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55 毫秒
1.
张宣高变质花岗岩-绿岩带内早期花岗质侵入体是以英云间长岩和花岗间长岩为主体的TTG岩系,经历了麻粒岩相高级变质作用的改造,已变质成以含紫苏辉石为特征的片麻岩类岩石。麻粒岩相峰期变质作用的时代为2390±19Ma。紫苏花岗岩属典型岩浆成因侵入岩,其侵位成岩时代为2390±24Ma,是区域麻粒岩相峰期变质作用期间长英质熔浆直接结晶的产物。钾质花岗岩类具多种不同的岩石类型,为一系列小规模的富钾质花岗岩侵入体,是与紫苏花岗岩同一构造岩浆活动事件的产物。麻粒岩相峰期变质作用、岩浆活动时代的一致性,表明了本区太古宙末-古元古代早期,由于大规模构造运动,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由峰期变质条件向相对低温低压条件演化、花岗岩-绿岩带基底岩石由地壳深部向地壳浅部抬升、并同时伴随紫苏花岗岩及钾质花岗岩等大规模岩浆侵入活动的区域地壳演化规律。  相似文献   

2.
紫苏花岗质岩石可以说是地球历史中的最古老花岗岩建造,其产出方式与形成顺序有很大的变化。然而,无论产生早前寒武纪地质构造的深成体制如何,它们都表现出规律的演化趋势:每一特定的深成旋回都具有其特定的紫苏花岗岩套。活动带的早期阶段为混合岩化前(Ⅰ)实为火成成因的钠质紫苏花岗岩。它们表现为席状、岩鞍状及岩盖状侵入体,与围岩呈整合状。紫苏花岗岩-混合岩(Ⅱ)源自具各种成分的岩石,形成于伴有强烈褶皱作用的区域麻粒岩混合岩化作用。它们表现出区域性分布、具各种形态、多成因,成分及矿物组成变化。出现最多的是混合岩后的原地紫苏花岗岩(Ⅲ),由麻粒岩相条件下区域超变质作用期间各种岩石的花岗岩化作用形成。紫苏花岗质岩石构成不则形态的地块(可达数百平方公里)、具特殊形态的区域及宽度  相似文献   

3.
辽东清原地区太古代岩石Rb—Sr年代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清原地区太古界岩石和矿物的Rb-Sr研究给出五个等时线年龄:2924±325Ma(城子疃组麻粒岩),2625±376Ma(通什村组麻粒相岩石),2359±81Ma(线金厂紫苏花岗岩),2366±48Ma(斗虎屯附近混合岩中的包体角闪岩),1639±49Ma(城子疃组麻粒岩的分离矿物)。根据等时线和模式年龄推断:城子疃组和通什村组的火成原岩年龄分别为2900—2800Ma和2600Ma;紫苏花岗岩侵位和麻粒岩相变质作用几乎同时发生于2600Ma前;2360Ma前发生广泛的混合岩化;1640Ma前有后期变质作用叠加。  相似文献   

4.
麻山杂岩的两种变质作用及其与花岗岩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黑龙江佳木斯地块麻山杂岩中识别出麻山杂岩中具有两种类型的变质作用:早期局部的麻粒岩相变质作用(M1)和伴随的无水深熔作用(>530Ma),即狭义的麻山群高级变质作用,变质岩多以残留块体形式散布于后期混合岩或花岗岩之中;麻粒岩相变质之后由于广泛的岩浆活动,造成了强烈的混合岩化作用(500Ma)和相应大范围的晚期角闪岩相变质作用(M2)。角闪岩相和麻粒岩相变质并非带状递进变化,而是在时空上均有差异的两种变质作用。混合岩化过程中的富水流体对早期"干"岩石进行了明显的退变质改造,从而造成高级变质岩变质结构的复杂性。此外,含水花岗岩的侵位对先期麻粒岩相变质成因锆石同位素体系有重置作用,使得早期的变质年龄难以测定。麻山杂岩的变质-花岗岩关系与东南极普里兹带有类似之处,在变形-变质之后迅速发生了构造体系的转换,出现了新的岩浆活动,只是花岗岩发育强度有所不同,反映了两地构造演化细节上的差异。西伯利亚古陆南缘及中亚造山带内部的一些微陆块发生了与冈瓦纳陆块内泛非事件类似的构造-热-岩浆事件,因此,中亚造山带内部的佳木斯地块及其他类似的微陆块与冈瓦纳古陆边缘活动带具有相似的构造性质。  相似文献   

