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湘西合仁坪钠长石-石英脉型金矿床围岩蚀变及质量平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西柳林汊一带钠长石-石英脉型金矿十分发育。为了揭示该区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过程及成矿流体信息,对该区最典型的合仁坪钠长石-石英脉型金矿床围岩蚀变特征进行研究,并利用标准化Isocon图解法,对围岩蚀变过程中物质带入、带出进行质量平衡计算。结果表明:合仁坪金矿床的围岩蚀变主要包括绢云母化(褪色化)、黄铁矿化和绿泥石化,其中褪色化分布最为广泛,是该区金矿床最重要的蚀变类型;在合仁坪金矿床形成过程中,围岩中的Al2O3为惰性组分,Na2O、Sr、V、Cr、W、Nb、Th及部分挥发分(S、CO2和H2O)等组分被带入围岩中,而SiO2、Fe2O3、K2O、CaO、MgO、Cu、As、Pb、Zn、Ni、Co、Sb、Li、Rb、Ba等组分从围岩中迁出;轻稀土元素的迁出程度远远大于重稀土元素,围岩蚀变过程中轻、重稀土元素发生强烈的分异;矿脉中钠长石的钠质并非来自赋矿围岩,而是由成矿流体从外界带入的;矿脉石英中硅质则部分来自赋矿围岩。  相似文献   

2.
铜绿山矽卡岩型铜铁金矿床处于长江中下游铁铜成矿带最西部的鄂东南矿集区,主矿体分布于燕山期闪长岩与下三叠统大冶群大理岩、白云质大理岩接触断裂复合带上,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和脉状产出。在详细研究铜绿山矿床成矿地质背景以及野外系统采样的基础上,通过对石英二长闪长岩和不同成矿阶段(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氧化物阶段、硫化物阶段和碳酸盐阶段)样品分别进行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分析,从元素地球化学角度讨论成矿流体的地质特征。结果表明:在接触交代过程中,Fe、Mn等元素逐渐被成矿流体从岩体中带出,在构造的有利位置发生沉淀并富集;当矿化强烈时,MgO含量急剧增高,CaO含量急剧降低,说明矿化可能与镁矽卡岩有关;Hf/Sm值从早期蚀变阶段普遍小于1变为晚期蚀变阶段普遍大于1,说明到了晚期蚀变阶段,成矿流体可能以富氟流体为主,野外观察到黄铜矿矿石往往产于透辉石矽卡岩以及晚期萤石脉切穿早期磁铁矿矿石现象也佐证了这一认识;从石英二长闪长岩到不同成矿阶段样品,稀土元素总含量总体上呈逐渐降低的演化趋势,而退化蚀变阶段样品的稀土元素总含量普遍较高,不排除可能发生稀土元素矿化。  相似文献   

3.
金矿带位于胶北隆起的西北部,栖霞复背斜北翼。矿床类型为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严格受NE、NNE向构造控制。金矿床最佳元素组合是:Au、Ag、Te、Bi;Au、Ag、Cu、As、Pb。找矿指示元素为:Au、Ag、Te、Cu、Pb、Zn、Sb、Mn、Ba等10种。Au与Ag、As、Te、Bi、Cu密切相关,Au与Ag、As、Te相关系数接近1。矿体异常按三级浓度带圈定,出现三个浓度带的元素有:Au、Te、Ag、Cu、还有Zn、Mo。外带与蚀变带空间展布基本一致,内带反映矿体空间位置。矿体元素轴向分带自上而下是:Sb、As、Ag、Pb、Bi、Cu、Se、Te、Au、Zn、Mn、Ba、Mo。矿体不同标高元素对比值(As×Ag)×100/Mn,矿体头部比值>2;矿体中部比值>0.5,<2;矿体尾部比值<0.5。矿体头尾晕判别函数分带指标,判别函数是:y=0.0685Ln(Ag×As)-0.0182Ln(Au×Te)-0.0203LnCu-0.1046LnMn。判别临界值Yc=-0.4960,当判别函数Yc大于或小于-0.4960时,分别为矿体头部和尾部指标。金矿床地球化学异常模式,异常元素在矿体空间有明显浓度分带和垂直分带。异常受构造控制,并与构造方向一致,且呈带状分布。矿体头部元素:Sb、As、Ag;近矿指示元素:Au、Te、Bi、Cu、Pb;矿体尾部指示元素:Mo、Ba、Mn、Zn。金矿原生晕可以有效地直接圈定破碎蚀变带及脉体含矿富集地段,以及寻找深部盲矿体和判断矿体剥蚀程度。  相似文献   

