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滇西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的热液成矿和构造控矿特点突出,对其主要容矿岩石和断层耦合控矿机制仍不清楚.利用三维空间数据分析方法,对代表性的蜂子山铅锌矿床开展了矿化结构及其空间展布特征的综合研究.结果 表明:Pb和Zn矿化中心呈现出东西向分带及差异性分段富集的特点,空间上并与黄铁矿、天青石(—重晶石)和石膏矿体共置;成矿流体的运聚受近SN向逆冲断层和近EW向走滑断层的共同控制,为其提供通道和沉淀空间;而金顶群(N1j)的湖相氧化性含矿卤水在两组方向断层的联合驱动下,在三合洞组上段(T3S3)地层中与其赋存的还原性流体幕式混合成矿,是该矿床发育的重要机制.尤其是,近SN向逆冲断层和近EW向走滑断层联合控矿特征的发现,为深入理解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成矿作用及指导找矿勘查提供了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青海南部沱沱河地区的多才玛矿床是最近找矿突破发现的一个特大型铅锌矿床.由于赋矿规律不清,找矿方向不明,勘查曾一度陷入困境.针对制约找矿突破的关键地质问题,笔者开展了成矿潜力、矿床赋存规律、矿体定位预测研究,经钻探验证,实现了找矿突破.通过区域对比,认为沱沱河地区与“三江”带内兰坪等其他地区的地质背景相似,具有发育大型沉积岩容矿贱金属矿床的潜力;发现区域发育大型逆冲构造和含膏盐红层沉积、具有碳酸盐岩和暗色泥岩组合等,显示有利的成矿地质环境;区域和矿床内发育大规模高强度的铅锌化探异常,具有形成大型铅锌矿床的潜力.通过填图等研究,指出多才玛矿床为密西西比河谷型(MVT)矿床,产于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前锋带,矿体赋存于逆冲断裂上盘,受那益雄组碎屑岩和九十道班组灰岩岩相过渡部位及可能的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派生的反冲构造的控制,矿石主体为热液溶蚀角砾岩型.通过音频大地电磁测深测量,揭示了矿床深部物性特征和构造岩相特点,确定了孔莫陇矿段南侧深部铅锌矿化体的空间位置,并制定了钻探验证方案.经后期勘查,在预测区内探获了品位高、厚度大的铅锌矿体,使该矿段铅锌资源量由原来的76.2万吨增至259万吨,找矿取得重大突破.由此,通过综合分析,提出了一套综合地质、化探异常付化显示、地球物理、遥感等手段的多才玛式矿床定位预测方法组合.  相似文献   

3.
黔西北艾家坪-水城地区是贵州重要的铅锌矿化集中区,铅锌矿主要赋存于石炭系碳酸盐岩中,威水背斜近轴部高角度逆冲断层是主要控矿构造.本文通过对艾家坪-水城地区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控矿条件的分析认为,构造是本区铅锌矿的主要控矿因素,地层及其岩性作为特定的层状构造及岩石剖面组合成为有利成矿的场所和理想的容矿空间,北西向逆冲断层、层间剥离构造和石炭系碳酸盐化灰岩是本区铅锌矿的重要找矿标志,进而指出贵州艾家坪-水城地区铅锌矿具有较大的资源潜力和找矿前景,经过进一步的地质工作,可望找到中-大型铅锌矿床.  相似文献   

