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再談关于逆轉方法<B>解的不唯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大气臭氧垂直分布的研究中,逆轉方法B在最近几年有着比較广泛的应用。不久前我們曾証明,方法B的解是不唯一的,李鈞等同志对我們的工作提了一些意見,我們觉得这很好。  相似文献   

2.
本文探討了Gotz逆轉效应中,单色天頂散射光强I3112(?)的有效散射高度hE的上升过程。首先从理論上証明:hE并非沿高度連續的上升,而是跳跃上升的。然后用实际观測数据的計算,証实了理論結果。由此并指出,由于hE的跳跃,那么在应用逆轉效应,建立測定大气臭氧垂直分布方法时,如果将大气分层較多,那么可能在臭氧层中下部所得的結果,是不唯一的。基于上述結果,进一步研究了方法B,发現目前国际上通用的,由Ramanathan与Davo所給出的逆轉方法B的解是不唯的。这些解之間有着亘大的差异。因此以該方法計算出的各层臭氧含量,并不能肯定大气臭氧的垂直分布情况。  相似文献   

3.
作者应用Dobson臭氧光电分光光度计进行低太阳观测时,发现直射光路上总光强比值随太阳天顶角的变化发生两个逆转。随着臭氧总量的增大或者波长的減小,逆转点的天顶角变小。作者同时考虑直射太阳光和散射光,定性地解释逆转原因及其随波长、臭氧总量的变化。  相似文献   

4.
大气臭氧层的垂直分布及其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进一步认识低纬度地区大气臭氧垂直分布及其变化的规律,本文采用逆转方法〈C〉计算了昆明地区冬春季大气臭氧的垂直分布.结果表明:臭氧垂直分布出现两种类型,一种是只在平流层中有一主极大值层;另一种是除主极大值层外,同时在对流层中还存在次极大值层.主极大值层的臭氧浓度变化相对较稳定,次极大值层主要受大气环流影响很不稳定,且随季节变化与位势高度、垂直速度等要素的关系存在着明显差异.此外,我们还分析了春季臭氧垂直分布的日际变化.  相似文献   

5.
本文对用爆炸地震资料研究地壳与上地幔结构及速度分布的τ法反演进行了探讨,并且在Bessonova提出的平均值方法的基础上,就减少解的不确定性及简化反演过程提出了新的作法:1.τ(p)的上下界各自独立地参与反演而后再将所得到的结果合并起来;2.在τ法反演中,抽去地壳模型中的低速层。根据以上两种计算方案,改进方法,取得较好的效果。 本文还用Bessonova的平均值方法计算了我国东部地区地壳-上地幔爆炸地震探测剖面的实例。该地区地壳厚度约为31 km,在18 km深处存在着低速层,厚度约6 km,速度为6 km/s。  相似文献   

6.
结构参数控制器优化分布的一种计算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数控制器就是通过改变受控结构的参数(阻尼或刚度)来减小其振动响应的控制系统。本文以高层建筑结构为研究对象,推导了在地震作用下结构层间位移响应的计算方法,并根据其计算结果确定参数控制器的优化分布,文中还以某10层建筑结构为例进行了仿真计算。  相似文献   

7.
氧离子83.4 nm辐射是由氧离子辐射跃迁产生的,是电离层极紫外日辉辐射中辐射强度较高的信号之一.从空间对其进行成像为高层大气状态的监测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方法.为了准确的描述辐射强度的分布情况,本文在MSISE-00大气模型下,用AURIC计算氧离子83.4 nm辐射的初始体辐射率、电离层氮气分子、氧气分子以及氧原子的密度分布,接着,用Chapman函数生成氧离子密度分布,计算共振散射作用下的体辐射率.然后,给出在不同的初始辐射率情况下,沿天底方向观测的辐射强度对比.最后,与Anderson的计算结果作了两组对比,指出由电子碰撞产生的初始体辐射率占比提高16%,总的辐射强度会提高30%.本文的工作为低热层大气氧离子密度和光电子通量的探测提供支持,这对电离层电子密度反演具有理论意义.  相似文献   

8.
非线性土木结构振动控制的逆系统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多变量非线性控制的逆系统理论,将多变量、非线性的复杂被控对象精确线性化成伪线性系统,对于该伪线性系统很容易基于线性系统理论设计综合最优控制器。克服了传统的非线性结构近似线性化控制方法不够精确的缺点,实现了非线性结构的动态精确线性化控制。给出了一个仿真实例,将其控制效果与一般的线性和近似线性化最优控制作了比较,达到同样控制效果时本方法所需控制力显著减小。  相似文献   

