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污染防治对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对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污染特征及污染发展趋势的分析,探讨了大气污染防治原则、对策及政策措施。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大气污染属煤烟-机动车尾气-扬尘复合型,对其深化整治要在容量测算基础上以大气污染排放控制和环境空气质量达标为基本目标,以发展清洁能源、合理城市布局、调整工业布局和“控源”为主要途径,以消减污染物排放总量为重点,利用总量控制和浓度控制相结合、产业结构调整和技术改进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手段,制定科学的城市群空气环境质量防治规划。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辽宁省中部城市群空气环境质量的特点、趋势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分析,概述了城市群效应,大气污染状况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辽宁省中部城市群空气环境质量的特点、趋势和经济发展需求的分析,概述了城市群效应,大气污染状况及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部城市群夏季大气能见度的观测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2009年6—8月辽宁中部4个城市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夏季的季、月、日能见度分布,并探讨了能见度的日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子。结果表明:辽宁中部城市群内各城市夏季大气能见度月际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天气系统和大气环境比较均一,具有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各城市大气能见度日变化呈明显的单周期谷、峰形分布,06时前后能见度最差,15—16时最好;大气细粒子、水汽和风速都对城市群能见度有一定的影响,其中,大气细粒子是主要影响因子;城市群夏季的低能见度时次,仅有一小部分是由轻雾引发的,而大部分则是由霾天气造成的。  相似文献   

5.
1987-2002年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污染物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29,自引:8,他引:21  
根据1987—2002年辽宁中部城市群(沈阳、鞍山、本溪、抚顺、辽阳)的主要大气污染物(TSP、PM10、SO2、NOx)的现状监测值,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污染的现状及污染程度。结果表明:城市群的主要大气污染是TSP、PM10和SO2;冬季是城市群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季节,夏季大气污染最轻;5个城市16年来TSP、PM10和SO2呈逐年下降趋势,NOx的年际变化趋势不明显;城市群大气污染最严重的城市是本溪,其次是鞍山、沈阳、抚顺、辽阳。  相似文献   

6.
长白山高压对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污染影响的数值模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利用新一代空气质量模式系统Models-3,通过改变模式中长白山山脉区域地形高度,对比分析长白山高压以及辽宁中部城市群5城市气象环境要素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改变地形后,原来较强的长白山高压有了明显的减弱,城市群5城市的水平气流辐合场消失,风速增大,逆温强度也减弱,有利于污染物的传输扩散;模拟结果也表明污染物浓度有明显的降低,试验较好地揭示了长白山高压对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污染的影响机制。  相似文献   

7.
辽宁中部城市群污染物输送特征的数值模拟研究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选取2002年1月和7月分别代表冬、夏季,利用MM5v3.7模拟了辽宁中部城市群的边界层特征,着重分析了各层的月平均风场分布。结果表明:无论冬季还是夏季,大气污染物均以输入的方式进入辽宁,冬季容易造成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局地污染,夏季则不会造成严重的污染。  相似文献   

8.
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污染分布及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2002年辽宁省中部城市群(沈阳、鞍山、本溪、抚顺、辽阳)的主要大气污染物(TSP、PM10、SO2、NOx)的监测值及气象因子(能见度、风速、温度、湿度、降水、总云量和低云量)的观测资料,分析了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污染的现状、污染程度及污染物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城市群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是TSP、PM10和SO2冬季是城市群大气污染最重的季节,夏季大气污染最轻;城市群大气污染最重的城市是本溪,其次是鞍山、沈阳、抚顺、辽阳;污染物与能见度、温度的相关性非常显著,平原城市的污染物与气象因子的相关性较山区城市好。  相似文献   

