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砬子山岩体出露于华北地台抚顺—清原古隆起带与吉黑地槽的相接部位。砬子山岩体是由石英闪长岩、似斑状石英二长岩、二长花岗岩和碱长花岗岩构成的杂岩体。4个岩性不同的侵入体构成连续的中-酸性钙碱岩石序列。岩体的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表明4个侵入体是同源岩浆不同演化阶段的产物。岩浆的演化机制为深部岩浆分异作用,岩浆则是来源于下部地壳。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近年来在浙西石耳山花岗岩区引进“花岗岩超单元─单元”理论进行的1:5万区域地质调查工作取得的成果。按同源岩浆演化序列的观点,通过野外工作和室内研究,解体了晋宁期石耳山复式花岗岩体。对划分出的30个侵入体,归并建立了四个单元,并进一步建立了石耳山超单元。通过对石耳山超单元花岗岩的岩石矿物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等地质特征的分析研究,初步总结其演化特征,并同时探讨其成因类型,指出石耳山超单元花岗岩相当于S型花岗岩,应属上地壳硅铝层重熔岩浆的产物。  相似文献   

3.
青岛崂山花岗岩具有成分和结构演化的特点。本文依据同源岩浆演化理论,应用岩石谱系单位划分方法,将组成该复式岩基的36个侵入体划分为10个单元,分别归并为浮山、石门山和崂项三个超单元,同属崂山超单元组合。通过对其地质学、岩石学、岩石化学、地球化学及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等特征的研究,认为它们具有相同的起源,是在同一构造事件影响下,下地壳变质火成岩有间断地发生了三次熔融事件的产物。早期为I型花岗岩,晚期演化为A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4.
本文以同源岩浆演化理论为指导思想,对组成商城岩体的楼坊湾、石鼓洼、肆顾墩三个单元,从其地质特征、岩石结构、构造、矿物成分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的演化规律,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认为其是由同一构造-热事件所产生的同源岩浆,经过三次涌动上侵所形成的复杂深成岩体。并且在岩石成因类型上为具有I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的S型花岗岩。  相似文献   

5.
在15万区域地质调查基础上,利用花岗岩等级体制填图方法对天湖花岗岩体进行解体,建立了三个填图单元,归并为一个超单元。对各单元岩石类型、矿物成分、组构及野外接触关系进行了论述。通过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资料论证,该岩体是同一次岩浆熔融事件过程中曾经发生过三次岩浆侵入活动而形成的环状深成岩体。  相似文献   

6.
根据花岗岩单元&超单元新理论将苗儿山岩体划分为13个单元,归并为两个超单元、两个独立单元.不同单元、超单元的地质特征揭示了不同构造期古老岩石重熔的岩浆,沿北东向基底断裂上侵在隆起核部冷凝成岩的演化规律.雪峰期形成猫儿界单元浅成相裂隙喷溢型火山岩;加里东期以NE向基底断裂的中心式扩展定位形成中深成相黄金超单元主体,自中心往外,岩体由新至老分布;印支&燕山期延续了加里东期岩浆活动特征;因环状裂隙影响,印支期光旺岭单元各侵入体总体呈NE向展布,且以加里东期岩浆侵位中心呈半环状排列;燕山期八角亭超单元3个NE向带,是岩浆呈岩墙式扩张定位的具体表现.  相似文献   

7.
本文介绍了花岗岩区单元超单元填图的理论基础和一些术语概念,以及具体的填图方法。其理论基础有三点:(1)侵入体大小是有限的;(2)过去所谓的岩体相带,往往是岩浆多次脉动,(或涌动)形成的侵入体。所谓的岩体往往是复式岩体;(3)不同或同一个复式岩体内部各侵入体中,总是可以归为少数几类,各类侵入体有一定的相似性,可把它们归并成不同等级的填图单位。 花岗岩区单元超单元填图方法:(1)解体复式岩体,划分出侵入体;(2)追索和确定侵入体之间的接触关系;(3)归并单元;(4)归并超单元;(5)归并岩群;(6)确定岩群中各超单元形成顺序,超单元中各单元形成顺序。  相似文献   

8.
依据同源岩浆演化理论和花岗岩类岩石等级体制的划分,将青海省侵入岩划分为13个构造岩石区;划分了108个超单位、117个(命名)单元(含7个独立单元)、255个岩性单元及数十个类型的年代加岩性侵入体。全省侵入岩成因初步分为幔源型、壳幔混合型、壳源深部型、壳源浅部型和浅壳源型;其分别形成于裂谷、深部裂冲、板块俯冲、板内挤压、板块碰撞及造山期后抬升环境。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广西目前在花岗岩类研究中有关成因类型和填图单元划分方面存在一些问题进行探讨。在成因类型划分中,过去不同学者对同一花岗岩体研究,往往得出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一曰“S”型花岗岩;二曰“Ⅰ”型花岗岩。谁是谁非,原因何在?笔者认为,在采用查佩尔(B·W·Chappell)、怀特(A·J·R·White)等成因分类的观点和论据时,应重视同源岩体群体的综合性特征分析对比,并列述了几个常见易犯的问题,在引进超单元填图问题时,评述了科宾(E·J·Cobbing)、贝特曼(P·C·Bateman)等人提出的填图单元划分方案和原则,以及诸如“侵入体”、“单元(Unite)”、“超单元(Super—unite)”、“岩基(Batho-lith)”与“岩簇(Lithodemes)”、“岩套”等名词的原来含义及概念:探讨了单元与岩簇、超单元与岩套的区别,岩基、岩基段(Segments)与岩带、岩群的对应关系,超单元同源岩浆序列与岩带、岩群同源演化关系之间的区别;并以玉林石南地区填图中有关填图单元划分为例,认为在这样复杂的岩浆活动区,应以侵入体为基本单位,纵向组成单元、超单元,横向组合为岩带、岩群,五级划分才能满足填图的需要。此外,还论述了同源群体划分方法及锆石在划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钢屯超单元花岗岩是一种壳幔混源的同源岩浆在单向性和序列性演化的基础上形成的。在空间上岩体呈北东向带状分布,时间上表现为一个完整的成岩系列;岩浆分异演化则呈酸度、碱度增强的趋势,这种完整的成岩系列及酸碱增高的趋势与钢屯超单元成矿相关联,并且形成了钢屯超单元一个完整的成矿系列:Fe,Pb,Zn-Fe,Pb,Zn,Mn,Cu-Mo,Cu,Pb,Zn成矿系列。  相似文献   

