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代治理黄河的工程活动,都着眼于治水,而忽视了治沙,以致黄河逐渐成为地上悬河和黄淮海平原的分水岭。这既改变了我国第一大平原的原生地质环境,又在近800余年来建造了面积达10000km2以上的渤海、黄海三角洲和苏北滨海平原的新的地质环境。此文根据历史事实,建议改变传统的治黄观念,应该重视黄河泥沙这一宝贵财富,有目的、有计划地,而不是任其自然地将黄河泥沙引到适宜的地区填海造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泥沙无穷,黄河搬运日久天长,较之挖山填海,优越无比。
该文认为黄河泥沙造陆的理想地区是苏北的黄海之滨,而不是渤海。渤海面积狭小,又是我国的内海。以黄河泥沙填于渤海指日可待,而渤海变陆,对华北、东北的气候、水文、环境等都十分不利。   相似文献   

2.
淮河流域防洪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萍 《水文》1998,(5):62-64
1淮河洪涝灾害频繁的历史原因众所周知,淮河的北邻黄河是一条泥沙含量很高的河流,其河床不断淤高而成悬河,经常决口、泛滥、改道。1194年,黄河在原阳决口,黄河水流分南北两股,其中南股侵入淮河,多年未堵口,任其奔流,水利史上称之为“黄河夺淮”。黄河水流侵...  相似文献   

3.
黄河南徙、海平面变化与江苏中部的海岸线变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据史书记载,黄河的南决侵淮始于汉。1128年以来,从黄河决口点到徐州之间的泛滥冲决河道主要有三支,1351年之后河道较固定地走对人泗(亦称贾鲁河)入淮的流路。此时期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多在豫东、鲁西南、皖北及徐州一带的河湖洼地中淤积。1494年刘大复筑大行堤阻断黄河北支后,遂以“一淮受全河之水”,形成北流全绝、全流入淮的格局。1616年黄河决口河道全流出九里山南-小浮桥东出会运。清代又在淮阴-云梯关间两岸修筑岸堤,使黄河全流入海。黄河所携带的巨量泥沙除小部分在下游近河口段两侧形成决口扇外,大部分被携入海,导致河口…  相似文献   

4.
我国西北黄土高原是世界最大的黄土原,占全国总面积的5.5%,人口约3500万。由于黄土高原长期被侵蚀和水土流失,逐步变得支离破碎,千沟万壑。上游的肥沃土壤渐渐被冲走,生态环境恶化,农、林、牧、水得不到迅速治理,国民经济发展缓慢,人民生活困难。黄河下游河床则每年淤积4亿多吨泥沙。河床年年上升,成为悬河,威胁着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和安全。我国政府十分关注黄河的综合治理和开发,为此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为了改变黄土高原的面貌,首先要对小流域的地质环境、地形,植被、人为工程和气象等因子关系进行调查,找出水土流失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为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提出科学依  相似文献   

5.
《水文》1959,(9)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全年攜入海中的沙量为4亿8千万立方米,其中以8月份为最多,約占全数的一半。一年的沙土可以在96平方公里的地方积高至5米。但黄河并不是全河流都黄。从青海約古宗列渠到貴德一段,河水很清。那么,黄河怎样变黄的呢?是由于黄河流經黃土高原时,各支流挾带大量泥沙汇入干流,才变得混浊起来的。那么黄河中游各支流的泥沙又从那里家的呢?如果我們順着混浊的  相似文献   

6.
黄河,有75万多平方公里的流域面积,平均每年产生16亿吨泥沙和469亿立方米的径流。它是地球上泥沙最多的河流,但它的水量只有长江的二十分之一。水少沙多,是黄河最主要的泥沙特性。  相似文献   

