第一段形成于盆地断陷发育的初始阶段,以冲积扇、河流、三角洲发育为特征;第二段形成于湖泊迅速扩张至最大时期,沉积了一套巨厚的湖相泥岩,构成盆地盖层的主体,在晚期有河流、三角洲等粗碎屑沉积;第三段以冲积扇的极大发育为特征,代表盆地进入萎缩阶段。三个段总体表现为一段、三段岩性粗、煤层少且薄,二段岩性细、泥岩厚、煤层发育多。从第一段到第三段,基本构成了盆地一次完整的沉积充填历史。主要含矿层位大磨拐河组的沉积特点不仅控制着盆地内铀矿化的空间展布,而且也控制着本区的铀矿化类型。“粗~细~粗”的地层结构特点决定了本区的铀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湖泊最大扩张的上部地层,即第二段上部及第三段的粗碎屑沉积物中,主要矿化层位为该套地层内的冲积扇、辫状河与三角洲相沉积,含矿岩石主要为渗透性好、富含有机质的砂砾岩、砂岩;同时由于上部含矿层位具有“砂多泥少”的特点,决定了本区铀矿化类型主要为具垂直分带的潜水氧化带型,仅局部存在潜水转层间氧化带型。  相似文献   

9.
准噶尔盆地二叠纪盆地属性的再认识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准噶尔盆地及其邻区野外剖面、钻井剖面的系统对比和地震剖面的精细解释表明,二叠系沉积演化、断裂控制沉积、箕状断-超反射特征及大地构造背景均显示,二叠纪准噶尔盆地是形成于张性背景下的断陷-裂陷盆地。准噶尔盆地及邻区火山岩地化特征、年代学数据及区域构造研究成果也证明,二叠纪是张性的大地构造背景。早二叠世—中二叠世早期以发育冲积扇沉积为特征,各构造部位的沉积环境差异较大,强烈断陷并逐渐形成坳隆相间的沉积格局,为断陷盆地的裂陷期;中二叠统中晚期由早二叠世隆坳分割的局面逐渐转化为统一的大型内陆湖盆,吐哈盆地与准噶尔盆地水体相通,形成统一的沉积体系,为断陷盆地扩张期;晚二叠世时期以出现冲积-河流相红色粗碎屑沉积为特征,准噶尔盆地和吐哈盆地分割自成沉积体系,是断陷盆地的萎缩期。因此,中生代盆地演化是建立在二叠纪张性背景的基础之上,二叠纪断陷-裂陷盆地的提出对重新认识中生代盆地演化历程将具有重要启示意义,也将对今后的油气勘探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0.
陇川盆地为北东-南西向的断陷盆地。对盆地钻井岩心和地表露头剖面的沉积旋回、岩矿标志、孢粉组合及测井资料的研究,将盆地地层分为五个层序;层序1及2为芒棒组,层序3、4、5为南林组。南林组地质时代为中新世,芒棒组地质时代为上新世。孢粉组合反映出盆地古气候为热带-亚热带背景下的时凉时干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塔西南坳陷侏罗系断陷盆地沉积特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塔西南坳陷自中生代早期以来进入陆相沉积发育阶段,由于天山隆升及昆仑山的俯冲,塔西南地区侏罗地区侏罗系表现出西岸陡、东岸缓的断陷盆地特征。研究表明,侏罗纪断陷湖盆共发育Gms,Gm,Gt,Gpb,Gp,等19种岩石相类型和冲积扇相、扇三角洲相、辫状三角洲相、正常三角洲相及湖泊相等5种沉积相类型。西岸陡坡带以冲积扇和扇三角洲沉积为主,东岸缓坡带以河流三角洲、辫状三角洲占优势,盆地中心为湖相沉积。不同的  相似文献   

12.
贺兰山三叠纪断陷盆地的沉积体系及古地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叠纪贺兰山盆地是一个半地堑式沉积盆地。盆地中充填有冲积扇体系、河流体系及湖泊体系的沉积。沉积相带的分布与古地理格局均受边缘断裂作用所控制。盆地的西及西北部边缘为断陷沉积边缘,东南边缘为自然超覆边缘。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松辽盆地北部古龙地区登娄库组沉积与构造演化的耦合关系,本文利用古龙地区的地震、钻井、测井和岩心等资料,通过古龙地区登娄库组的构造演化特征、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特征综合研究,对古龙地区登娄库组构造演化对沉积充填特征的控制作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古龙地区登娄库组沉积时期为断坳转换期,可进一步划分为断陷盆地萎缩阶段早期和晚期、坳陷盆地孕育阶段早期和晚期4个构造演化阶段,分别对应4个三级层序(Sq1-Sq4); 古龙地区登娄库组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底扇、河流相、辫状河三角洲、浅水三角洲、湖泊沉积等沉积体系; 登娄库组构造演化控制着沉积充填演化,各构造演化阶段沉积体系分布特征及沉积演化模式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即沉积充填特征与构造演化过程具有良好的耦合关系。具体表现为:断陷盆地萎缩阶段早期(Sq1)和晚期(Sq2)下部地层受断陷作用控制,沉积充填特征符合陆相断陷湖盆沉积演化模式; 断陷盆地萎缩阶段晚期(Sq2)上部、坳陷盆地孕育阶段早期(Sq3)和晚期(Sq4)地层具有坳陷层序地层特征,其中萎缩阶段晚期(Sq2)上部和坳陷盆地孕育阶段早期(Sq3)属于坳陷盆地"河流-浅水三角洲"沉积模式; 坳陷盆地孕育阶段晚期(Sq4)发育干旱背景下的坳陷湖盆"洪水-河漫湖"沉积模式。  相似文献   