9.
本文根据气体分子运动论导出了垂直动力传输函数,此函数可以代替Nicolet和Mangc的混合比,较好地描述高层大气中从完全混合状态向扩散分离状态的过渡过程。分析了高层大气中湍流运动的观测结果,给出了湍流系数随高度分布的几个模式,利用这些模式计算了惰性气体氩、氦与氮的数密度比的高度剖面,并与箭载质谱仪探空资料作了比较。根据光化-动力传输理论,计算了上中层及低热层大气主要化学成份的高度分布。结果表明:垂直动力传输明显地影响着大气成份的分布。文中还指出,氧分子的光离解系数与其数密度的高度剖面耦合在一起,因而应当由上向下数值求解有源有汇的连续方程组,这样可避免由于光离解系数的假设所造成的误差。  相似文献   

10.
在隔震结构Benchmark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相应的动力反应计算方法及计算程序,并在理想化隔震层刚度布置的情况下研究了隔震层水平刚度分布对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通过针对Benchmark模型设计的3种隔震方案的计算结果比较表明:当隔震层刚度中心靠近结构质心时,能显著降低结构的扭转反应,但同时增大了水平位移分量.文中在隔震结构Benchmark模型上建立的计算方法和结论为隔震体系计算和隔震方案设计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途径.  相似文献   

11.
本文针对多层隔震结构提出了适合工程技术人员使用的基于单质点体系建立的等价线性化设计方法,这种设计方法结合我国现行的建筑抗震设计规范,将上部结构简化成单质点体系,基于最大设计位移进行地震反应分析,是一种实用设计法。文中以地下1层、地上5层的多层框架结构体系为例进行了分析,并与时程分析法计算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显示本文提出的设计计算方法具有计算简便,计算精度符合工程应用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逆转遥感是当前获得大气O3层垂直剖面资料的重要方法之一,而逆转曲线的质量对遥感结果的精度至关重要.本文在最小二乘法的基础上,结合逆转曲线的特征,加以适当处理,建立了逆转曲线的拟合数学模式.其性能良好,对研究O3层垂直剖面的长期演变趋势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旱涝灾害的发生,追究其形成的物理原因,主要是由于地球和大气系统能量传输异常而导致水、热收支与循环变异所造成.本文选取江淮流域夏季出现洪涝和干旱年份的水、热资料,计算了江淮地区整层大气柱以及从地面到150hPa共分10层的逐层大气的潜热能和感热能,对其的能量含量、能量输送量及能量源、汇(辐合、辐散量)作了时空分布特征的分析比较,探讨了旱涝形成的物理原因.  相似文献   