4.
阿希金矿是西天山地区典型的低硫型浅成低温热液型金矿床,发育了以矿体为中心,向外依次为硅化、黄铁绢英岩化和青磐岩化的蚀变分带。对矿区火山岩和蚀变岩型矿石的主量、微量元素进行了测试,并借助Isocon法对黄铁绢英岩化、硅化和石英-碳酸盐化进行了元素质量迁移定量计算。结果表明:黄铁绢英岩化岩石富集SiO2、K2O、Ag、As、Mo、Bi和Pb,亏损CaO、Na2O、Sr、Cs和Ba;硅化过程中富集SiO2、Bi、Pb、Ag和As,而MgO、CaO、Na2O、Ba和U出现亏损;石英-碳酸盐化过程中元素迁移量较大,主要富集SiO2、MgO、CaO、Li、Ba和As,亏损K2O、Na2O、P2O5、Pb和Zn等元素。结合蚀变岩石显微特征,认为热液蚀变过程中的元素迁移与矿物的蚀变或生成直接相关,而且含Au络合物在Au成矿中扮演重要角色。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招远苏家庄子超基性岩岩相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的分析判别,提出了胶北地体中的苏家庄子超基性岩是太古宙不成熟陆壳在拉张环境下侵位的幔源岩浆产物,其原岩为橄榄辉石岩或辉橄岩,后期经强烈热液交代或蚀变形成蛇纹岩,矿物成分以蛇纹石为主,具有典型的蛇纹网脉状结构的交代蚀变型岩石。微量元素显示亲石元素Ba,Sr,V偏高,Cr,Zr偏低,亲铜元素Cu,Pb,Zn,As明显偏高,Ag,Au,W偏低,亲铁元素Co,Ni偏高,Mo偏低,以富亲石元素和亲硫元素为特征。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稀土配分模式属LREE富集右倾型,稀土总量∑REE低于通常的洋脊玄武岩,类似岛弧玄武岩的配分模式,轻、重稀土元素分馏程度均较低,记录了流体的次生交代在蛇纹石化过程中经历了一定的氧化作用。胶北地体中超基性岩参与构建了太古宙时期由不成熟陆壳向成熟陆壳演化的进程,它与太古宙基底岩系一起构成花岗-绿岩地体中胶东金矿的初始矿源层,参与了胶东金矿成矿过程。  相似文献   

6.
分形理论为精细研究地质体的复杂性结构提供了新的视角,已有研究表明元素含量在地球化学场中的分布具有分形或多重分形特征。应用元素“含量-面积”分形模型定量描述了西藏班戈地区8种微量元素的分形特征,其中W表现为低富集连续多重分形模式,其他7种元素表现为高浓集连续多重分形模式;应用“含量-面积”双对数分维数D值并结合地质背景分析认为区内Au、Sn两元素有一定的成矿潜力;与矽卡岩有关的Cu、Mo、Pb、Zn、Ag等多金属均有较好的成矿潜力,其中Cu元素的成矿潜力最大、Mo、Pb、Ag等元素成矿潜力较好、Zn元素成矿潜力相对较差;区内W元素的成矿潜力不大。   相似文献   

