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陆漂移说     
大陆漂移说大陆漂移说(TheoryofContinentalDdrift)是解释地壳运动和现代大陆及海洋分布的一种假说。德国地球物理学家魏格纳于1912年提出。认为地壳是硅铝层漂浮在全球连贯的硅镁层上,硅镁层上无硅铝层之处是海洋。全球大陆在石炭纪以前...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板块构造学说"一课为例,还原魏格纳创立"大陆漂移学说"的历史真相,让学生感悟科学探究的艰难历程,创设问题链引导学生掌握地理原理并解释相关地理现象。  相似文献   

3.
一、有意栽花花不开 湘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章第四节《海陆变迁》是一节很抽象的课,教学内容分为四部分:“地表形态变化”、“大陆漂移假说”、“板块构造学说”和“火山与地震”。海洋变成陆地,陆地变成海洋是一个长期而漫长的过程,学生在生活中根本感受不到;而海洋和陆地为什么在不断变化,更是难以理解,单凭学生用脑想象,效果是很差的。  相似文献   

4.
一、研究背景 首先,地理空间素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重要要素之一。华东师范大学前任校长俞立中教授曾经讲过:无论学生将来从事什么职业,空间分析能力都会是十分重要的。这里所说的空间分析能力就是地理空间素养的一部分。其次,地理信息技术的时空性、多维陛对地理空间素养的培养具有重大意义。从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学说”到勒皮雄“板块构造学说”,就是科学技术进步的一种表现。  相似文献   

5.
李梅 《地理教学》2010,(8):45-47
对于本活动主题,部分学生已具备一定知识基础,但存在差异性。比如,很多学生知道魏格纳,但对于他提出的证据是否确凿没思考过。专题5板块运动包括:板块运动,地震和火山。板块运动的内容从大陆漂移说开始,到海底扩张说和板块构造说。全球构造理论作为《板块运动》这一专题的学习活动,以“体验解释板块运动的理论如何形成的过程”为主题。  相似文献   

6.
1 背景 在大约40亿年以前,地球表面的变化还主要是由物理和地质过程驱动的。那时,火山、陨星和大陆漂移塑造着这个星球的面貌。当最原始的生物体出现以后,在地球表面上一种由生命驱动的过程开始了。  相似文献   

7.
《地理教学》2005,(8):F0003
葡萄牙自然历史博物馆28日宣布,里斯本新大学一支考古队在葡中部城市蓬巴尔发现了距今1.5亿年前的跃龙(也称异特龙)骨骼化石。这是首次在欧洲大陆发现该种恐龙的化石,为大陆漂移说提供了又一有力证据。  相似文献   

8.
海底扩张     
海底扩张海底扩张(seafloorspreading)是关于岩石圈发展的一种假说。1961年由美国赫斯(H.H.Hess)和狄兹(R.S.Dietz)提出。为板块构造的重要理论支柱,也是大陆漂移的新形式。正因为由于地幔对流,变化了的地幔顶部的玄武岩熔...  相似文献   

9.
胡春波 《地理教学》2009,(10):21-23
教材分析 本节教材,主要讲述“沧海桑田”的变化及形成这种变化的原因。学习本节知识,要求能运用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树立海陆不断运动变化的辩证唯物主义科学观点;了解大陆漂移和板块运动学说的基本观点,并能解释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通过大陆漂移——板块运动学说的发展过程,进行科学史教育及培养科学兴趣、科学方法和探究精神。  相似文献   

10.
高中地理第四章第一节“地球的内部结构”和第四节“板块构造学说”.都使用了“软流层”这一概念。这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如果教师不讲深讲透.学生对此概念的理解就会产生偏差.进而影响学生对岩石圉、板块等概念的学习和理解。  相似文献   

11.
1962年,苏联学者М.Г.Баляшко提出了干盐湖晶间卤水分异的成因理论一“重力垂直分异”说,后来,此理论被我国盐矿地质学家引用到察尔汗盐湖。本文首次在“系统论”思想指导下,及数理统计方法深入细致地研究了该湖S_3盐层晶间卤水分异特征,提出了新的晶间卤水分异成因理论—“阶段性淡化”说,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板块构造     
板块构造板块构造(platetectonics)又称“全球大地构造”。一种新的大地构造理论。为1967年和1967年英国麦肯齐(D.P.Mckenzie)和法国勒皮琼(X.lapichon)等在大量海洋地质、地球物理和海底地貌等资料综合分析基础上所提...  相似文献   