14.
北半球不同纬度臭氧层系统混沌吸引子的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将TOMS测量的北半球不同纬度各纬向平均逐日O。总量作为无规序列,利用时滞方法重构序列的相空间吸引子,计算其系统状态演化过程中形成的整体结构特征.结果表明,各纬度O3层系统吸引子都具有非整数分维结构;此外,在完整的Lpapunov指数谱中,所有指数分量之和均为负值,且最大指数分量总是正值.反映出O3层系统相空间总体上是收缩的,同时提供了存在奇怪吸引子的证据,表征O3层系统的演化是一种耗散混饨运动.这对于进一步应用非线性动力系统理论和方法,深入研究O3层系统的动力学特征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珠江三角洲大气气溶胶对地面臭氧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表明在珠三角目前的污染状况下,至少一半以上的紫外辐射被大气气溶胶衰减,如此大幅度的紫外辐射衰减对城市生态系统和物种化学循环,尤其是臭氧光化学反应过程有重大的影响.利用地面观测的臭氧、紫外辐射、气溶胶辐射特性参数以及辐射和化学模式定量评估了大气气溶胶对地面臭氧影响的显著性.实例分析表明,珠三角大气气溶胶和紫外辐射与臭氧之间的相关性显著,气溶胶光学厚度(AOD)与地面PM10的浓度相关性高达0.98,AOD与相应时次的紫外辐射和臭氧的反相关性明显,相关系数可达-0.9.分析表明气溶胶污染通过衰减紫外辐射可显著降低臭氧的产率,AOD为0.6时臭氧的午间峰值区消失,AOD至1.2时午间峰值区呈下降趋势,造成午间臭氧的生成产率明显降低.目前干季(10,11,12和1月)广州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OD550 nm≥0.6(AOD340 nm≥1.0)的出现概率为47%(55%),珠三角在干季出现臭氧极大值的机会少与严重的气溶胶污染抑制臭氧峰值的出现应有密切的关系.分析表明应用辐射化学模式计算气溶胶的辐射效应时对单散射因子(SSA)十分敏感,表明应用辐射化学模式计算臭氧的产率时应慎重选取合理的单散射因子值.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介绍了α稳定分布的统计特征,并对比分析了实际地震信号与α稳定分布的动态样本方差特征,提出地震信号服从非高斯α稳定分布的假设.在此基础上,利用地震记录估计误差的p阶统计量作为代价函数,提出了基于非高斯α稳定分布的最小p范数地震反演方法.将该方法应用到单道反射系数理论模型及实际叠前弹性阻抗反演实例中,均取得了良好的反演效果.实际反演结果验证了本文提出的地震信号服从非高斯α稳定分布假设的合理性,以及最小p范数地震反演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本文基于Sun等1999年发展的一个简单雪盖-大气-土壤传输模式(SAST),改进了其雪盖的分层,提出了新的模式数值求解方法.改进后的新模型使用温度和雪层内的冰质量作为预报变量,在雪层处于冻结和融化状态时,有效地求解雪层温度分布和冻融过程,减少迭代次数,节省计算时间并提高其计算精度.新模型采用7层分层方法来代替旧SAST模型3层分层方法,在厚雪情况下3层分层方法过于简单.通过与5个前苏联站点观测数据的比较,新模式的模拟结果与大部分站点的观测值符合得较好.而当雪层较厚时,7层分层的模拟情况要好于3层分层.在Khabarovsk站,雪被强风吹走造成的差异以及土壤性质的差异,可能对模拟值与观测值的差别造成重要影响.在Tulun站,模拟结果的差异主要出现在雪盖厚度上,而对雪水当量的模拟情况与观测值实际吻合得很好.在对雪盖的生命期和积雪完全融化时间的模拟上面,从春季雪盖融化的趋势来看,新模式消融期和消融结束时间的模拟和实际观测符合得较好,并且7层分层结果要好于3层分层.在运算效率方面,新的3层模型比旧SAST模型运行时间要缩短20%.而由于7层分层方案有更多层来处理,它运行的速度与旧SAST相同,但更准确.考虑强风及改进雪面反照率参数化方案将是今后改进本雪盖模式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8.
针对平面不规则混凝土框架结构,考虑地震作用对其产生的附加扭转振动效应,提出了两种计算侧向力分布的方法。通过对一平面不规则框架结构进行推覆分析,得到各楼层侧移、层间问侧移角和塑性铰分布情况,并与时程分析结果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方法推覆分析得到的塑性铰分布情况与时程分析得到的情况相符合,楼层侧移和层间位移角与时程分析结果吻合也较好,并且从结果精度上看,分层法的误差要小一些。  相似文献   

19.
三维重磁场“曲化平”的一个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从勘探地球物理的实际需要和特点出发,探讨了重磁位场解析延拓的数学提法,给出一套较为实用的数值解法。所论述的原理、方法适用于三维空间任意起伏地形条件下的重磁位场曲化平计算,可做“上延拓”计算,也可做“下延拓”计算。在一个比较复杂的理论模型上所做的方法检验表明“上延”和“下延”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层间多次波与有效波在走时、频率和叠加速度上差异较小,因此层间多次波压制常难以获得理想效果.本文提出一种基于迭代反演的层间多次波压制方法(MSI,Multiple Suppression Inversion),该方法以共聚焦点(CFP,Common Focus Point)层间多次波压制理论为基础,通过构建卷积因子,将层间多次波压制转变为迭代反演的问题,直接利用观测的地震数据进行迭代反演计算,进而完成多次波压制.MSI方法避免了共聚焦点方法中构建CFP道集的聚焦运算,大幅降低层间多次波预测的计算成本;同时该方法为全数据驱动方法,无需地下介质任何先验信息,算法容易实现.模型数据测试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有效压制层间多次波,而且对有效波也具有很好的保幅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