9.
利用美国第三代空气质量模式系统Models-3对2002年1月17~18日辽宁中部城市群大气污染物SO2,NO2和PM10的浓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监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污染物的模拟值与观测值变化趋势具有一致性,模式反映了SO2,NO2和PM10浓度的时空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再现了污染物浓度呈波峰波谷日变化的重要特征,可用于辽宁中部城市群区域大气污染物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辽宁中部城市群灰霾污染的外来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MODIS(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adiometer)卫星资料、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地面气象资料及后向轨迹方法,对辽宁中部城市群代表性城市——沈阳市2009年全年发生的30 d首要污染物为PM10(空气动力学当量直径小于等于10μm的颗粒物,即可吸入颗粒物)且空气污染指数API(Air pollution Index)为3级及以上污染过程的天气形势及污染来源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引发3级以上重污染事件的天气形势主要为4类,分别为高压均压场型(包括高压后均压场型、高压前均压场型和高压内均压场型)、长白山小高压型、弱低压场型及地形槽型。发生污染天气时气流主要有两个来向,即西南方向的京津冀来向和偏北方向的内蒙和长春来向。气流来自偏南方向的天数最多,为19 d。其中最容易受京津冀影响的天气型为高压后均压场型和地形槽型,共有8 d,占总污染天数的26.7%。因此,来自京津冀的外来输送对于辽宁中部城市群霾污染的影响不容小视,辽宁中部城市群空气质量的改善与临近区域的改善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1.
重点考虑北京地区的气候条件、环境特点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人类活动,从气候资源现状、人类活动强度和生态环境状态3个基本要素层出发,构建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北京地区气候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评估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北京地区气候承载力情况,分析了气候承载力构成要素的空间分布及相对水平,解析了不同区县气候承载力的相对状况及主要制约因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气候承载力指数(ICCC)在0.24~2.24之间变化,其中延庆县、密云县、昌平区的气候承载力较高,东城区、西城区、顺义区、石景山区、丰台区、房山区、朝阳区的气候承载力相对较差,海淀区、大兴区、怀柔区、门头沟区、平谷区、通州区居中。在各行政区县内部,东城区、西城区、丰台区、顺义区、朝阳区的气候承载力空间差异性较小;而延庆县、怀柔区、门头沟区等郊区气候承载力空间差异性较大,这主要受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区域差异性影响。从气候承载力的构成要素看,怀柔区、延庆县及门头沟区的气候承载力主要受气候资源的限制;城六区和房山区等地的气候承载力主要受人类活动强度及生态环境要素的限制。就气候承载力具体指标而言,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朝阳区主要受人口密度、人均绿地面积以及生产生活排污量的影响;石景山区主要受空气质量较差的影响,房山区则受空气质量差和人均能耗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本文将基于遥感反演的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的均衡因子和产量因子评估方法引进到三维生态足迹模型中,利用足迹广度和足迹深度两个指标,以“国家公顷”为计量单位,从空间和时间两个角度计算并分析了桂林市2000年、2005年、2010年、2015年和2018年的生态承载力和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同时,利用经济评价指标(GDP)和生态足迹指标,定量评估了桂林市自然资源利用效率。结果表明:2000—2018年桂林市的生态承载力略微增加,生态足迹和生态赤字均呈现出一致的先增加(峰值在2010年)后下降趋势;各土地利用类型对人均生态足迹和人均生态承载力的贡献率有较大的差异,社会经济建设中各类土地的需求和供应水平不对等。足迹广度除2005年稍有下降外,其余年份基本呈现出增长趋势,而足迹深度则呈现出先增长后下降的趋势,自然资源过度消耗是影响桂林市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2000—2018年桂林市自然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2010年以后第三产业逐渐在经济建设中占主要地位,经济发展潜力较大。  相似文献   

13.
根据杭州市1959-2010年降水资料、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经济要素,综合致灾因子、孕灾环境、承灾环境及防灾减灾能力,构建区域干旱灾害风险评价模型。通过ArcGIS空间分析技术结合模糊综合评价法,编制以100 m×100 m栅格为基本评价单元的杭州市伏、秋旱灾害风险区划图。区划结果表明,淳安西北部、建德中南部、桐庐中部、富阳南部、临安东部以及余杭、主城区,伏旱、秋旱灾害风险均较高。  相似文献   