5.
山东沂水紫苏花岗岩特征-形成时代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苏尚国   《地球科学》1999,24(1):57-62
通过对山东沂水地区紫苏花岗岩野外地质特征、岩相学及地球化学特征等的研究,认为山东沂水地区紫苏花岗岩为变质表壳岩经深熔作用形成.其主要证据为:(1)紫苏花岗岩与变质表壳岩在空间上密切伴生,二者多为渐变过渡接触关系,且他们的片麻理协调一致;(2)在变质表壳岩中发育大量长英质或花岗质脉体,这些脉体的矿物成分、地球化学特征与紫苏花岗岩一致;(3)紫苏花岗岩与变质表壳岩具有相似的稀土配分型式;(4)紫苏花岗岩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及生热元素,其原岩应为经历了深变质作用的岩石;(5)紫苏花岗岩中锆石多为圆粒状和椭球状,并发育磨蚀坑,说明其原岩主要为变沉积岩;(6)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时间与紫苏花岗岩形成时间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沂水地区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演化及大地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苏尚国  顾德林 《岩石学报》1997,13(3):331-345
山东沂水麻粒岩相岩石出露于断裂带中,它是断裂带中最古老的岩石。主要岩石类型有孔兹岩(石榴石-石英-条纹长石-夕线石片麻岩)、紫苏辉石麻粒岩(紫苏辉石-斜长石-厂长央片麻岩)以及紫苏花岗岩等。根据矿物共生组合、变质反应,温压条件得出本区麻粒岩相岩石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变质作用,前阶段为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温度条件为T=575℃ ̄600℃,P=0.59GPa;峰期他阶段经历了五个阶段的变质作用,峰前阶段为角  相似文献   

7.
冀东太古宙克拉通线性岩浆-构造混杂岩区内分布有一种具英云闪长岩-花岗闪长岩成分的角闪斜长片麻岩,空间上与紫苏花岗闪长岩密切伴生。角闪斜长片麻岩是紫苏花岗闪长岩受构造变形影响,沿一组共轭构造(N45°E,E15°S)发生退化变质的产物。退变质作用在有水参与的等化学体系内完成,并受最强期变形事件控制。  相似文献   

8.
鱼洞子绿岩为笔者在西秦岭南缘地区首次发现的最老含金矿源层。通过阁老岭—鱼洞子地块的详细研究认为,其岩石组合由上壳岩系列的绿岩和花岗片麻岩系列组成。在绿岩建造下部的碎裂混合岩化斜长角闪岩中选获锆石,测得U-Pb年龄为2657±9Ma,因此确定其时代为晚太古代。绿岩建造是本区最主要的含金矿源层。金矿化与构造演化关系密切,大致分为3个阶段:(1)绿岩建造形成阶段。绿岩建造下部的基性火山岩及上部的磁铁石英等主要的金源岩形成。(2)低角闪岩相变质、深部熔融及花岗岩化阶段。伴随低角闪岩相变质及花岗岩化作用,使绿岩建造的金活化并向花岗岩化带的边部及顶部迁移、聚集。(3)褶皱造山和钾长花岗岩形成阶段。主要表现在区内韧性剪切和大型褶皱作用,并伴随有区域绿片岩相的退化变质作用,是本区重要的金的成矿期。此阶段并伴有角闪岩脉侵入,其全岩K-Ar释稀法年龄为2038±30Ma,标志地体克拉通化最终完成。  相似文献   

9.
本区含有层状、似层状以及透镜状条带状磁铁石英岩的变质岩系,均遭受到相当于麻粒岩相的变质作用。混合岩化作用普遍,表现了以重熔作用为主,伴随有交代作用,但混合岩化的程度并不很高,只在局部地段出现了紫苏花岗岩。这对我们恢复原岩工作提供了可能性。 在恢复原岩工作中,方法较多。但利用残留组构来恢复原岩,研究铁矿形成条件,较之其他方法(如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等)更直观有效。因此本文着重讨论深变质岩石的残留组构问题,有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  相似文献   

10.
矿区含矿石英岩段底部广泛遭受混合岩化作用,铀矿床赋存于含炭质黄铁矿石英岩及白色混合岩中,具有沉积变质型和岩浆热液型的某些特点属多阶段复成因层控矿床。本文着重讨论白色混合岩的产生过程及其与铀矿化的关系。一、矿区混合岩概况区内分布红色混合花岗岩和白色混合岩。根据岩石绝对年令测定,前者1819百万年,后者1866百万年。红色混合花岗岩分布在矿区最北部,岩性均一,中粗粒花岗变晶结构,岩石中以钾长石  相似文献   

