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8 毫秒
1.
在中国古代地图绘制中,计里画方和山水形象画法是2个显著特色。然而,由于没有数学基础或没有明确的数学基础,使得地图定位精度大大降低,给古地图的处理和地理配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本文将古地图的定位基准现状,分为完全没有地理参考、有部分地理参考和有较精确地理参考进行分析,从资料选取、预处理、辐射校正和图面信息复原角度探讨古地图的修复方法,并以部分近代地图为例进行地图拼接实验。最后,针对不同定位基准类型的古地图,分别采用特征点校正、分块(网格)匹配和相对位置转移等方法,完成古地图与现代地图的地理匹配,研究了计里画方地图与不同地理参考系、投影之间的数理关系。在古地图数字化、编辑、纠正和配准的基础上,尝试研究和建立校正后的古地图和现代地图的数理关系,探究古代舆图坐标基准和坐标体系与现代地图系统的关系,为建立古今坐标体系对照的数理关系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2.
自明代杰出的地图学家罗洪先(1504-1564年)所编制的《广舆图》(1541年)和利玛窦带来西方精确地图测绘技术开始,中国的地图制图技术已经迈入了近代地图学的门槛,因此,明-清-民国是中国近代地图学从雏形走向成熟的完整阶段[1]。随着现代地图的应用与发展广泛、深入,抽象的概括型地图符号及普通的二维平面地图已不能满足读图者的需求,制图者开始探索虚拟现实、三维地图等表达方法,这与中国近代传统制图的写景法有异曲同工之处。所以,对中国近代地图制图技术及表现方法的研究,对于现代地图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阅读大量的中国近代(即明、清、民国时期)的地图资料,查阅前人的研究资料,总结和提炼了中国明、清、民国3个不同时期地图制图的技术,分别阐述了3个时期地图要素、表示方法及其制图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本文探究中国古-近-现代地图的传承和发展脉络,有地图制图技术传承和地图数据资料传承两重含义。中国古代地图学对近代地图学影响最大的是“计里画方”技术、西晋裴秀的“制图六体”理论、唐代贾耽的制图方法和作品、宋代沈括的二十四位向和“制图七法”、元代朱思本理论和技术体系及其地图作品5项成果。明代地图制图的传承和发展有3个分支(传承线),即传统疆域和全国地图制图、航海图和海防图、引入西方制图技术后的近代地图萌芽;清代地图学的传承和发展的5个分支(传承线),即皇家主导的全国地图制图、民间自发的全国地图制图、世界地图制图、海洋图制图、工程地图制图;民国时期的地图制图传承和发展的6个分支(传承线),即私营出版社制图、专题地图制图、航海和航道地图制图、工程地图制图、地形图制图、军事地图制图。中国古代和近代地图,对当今的地图学而言,有丰富的史料、文物价值,也有一定的信息承载价值,但在利用上有相当的难度,需要我们深入研究,探讨出适合的地图再利用模式;从地图表现形式来看,现代地图学似乎有“仿古”的趋势,但这是科学发展的一种螺旋式上升,代表了从古代地图到现代地图传承与发展的“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式升华。  相似文献   

4.
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四月六日,清朝开始了大规模实测绘制全国地图.第一次是康熙年间绘制的<皇舆全览图>.该图除新疆哈密以西之外,其余国土全部测绘在图:第二次是乾隆皇帝派中国学者测量康熙年间遗留的天山南北经纬度和地形地物,然后由法国传教士蒋友仁等编绘成<乾隆内府舆图>;第三次是由清政府发起,各省组织技术人员测量绘制,将成图送清中央政府会典馆绘制成<大清会典舆图>.  相似文献   