7.
黄河泥沙资源丰富。如何处理黄河泥沙,历来是黄河治理开发的大事。该文结合黄河下游山东、河南两省的实际情况,在论证综合开发利用黄河泥沙的可能性、技术支撑、市场需求、法制环境等基础上,提出了淤改涝洼地、制造墙体材料、复垦采煤塌陷区等综合利用黄河泥沙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波浪作用诱发的黄河口水下斜坡失稳破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近海工程的建设和海洋资源开发 ,对海洋工程地质条件研究日益受到重视。黄河是世界著名的多泥沙河流 ,1964— 1976年间由刁口流路输送到河口的泥沙每年高达10 6亿m3左右。这样巨量的泥沙以极高的含沙量进入弱潮陆相河口 ,其中 90 %的泥沙都快速沉积在河口三角洲一带。其结果是 ,一方面 ,三角洲快速向海延伸生长 ,通常每年推进 1 5km ;另一方面 ,高浓度泥沙快速沉积的结果是大量饱含孔隙水、欠固结的沉积物堆积在河口水下三角洲 ,这也造成了黄河频繁改道。快速堆积形成的黄河口水下斜坡 ,是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重要地区之一 ,同时也是…  相似文献   

9.
前言黄河是我国第二条大河流,也是世界上最出名的一条挟带泥砂的河流。由于它的泛滥、决口、改道,三千多年以来它一直在威协着我国华北平原25万平方公里上8000余万人口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0.
黄河是我国第二大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黄河流域生态环境脆弱,存在严重的干旱、洪捞和水土流失等多种地质灾害。尤其是近二十多年来黄河下游断流日趋严重,引起各方关注。正确分析黄河下游断流的原因及缓解黄河断流的对策,尤其从地质作用角度正确认识黄河的水资源和泥沙问题,为黄河综合治理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黄河水体中的大量泥沙,除本身含有污染物质外,且具有吸附污染物的性能。过去黄河水质监测某些项目采用浑水测定,所得结果是包括泥沙本身和所吸附的污染物质。当用这些资料进行水质评价时,就出现了评价结果与实际使用情况不符的矛盾。为了使水质监测工作能满足水源保护和水资源利用的要求,应根据黄河特点,对采用清水或浑水测定进行研究,使提供的水质资料更符合黄河水质的客观实际,更好地为水源保护和生产、生活服务。本文首先对黄河水体的污染特征进行一些分析,然后再根据监测的目的要求讨论清、浑水的测定问题。  相似文献   

12.
《水文》1965,(8)
黄河是举世无匹的多泥沙河流。因而治理黄河,不論从规划部署或工程設計来說,都必須了解其泥沙来源、数量和在地区上的分布。为此,我們最近繪制了黄河中游土壤侵蝕模数图。 繪制的范围,包括黄河流域兰州至郑州(花园口)区間,面积約五十万平方公里。繪制工作以山陝  相似文献   