11.
“七五”以来,鲁西地区开展的1∶5万和1∶20万区调工作,对中生代侵入岩的研究逐步深入,建立了济南、铜石、埠村、沂南等超单元。本文对重新厘定的沂南超单元的基本特征及所属单元典型侵入体(命名地点)的特征作了初步介绍,并对这套中基性杂岩体的形成时代、就位机制、岩浆演化及与铜、铁、金矿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2.
八家子矿区岩石及矿石的稀土元素特征表明,圣宗庙岩体、八家子岩体为同源岩浆侵入体,草沟英交流纹斑岩与上述两岩体在物质来源上具有相关性;炉沟、瓦房沟、碱厂及宽帮岩体亦来自同一岩浆系统。成矿作用主要与炉沟及瓦房沟岩体有关,但成矿物质除岩浆源外,还部分地来源于混合花岗岩及地层。  相似文献   

13.
内蒙古阿拉善左旗呼鲁斯太地区出露的太古代贺兰山群变质岩中分布有大量早元古代花岗岩.过去将这些花岗岩一直认为是混合花岗岩,笔者通过1:5万区调研究认为这些花岗岩属于岩浆成因,并按花岗岩类岩石谱系单位划分方案建立7个单元,将其中5个单元并为两个超单元。本文通过岩体地质、岩石学、矿物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论述了花岗岩的成因,并进一步探讨了花岗岩的成因类型、岩浆起源和源岩物质成分等问题。  相似文献   

14.
广西海洋山花岗岩基侵位于海洋山复式背斜核部, 形成于晚志留世。岩基划分为4 个单元, 归并为1个超单元, 建立了海洋山花岗岩岩石谱系单位。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及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海洋山超单元各单元为壳源重熔型花岗岩浆不断分异演化的产物。花岗岩基为一大型复式含矿岩体, 与W、Sn、Sb、Pb、Zn 等矿化有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分布于济南东部六山圈—大有一带的侵入岩,为燕山早期同一岩浆热事件多次侵入形成的杂岩体,依其形成顺序可划分为山张庄、西杜、大有、赵家鹊山四个单元,归并为埠村超单元。该超单元的形成与幔源基性岩浆上侵及同源岩浆分异产生的中偏基性—中性岩浆多次侵入有关,属热气球式膨胀与火山口塌陷复合就位机制。  相似文献   

16.
建平八家子超单元花岗岩同位素年龄274.8~260Ma(U/Ph,K/Ar),属早二叠世.根据同源岩浆演化理论可划分为4个单元,即杨树岭单元、紫杖子单元、套卜河洛单元和太平庄单元,主要岩石为中细粒—巨粒似斑状二长花岗岩.由于侵位过程中的同构造变形作用,局部形成糜棱岩化花岗岩和片麻状花岗岩.岩浆侵位为膨胀底劈上侵.  相似文献   

17.
铜石杂岩体是燕山早期侵入的中偏碱性浅成—超浅成杂岩,主要由闪长对岩、正长斑岩及隐爆角砾岩所组成。岩浆活动具由中性向中偏碱性演化的趋势。岩相学及岩石化学研究表明,岩浆演化机制是矿物分离结晶作用。该杂岩体中的正长斑岩类岩石可能是金的矿源。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刁泉铜银矿岩浆岩体在成矿中的作用,从刁泉和小彦—枪头岭岩体的岩石类型、岩石化学特征的演化、稀土元素特征等几方面,阐述了这两个主要岩体的地质特征;并通过野外观察岩体的穿插关系,得出本区岩浆岩侵入具有多期性,岩浆的多期侵入及岩浆期后热液长期活动,是本区多金属成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清河镇超单元花岗岩,位于华北地台与吉黑地槽拼接带内,同位素年龄值274±4Ma(单颗粒锆石Pb—Pb法),层于早二叠世。据同源岩浆演化理论,按照岩石谱系单位划分原则,将其划分为阎家堡子单元、籍家街单元、杨木林子单元和吴家沟4个单元。主要岩石类型为二长花岗岩,成因类型为S型花岗岩类,由于侵位过程中的同构造变形作用,局部形成糜棱岩化花岗岩和片麻状花岗岩,岩浆侵位为膨胀底劈—顶蚀脉动上侵。  相似文献   

20.
北秦岭造山带狮子坪地区出露部分海西期花岗深成岩体。通过1:5万狮子坪幅区调,将其划分为两个单元归并为一个超单元。本文从岩体地质、岩石学、岩石化学和地球化学等方面对其成因类型和构造环境进行研究,并对岩体变形组构进行分析,探讨岩体的就位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