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根据怀化市2000-2005年的统计年鉴数据,基于SPSS软件平台,分析了近10年来怀化市耕地面积的总体变化趋势。利用相关分析与主成分方法分析了驱动因子,结果表明,近10年来,随着怀化市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耕地的数量总体呈下降趋势,其中人口增长和社会经济发展是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2.
长株潭地区耕地压力的时空变化及驱动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胜峰  张合平 《中国岩溶》2015,34(3):274-280
利用1997-2010年长株潭地区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运用耕地压力指数模型和主成分分析法分析了长株潭地区耕地压力的时空分布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长株潭地区耕地总量总体呈阶梯减少趋势;(2)整体看,长株潭地区耕地压力指数小于1,耕地压力不明显,但耕地压力指数呈上升-下降-上升走势,耕地压力呈上升势头。(3)具体看,长株潭地区耕地压力: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并且县域空间差异明显,尤其是城区耕地压力指数远大于1,表明城区耕地压力非常大,其他县市压力相对较小。(4)人口快速增长、经济跨越式快速发展、农业机械化普及与农业投入的增加等4个方面是长株潭地区耕地压力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研究成果有利于提高人们对长株潭地区的耕地保护意识,为促进区域土地合理利用规划,实现两型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根据50余年的序列统计资料,对山东省耕地数量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1949--2005年间山东省耕地总量大致经历了增长、波动、递减3个阶段,人均耕地基本上呈逐年递减趋势,鲁中和山东半岛地区比鲁西地区变化明显。通过主成分分析方法,揭示出经济发展、人口增长和农业科技进步是影响山东省耕地数量变化的3大因素,并提出了合理保护耕地的对策。  相似文献   

4.
杨绮丽  何政伟 《冰川冻土》2016,38(2):558-566
将2000、2005、2010和2013年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与GIS技术结合,获取了甘肃省敦煌市近年来土地利用类型动态变化特征,并结合该地区的2000年以来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的资料,分析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在2000-2013年期间,敦煌市城市化发展迅速,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面积明显增加,2000-2013年的14建分别增长了10.0%、42.2%和2.5%;草地和未利用土地面积呈减少趋势,分别减少了2.1%和0.1%;林地、沙地变化程度较小. 7种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相互转换,主要的转移方向为草地、未利用土地向耕地转移,未利用土地向建设用地和水域转变.对影响土地利用变化的而主要驱动因素进行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等人类活动为主要的影响因素,自然因素为辅.  相似文献   

5.
研究大型矿业基地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过程可间接评估矿产开发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采用2005年、2010年和2015年3期SPOT-5和GF-2卫星影像数据,通过人工目视解译与计算机自动提取相结合的手段,提取宁东煤炭基地土地利用信息,并收集2000年土地利用遥感解译信息,构建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动态度等,定量研究宁东煤炭开发引起的土地利用变化,结合经济社会发展指标,构建驱动土地利用变化的定量评价体系,分析了宁东煤炭基地土地利用格局变化的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0—2015年宁东煤炭基地一直处于土地持续开发利用阶段,主要表现为草地、林地及耕地向工矿用地为主的建设用地转变,但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的增幅有所下降,表明基地建设逐渐进入稳定期,土地利用压力趋于下降;主成分分析表明,人类活动驱动着宁东土地利用格局的变化,主要有封山禁牧政策、产业化和规模化、人口增长、城镇化等因素。该研究结果可为宁东煤炭基地未来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应用RS、GIS以及GPS集成技术,以黔中喀斯特地区的猫跳河流域为对象,研究了这一地区从1973—2002年间土地利用/覆被的变化过程,并利用典型相关分析法研究了形成这种变化的驱动因素。研究表明,从1973—1990年,猫跳河流域耕地、建设用地、有林地、水域以及裸岩地呈增长趋势,而灌木林和灌草地趋于减少,流域生态环境质量下降。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有林地、灌草地、建设用地、水域持续增加,灌草地总量变化不大,耕地总量和裸岩地减少,流域生态环境质量趋于好转。定量分析表明,1990年以前,驱动建设用地变化的因素是总人口的变化,1990年以后则是农业产值;1990年以前驱动耕地变化的是农业人口的增长,1990年以后则和粮食产量的提高有关。   相似文献   

7.
该文分析了山东省耕地总面积、人均耕地面积变化的历史特征及耕地数量变化的空间差异。在对人口峰值状态下的耕地需求与耕地数量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预测2020年全省耕地资源的安全需求量为735万hm^2。因此必须加强对耕地的保护,并提出了保障粮食安全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地下水》2021,(1)
选取水资源承载力的10个相关指标,根据新疆2002-2016年的相关指标数据,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出影响水资源承载力变化的3个主成分,计算得到2002-2016年新疆水资源承载力的综合得分。结果表明:新疆水资源承载力水平呈上升趋势,水资源承载力因子是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因素、水资源禀赋因子、人口用水水平因子,人口与社会经济发展对水资源承载影响最大,提高各行业用水效率可有效缓解新疆水资源承载力压力。  相似文献   