7.
东秦岭铅锌银金钼多金属成矿带成矿规律及找矿标志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东秦岭位于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之间的拼合带——秦岭造山带东段。该区是一典型的地球化学急变带与地球物理梯度交叉区,壳幔富含Pb,Zn,Au,Ag,W,Mo元素,为一元古宙一古生代裂陷槽,熊耳群、宽坪群、二郎坪群、耀岭河组火山岩系中的火山喷发Cu,Pb,Zn,Ag,Au矿(化)层;秦岭群、官道口群、栾川群、陶湾群滨海、浅海陆缘碎屑碳酸盐建造中强烈的火山喷(气)发活动形成的硅质条带(团块)硅质岩以及含Ag,Pb,Zn,Au矿化层状矽卡岩带,多期次的构造岩浆活动,使区内Pb,Zn,Ag,Au,W,Mo叠加富集体成矿,从而使东秦岭地区Pb,Zn,Ag,Au,W,Mo多金属矿床在区域分布、成矿空间、时间上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明显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胶东大邓格金—多金属矿床热液蚀变过程中元素的迁移规律及其与矿化的关系,本文对不同蚀变程度的赋矿围岩和矿体进行了岩石地球化学分析,采用元素迁移质量平衡计算方法(Isocon),以Al2O3作为不活动组分进行了质量平衡计算。研究表明:从远矿围岩到近矿围岩主要发育绢英岩化蚀变,Mg、Na、Ti、P、Ca、Zn、Ni、Pb、Be、Sr、Th、U、Zr、Li、V、Nb、Ga、Ta、Sc、Hf、REE(除La、Ce、Pr)等元素迁入,Si、K、Cu、Cr、Co等元素迁出,Fe、Mn、Rb平均含量基本不变;从近矿围岩到矿体主要发育黄铁绢英岩化蚀变,Fe、Na、Mn、Ti、Mg、Cu、Zn、Sr、V、Sc、Zr、Co、REE等元素迁入,K、Ni、Pb、Be、Li、Rb、Cs、Th、U、Cr、Nb、Ta等元素迁出,Si、Al、P、Ca、Ga、Hf平均含量基本不变。Cu、Zn等成矿元素在绢英岩化过程中被活化进入成矿流体中,在黄铁绢英岩化过程中沉淀,形成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等硫化物。受古太平洋板片俯冲后撤的影响,胶东地区在中生代发生了大规模的岩浆活动和强烈的地壳隆升,所产生的热隆伸展构造为该区大规模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在围岩蚀变过程中,Au可能以[Au(HS)2]络合物的形式进行迁移。伴随着热液蚀变过程中成矿流体的不断演化,氧逸度降低,体系处于还原环境,大量与金矿化相关的硫化物(黄铁矿、黄铜矿、闪锌矿等)伴随金沉淀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9.
地球化学元素的多元统计分析可以推测地球化学元素在复杂的成矿过程中的组合及演化特征,从而为预测找矿提供有用的微观信息。应用多元统计方法,对沂源县鲁村镇崮山村地区土壤、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数据进行研究分析,得出:与中国东部岩石丰度对比,研究区岩石背景特征为Au,Ag,Pb,Sb,As,Hg元素富集,Cu,Zn贫化;与山东省土壤背景值对比,研究区土壤背景值中Au,Ag,Cu,Pb,Zn元素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富集。区内成矿元素组合特征表现为:Ag,Pb,Zn元素之间相关性较强,其中Ag、Pb元素之间的相关性最强,反应出了组合成矿的可能性;而Au与其他元素几乎不具相关性,Cu元素与Ag,Pb,Zn元素均具有弱相关性。通过因子分析得出成矿元素的富集与矿化过程大致可以划分3个阶段:Ag-Pb-Zn元素组合的富集与矿化;Cu元素的富集与矿化;Au元素的富集与矿化;反映出了该区多期富集或蚀变矿化特点。利用因子得分圈定元素组合异常,通过异常分析,并结合地质背景、地质构造特征,最终圈定找矿有利靶区,为进一步找矿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0.
色潘铜金矿集区是老挝镜内最大的铜金生产基地。铜金矿床的成矿作用与斑岩体密切相关,发育4种矿化类型,分别
为斑岩体内部的斑岩型铜钼金矿化、斑岩体边部的类矽卡岩型铜金矿化、邻近斑岩体的碳酸盐岩交代型铅锌银矿化、远离斑岩体
的沉积岩容矿型(类卡林型)金矿化。前三者成矿模式类同斑岩体系的“正岩浆模式”,成矿作用与花岗闪长斑岩岩浆流体有关。
沉积岩容矿型金矿化类同卡林型金矿化,但成矿热源及金属元素的来源可能与花岗闪长斑岩岩浆流体有关,大气降水混合循环作
用是金沉淀的关键因素。因此,在矿集区范围内存在着成矿元素东西分带、内外分带现象,总体表现为斑岩体内部的高温矿化组
合到远离中心的中低温矿化组合演化规律,即:Cu+Mo→Cu(Mo+Au+Ag)→Cu+Au(Ag)→Pb+Zn(Au+Ag)→Au+Ag。   相似文献   

11.
胶东乳山金矿区原生晕地球化学特征及深部成矿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英格庄金矿以相对富As、Co、Ni而三甲和铜锡山金矿则以相对富Cu、Pb、Zn、Ag为特征.聚类分析显示,英格庄金矿具Bi+Hg、As+Sb+Co与Pb+Zn组合,三甲金矿具Bi+Hg+As+Sb+Co、Pb+Zn与Ag+Cu+Au组合,而铜锡山金矿则显示Bi+Hg+Sb+Pb+Ag、Cu+Au+Zn+As及Mo+Ni组合.结合Ni、Co、Mo与Ag、Hg、As、Sb等的相关特征,认为上述三个金矿均有成矿头尾晕叠加现象.Au、Ag、Cu、Pb、Zn、As、Sb、Bi、Hg、Mo等元素垂向变化规律显示,英格庄金矿在-200m标高以下、三甲金矿在-500m标高以下尚有成矿富集段存在.其中,所确定的英格庄金矿的靶位在16勘探线附近,三甲金矿的靶位则在16~20勘探线间.  相似文献   