4.
大梁子富锗铅锌矿床位于扬子板块西南缘,是四川-云南-贵州(川滇黔)铅锌矿集区大型矿床之一,其矿石储量4.5 Mt,Pb+Zn平均品位10%~12%,矿体主要以筒状、脉状赋存于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的富有机质破碎带“黑色破碎带”中,赋矿围岩为震旦系灯影组的白云岩。矿区断裂十分发育,主要发育NWW向断裂、NW向断裂和NE向断裂。通过详细分析各组断裂的几何学和运动学特征,厘清了成矿前、成矿期和成矿后断裂活动特征及构造动力学特征。成矿前,该矿区受近N-S向挤压应力作用,形成NWW向逆断层;成矿期,受古特提斯洋的俯冲消减和碰撞造山作用,研究区构造应力场转变为NW-SE向挤压应力,形成矿区的NWW向张扭性断层、NW向扭张性断层和NE向逆断层;成矿后,区域构造应力场转变为近EW向,形成NWW向、NW向和NE向的破矿断裂。NWW向断裂是矿区的主控断裂,是流体运移的通道;NW向断裂是NWW向断层的主要配套断裂,是流体混合和矿体就位的空间,NWW向断裂和NW向断裂组成的负花状构造是大梁子富锗铅锌矿床最具特色的控矿构造样式。来自深部的富金属离子的流体与来自寒武系富有机质地层的还原型流体在NWW向断裂和NW向断裂控制的张裂空间的混合,是该床的主要成矿机制。矿区南部和西部类似的构造样式区是下一步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广西佛子冲矿铅锌矿体定位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佛子冲矿田构造形迹复杂,中酸性岩浆岩发育,铅锌矿体的产出与控矿构造的性质、规模以及围岩的性质、蚀变类型和强度密切相关。本文通过对佛子冲矿田构造特征、矿化蚀变分带和主要成矿带受北北东向构造控制以及矿体在走向上有从西南向北北东侧伏的特征研究,建立了佛子冲铅锌矿床地质模式,在探讨佛子冲铅锌矿成矿规律和矿体定位特征的过程中,指出了佛子冲这座危机矿山的进一步找矿的具体区域;提出佛子冲矿北北东带的北部六塘一带为首先布置工程区。  相似文献   

6.
金顶铅锌矿床是一个以沉积岩(灰岩与砂岩)为寄主岩石的超大型铅锌矿床。本文在对矿区构造和矿床基本特点研究的基础上,重点阐述了两种不同类型矿体(砂岩型和灰岩型)的构造类型、矿石显微构造及矿石组构的特点。本文研究表明,极其发育的断裂构造系统是兰坪盆地地质构造发育的基本特点,在盆地边缘、盆地内部普遍发育了具有薄皮式逆冲断层和推覆构造组合特点的成矿前断裂,它们造成矿区内大规模地层倒转与堆叠现象;盆地中发育了由构造角砾岩与透镜体带构成、宽度达近3km的NE-NNE向成矿期中轴断裂,它控制着矿体或矿床的发育与分布;近SN方向的成矿后地堑构造对于矿床具有破坏作用,并使之剥露于地表。金顶铅锌矿床主要有两种重要的矿床类型,即板状或层状砂岩型矿床和角砾状灰岩型矿床,它们分别位于白垩系钙质长石石英砂岩与三叠系沥青质灰岩构成的两个逆冲席体内。以凤凰山矿区为典型,金顶铅锌矿床具有3层结构:上部的三叠系白云质灰岩岩盖,中部的砂岩型矿体和下部的灰岩型矿体,三者之间被两条作为圈闭存在的重要逆冲断层带间隔。砂岩型矿体与灰岩型矿体之间由几个角砾岩筒连接,作为成矿时期的矿液运移通道存在。破裂与微破裂构造、块状构造、对生脉状构造及假晶构造等是最常见的显微构造型式,它们的存在揭示出破裂与碎裂、充填和交代作用过程在铅锌矿化过程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金顶铅锌矿床的形成与就位,直接受构造作用控制。成矿前的逆冲推覆作用为高压成矿流体的形成以及成矿圈闭的发育创造了条件,成矿期中轴断裂的活动性促使成矿流体向上运移,而灰岩与砂岩的物理性质(包括孔隙度/渗透率以及力学属性)则制约了两种不同类型矿体的出现。致密的灰岩渗透率较低,含矿流体加热了灰岩并使之软化,同时高流体压力使得围岩易碎,形成由早期到晚期的细角砾岩、粗角砾岩和破裂,成矿物质同时沉淀结晶,胶结围岩角砾形成角砾型灰岩矿体。高压流体通过流体通道进入低孔隙度的砂岩后,便迅速弥散于其中,沿着颗粒边界或裂隙充填,并交代岩石中的钾长石碎屑及方解石胶结物,形成块状的砂岩型矿体。  相似文献   

