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于1984年11月26日至12月1日首次在广州召开了地球电磁感应学术讨论会。来自全国43个单位的106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59篇,其中23篇在会上宣读。 会议介绍了近十年来我国在大地电磁测深、频率测深、地磁测深等方面所取得的成果。为了进行广泛  相似文献   

2.
1999年 1 0月 2 0~ 2 4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 1 5届年会在安徽省合肥市隆重召开。来自地质矿产部、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震局、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和水利、国土资源、有关高等院校等部门的专家、教授、学者共 393人参加了会议。本届年会主题是面向 2 1世纪的中国地球物理。大会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禺页主持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刘光鼎致开幕词 ,并作了“2 1世纪中国地球物理的研究”的报告。德国地球物理研究中心鲍曼教授作了“研究中心在德国地球物理研究中的作用”的报告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黄庭芳教授…  相似文献   

3.
EH-4系统数据处理及软件开发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EH-4系统电磁测深自带数据处理软件IMAGEM基于DOS界面,使用不方便,数据再处理困难,效率低.作者致力于开发一套新EH-4系统电磁测深数据处理软件,该软件能够实现EH-4系统电磁测深数据的便捷、高效处理,并且方便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引进最新的去噪,反演等技术,还方便在新发展起来的多种操作系统上运行.本文主要研究EH-4系统电磁测深数据处理的全过程:包括原始时间序列频谱分析、功率谱计算、视电阻率及阻抗张量计算、拟二维反演等.在此基础上,基于Microsoft.NET Framework开发出了一套全新,完全脱离IMAGEM、能够在Windows XP、VISTA及Windows 7等多系统下运行的EH-4系统电磁测深数据处理软件EH4DataProcessingSystem.该软件界面友好,使用灵活方便,便于进一步引进先进的去噪、反演等数据处理技术.实例应用表明,其数据处理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4.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上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成)大会于5月1日在武汉召开.参加大会的有中国科学院、国家地震局、地质矿产部、水利部、电力部、核工业局、煤炭总公司、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及高等院校等系统的L程地球物理界60多名代表.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刘光鼎院上在成立大会L.作了重要讲话.他指出成立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是国民经济建设的需要,是改革开放深人发展的需要,也是地球物理发展的必然结果.刘光鼎院上希望工程地球物理专业委员会成立后能团结全国各条战线的工程地球物理科技人员。加强学术交流,促进工程探测技术的发展…  相似文献   

5.
1981年10月1日至15日在苏联地球物理科学研究所南部基地巴库举办了由苏联科学院、苏联地质部和苏联高等教育部组织的苏联电磁测深学习班,参加会议的有来自89个组织的250名代表。学习班分为讲课和选题讨论。讲课内容如下:地电学的任务和成就;电磁异常的解释、岩流圈的导电性;使用磁流体发电机的电磁测深、地电学的正演和反演问题;大地电磁场变异的处理、电磁信号可析性质的利用、在轴向对称介质中不稳场的计算、地电学中的有限等差法、在普查石油、气中的电磁测深、地球电磁场的结构、大震孕育过程中的电磁现象、关于地电反演问题的非单值性  相似文献   

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第五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于 2 0 0 0年 1 1月 6~ 9日在北京成功举行 ,本专辑刊载的是会议上交流的一部分论文。这些论文基本上反映了近些年来 ,尤其是自第四届大地电磁学术讨论会以后 3年来 ,中国在地球电磁法领域研究的最新进展 ,其中也刊载了与会国外专家的部分论文。本专辑的 2 8篇论文和 2篇简讯 ,包括大地电磁、瞬变电磁、地磁测深、电磁法测井、直流电法、自然电位法等方面的内容 ,以及近年发展起来的大地电磁网 (Network -MT)、电磁阵列剖面法 (EMAP、CEMP)和参考道方法研究和应用的新成果。由我国最近自主研制完成的海底大地电磁测深仪器和技术、分布式被动源电磁系统的成果也在本专辑中发表。各种电磁法数据处理、反演和成像的新技术、新方法近年来有了较快发展 ,有关研究成果体现在本专辑中 ,如用于大地电磁数据处理的小波分析技术、用于成像的曲线对比反演技术、偏移成像技术、用共轭梯度法进行三维电阻率反演和电阻率成像的新技术等。瞬变电磁法的广泛应用促进了新技术的发展 ,如关于关断电流影响及其对策的研究、瞬变场响应滞后现象的研究、瞬变电磁资料和大地电磁资料联合反演的研究及其在矿床勘探和地质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一次全国地壳与上地幔物理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12月30日至1983年1月5日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市召开。参加这次会议的有47个单位的代表,在会上宣读了83篇论文,就人工源地震的深部探测、天然地震、大地电磁测深、地磁、重力、地热、遥感、古地磁地质构造和地球动力学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讨论和学术交流。通过这次会议的讨论展示了我国地壳与上地幔研究的潜在力量及其广泛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前校长宋德教授、博士倡议,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科委、江苏省和德国巴登—符腾堡州政府支持的’93国际环境与湖泊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3月28日至4月2日在中国无锡市召开。来自德国、瑞士、奥地利、美国、匈牙利、以色列、日本和中国等8个国家的环境科学专家72人参加了研讨会。研讨会收到论文66篇,其中大会宣读论文41篇,代表了当代环境与湖泊科学研究的国际水平。与会专  相似文献   