14.
周口坳陷早白垩世沉积相与沉积格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口坳陷早白垩世主要发育冲积扇相、河流相、湖泊相、扇三角洲相和三角洲相等类型,其中谭庄-沈丘凹陷沉积相带呈东西向狭长展布,是一个典型的断陷盆地.本文在讨论了湖盆的物源、古地形、古水流、水介质条件及古气候条件的基础上,提出了早白垩世时周口坳陷的沉积格局。  相似文献   

15.
岩相古地理图可以大体反映盆地形成时的盆山格局和原始沉积特征。蒙甘青地区早白垩世岩相古地理图揭示了研究区在早白垩世发育了众多大小不一的沉积盆地群。由于早白垩世研究区处于伸展构造环境,这些盆地群构造性质多为拉张断陷盆地,普遍接受了下白垩统湖相—河流相沉积。早白垩世的沉积环境及岩相古地理条件有利于油气的形成,烃源岩主要分布在北祁连—阿拉善裂谷断陷盆地群中的次一级断陷中。烃源岩岩性为一套湖相的深灰色、灰黑色含钙质泥岩,明显受(浅湖—半深湖—深)湖相沉积体系的控制。此外,该区烃源岩的分布还受早白垩世“南干北湿”的气候带所控制。  相似文献   

16.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早白垩世地层特征及对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鄂尔多斯盆地北部早白垩世地层是一套从冲积扇到河流相、三角洲相直至湖泊相多相型空间递变的陆相地层 ,具克拉通盆地转为伸展断陷盆地特征。盆地北部早白垩世具 2个三级层序 ,分别控制了具不同动力学背景的2套沉积旋回。盆地的东部原伊金霍洛组、盆地西部的志丹群洛河组、环河组为下部沉积旋回 ,受盆地东部隆起影响 ,以北东向和近南北向断裂带控制的断块活动为主 ;盆地的东部原东胜组、盆地西部的罗汉洞组、泾川组为上部沉积旋回 ,受盆地北部隆起影响 ,以东西向断裂带控制的断块活动为主。  相似文献   

17.
渤海湾地区中生代构造活动与沉积作用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研究渤海湾及周边地区中生代南部典型露头剖面的沉积特征及中部岩相古地理特征,认为中生代渤海湾地区由一系列受到断层严格控制的断陷盆地组成,主要发育冲积扇-河流-湖泊沉积体系,湖泊内部包括滨浅湖、滩坝和半深湖等亚相;经历了由冲积扇-河流沉积体系向上演化为湖泊沉积体系,再逐渐演化为冲积扇-河流沉积体系的过程;欧亚构造域的西伯利亚板块、扬子板块与华北板块的挤压拼接在渤海湾地区侏罗纪盆地充填中起到主要的控制作用;郯庐断裂的左行走滑在渤海湾地区白垩纪盆地充填中起到主要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18.
西秦岭中泥盆世沉积环境及其与铅—锌矿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李建中  高兆奎 《地质论评》1993,39(2):156-164
西秦岭中泥盆世沉积环境可分为深海—次深海盆地相区、碳酸盐台地及浅海陆棚相区和浅海盆地相区三大部分,其中又可划出若干相、亚相及微相。对于铅—锌矿产至关重要的是断陷滞流盆地相及碳酸盐台地相。矿床的形成与沉积环境关系密切:热水沉积型铅—锌矿床生成于断陷滞流盆地环境中,受生长断裂、热水沉积作用及断陷滞流盆地的联合控制;热水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床生成于碳酸盐台地边缘生物礁亚相中,受碳酸盐台地、生物礁及热水沉积改造作用的控制。  相似文献   

19.
一、区域地质简况本区位于一个由加里东褶皱带发展起来的复式向斜中,该地槽从中寒武世开始,后经志留纪末期的祁连运动使下古生代地层发生强烈褶皱而结束了地槽沉积,到上古生代由于断块运动形成了一系列断陷一拗陷盆地。其中沉积了泥盆系山麓相、河流相沉积物和石炭系海陆  相似文献   

20.
关中盆地位于华北板块西南缘,为一新生代断陷盆地,具典型地堑形态,沉积巨厚的新生代地层。针对盆地新近纪上新世地层形成时代有争议、地层层序划分不明确、沉积相界定较笼统等问题,利用钻测井资料及野外调研,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对盆地新生代地层进行了重新划分,明确了上新世各地层形成时代及其地层层序划分和沉积相类型。研究结果表明,上新统可划分为蓝田组(11Ma—7 Ma)、灞河组(7.3 Ma—2.6 Ma)、张家坡组(3.4 Ma—2.6 Ma);新生代层序地层可划分为古近系构造层序、中新统构造层序、上新统构造层序和第四系构造层序等4个一级层序,存在6个构造层序界面。蓝田组以"三趾马红黏土"的风成沉积为特征。灞河组沉积时期,关中盆地的西安凹陷为一套冲(洪)积相、河流、三角洲相沉积,固市凹陷为一套冲(洪)积、河流、三角洲及滨浅湖相沉积;盆地边部开始出现小范围的风成黏土沉积。张家坡组以河湖相沉积为主,沉积中心向南移;盆地南北两侧或边部为冲(洪)积扇相、河流相及三角洲相沉积,边部也有小范围的风成黏土沉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