7.
地处青藏高原东、北缘的兰坪、玉树及沱沱河地区,广泛发育包括金顶超大型矿床在内的大量新生代Pb、Zn、Cu多金属矿床.这些矿床均产于该高原东缘晚碰撞构造转换环境,主体赋存于第三纪前陆盆地内部,以沉积岩容矿,与岩浆活动无关,受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控制,显著区别于世界已知的各类以沉积岩容矿的贱金属矿床.研究表明,伴随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造山而产生一系列逆冲断裂系,将前陆盆地侧缘的中生代地层切割成叠置的构造岩片,并推覆叠置于盆地沉积地层之上,形成单冲式或对冲式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并控制了Pb-Zn-Ag-C矿床的形成与发育.根据逆冲推覆构造控矿式样和矿化特征,可以识别出4种矿床式:①产于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前锋带"构造穹隆 岩性圈闭"内的金顶式Zn-Pb矿床;②受控于前锋带冲起构造的河西.三山式Pb-Zn-Ag-Cu矿床;③产于主逆冲断裂带派生的次级断层或平移断层内的富隆厂式Ag-Cu或Cu矿床;④产于主逆冲断裂上盘灰岩层间破碎带内的东莫扎抓式Pb-Zn矿床.这些矿床的矿体多受不同级次的断裂控制,多孔砂岩、白云岩化灰岩及构造破碎带是有利矿化部位.多数矿体显示开放空间充填成矿特点,少数显示层控性,属后生成矿.金属矿物组合主要为低Fe闪锌矿 方铅矿 黄铁矿组合及低温Cu硫化物(黝铜矿系列为主) Ag硫化物(辉银矿、黝银矿、汞银矿) 方铅矿±闪锌矿组合,脉石矿物组合主要为方解石±重晶石±萤石±白云石±天青石,局部见沥青.成矿流体以盐水体系为主,盐度w(NaCleq)变化于1%~28.0%之间,成矿温度较低,通常在80~190 ℃,显示盆地卤水±大气降水的特点.逆冲推覆构造系统对矿床的控制主要体现在:其深部拆离滑脱带可能是流体流长距离侧向迁移的优选通道,主逆冲断裂是成矿流体垂向运移和向上排泄的主要途径,浅部各类样式的逆冲构造是流体汇聚的主要场所.成矿物质以盆地沉积岩贡献为主,部分可能来自幔源岩石.矿床金属组合可能与成矿流体迁移-汇聚过程中流经岩石的性质有关:矿区发育灰岩建造时,出现Zn-Pb(Zn多于Pb)矿化;若发育碎屑岩建造,尤其是红层,则出现Cu-Ag(-Pb)矿化.因此,笔者将这种逆冲推覆构造控制的新类型矿床称之为造山型Pb-Zn-Ag-Cu矿床,其成矿模式可表述为:伴随着印度-亚洲大陆持续碰撞,青藏高原东、北缘中生代构造岩片向盆地中央推覆并置,形成单冲式或对冲式逆冲推覆构造系统,流体从造山带沿拆离滑脱带长距离向前陆盆地方向运移,运移过程中淋滤围岩的金属物质,通过主逆冲断裂垂向沟通,进入浅部各式逆冲构造部位从而形成不同样式的矿床.经综合分析,提出了青藏高原东、北缘受逆冲推覆构造控制的贱金属矿床的勘查要素.  相似文献   

8.
赵发勇铅锌矿床位于三江成矿带中段昌都地区,铅锌矿化发育在新生代区域逆冲推覆构造中,以逆冲断层相关的古溶洞构造为主要控矿构造,代表了逆冲褶皱系MVT铅锌矿床中一种新的成矿模式——溶洞控矿成矿模式。因此,笔者在对赵发勇矿区详细地质填图基础上,对其成矿流体特征、成矿期方解石和硫化物的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系统研究,以期对逆冲褶皱系MVT铅锌矿床中这一新成矿模式的成因机制进行探讨。赵发勇铅锌矿床矿体呈漏斗状-筒状发育在逆(冲)断层上、下盘的下二叠统和上三叠统灰岩古溶洞中,以角砾状、块状和皮壳状为主要矿石构造,以方铅矿、闪锌矿为主要矿石矿物,经历了硫化物期(I)和硫化物-碳酸盐期(II)两期成矿过程。I期成矿流体总体具低温度(130~140℃)、高盐度(23%~24%NaCl eq.)特征,部分呈现中高温度(约高达400℃)、中低盐度(约低达8%NaCleq.)特征;δDV-SMOW值介于–147‰~–94‰,δ18O流体值介于1.25‰~13.62‰;同成矿期方解石δ13CV-PDB值为–2.4‰~5.1‰,δ18OV-SMOW值为15.1‰~27.4‰。两期硫化物δ34S均为负值(–15.1‰~–1.6‰), 206Pb/204Pb、207Pb/204Pb、208Pb/204Pb组成分别为18.703 0~18.966 2、15.638 9~15.687 2、38.554 8~38.924 0。研究表明, I期铅锌矿化由①封存在地层中的蒸发浓缩的海水或/和区域古近纪—新近纪盆地下渗的盆地卤水形成的低温度、高盐度的本地流体和②由区域或矿区地层释放的蒸发浓缩海水和变质基底释放的变质水混合而成的中低温、中高盐度的区域流体两种流体组成;两期矿化的成矿金属来自造山带中从基底变质岩到盖层灰岩或/和碎屑岩等在内的多套地层,还原硫来自古近纪—新近纪盆地卤水中的硫酸盐±灰岩地层封存水中的硫酸盐的细菌还原作用;富还原硫的本地流体和富金属物质的区域流体的混合是铅锌硫化物沉淀的主要机制。结合对三江带区域溶洞控矿MVT铅锌矿床研究认识,笔者初步建立了逆冲褶皱系溶洞控矿MVT铅锌矿床成矿模型。  相似文献   