13.
郭能读 《地理教学》2005,(8):29-29,39
人口再生产类型有多种划分方法。高中地理课本(选修)第一册(人教社2003年第1版,以下简称“课本”)与2002年印刷的课本(以下简称“以前的课本”)采用的四种人口再生产类型虽然名称相同,但含义不完全相同。如同为“传统型”,其特征课本说的是“自然增长率较高”,图下的文字说明指出“出生率高,死亡率快速下降”;以前的课本说的是“高死亡率”,自然增长率“较低”。同为“过渡型”,  相似文献   

14.
七大洲命名的由来人们把地球上的陆地划分为七个洲──亚洲、欧洲、非洲、南美洲、北美洲、大洋洲和南极洲。各洲名称的由来是这样的:“亚洲”的全称是“亚细亚洲”。远在古代,人们就把亚洲这块大陆看作是日出之处,用古代闪米特语来说,就是“亚细亚”。后来,人们就把...  相似文献   

15.
“地圆”还是“地方” 古代人的活动范围有限,即使站在山顶上,也只能看到地球表面很小的一部分。对古人来说,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是一个谜。古人凭借直观感觉推理,对地球的形状曾有许多猜测。我国古代有地方和地圆两种观点,最早出现的天圆地方的“盖天说”,后来修改的“盖天说”认为,天穹像一个倒扣着的斗笠,大地像一个倒扣的大盘子;后来又提出大地是一个整体球形的“浑天说”。在古希腊也是如此,存在“地圆”与“地方”之争。  相似文献   

16.
1、城湖:城湖又名仆射陂、东湖,在清代中叶仍存,北魏以前在郑州东三里的凤凰台对面,因当时地势低洼,积水成湖。清代末期,被辟为仕宦旅游的地方,北魏以此赐仆射李冲,故称仆射陂,陂的面积方圆十里左右。该湖在郑州城东,又称东湖。在《郑州揽胜赋》中说:“东郊有湖,方达十里,澄澈如鉴,一泓绿水”。湖直至清末亦未干涸,封建州官们把它辟为仕宦游地,当时湖水清澈见底,湖区群众引水溉田,湖中满植藕莲,湖边浅水处芦苇丛生,对湖区全面进行开发利用。后来因长期失修,加之风沙为害,而被泥沙填平。  相似文献   

17.
地缘政治学渊源于政治地理学 ,最早由德国的豪斯浩弗命名。但是 ,对该学说的发展起重要作用的是德国学者拉采尔和英国学者麦金德。 2 0世纪初 ,拉采尔吸纳了达尔文的“物竞天择 ,优胜劣败”的理念 ,创立了“国家有机体说” ,用生物学的规律来诠释国家的成长和发展。麦金德把欧、亚、非三洲看作“大陆腹地” ,又称为“世界岛” ,在其代表性著作《民主理想与现实》一书中 ,提出了分析世界战略形势的三句“名言” :“谁统治了东欧 ,谁便控制了‘心脏地带’ ;谁统治了‘心脏地带’ ,谁便控制了‘世界岛’ ;谁统治了‘世界岛’ ,谁便控制了世界。…  相似文献   

18.
西藏高原地貌的形成和演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青藏高原是一系列巨大的山系、高原面、镶嵌以宽谷和盆地的组合体,平均海拔在4,500米以上,构成地球上地势最高的一级台阶,素有“世界屋脊”之称。这样一个大高原,它是晚新生代以来大幅度、分阶段强烈断块隆起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的构造地貌单元。以板块构造学说作为基本观点,地质时期多次构造运动的反复作用,奠定了高原地貌的基础;而强烈的新构造隆起直接造就着高原的本身,隆起的性质及其所获得的巨大高度,使高原  相似文献   

19.
《中国地名》2011,(6):20-20
井冈山不仅风景秀丽,而且历史厚重,民风纯朴。据史料记载,井冈山早在东汉以前就有人类活动。现市内居住的人口:一是唐宋时期由山东、河南等省迁徙此地居住的,后来称之为“土籍”。二是明清时期由广东、福建等省迁徙此地居住的,称之为“客籍”。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地名》2010,(1):11-11
在甘肃省靖远县城偏西、黄河大桥上游,有一处濒临大河、被茂密的梨树掩映的村庄,它以“虎豹口”的地名被装订进中国革命的红色史册:1936年10月24日,中国工农红军一部从这里强渡黄河,在景泰县的赵家水组建西路军,从而开始了中国革命史上最为悲壮的征程。那么,“虎豹口”这个地名是不是以前的老地名呢?若不是靖远当地的老地名,它又是怎么出现的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