5.
 清末与民国初期调绘了大范围的、内容较为详尽的1 ∶2.5万至1 ∶20万比例尺地图,是研究20世纪初中国历史的宝贵资料。为高效利用这些地图资源,评估地图精度提供了基础性的图件。针对民国初期河南陆地测量局调绘的1 ∶10万河南省地图,应用ArcGIS软件将民国地图与当代地图作对比,对其精度进行了系统分析和初步解释。分析表明:①全省范围内地图精度分布不均匀,经线方向平均向西偏移6.28'、纬线方向平均向南移2.23',标准差分别为3.76和2.51。②纬线方向绝对精度和相对精度总体上高于经线方向;同时,误差分布呈现空间自相关特征,经向误差Moran's I指数为0.85(Z=57),纬向指数为0.69(Z=46)。③平原地区地图相对精度高于山区。④地图误差分布呈现三种模式:位置偏移较小,偏移较大但偏移向量保持一致,以及偏移较大且方向不一致。民国地图误差与《清史稿》记载的经纬度误差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由此提出的一个初步推论:民国地图调查作业中采用了晚清时期的经纬度成果。但有些地区利用了较新的成果,也有部分地区参照或转绘了质量较差的旧地图。本研究为民国初期河南省地图的进一步利用提供了依据,也对同期地图的利用具有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网络空间测绘已经成为各领域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其核心任务是探明网络空间组成要素,分析网络空间现象规律,绘制网络空间结构。网络空间测绘的研究存在概念术语多样、研究框架不统一,要素及规律的认识不清晰,网络空间地图表达方法不规范、缺乏统一标准等问题。在系统梳理各领域对网络空间测绘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各领域对网络空间内涵的共性认识;从网络空间的空间特性、地理特性和人文特性出发,剖析了从测绘地理学角度研究利用网络空间的特点和优势;提出了网络空间测绘的研究框架,重点描述了网络空间“测”与“绘”的核心内容和关键技术,并阐述了其与实景三维、数字孪生及元宇宙之间的关系;将网络空间“测量”分为狭义的和广义的网络空间测量,指出其缺少从整体角度对网络空间特征测量和缺乏针对人在网络空间活动现象和规律的测量研究;从网络空间认知需求出发,提出了网络空间地图概念模型和分类;从网络空间坐标系、“地理-网络”关联映射、网络空间地图表达方法等方面重点描述了网络空间地图制图的关键技术,系统分析了网络空间地图表示方法及其适用性;最后,对网络空间顶层概念、网络空间建模方法、网络空间地图理论与方法以及网络空间地图应用场景设计等...  相似文献   

7.
中国古代继宋朝科学发明进入集中期之后,元代与明代在地图制图学上跃上了一个新的高峰。元代和明代是中国历史上统一时间较长的封建王朝,从这个时期起,不同民族在统一政权所辖之下,相互学习,互相促进,朱思本创立了承先启后的地图系统"三大支柱",其绘制的《舆地图》,影响了明代以至后来地图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8.
山东的地图绘制有着悠久的历史,它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和国家科技的进步而发展。从莒县出土的新石器时期陶片上可以看到,先人已用图像表示地理景观。现嘉祥县武梁祠中保存完好的东汉时期画像石上伏羲与女娲执规、矩的图像,是中国逾千年不朽的石刻艺术魂宝,表现出了劳动人民对人类始祖执测量工具开天辟地、定天下方圆的崇敬之情。  相似文献   

9.
从陶片到青铜,再到帛与缣,以至纸、木材、青石板等,地图制作材料即质基,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学进步而不断更替或取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杰出代表——发明者和能工巧匠,为了寻求良好的地图质基,进行了长期的探索,到了宋代已经发明了丰富多彩的记录地图内容的质基,特别是在这个时期出现了印刷纸基地图,使地图的批量生产与广泛传播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0.
宋代出现火药、指南针、活字印刷三大发明,理论科学别开生面,中国自然科学史把宋代称之为自然科学发展的黄金时代。宋代的地图学与其它自然科学一样,也是一个突飞猛进的发展时宋代的期。其特点是图记、图志的格式逐渐向纯文字记叙的"方志"发展;全国一统地图版本繁多;保留至今的石刻地图工艺精湛;重视边防地图制作;木质地形模型图出现。中国古代著名科学家沈括不仅著有被后人称诵的《梦溪笔谈》,在地图绘制上也有创新,其绘制的《守令图》不仅吸取了裴秀的制图六体理论,在制图理论和方法上又有创新。  相似文献   