9.
铊矿床成矿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全球主要铊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时代、控矿构造、赋矿围岩和成矿物理化学条件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得出了全球铊矿床的分布特征与成矿规律:铊矿床主要产出于沉积岩发育的中-低温成矿域中,且成矿时代较新;铊矿床的赋矿围岩通常为铊背景值高的沉积岩;大多数铊矿床具有典型的低温成矿特征.  相似文献   

10.
河南汝阳东沟钼矿床控矿地质条件及综合找矿信息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通过对河南汝阳东沟特大型斑岩型钼矿床控矿地质条件及其综合找矿信息的研究,总结以下几点认识:控矿构造不仅是导岩构造,而且也是导矿构造,提供了成矿通道和储矿空间;控矿母岩(成矿母岩)不仅提供了矿质矿液,同时还控制了矿床的空间分布、产状及其规模.高酸、高钾、高碱及低镁(三高一低)的控矿母岩-钾长花岗斑岩为对成矿有利;控矿围岩只要有足够的容矿裂隙皆可成矿,而与围岩的化学性质关系不大.文章同时提出下列综合找矿信息及找矿思路:①确定最佳区域空间位置,②寻找成矿小岩体;③分析围岩蚀变;④重砂中高温矿物异常与水系沉积物元素组合异常的套叠程度是圈定靶区准确程度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沉积岩型铅锌矿床的成矿系统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沉积岩型铅锌矿床是铅锌矿床中重要类型之一。在系统论述沉积岩型铅锌矿床成矿背景、地球化学和矿床类型的基础上,分别阐明了沉积喷流型(SEDEX)、密西西比型(MVT)和砂岩型(SST)3个成矿系统的成矿要素、作用过程、矿床和异常组合以及成矿模式。对3个铅锌成矿系统作了全面对比,获得一些认识:(1)SST矿床的矿化表现为对构造和高孔隙度有利岩性而不是地层层位的依赖性;(2)云南会泽碳酸盐型铅锌矿(MVT)成矿物质除热卤水沉淀来源外,还有火山岩系的提供,属后生混合流体成矿作用;(3)沿古陆边缘同生断裂构造发生的海底热水喷流沉积作用为SEDEX型铅锌成矿奠定了物质基础;裂谷伸展期常有“双峰式”火山活动,提供部分矿源、热源、水源;同生断层长期活动提供热水循环通道和矿质沉积场所;(4)风化剥蚀的变质基底为三者提供了成矿物质,成矿热卤水在盆地中经过了演化过程。  相似文献   

12.
纽芬兰-拉布拉多省地处加拿大地盾东缘,成矿条件十分优越,是加拿大重要的镍矿成矿区,矿化类型多样。文章基于前人对该区镍矿床和矿化的研究,从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矿化类型及地质特征、地球物理特征、勘探潜力、勘查态势等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拉布拉多地区的镍矿资源主要分布于辉长质—橄长质镁铁质岩石分布区,主要与中元古代侵入的辉长岩、斜长岩、橄长岩、辉石岩有关,或与太古宙超镁铁质变火山岩有关,矿化类型有橄长岩和辉长岩型、辉石岩型、斜长岩型、铁闪长岩型、火山岩(科马提岩)型;Voisey′s Bay Ni-Cu-Co硫化物矿床是拉布拉多地区已发现的大型镍矿床。纽芬兰地区的镍矿资源主要与古生代辉长-闪长质侵入岩、前寒武系镁铁质片麻岩有关,矿化类型主要有辉长岩型、镁铁质片麻岩型、火山热液型。纽芬兰-拉布拉多省的镍矿勘查前景乐观。  相似文献   