9.
广东省耕地面积变化的宏观驱动机制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黄宁生 《地球科学》1999,24(4):359-362
主要研究了广东省改革开发近20年来耕地面积的减少过程,讨论了经济、人口等因素对耕地变化的影响机理,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经济增长是影响广东省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宏观驱动因子,耕地快速减少在发生时间上与经济的“过热”增长基本同步;在空间分布上具有半环带状结构的特点,与地区间经济发展速度和水平的差异相一致.(2)改革开放以来,广东省经济的高速增长是以大量的自然资源消耗为代价的(以耕地资源为代表),经济  相似文献   

10.
许昌  岳东杰  董育烦  邓成发 《岩土力学》2011,32(12):3738-3742
主成分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大坝变形监测回归模型因子间的复共线性,然而当提取的主成分信息不充分时,主成分回归用于大坝安全预测可能失效。提出以主成分分析提取的主成分作为半参数回归的参数分量,剩余成分和模型误差作为未知的非参数分量对主成分回归进行补偿,建立一种基于主成分和半参数的大坝变形监测混合回归模型。利用某大坝实测资料进行建模分析,结果表明该混合模型能克服回归因子间的复共线性,避免半参数回归补偿最小二乘估计中法矩阵的病态性,比传统的主成分回归和逐步回归模型具有更好的拟合和预报精度。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耕地资源分布区域差异明显,经济发展水平也存在较大差异,耕地保护要因地制宜,发挥不同地区耕地资源的优势,合理保护耕地资源。该文分析了山东省耕地资源的区域分布差异,明确了分区方法和分区原则,采取聚类分析方法,将山东耕地资源分为5个区域,并提出差异化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2.
和田河流域平原耗水驱动力与适宜绿洲规模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卫红  黎枫  陈忠升  王云  李宝明 《冰川冻土》2011,33(5):1161-1168
基于和田河流域1964—2007年的水文、气象及社会经济资料,分析了和田河流域水资源变化趋势,探讨了流域耗水量变化的驱动因素,并在此基础上运用水量平衡法和水热平衡法估算了流域适宜绿洲规模和适宜耕地面积.结果表明,1964—2007年和田河流域出山口径流呈现增幅为0.495×108m3.(10a)-1增加趋势,流域耗水量...  相似文献   

13.
基于3S技术的甘肃省耕地质量等别监测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米成林  卜春燕  汪延彬 《冰川冻土》2017,39(6):1374-1380
为全面掌握甘肃省耕地质量变化情况及其驱动因素,从宏观层面上建立"省-区-县-渐变类型区-地块"监测体系,以甘肃省标准耕作制度三级区为单位选取监测县,运用"重点分等因素划定"方法划分监测县耕地等别渐变类型分区、确定驱动因素,通过在县域范围内布设监测单元,对监测单元耕地质量渐变的驱动因素进行监测,并对其引起的耕地质量等别渐变做出趋势性评价。最后,以监测县耕地质量变化情况为基础,运用克里金空间插值方法对甘肃省耕地质量进行空间局部估计,对耕地质量变化空间分布进行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相比2015年耕地质量评价成果,全省监测县耕地等别平均提高了0.14等。河西走廊区中部、陇南山区南部等别有较大幅度提高;晋陵丘陵沟谷区、陇东黄土旱塬区东部、甘南高原区中部等别有较大幅度降低;南部地区变化的幅度整体高于北部地区。(2)甘肃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差异较大,且整体偏低;全省耕地类型以旱地为主,耕地灌溉保证率多为一般满足和不满足,但得益于近年来全省修建大型引、供水工程,全省耕地灌溉保证率有了提高;耕地质量分布区域性特征明显。  相似文献   

14.
应用经济学理论与因子分析方法,分析了山东省各地区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状况,根据各地区土地利用特点,提出了提高土地利用经济效益的对策和建议。通过研究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为确定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结构及布局提供基础和依据,从而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5.
该文采取灰色系统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了山东省2001—2008年城市建设用地与固定资产、GDP和城市化率的关联程度,得出城市建设用地与GDP最相关,二者的关联度达到0.92,其次是城市化率,二者的关联度为0.88,在3个指标中,与固定资产投资的关联程度最低,二者的关联度为0.70。说明经济发展是城市建设用地扩张的主要驱动力。  相似文献   

16.
中国建设用地省际分布的统计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建设用地的扩张是中国耕地减少的最重要因素,通过建立建设用地分布的定量关系,揭示建设用地增长的动力学基础。通过居民点和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建设用地总量(前二者之和)的省际分布与人口、人均耕地的省际分布的单因素和双因素统计分析发现:这三者的分布与这两个因素存在很强的二元线性相关;人口分布对居民点和工矿用地总量分布的影响要比对交通用地总量分布的影响大,人均耕地分布对这二者的人均值分布的影响,则恰恰相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