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天球绕天轴旋转,每日一周,天球上的所有天体都跟着天球一起旋转,也是每日一周,叫周日视运动,周日视运动的轨迹与天赤道平行。太阳是对地球影响最大的天体,其周日视运动直接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也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尤其是不同纬度看到日出日落时的方位。笔者认为,讨论不同纬度看日出日落时的方位时,必须认清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2.
孙瑞 《地理教学》2023,(2):48-51+33
本文通过自制太阳周日视运动仪,开展“地球的公转”一节中太阳周日视运动的观测实践活动。学生在观测中提升地理实践力,通过分析观测数据,验证已知规律,发现新规律。当实测数据与已知规律矛盾时,学生产生新疑惑,并通过思索问题、解决问题提升地理实践力。  相似文献   

3.
赵国锋 《地理教学》2014,(22):59-61
一、太阳周日运动轨迹特征及变化范围《地理教学》2014年第7期《太阳周日运动轨迹图的绘制方法》一文中在讲到太阳周日运动时认为:因为地球自西向东绕地轴旋转,相应的太阳在地心天球中绕天轴做自西向东的运动,其周日运动轨迹恰与其所在赤纬圈重合[1]。本人认为,这种说法是不准确的。太阳周日运动轨迹是地球自转和公转运动叠加的结果,本人在《从太阳视运动入手正确认识日出、日落时的太阳方位》一文中曾涉及到这一点。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地球自转线速度的纬度分布规律复习,教师提出“坐地日行……”,学生立刻有了共鸣,想到“坐地日行八万里”。教师提出问题:该诗句反映的是不是地球自转呢?为什么?学生想到“日行”为地球的日运动,所以体现地球的自转运动。教师再提出问题:已知地球赤道周长约四万千米,那么该诗句所描述的地点在哪里最合适呢?为什么?学生得出该地点位于赤道上,  相似文献   

5.
在讲地球的运动时,可由王勃诗句“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设问:“此句中‘星移’的原因是什么?”从而自然引入地球的运动,在讲完地球自转的周期和速度后,可用“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作小结,并要学生分析该句蕴含的地理意义(诗中“日”为“太阳日”,“八万里”大致点出赤道的周长及赤道处的自转线速度,“巡天遥看一千河”隐含在赤道地区可观察全天星座。)这样的导入和小结,形式独特,学生兴致很高。  相似文献   

6.
张柳青 《地理教学》2023,(2):21-24+7
近年来,地理选考命题的重心逐渐从重知识向重能力、重素养转变,这使学生的学习方式亟需从浅层学习向深度学习转变。本文以“太阳视运动原理”教学为例,重点关注情境创设、问题设计、深度参与、深度理解、深度拓展五个方面,旨在让学生在深层次的学习体验和思考中,获得有意义的知识建构,并学会知识的迁移和运用。  相似文献   

7.
正对地理事物特征的描述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对地理事物进行正确的定性概括;二是对地理事物的位置属性和数量属性能够进行恰如其分的定量表述。高中地理"地球运动"涉及的知识内容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昼夜长短变化规律、正午太阳高度  相似文献   

8.
马小雪  王彦超 《地理教学》2023,(4):25-27+31
本文通过对“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教学片段进行分析,揭示太阳直射点与五带的形成、四季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等“中介—要素”的内在联系,通过“实践”过程探索出基本关系形式,从部分与整体联系的视角构建太阳直射点移动位置的教学,从时间与空间联系的视角构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的教学。  相似文献   

9.
地球运动作为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产生的基础和背景,有着复杂的空间和时间动态变化过程,并需要进行时间、日期、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及其经纬度的换算等,带有较多的数理计算,因此大部分学生对此内容有畏难心理。笔者就地球运动及其地理意义教学难点的形成进行了反思,以期和同行交流。  相似文献   

10.
陈立新 《地理教学》2012,(13):25-27,37
地球运动的有关试题往往比较抽象,且许多试题还通过各种图形进行问题设置或者无图考图,这对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地球运动的有关试题长期以来是学生学习地理的“怵点”,而学生如果能够熟练的利用太阳直射点周年移动规律,则能够化难为易,化抽象为具体,从而使有关难点迎刃而解。  相似文献   