11.
在运河"申遗"工作的推动下,以京杭运河为代表的大量古代水利工程相继成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水利、文物等部门相继开展了古代水利工程保护与管理规划的编制工作。由于古代水利工程保护的特殊性,在保护规划图编绘的过程中发现已有的规划图编绘技术标准不能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突出地表现在现有规划要素图例不能完整地表达保护规划内容。本文根据古代水利工程保护特殊要求,结合当前已有的规划图编绘技术标准和成果,提出了京杭运河保护与管理规划图图例系统和具体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2.
In China, most directions of river flowing are from west to east. During historic period, since the water traffic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t was very important to form a cross-horizontal net of water carriage route. Canals should be dug so as to make up the lack of north-south river. There was a far long history in Chinese canal de- velopment. From local north-south canal cutting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Warring States Period (770 B.C.- 222 B.C.), to primaryformation ofthe na…  相似文献   

13.
绘画是妈祖文化载体中常见的一种美术形式。以搜集的元明时代水陆画中的海神天妃像3幅、安济夫人像1幅以及明代《天妃圣母碧霞元君像》1幅,4种明刻古籍天妃版画插图为例,重点考述这些画像的来历、类别、意义和特色,认为海神天妃"圣母"之称元代已有,天妃画像元明时代屡有新作,并非中断至清代乾隆朝才出现。  相似文献   

14.
中国近代(明、清和民国时期)是中国地图编制史上比较有代表性的时期,反映了中国封建社会制图学后期向现代地图学转变的过程。中国近代省区地图具有其他类型地图所不具有的编制特色。本研究通过收集中国近代省区地图资料,从单幅地图、地图集、百科全书并存的出版形式和按行政单位分级分幅的图集编排系统2方面,分析了中国近代省区地图科学内容的编排体系特色;并分别探讨了单幅省区地图、百科全书收录的省区地图和地图集的设计和变化,以总结中国近代省区地图的制图特色,为现今地图制图学提供参考。中国近代省区地图具有较高的地学价值,通过研究中国近代省区地图,可印证省级行政区划单元的地理独特性,揭示省级行政区划单元的内部格局,有利于加强省和区域的管理。  相似文献   

15.
中国古代风景名胜地图艺术性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代风景名胜地图脱胎于中国山水画,因此与中国山水画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同时,由于受时代条件的限制,古人更多将关注点放在地图的艺术特征层面上。古代风景名胜地图是中国特有艺术与文化的产物,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书法、绘画等多种艺术于一身,具有重要的文化与艺术价值,值得探寻与传承。本文从地图学的符号设计、制图综合、比例尺、方位与色彩、注记与文字、传统思想等多种角度对中国古代风景名胜地图的艺术特征进行了探讨,并以图的形式对相应特征作了阐述。这些艺术特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与结晶,有博大精深的思想内涵,尤其是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从根源上无形有形地影响古代风景名胜地图的艺术性的发展。古代风景名胜地图的艺术性能为当代以二维居多、艺术性严重不足的现代地图发展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并且对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今天,具有重要的文化战略意义与传承价值。  相似文献   

16.
16世纪末,西方制图技术传入中国,相对独立发展的中国传统地图学,开始受到西方的影响。直到民国的3个多世纪内,西方包含经纬度控制和投影变换等的精确制图技术,在每个阶段传入和传播的过程中,对中国传统地图学的发展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本文以明末、清初、清末至民国时期作为研究的主要时段,着重分析了每个时期西方制图技术的传入背景、受其影响产生的地图作品,对中国传统地图学的影响,并梳理中国传统地图学在西方制图技术的影响下,由独立发展到对西方制图技术的抵触和借鉴直至吸收,到完成中国地图学由传统旧法向现代新法的转变,构建起符合中国社会发展需求的近代制图理论的过程,以期能对现代的地图制图产生相应的启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