12.
浙江中生代浅成热液金银矿床多具明显的热液蚀变 (矿化 )分带—自组织结构。通过对围岩蚀变—矿化过程中的W /R(水 /岩 )比值、元素的带出 (λ)量[EO(I)A] ,熵变 (ΔS)、成矿成岩时差(Δti)和S°298/di(标准熵 /离子密度 )比值、盐度 (St)、P(压力 )、fs2(硫逸度 )和fo2(氧逸度 )、δ18OH2O 和δD、206Pb/204Pb和207Pb/204Pb值等变化的研究 ,表明浅成热液金银成矿系统是一个非平衡 (距热力学平衡态有一定距离 )的开放系统 ,矿床都是在开放环境下成矿流体通过能量的不断耗散并与围岩发生物质交换的一种自组织过程中形成的 ,具耗散结构的特征。一般W/R、EO(I)A和Δti与S°298/di∝MSOD(成矿系统开放程度 )。也就是说 ,围岩蚀变 -矿化过程中W /R比值、元素的带出(入 )量和Δti与S°298/di比值及ΔS值较大 ,一般成矿系统的开放程度也较高 ,成矿一般也较有利  相似文献   

13.
对矿区地表至960m中段共计6个中段平面系统采集构造地球化学样品,共采集地层和构造蚀变岩样品184件,测试
了Au、Ag、As、Sb、Cu、Pb、Zn、Sn、Mo、Mn、Co、Ni、Cr、V、Ti15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编制了各元素地球化学纵剖面图和单个矿脉元
素含量曲线图,综合地球化学图件分析法和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确定了元素的纵向、横向和轴向分带序列,建立了原生晕地球化
学三维分带模式。综合地质地球化学资料分析得到:硅化砂泥岩、构造蚀变岩中Au、As、Sb、Ag元素含量高,是地壳的数倍到数百
倍,变异系数大,表明这些元素卷入了成矿作用,硅化泥岩是主要的富矿围岩,而矿体大部分赋存于由于成矿热液多期次强烈活动
而形成的石英岩和构造角砾岩中。矿区原生晕轴向分带序列为:As、Pb、Mo、Sn、Cu、Au、Ag、Mn、Zn、Sb。与矿体北西向侧伏规律
一致,矿区地球化学异常体亦具向北西侧伏的趋势。根据元素地球化学纵剖面图中主成矿元素异常高值带向下延伸未封闭,矿体
向下未尖灭、特征前缘晕元素Sb和成矿晕元素Zn出现在矿尾晕等特征说明,矿体向下仍有一定的延伸,已知矿体北西侧深部是
下一步找矿勘探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4.
招平断裂带是胶西北地区重要的金矿成矿带,该带上已发现多个特大型、大型、中型金矿床,金矿床的成矿具有多期、多阶段叠加的特点。该文对招平断裂带中段深部构造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研究,成矿元素异常组合为Au,Ag,Cu,Pb,Zn,As,Sb,Bi,B,Hg,Mo,As,Sb,Hg为头晕指示元素;W,Bi,Mo,Sn为尾晕指示元素;近矿指示元素为Au,Ag,Cu,Pb,Zn。据此建立了构造地球化学找矿模型,确定了构造地球化学找矿预测标志,为深部找矿提供了地球化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高龙矿区鸡公岩矿段中6个中段平面采集了构造蚀变带及其两侧样品199件,文章测试了Au、Ag、Cu、Pb、Zn、As、Sb、Sn、Mo、Mn、Cr、V、Co、Ni、Ti等15种微量元素的含量,编制了各元素的地球化学纵剖面图,利用地球化学图件分析法和格里戈良分带指数法,确定了各元素的垂向分带序列。根据各元素在地球化学纵剖面图中的特征,为下一步在已知矿体北西侧深部找矿勘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该文以山东招远大尹格庄金矿床中微量元素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矿床围岩、矿石等微量元素的研究,表明大尹格庄金矿围岩中微量元素以富含Bi,Au,Pb,W,Ag,Sn为特点,矿体和矿化体中元素组合为Au,Ag,As,Sb,Hg,B,Cu,Zn,Bi,Mo,Mn,Co,Ni,W。在5个成矿阶段中,第二阶段与第三阶段微量元素的富集程度较明显,表现为Au,Ag,As,Co,Bi,Cu,Pb,Zn等的富集,成矿元素可分为2个分带序列,主成矿元素为Au-Ag-Cu-Pb-Zn-Bi组合、头晕元素As-Sb-Hg组合和尾晕元素Co-Ni组合。  相似文献   