11.
地理学科联系到多门学科的知识,比较复杂,一些中学生学习地理有畏难情绪。正因为如此,增加学习激情显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增加学生的学习激情呢?笔者在“海水运动”一课讲授中补充了一些内容,收效明朗。在讲到“海水运动形式”之一海啸时,穿插了2004年12月26日印度洋大海啸发生时,在泰国普吉岛海滩上,一位年仅10岁的英国女孩——蒂莉,凭借自己在学校所学的地理知识,  相似文献   

12.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判定运动方向的问题。这是地理教学的重点,同时也是地理教学中的难点所在。在地理教学中巧妙地运用自己的手来判定方向,南半球用左手,北半球用右手,这样就避免一些学生出现记忆混乱的局面。“南左北右”的应用主要在以下几方面:  相似文献   

13.
1.创设问题情景,问题的设计应具有确切性 在地球公转的教学中,有教师问:“今天是10月9日,太阳直射点与赤道之间有什么关系?”学生不明白老师提问的意思,无从回答,后来老师改问:“今天是10月9日,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以北还是以南?”学生异口同声的回答:“赤道以南”。课堂实践证明,教师提问的问题非常的确切,学生才容易明确题意,才能准确回答。反之,学生不明白老师提问的意图,答非所问。  相似文献   

14.
陈静 《地理教学》2015,(5):56-58
地球运动,是高考命题者青睐的考点,也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笔者纵观近几年“地球运动”的高考试题,发现其命题考查变化很大:命题背景材料新、越来越接近生活地理、命题图形简单化、试题的难度降低等。不仅考查学生掌握“地球运动”的基础知识,而且考查学生获取新信息、解读新信息和地理思维分析等能力。通过认真分析2014年全国各省地理高考试卷中的“地球运动”高考试题,提出2015年“地球运动”命题的新思考及备考策略。希望能为2015年高三学生地理学习及一线地理教师教学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5.
尹中峰 《地理教学》2010,(14):41-44
“它山之石,可以攻玉”。解答各种地理模拟题时难免出错,但若能对错误原因进行分析,并通过针对性的训练,是可以更好地备战高考地理的。本文试对大气运动部分考生常见错因作归类分析和解法点拨,意在让莘莘学子获得“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的有益教训。  相似文献   

16.
王迪江 《地理教学》2009,(11):38-40
本刊在第9期“问题讨论”栏目中发表了“从海南高考试题看日出日落时的太阳方位”一文,本期发表的两篇文章分别对该文中“地球上除极昼极夜地区外,其余地区同一天日出、日落太阳方位角都相等,且为直射点的纬度”观点和赤道上日出的方位角的数值发表了不同的看法,这些看法是否有道理,欢迎各位读者、作者发表自己意见,参与讨论。  相似文献   

17.
朱毅 《地理教学》2014,(1):42-43
正一、相关知识背景1.太阳视运动地球自转产生的影响中,最明显的是天体的周日运动。即地球自西向东自转,对在地球上的观测者而言,地外的天体以相反的方向、相同的周期旋转。天体的周日运动中最典型的就是太阳的周日运动,也叫做太阳的视运动。2.天球  相似文献   

18.
张健 《地理教学》2022,(4):50-52,49
在“新课程新教材”改革背景下,地理教师应加强实验教学的尝试。本文以上海版高中必修《地理一》主题8“海水的性质与运动”为例,通过地理实验探究海水盐度与密度之间的关系,以探索地理实验设计的路径,反思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落实学科核心素养的地理教学优化方向。  相似文献   

19.
徐文 《地理教学》2007,(7):17-18
人教版高中地理“地球公转地理意义(二)”这节内容主要是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更替和四季、五带的划分,通过学习,学生可以对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有进一步的认识,并形成正确的宇宙观和人地观。其中第一课时的教学重点为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以及由此产生的季节变化,而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既是重点也是难点,弄清产生上述变化规律的根本原因——黄赤交角的存在及其引起的地球上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则是教学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20.
王德 《地理教学》2010,(16):10-11
陶行知先生认为:课内获得的知识是“闻知”“说知”,实践获得的知识是“亲知”,“亲知”是根本,“闻知”“说知”要结合在“亲知”上,才能成为“真知”。以往的地理教学往往过于“重结论、轻过程”,这使学生的思维和个性发展受到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