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谢柏华 《气象》1982,8(9):24-24
大家知道,系统性云、指示性云、地方性云和天物象与天气演变密切相关。它们常常能反映未来天气系统的转换、持续和演变并能预示本地未来的天气变化。我们在日常天气预报中,除运用天气图和本站指标模式外,还辅以对三性云和天物象的观测并结合农谚来综合分析,从而提高了预报质量。下面介绍我们近几年来验证农谚以及观测三性云与天气变化关系的一些实例。 1.我地有农谚;“云向北,下不测”。意思是云向北  相似文献   

2.
农谚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的生产斗争和社会实践中用天、物、象预测天气的科学总结。是气象台、站预报工具的补充部分,也是气象哨、组预报天气的基本方法和源泉。我哨在1974年冬建立后,收集整编了《气象农谚三百条》,在贯彻华主席“要努力提高对自然灾害的预报  相似文献   

3.
寒露风是影响我区农业生产的灾害性天气之一,它往往造成晚稻大面积减产。农谚“禾怕寒露风”,便是广大群众多年来对寒露风危及晚稻生长的经验总结。因此做好寒露风的预报是十分重要的。一、思路农谚有“惊蛰不冷,寒露不猛”的说法,其含义是:如果惊蛰节气内冷空气不强,则秋季寒露风也不强,对晚稻影响就不大。大家知道,寒露风实际上是入秋以后第一次最强的冷空气南侵造成长江以南的低温天气。它发生在大气环流由夏末向秋冬转换时期。这时对我国天气有巨大影响的西太平洋付  相似文献   

4.
每年3月中旬到4月上旬,是我区春播大忙时期。但这段时间内往往冷空气活动频繁,出现长时间的阴雨低温,造成倒春寒天气,给早稻播种造成严重影响。近两年来,我们以“社前青蛙叫,早禾播二道”这条农谚为线索,制作春播期有无倒春寒的中期预报,收到较好的效果。 农谚“社前青蛙叫,早禾播二道”在我区流传较广。“社”是指春社,在春分附近,是指3月中旬或以前如果发生青蛙叫,后期将有一段较长时间的阴雨低温天气。春季青蛙叫发生在燥热的夜晚,燥热之  相似文献   

5.
农谚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天气的客观规律。几年来我们对一些农谚进行了验证和使用,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群众中广泛地流传着:“上午阴霜下午开,下午不开有雨来;下午阴霜有雨来。”的说法。这条谚语我们经过验证和长期的使用,认为对做冬、春季节的短期天气预报有一定的使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实践告诉我们:要做好预报,办法只有一个:出门找出路,走出办公室,向群众请教。1961年8月到现在,我们坚持走群众路线,每隔1—2月下乡访问一次,轮流蹲点,建立老农哨,定期联系,遇有重大天气进行紧急会商,并邀请有丰富看天经验的老农开座谈会,对农谚进行逐条过堂,再运用历史资料对农谚进行反复验证。通过几  相似文献   

7.
我地广泛流传着“云交云,天气不看晴”的农谚。所谓。云交云”,就是指几层云的运动方向不一致。我们在访问中了解到,农谚中所说的“云交云”,主要指低云和中云的移动方向不一致,成交错而行。 低云和中云的运动方向不一致,表明低空(一般表示1,500米上空)和中空(一般表示3,000米上空)气流的运动方向不同。而低空和中空气流方向的不同型式,反  相似文献   

8.
《气象科技》1976,(1):12-13
一、预报思路“冬干天气暖,来春必有倒春寒”,这条农谚在贵溪地区流传甚广,其意思是:冬天少雨、高温,预兆早稻播种期间会有较长时间的低温阴雨。不利于早稻育秧,甚至会造成毁种烂秧现象。就韵律概念来说,春、冬还具有120天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9.
王运旭 《气象》1978,4(2):8-8
每年3月25日—4月10日,是我地早稻、棉花的大播期。在这半个月内,遇到连续10天以上的低温阴雨或强寒潮带来的霜雪冻害(统称倒春寒),对春播工作危害很大。多年来,我们对农谚“冬暖春寒”进行验证,并用来预报春播期有无倒春寒天气出现。  相似文献   

10.
呂炯  段化戈  冯秀藻 《气象学报》1959,30(3):277-285
农业气象作为一门科学来讲,在旧中国是毫无基础的。历代的反动政府从来就不会想到要建立为农业生产服务的农业气象科学,因此解放前,无论在气象部门或者在农业部门,都没有人研究农业气象这门科学。但是,我国农业生产有着悠久的历史,几千年来,农民在生产过程中,对于天气和气候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和农事活动的规律方面,都积累了极为丰富的经验。这些经验在当时固然起了指导农业生产的作用,就是在今天,流传在广大农民中的许多农谚和相应的田间管理方法也仍然是很有用的。一些古代书籍如吕氏春  相似文献   