9.
第二十九届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大会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大会(GeneralAssemblyofInternationalAssociationofSeismologyandPhysicsoftheEarth’sInterior(IASPEI))于(1997年)8月18日~28日在希腊第二大城市萨洛尼卡举行中国(包括台湾)、美国、俄国、英国、法国、德国、希腊、澳大利亚、新西兰、荷兰、等40多个国家约800多位学者出席了大会,我国国家地震局团组(24人)、中国科学院(4人)、地质矿产部(1人)、高等院校(1人)和山西省科委共引人前往参加大会共收到摘要约1500篇,其中我国67篇.大会…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一次地壳与上地幔物理学术讨论会于1982年12月31日至1983年1月5日在南宁市举行。参加会议的有石油、地质、冶金、铁道、海洋、地震、中国科学院及高等院校等47个单位,约110名代表。 会上宣读了83篇论文,内容广泛,涉及人工源地震的地壳与上地幔深部探测,天然地震、大地电磁测深,重力、地磁、古地磁、地热、遥感,板块构造与地球动力学等方面研究的进展,从理论、方法、分析解  相似文献   

11.
南黄海海底大地电磁测深试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6,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南黄海盆地深层地震地质条件差,地震波受屏蔽,能量严重衰减,在海洋反射地震资料中很难识别反映中-古生界的反射地震波组,不能满足南黄海盆地前第三系油气资源前景评价的需要等问题,于2006年5月,开展了南黄海海域海底大地电磁测深试验,在盆地内五莲斜坡和胶州凹陷区布设了3个海底大地电磁测深点,取得了可靠的海底观测数据.本文详细阐述了海底大地电磁测深与常规大地电磁测深在数据处理方法上的差别,论述了海洋电磁噪声对海底大地电磁场观测的影响,提出了海底大地电磁场实测资料“水平姿态”校正、“方位”校正和“海洋电磁噪声”校正的方法.通过对试验观测资料的处理和反演,并结合地质、物性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南黄海盆地海底以下深部还存留有古生代地层,这对于南黄海前第三系含油气前景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试验结果也证明了海底大地电磁测深技术在研究古生代残留盆地方面的问题可以发挥相当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27届学术年会于2011年10月17日至21日在湖南省长沙市召开.本次大会实际与会人员960多人,其中中国科学院和工程院院士9人.年刊《中国地球物理-2011》收录了930篇论文摘要.来自内地、台湾的学者和美国、日本等专家共570多人在大会上做了学术报告,其中大会报告14篇.10月18日上午举行了大会开幕式,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陈颙院士致开幕词,并主持了第一阶段的大会报告.大会报告有:何继善院士的"广域电磁法研究";秦大河院士的"气候变化科学新进展";贾承造院士  相似文献   

13.
应用变磁法(MV)和大地电磁测深法(MT)对芬兰境内波罗的地盾的电性构造进行了研究。第一个地磁台阵揭示出了地壳的奥鲁(Oulu)导电异常,该异常由一个地壳导电带和一个导电边界组成。1983年以来,用大地电磁测深法对奥鲁异常进行了更细致的研究。对由变磁感应矢量和大地电磁测深数据提供的信息进行了比较。利用大地电磁测深资料并参考感应矢量结果,构制了奥鲁异常的一维和二维模型。在研究区域的中心,异常体(电阻率为0.5Ωm)的埋深为4-7kin。异常体的西南有一埋深为14km的地壳低阻层,而其东北在高阻的卡拉利迪(Kareli(?)dic)区内,没有地壳低阻层。  相似文献   