13.
恰特卡洛—库拉明铀成矿区是世界上最早探明的火山岩型铀成矿区。该成矿区位于中天山华力西期造山带库拉明隆起内。矿区内共探明大、小铀矿床10个,共采出金属铀20 000 t以上。铀矿床主要产于晚古生代火山洼地内,其火山岩的特点是成分反差大,由安山岩到流纹岩,铀矿化年龄为260~270 Ma。该成矿区所处的大地构造向东可延伸到中国境内。研究其成矿条件,对指导在中国西北部造山带古生代火山岩内找矿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4.
现代金矿成矿理论的若干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余年来,现代金矿成矿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进展,总结这些进展有助于开阔金矿研究和勘查思路。深入地研究了地球动力学背景对金矿成矿的控制,建立了区域成矿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造山带型金矿的概念。岩浆热液和变质热液成矿理论获得了新的证据,在金矿成矿作用过程中岩浆流体较普遍存在,变质去挥发分作用所产生的大量热液是金矿成矿所需的低盐度流体。全球超大型金矿以中温热液型、浅成火山热液型金矿及砂金矿最为多见。从成矿系列理论发展到成矿系统理论,强调了金与其他矿产资源之间的相互联系,提出了铁氧化物型铜一金矿床和钨一锡成矿省内与侵入体有关的2种新类型金矿床。提出金的宇宙来源及撞击成矿理论。  相似文献   

15.
矿床学的百年回顾与发展趋势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文章简要回顾了百年来矿床学取得的重要进取,包括:①矿床成因分类的建立;②层控矿床研究;③板块构造与区域成矿;④矿床模型研究;⑤区域成矿学研究;⑥超大型矿床研究;⑦海洋现代热液成矿作用的发现;⑧恩矿年代研究等。针对21世纪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矿床学研究出现了两个新趋势:①全球化;②矿业开发与环境保护一体化。面临着三个主要研究领域;①成矿理论的推陈出新;②研究开发新型矿产资源,建立广义的矿产资源地质学;③为加强矿山环保所做的矿床学基础研究。最后作者还提出发展成矿学研究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6.
丛源  董庆吉  肖克炎  刘增铁 《地质学报》2016,90(7):1608-1622
"环上扬子"成矿带地处我国西南。是我国重要的金属矿产资源的富集区。在新的研究成果和找矿突破基础上,结合新的理论发展,本文新设定并命名了"环上扬子Mn-Zn-Ag-Cu-Al多金属成矿带",即重新划(修)定的25片重点成矿区(带)之一。通过区域成矿地质背景研究,成矿带内划分了3个Ⅲ级成矿带,初步建立了环上扬子Mn-Zn-Ag-Cu-Al多金属成矿带成矿谱系。综合研究认为,区内矿产以锰、锌、银、铜、铝土、铅、铁矿等为主,资源潜力巨大。主攻矿床类型为层控改造型铅锌银矿、沉积变质型铁铜矿、蚀变岩型金矿、沉积型铝土矿、沉积型锰矿、沉积型磷矿,并总结了重要矿床类型的成矿模式。成矿带内圈定了16个远景区,其中10个为重点远景区,6个为远景调查区,远景区的划分指明了下一步的找矿方向和工作部署重点,为国家部署公益性地质调查评价工作提供依据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库鲁克塔格是新疆前寒武纪出露较全的地区,然而该区区域成矿规律研究程度非常低.通过对研究区已有资料进行总结分析,系统阐述研究区矿床类型,并对其成矿系列进行划分.研究区从太古代到早古生代形成了7个主要的岩浆构造演化阶段:古太古代陆核形成阶段(3.3~3.0 Ga)、新太古代-古元古代陆壳增生改造阶段(2.6~2.3 Ga)、古元古代中晚期陆壳改造阶段(2.1~1.8 Ga)、中元古代晚期-新元古代早期造山运动阶段(1.1~0.86 Ga)、新元古代中期后碰撞伸展阶段(830~800 Ma)、新元古代中晚期陆内裂解阶段(770~600 Ma)和早古生代造陆运动阶段.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古元古代、新元古代及早古生代.依据各构造演化阶段、含矿建造特征及矿床成因特征,将库鲁克塔格成矿作用类型总结为以下6个主要成矿系列,即形成于古元古代陆壳增生改造环境下的Fe-P-Cu-Au系列、新元古代俯冲碰撞环境下的Cu-Au系列、新元古代后碰撞环境下的Cu-Mo-Au-Fe-P-REE系列、新元古代裂解环境下的Cu-Ni系列、早古生代沉积盆地中Ag-V-Mo-Au-U-P系列和早古生代俯冲岛弧环境下的Cu-Au系列.   相似文献   