17.
为探讨旱区荒漠植物地球化学异常形成的地学机制,选择甘肃北山地区460金矿床作为研究对象,进行了从基岩(矿)→覆盖层→植物的系统采样和多项目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旱区荒漠覆盖条件下,金矿床地下水和土壤水携带的各种可溶性成分和成矿-伴生元素在外界潜在蒸发力、含水量及其变化梯度和植物吸收蒸腾等驱动力的作用下垂直向上运移;在垂向上,K、Na、Cl、Ca等元素淀积在上部,Au、Ag、Cu、Pb、Zn、As、Sb、Mo等成矿-伴生元素淀积在下部;在横向上,矿体及其上部覆盖层形成的相对氧化酸性环境形成了Au、Ag、Cu、Zn、As、Sb、Mo等元素相对高含量区,两侧基岩及其上部覆盖层形成的相对还原碱性环境形成了K、Na、Cl、Ca、Mg、Mn等元素相对高含量区;生长在矿体上部的植物吸收了较多的Au、Ag、Cu、As、Mo等元素,形成了植物地球化学异常;由于不同根深的植物吸取水分及元素的深度和基质类型不同,所以它们吸收的元素组合及含量也不相同;旱区荒漠覆盖条件下,植物地球化学异常的形成主要与地下水和土壤水将下部成矿-伴生元素搬运到上部植物根系所能达到的部位有关;不同根深的植物产生的地球化学异常元素组合、强度等特征具有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选取一个含金采样剖面,对旧房梁金矿床的成矿流体性质和成矿物质来源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旧房梁金矿床产于陕西勉略宁三角地区中新元古界碧口群,矿体的分布和产状受地层岩性和韧性剪切带的强烈控制,矿床成因类型为绿岩型金矿床。对矿石及其顶底板围岩的主微量元素和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成矿作用的研究表明:与Au含量正相关性较好的元素有Ag、Hg、Bi、Mo;在成矿过程中,矿石和围岩的Al2O3、TFe2O3及高场强元素含量较稳定;大离子亲石元素含量在矿石及矿体底板围岩中相对亏损,在矿体顶板围岩中富集;亲硫元素含量表现较为复杂,Pb含量在矿体顶板围岩及氧化矿石中富集,Mo、Hg含量在矿石中普遍升高;同时伴随岩石质量的亏损;稀土元素配分模式显示矿石及近矿围岩相对于远矿围岩具有正Ce异常和负Eu异常的特征。上述特征均表明成矿流体具有高温还原性的特点。结合矿床流体包裹体和硫同位素等特征,认为该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可能与碧口群地层有关,其成矿过程可能与澄江期在区内广泛形成的NNE向韧性剪切变形有关,构造矿化蚀变对围岩物质组分具一定继承性和差异性。   相似文献   

19.
辽北地区主要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和元素的组合关系具有明显的层控特点,不同层位控制的元素与已知矿床元素组合模式相吻合。Cu、Zn、Au、Hg、Cd 赋存于鞍山群中,与红透山铜锌矿床相吻合。Au、Cu、Ag、Pb、Hg 赋存于混合岩中,与线金厂金矿床相吻合。Pb、Zn、Cd、Hg、Sb、Ag 赋存于中、上元古界,与关门山铅锌矿床相吻合。Mo、Bi、W 赋存于鞍山群,目前虽无已知矿床与之类比,但为寻找和发现新矿床提供了地球化学信息。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青海省鄂拉山地区找矿远景,基于该区最新一轮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数据,提炼分析其地球化学特征之元素分布特征、元素组合特征、元素异常特征,认为该区主要成矿元素为W,Sn,Mo,Bi,Ag,Cu,Pb,Zn,Au,Sb;并指出该类成矿元素多在元古宙和古生代的地层中明显富集;主要成矿类型为矽卡岩型和热液充填型。结合已知成矿地质条件,最终优选出4个找矿远景区,为该区域提供了较明确的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