11.
目前已有不少研究成果与实践证明,每出现一次明显的天气过程,不但有相应的环流形势为背景,而且与前期某一段时间的环流特征也有着一定联系。在某一特定的环流形势下,单站要素也必然有一定程度的量级的反应。这种前后关联及对应关系,也许就是我们日常能以农谚为线索,寻找后期某一天气过程出现规律的物理意义。以此为思路,本文以“二丹清明早下种,三月清明莫要慌”的农谚为线索,分析本站历年春播年景与前期环流的关系。并  相似文献   

12.
一、预报思路: 农谚说:“一日大风百日雨”,“春季大风翻、百日下满湾”,“九尽狂风起、一百天下雨”。这些谚语说明天气变化存在着一定的韵律关系,也就是说前期的风和后期的雨存在着一百天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我曾遮避炎阳徘徊空中,也曾晚霞挂天脉脉含情。我曾随风潜入悄降甘霖,也曾带电携雷咆哮奔腾。农谚中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古诗中有:“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我一直是反映过去兆示未来的天气招牌,我一直是画家诗人笔  相似文献   

14.
干支测天法,是流传于民间的几千年来的一种预测天气变化的工具。是广大劳动人民测天经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起始于春秋战国时的道法儒墨四家的百家争鸣时代。广大劳动人民在生产实践中逐步认识到风、雨、雪、霜等天气现象,除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即农谚)表达外,还用朴素的唯物主义思想把世界解释为是由金木水  相似文献   

15.
我曾遮避炎阳徘徊空中,也曾晚霞挂天脉脉含情。我曾随风潜入悄降甘霖,也曾带电携雷咆哮奔腾。农谚中说:“八月十五云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灯”;古诗中有:“天缺西南江面清,纤云不动小滩横”。我一直是反映过去兆示未来的天气招牌,我一直是画家诗人笔  相似文献   

16.
一、思路 要认识长期天气过程,需首先从天气学角度去弄清楚一些长期变化的基本事实及其物理意义。挖掘验证农谚就县站而言,具有广阔天地。如“春风对秋雨”,“大风百日雨”,“春寒夏雨多”,“秋暖春雨少”,  相似文献   

17.
杨德生 《气象》1978,4(1):34-34
我国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与大自然斗争的实践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看天经验,有许多关于长期气候预报方面的农谚,世代相传。如“夏至五月端,麦贵一千天”、“清明对立夏,牛羊不上山”、“夏至小暑在同月,集中力量种山药”、“冬至头,冻死牛”……等,不仅反映了节气在农历不同日期时的气候特点,而且还指出了未来气候的演变和对农业生产有何影响。 “夏至五月端,麦贵一千天”的农谚,在我国中纬度地区特别是黄河中下游农村广泛流传,意思是说:  相似文献   

18.
林立文 《气象》1977,3(8):32-32
夏天的天气说变就变,刚才还是风和日丽,蓝蓝的天空好似贴着一片雪白的鱼鳞般的白云,忽而就变成乌云满天,大雨倾盆,使人们措手不及。 农谚有:“鱼鳞天,不雨也风颠”。这里的鱼鳞天,就是指卷积云。它的云块很小,呈白色细鳞片状,  相似文献   

19.
一、思路:“春寒多雨水”“春雷十日雨”“一日赤膊,三日冷缩”,这是当地流行比较广泛的农谚。“春寒”“春雷”和“赤膊”是它们的前提,而后出现了“多雨水”“冷缩”等天气过程。我们用一定量的气象要素值去表示这些前提条件分析各要素的前期变化,从中找出一定的特征和规律,建立予报工具。二、前提条件的确定:农谚中“春寒”“春雷”和“赤膊”,春雷的含义不言自明。对“春寒”和“赤膊”须规定一定的量值和形式。从实践中知道,如果以单一量值或形式去规定它,则有造成顾此失彼的情形,或者出现真伪混同,在处理中带来不便。为此采用如下的形式和量值。  相似文献   

20.
陈克勋 《气象》1977,3(1):4-4
每年清明前后,是我地早稻播种的关键时期。由于每年的天气特点不同,有冷有暖,早稻播种的适宜期就有早有晚。为了作好春播气象服务,近几年来,我们以“三九不冷倒春寒”这条农谚为线索,制作早稻适宜播种期早还是晚的长期预报,收到较好的效果。 根据早稻播种期对气温的要求,一段认为,湖北黄陂地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