14.
第29届国际地震学和地球内部物理学协会(IASPEI)大会于1997年8月18日至28日在希腊沙洛尼卡市举行,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0余位学者出席了大会.中国国家地震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矿产部和大专院校31名地球科学工作者参加了大会.大会收到论文摘要约1500篇,共设46个专题.有关构造物理学共有464篇摘要(占会议全部摘要的32%),主要课题有:大陆地壳和岩石图模型,俯冲带,地球的结构与演化,岩石圈构造、地球动力学过程和各向异性,深俯冲板片的结构和动力学,活动构造地区的地热、地震构造和地震活动性,大陆及海洋岩石圈的热状…  相似文献   

15.
研讨了频率域电磁法中不同源装置的大地电磁测深、线源频率电磁测深和偶极源频率电磁测深阻抗视电阻率的源效应影响特征。在唯象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种电磁测深法阻抗视电阻率的相互换算法──源效应校正法(大地电磁测深二维TE极化视电阻率和其它两种电磁法的赤道装置二维阻抗视电阻车)。模型试验表明,利用这一源效应校正法可以由大地电磁二维视电阻率近似地计算出线源频率电磁二维阻抗视电阻率。这一方法被尝试应用于由线源频率电磁二维阻抗视电阻率估算偶极源频率电磁二维阻抗视电阻率。  相似文献   

16.
汤吉  王立凤 《地震地质》2006,28(1):157-157
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地球电磁专业委员会主办、成都理工大学承办的“第七届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于2005年11月10—12日在成都举行。来自日本、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法国、苏丹等国的代表11名,来自国内60多个教学、科研和生产单位的240位代表参加了会议。这是电磁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以来第1次举办的中国国际地球电磁学术讨论会,刘光鼎、刘宝、徐世浙和何继善4位院士专门为本次会议发来贺信。会议主席成都理工大学校长刘家铎教授首先致欢迎词,电磁专业委员会主任赵国泽研究员代表主办单位讲话并宣读了国际电磁会议主席A.Junge教授的贺信,白登海研究员代表国际电磁委员会工作组讲话,日本友人M.Uyeshima也做了热情洋溢的发言。会议围绕“21世纪电磁勘探方法的进展与应用”主题,针对各类电法、磁法和电磁法的理论研究和应用成果进行了展示与经验交流,内容包括MT,CSAMT,TEM,GDS,DC,IP,GPR,NMR,GMS和AEM等方法领域。会议共收到论文73篇,35名代表在大会上做了学术报告,30余篇论文进行了展示交流。论文涉及提高观测资料质量的新技术,电磁方法在深部结构探测、油气勘探、矿产资源勘探、工程与环境探测和地  相似文献   

17.
沿着欧州地学断面(EGT)POLAR剖面进行了大地电磁测深以便建立起地壳的地电(导电性)模型。设置了40个大地电磁测深点(MT),18个音频大地电磁测深点(AMT),10个磁流体动力学测深点(MHD)在主要POLAR剖面上(剖面1),在距主剖面东南40km的平行剖面上(剖面2)设置了十多个大地电磁测深点。  相似文献   

18.
地球物理测井北京(1990)国际讨论会于1990年5月28日至30日在燕郊中国海洋石油测井公司举行。与会代表127名,其中外国来宾31名,分别来自美国、英国、匈牙利、法国、新加坡、加拿大、意大利等国家。 28日上午9时,中国石油学会测井学会主任、中国海洋石油测井公司总裁段康先生致开幕词,中国石油学会领导尤德华先生和翁文波教授在会上讲了话。接着,由中国石油学会测井学会副主任、本次会议学术委员会主任谭廷栋教授主持会议,开始宣读大会论文。  相似文献   

19.
本文将S.Park1984年提出的解决三维大地电磁测深问题的薄层近似方法,用于甘肃省河西地区的大地电磁测深定点复测结果的资料解释,展示了这种方法应用于复杂介质结构下的大地电磁测深工作的良好前景。依据该方法理论而编制的程序有较高的计算精度。  相似文献   

20.
我国大地电磁测深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32,自引:8,他引:3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家映 《地球物理学报》1997,40(Z1):206-216
回顾了我国80年代中期以来大地电磁测深工作的进展,包括资料采集、数据处理和反演解释着重介绍了大地电磁测深法在石油、天然气构造普查勘探以及地壳和上地慢探测方面应用的情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