14.
淄博市污染气象特征与大气环境容量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利用淄博市环境监测站2002-2004年间的主要大气污染物浓度和同期气象资料,综合分析了淄博市大气环境污染状况及演变特征,用A-P值法对大气环境容量进行测算.结果表明该市主要污染物为可吸入颗粒物(PM10)和二氧化硫(SO2),其实际排放量均高于理想大气环境容量.此外,引入美国NOAA后向轨迹模式(HYSPLIT4),分析了影响淄博市强污染天气的外来气团,确认它们是源于东北地区和内蒙古东部的偏北气流,以及蒙古国中部的偏西气流.这些结果为今后制定城市发展规划,控制和防治大气污染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河流中污染物衰减系数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污染物衰减系数是反映河流水质污染变化情况、建立水质模型、计算水环境容量的重要参数之一,其确定的合理性直接影响到水环境容量以及水质模型的可靠性。通过查阅有关文献,概述了国内外部分河流的COD和BOD以及氨氮的衰减系数,并分析了影响污染物衰减系数的主要因素,为研究河流水体自净规律、计算水环境容量、区域排污总量控制计划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探讨内蒙古呼包鄂地区大气对污染物承载能力的变化,科学评价气候变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利用1961—2016年呼包鄂地区8个国家气象站降水量、风速、云量资料,分析了该地区气象条件的变化特征及大气环境容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对大气环境容量与气象要素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呼包鄂地区大气环境容量1月的最小、4月的最大,春季的>秋季的>夏季的>冬季的,年平均大气环境容量为62.4 t/d/km^2;月、季、年平均大气环境容量呈波动减小趋势,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末期之后减小趋势更为显著;有明显的空间分布特征,由城区向郊区逐渐增大,城郊差异冬季最为明显,夏季差异最小;大气环境容量与降水相关性差,与风速和日最大混合层高度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特别是与风速相关性更显著,与小风日数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气候天然容量、城市气候压力和城市协调发展能力3个方面选取24个指标构建较完整的城市气候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气候天然容量指数采用内梅罗指数法计算,城市气候压力指数和城市协调发展能力指数采用基于熵权的综合评价方法计算,进而构建城市气候承载力综合评价函数以量化评价结果。以上海市为例,对其气候承载力进行定量化评价。研究表明,本文建立的气候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是可行的,它可以描述某一城市时域上的变化,也可以对区域气候承载力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甄别,并可作为气候预警响应的依据,为我国建立区域气候安全管理机制提供技术参考。分析上海市2004-2013年这10年间气候承载力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研究期内上海市气候承载力整体劣于基准年值,且因深受气候天然容量的影响而处于较大波动状态。  相似文献   

18.
The role of a simplified hydrological cycle and a physical representation of clouds is investigated in the Daisyworld model, subject to constant and variable solar forcing and varying cloud albedo and height. Under constant forcing, properties of the cloudy hydrologic cycle control the long-term system dynamics to non-oscillatory, oscillatory, abiotic or biotic states. In case of oscillatory solutions, their amplitude and periodicity are controlled by the net cooling or warming effects from clouds. Two conditions are considered under variable forcing—active or neutral—depending on the existence or not of biota–environment feedbacks. Temperature, cloudiness and hydrological variables are self-regulated in the active condition, whereas non-regulated in the neutral condition. Self-regulation is quantified through two measurements (luminosity range and total life), both of which can be larger in our model than in several other variants of Daisyworld, depending on cloud characteristics. The hydrological cycle and clouds can make the planet more habitable for life, independent of the capacity of the system for biological adaptation. Two hypotheses are put forward: (1) beneficial effects for life emerge from biota–clouds interactions, enhancing the global amount of life and extending the life span; and (ii) the existence of a maximum self-regulation capacity principle.  相似文献   

19.
华北汛期降水多因子相似订正方案与预报试验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基于动力—相似预报的基本原理, 在已初步建立的华北汛期降水模式的动态最优多因子组合相似订正方案工作基础上, 研究前期关键因子之间的相互配置对夏季降水的影响, 挑选关键的大气环流预报因子。根据预报年前期气候因子的异常状况, 通过EOF压缩自由度进行相似年选取, 进一步构建了基于前期异常信号的汛期降水相似订正预报方案。研究发现, 预报年前期大气环流中异常因子个数的偏多或偏少与该年华北降水的多寡呈现较好的对应关系, 并以异常因子的个数状况作为判断该年是否为异常年的标准, 将异常多因子方案与动态最优多因子方案相结合, 建立模式误差相似订正的多因子综合预报方案。通过诊断分析发现, 该方案对降水异常年有着较好的针对性。2003~2009年7年的独立样本回报结果表明: 该方法进一步提高了模式对华北汛期降水的预报能力, 将华北汛期降水预报的距平相关系数 (ACC) 平均分从系统订正结果的0.38提高至0.61, 具有良好的业务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陈怀亮  徐祥德  李飞  王兰宁  杜子璇 《气象》2012,38(4):385-391
黄淮海地区是我国传统的农耕区,也是经济快速发展、城镇化进程快速推进的区域之一,使得该地区植被覆盖发生了明显变化。为研究城镇化对气候与水资源的影响,应用RegCM3区域气候模式,通过控制试验和敏感性试验,在保证积分时间(2001-2005年)的情况下,输出降水、蒸发、温度、湿度、土壤水分、径流、整层水汽含量等资料,利用敏感性试验和控制试验输出量的差值,来分析黄淮海地区城镇化对气候和水资源要素的影响情况。结果表明,城镇化对研究地区气候及水资源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使局地风场减弱、降水减少、地面气温增加、空气湿度减小、水资源总量减少、土壤含水量减少和地表径流增加等方面,从而对气候和水资源造成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