11.
麻山杂岩的变质-混合岩化作用和花岗质岩浆活动   总被引:7,自引:3,他引:4  
在黑龙江佳木斯地块麻山杂岩中可分别有高级和中级变质作用部分,两处均可见混合岩化作用。通过混合岩浅色脉体或花岗质脉体中的长石自形晶、斜长石周围的钠长石净边、黑云母向角闪石的转化等现象表明混合岩化作用主要表现为深部岩浆的注入,而不仅是高级变质之后的近原地深熔作用所致,高级变质与相关的深熔作用所致混合岩化在区域上的分布是有限的,集中于西麻山的高级区;而注入式混合岩化是普遍的,其产出可遍布所有麻山杂岩的出露区,在麻粒岩相和角闪岩相部位均可出现。早期麻粒岩相变质与后期混合岩化作用应是相互独立的构造或热事件;注入式混合岩化引起了中级变质作用和高级区的退变质作用,注入混合岩化作用的时代约为500Ma;中级变质作用是注入混合岩化的结果,而不是混合岩化的原因。与注入混合岩相关的花岗岩虽然表现出一些S型花岗岩的特征,但根据矿物组合、地化性质的综合分析,更可能是富钾及钾长石斑晶的钙碱性花岗岩类,属于I型花岗岩,形成于挤压向引张转化的过程中。麻山杂岩的变质与混合岩化特征表明,以西伯利亚古陆为中心的南部边缘发生了与冈瓦纳陆块内泛非事件类似的构造活动,只不过这里的规模略小,在变质之后迅速发生了构造体系的转换,而形成大量花岗质岩浆活动。  相似文献   

12.
杨月生  杜晋锋 《山西地质》2011,(3):14-16,32
通过对1:25万临汾市幅区调混合岩与混合岩化作用的研究,认为区内混合岩化主要发育于不同构造阶段形成的片麻岩中。具代表性的岩石,按构造形态分类有:条痕—条带状混合岩化变质岩,囊团—脉状混合岩化变质岩,眼球状混合岩化变质岩;按混合岩化程度差别分类有:混合岩化变质岩,混合岩;按混合岩化的成因分类有:注入混合岩,变质交代混合岩,变质分异混合岩,深熔混合岩。  相似文献   

13.
琼中高级变质杂岩中单颗粒锆石Pb-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琼中地区存在由片麻岩、混合岩、麻粒岩和紫苏花岗岩组成的高级变质杂岩。对其中片麻岩和麻粒岩开展了单颗粒锆石Pb-Pb年代学研究,分别获得1483±13Ma和499±24Ma的年龄数据。结合现有地质资料, 认为琼中地区先后经历了新太古代表壳岩系形成、中元古代变质—岩浆再造和加里期构造热事件改造等3个主要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4.
本区经历四期变质作用,太古宙上壳岩系麻粒岩相变质、晚太古宙英云闪长岩高角闪岩相变质、早元古宙紫苏花岗岩类低角闪岩相变质和元古宙绿片岩相变质。麻粒岩相变质期可分三个阶段,早期角闪岩相、峰期麻粒岩相和晚期角闪岩相,其P-T-t轨迹为逆时针,与IBC型轨迹相似。导致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热源为英云闪长质岩浆的垫托作用,形成于岛弧或活动大陆边缘。区内广泛发育的钾长花岗岩与晚太古宙高角闪岩相变质作用晚期的深熔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混合岩的基本特征及其在岩理学上的存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P-T图解说明岩石从低温到高温必经的4个阶段:未变质的岩石→变质岩(狭义)→重熔型混合岩→岩浆岩,从而指出重熔型混合岩化作用阶段是不可逾越的。从图2中的N线→Cr域→C″(或C′)线的高温一侧,岩石从脱水反应→去硅脱碱作用→全部重熔,岩汁和交代型混合岩化作用必将产生。  相似文献   