18.
张雪旎  聂凤军  王佳新 《地质通报》2015,34(6):1203-1216
斯克瑞斯斑岩型铜矿位于希腊北部哈尔基迪基半岛,塞尔维亚马其顿成矿带。矿体赋存于侵入到韦尔蒂斯科斯组的古近纪—新近纪碱性岩体中,岩体的分布受深部断裂影响。截至2011年,斯克瑞斯矿床已开采5.2×108t铜,Cu平均品位为0.5%,Au平均品位为0.8×10-6,Pd平均品位为110×10-9,Pt平均品位为17×10-9。铜-金矿化呈脉状、网脉状及浸染状分布于岩体及围岩中。矿石矿物主要为黄铜矿、斑铜矿、黄铁矿等,与矿化有关的围岩蚀变主要有钾长石化、硅化、青磐岩化、绢云母化等。锆石U-Pb年龄、全岩Ar-Ar年龄和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均显示,岩浆侵位与成矿作用之间关系密切,其形成时代约为19Ma。该矿床以Pd-Pt含量较高为特征。对斯克瑞斯斑岩型富铂族元素斑岩铜矿特点及成矿规律的系统总结,可以为在中国境内寻找同类矿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汪傲  赵元艺  许虹  卢伟  郭硕 《地质通报》2014,33(7):1008-1014
西藏嘎拉勒夕卡岩型铜金矿床中铜的资源量达到中型规模,金的资源量达到大型规模。在系统的野外地质调查基础上,选取矿床夕卡岩中保存极好的白云母,测得40Ar-39Ar年龄为91.48Ma±0.68Ma,代表矿床成矿年龄,表明矿床为燕山运动晚期的产物。结合区域地质资料认为,在拉萨地块中北部,成矿年龄约为90Ma的夕卡岩型—斑岩型矿床集中分布在措勤—申扎岩浆弧上;在早白垩世班公湖—怒江洋盆闭合后,狮泉河—永珠—纳木错—嘉黎蛇绿混杂带(Slainajap带)上的弧后盆地和弧间盆地演化成了一系列小洋盆,这些小洋盆的演化与中拉萨地块北部成矿年龄约为90Ma的夕卡岩—斑岩型矿床的形成有更直接的关系。今后宜加大在措勤—申扎岩浆弧上寻找成矿年龄约为90Ma的夕卡岩—斑岩型矿床的力度。  相似文献   

20.
钒是工业国家重点关注和争夺的资源,已被部分国家列为关键金属。本文对矿床类型、地质特征、时空分布以及成矿机制等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和分析,以期丰富钒成矿理论研究,为提高钒资源的预测和勘查效率提供支撑,为钒资源储备提供保障。研究发现,钒矿床主要分为岩浆型和沉积型,其中岩浆型钒矿床(主要指钒钛磁铁矿床)成矿与铁镁质–超铁镁质岩及部分斜长岩侵位密切相关,成矿年龄与成岩年龄一致,钒可能来自上地幔并在岩浆演化过程中结晶析出赋存于含钒钛磁铁矿中;沉积型钒矿床多形成于黑色岩系及部分砂岩中,成矿多集中于上寒武世,钒可能来自海水和赋矿围岩,由于氧化还原电位降低,以吸附和类质同象等形式赋存于有机质和硅酸盐矿物中。同时,钒矿床的成因研究存在较多问题,如成矿物质钒的来源、迁移过程、赋存形式及富集条件等。笔者建议在今后研究中通过分析钒化学行为、围岩沉积物理–化学–生物条件及岩浆演化的地质动力背景来解析钒矿床成因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