13.
关于缓解黄河断流的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院士为解决我国水资源紧缺问题,开展了一系列咨询活动,在1997年11月向国务院提交的《中国水问题的出路》咨询建议中,明确指出“水问题将成为21世纪我国经济发展最突出的重大问题”。鉴于华北地区水资源严重缺乏,黄河断流时间年趋延长,断流河段不断延伸,断流频次不断增加,1998年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将黄河断流问题作为重点咨询内容,通过召开座谈会、研讨会,与40余位有关专家共商缓解黄河断流对策。7月上旬,两院院士、专家对黄河中下游的山东、河南、陕西、宁夏四省区20余个市、地、县进行了实地考察,并分别与四省区政府、有关管理部门、黄河水利委员会百余位专家和技术人员、当地干部等进行了6次座谈,在广泛听取各级政府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缓解黄河断流的对策与建议》。《建议》详细说明了黄河下游断流的严峻态势,强调黄河下游的频繁断流不仅直接影响到工农业生产,更为严重的是黄河下游长期处于小流量或断流状态,使淤积在下游河道内泥沙的主要位置由滩地转向主河槽;而淤积则使黄河中下游尤其是下游防汛日益困难,洪灾威胁在逐年加剧。一旦遭遇特大洪水,将会再次出现黄河决口改道的灾难。《建议》指出“黄河断流有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14.
黄河泥沙百年演变特征与近期波动变化成因解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泥沙未来变化趋势关系到新时期治黄策略制定,科学认知入黄沙量变化特征,特别是一些典型或极端情况下的沙量变化原因,对于科学研判黄河泥沙未来情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在分析百年黄河沙量演变特征基础上,重点解析了2013年和2018年典型"大沙"年份以及2017年典型"极端降雨"年份潼关沙量波动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919—2018年百年尺度上黄河潼关站输沙量呈"台阶式"减少特征且减少趋势极显著(P < 0.001),尤其2000年以后年均输沙量降至2.44亿t左右;随着黄土高原下垫面土壤侵蚀环境大幅改善,黄河上游相似来水年头道拐—潼关区间流域输沙量减少82%,相似极端降雨情景下流域次洪输沙量平均减少50%~85%,2017极端降雨年并未导致大沙年出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果在减少入黄泥沙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2013年和2018年典型"大沙"年潼关站泥沙来源解析表明,河道淤积泥沙冲刷和水库排沙成为新时期黄河潼关站沙量波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5.
黄河泥沙百年演变特征与近期波动变化成因解析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黄河泥沙未来变化趋势关系到新时期治黄策略制定,科学认知入黄沙量变化特征,特别是一些典型或极端情况下的沙量变化原因,对于科学研判黄河泥沙未来情势具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在分析百年黄河沙量演变特征基础上,重点解析了2013年和2018年典型"大沙"年份以及2017年典型"极端降雨"年份潼关沙量波动变化原因。结果表明:1919—2018年百年尺度上黄河潼关站输沙量呈"台阶式"减少特征且减少趋势极显著(P<0.001),尤其2000年以后年均输沙量降至2.44亿t左右;随着黄土高原下垫面土壤侵蚀环境大幅改善,黄河上游相似来水年头道拐—潼关区间流域输沙量减少82%,相似极端降雨情景下流域次洪输沙量平均减少50%~85%,2017极端降雨年并未导致大沙年出现,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成果在减少入黄泥沙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2013年和2018年典型"大沙"年潼关站泥沙来源解析表明,河道淤积泥沙冲刷和水库排沙成为新时期黄河潼关站沙量波动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解放以后,党和政府为了尽快地摆脫旧社会給广大人民遺留下来的洪水灾害,保証工农业的恢复和发展。首先把根治水害、开发水利列为主要建設任务。三門峽工程是我国近年来兴修的大型水利工程之一,它的建成将使黄河下游25万平方公里土地上的8000万  相似文献   

17.
张天义  张克伟 《河南地质》1999,17(4):269-272
自1855年黄河改道北行至今,山东省的渤海湾海岸线向海方面推移了19km,黄河泥沙的造陆面积达2827km^2,而在处北部从双洋口至小丁港150km的海岸线上共失去土地1320km^2以上。作者认为,可以疏通明清黄河故道作为引黄工程,利用黄河携带的大量泥沙淤积于黄海沿岸,以减缓黄海岸线的侵蚀,还可抑制黄河泥沙沉积而造成的渤海的淤积。  相似文献   

18.
从黄河小浪底建设管理局获悉 ,自 1999年 10月下闸蓄水以来 ,小浪底水库已拦泥沙约 9× 10 8t,大大缓解了黄河下游河道的淤积。黄河为害 ,根在泥沙。黄河年均高达 16× 10 8t的输沙量使下游河道平均每年提高 10cm ,形成了“地下悬河”的世界奇观。新中国成立后 ,三次加高加  相似文献   

19.
刘广柱 《山东地质》2010,(10):66-67
利用黄河泥沙资源治理煤田采空沉陷区,可以清除黄河泥沙,降低黄河河底高度,达到除害兴利的目的。该文讨论了巨野煤田开发存在的沉陷问题,以及因此造成的危害和影响,研究利用黄河泥沙资源恢复煤田沉陷区的途径和方法,对于类似沉陷区治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宇洁  罗新杰  王现国 《地下水》2011,(6):109-111
豫西黄河流域是黄河泥沙的产区之一,严重的水土流失使黄河下游泥沙、洪水问题更加严峻.通过对研究区土壤侵蚀的地质环境及形态类型的调查研究,分析了研究区控制土壤侵蚀的主要地质环境特征,在此基础上依据不同地质环境特征,主要考虑地形地貌类型和地层岩性等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将研究区土壤侵蚀环境类型划分为基岩山地丘陵侵蚀、黄土塬梁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