16.
冀东地区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陈曼云  李树勋 《岩石学报》1996,12(2):343-358
据冀东迁安-遵化一带麻粒岩相区的变质岩石、变质矿物及其组构特征、变质作用的温度、压力条件,结合同位素年代学资料,以及岩浆作用、构造变形作用和变质作用之间的关系,可将本区太古代变质作用划分为两期。太古代第一期变质作用只限于表壳岩包体岩石中,变质级为高角闪岩相和辉石麻粒岩相,第二期变质作用发生在晚太古代,早期变质阶段是在紫苏花岗岩侵位以后发生的辉石麻粒岩相变质作用,晚期变质阶段发生在稍后侵位的基性侵入岩体、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等深成侵入体中,变质级达角闪麻粒岩相。早元古代第一期角闪石榴二辉麻粒岩型岩脉,遭受了辉石麻粒相变质作用,第二期角闪石榴斜长辉石岩型岩脉经历了角闪麻粒岩相变质作用。这些变质作用在早期岩石中都有不同程度的叠加。麻粒岩相变质作用的温度在700℃~920℃,压力在0.88~1.14GPa。变质作用的PTt演化呈现了逆时针近等压冷却的轨迹  相似文献   

17.
内蒙古固阳一带广泛出露了一套太古宙乌拉山 (岩 )群的高角闪岩相—麻粒岩相的岩石。通过区域地质调查及重点地段的研究 ,确定其在区域变质作用中总体处于高角闪岩相 ,但也存在局部高温高压 (麻粒岩相 )的地段。根据脉体特征及相互关系 ,划分出第一期以富钠 (脉体为英云闪长岩、奥长花岗岩 )为特征和第二期以富钾 (脉体为钾长花岗岩 )为主的两期混合岩化作用。确定第一期为前构造期的混合岩化作用 ,是区域变质作用的延续与发展 ;第二期为同构造期的混合岩化作用 ,随着乌拉山旋回构造运动的加强而加强、构造运动的结束而结束  相似文献   

18.
中部Rajasthan地区的紫苏花岗岩主要呈“补片”状出露于早前寒武纪高级变质地体(一般称为条带状片麻杂岩或BGC)中。条带状片麻杂岩组成了印度次级大陆著名的Aravalli山脉基底的主体部分。以紫苏斜长花岗岩、石英紫苏闪长岩和紫苏闪长岩为代表的紫苏花岗岩类,与本区的科马提岩、变质苏长岩、方辉角闪岩、麻粒岩、花岗变晶岩、高级变质的泥质片岩、不纯石英岩、钙硅酸盐岩、花岗岩和混合岩等深就位岩石密切共生。清楚的侵入关系以反内部含有大量未吸收的变基性岩和片麻岩包体的存在,是紫苏花岗岩类的一个重要特征。紫苏花岗岩类具有坚硬、致密的特点,中粗粒,浅绿色至古铜色。这些特征与世界其它典型地区紫苏花岗岩相似,但本区紫苏花岗岩缺少层状、叶理、条带和与围岩渐变过渡等特征。  相似文献   

19.
太古界迁西群、单塔子群变质火山沉积岩及其中的花岗质岩石是工作区最古老的岩石。花岗质岩石是混合岩化作用和深熔作用的产物。它们构成了一个变质岩—混合岩—花岗岩演化序列。  相似文献   

20.
本文对印度南部麻粒岩地体Namakkal陆块Tammampatti地区方柱石石榴子石钙硅酸盐岩进行了详细的岩石学、锆石U-Pb年代学和变质相平衡模拟研究,以研究其岩石成因和地质意义。岩相学观察识别出两阶段变质矿物组合:第一阶段为石榴子石+方柱石+斜长石+榍石+钛铁矿;第二阶段为石榴子石边部的绿帘石和方柱石边缘的方解石、斜长石和石英冠状体。CL图像分析显示锆石可分为两种,分别为高亮度和低亮度的变质锆石。LA-ICP-MS锆石U-Pb定年得到高亮度变质锆石~(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为2562±17Ma,而低亮度变质锆石的~(207)Pb/~(206)Pb加权平均年龄稍年轻,为2495±15Ma。基于相平衡模拟计算了2个样品18ID-24和18ID-25的P-T视剖面图,确定它们峰期变质PT条件分别为4.3~7.1kbar、800~960℃和4.0~7.8kbar、750~854℃。高亮度变质锆石年龄2562±17Ma与Namakkal陆块紫苏花岗岩的原岩结晶年龄相当,其代表了紫苏花岗岩的原岩侵入导致的接触交代变质作用形成方柱石石榴子石钙硅酸盐岩的时代;低亮度变质锆石年龄2495±15Ma与该地区大约2530~2440Ma的高温-超高温变质作用时代相吻合,因此认为其代表区域性变质作用叠加的时代。根据全岩成分以及矿物组合,我们推测该岩石为中酸性岩浆岩(紫苏花岗岩原岩)与碳酸盐岩发生交代变质作用的产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