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破罡湖底泥重金属分布特征及潜在生态危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7月,采用Mapinfo专题地图制作技术和Lars Hankson指数模型对破罡湖底泥中铜、铬、锌、镉和铅5种重金属污染的空间分布现状及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破罡湖底泥中铬、铜、锌、镉和铅的含量分别为110~145 mg/kg、51.9~68.1 mg/kg、119~155 mg/kg、1.05~1.41 mg/kg和38.0~62.1 mg/kg;其中,铜和镉的平均含量超过了《土壤环境质量标准》(GB15618-1995)二级标准限值,其他重金属平均含量则在允许范围内。②破罡湖底泥中铜与铬最大含量分布区域都出现在该湖东北部邻枞阳县处;底泥中锌和镉的分布也有一定相似性,最大锌含量和镉含量都出现在湖东北部的小合村以北处,而在湖东南部通江渠附近的锌含量和镉含量都是最小的;铜与铬和锌与镉具有协同毒性,其分布的空间重叠增加了其高含量区域的生态风险。③底泥中铅的高含量区域则出现在湖西湖滨带,汽车尾气排铅是破罡湖底泥中铅的重要来源。④破罡湖底泥中镉含量达到极强生态危害影响水平,其他4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轻微,由于镉的贡献,导致破罡湖底泥多种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总体上达到很强的水平。  相似文献   

2.
南极普里兹湾表层海水中铜、镉、锌的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中国第24次南极考察获得的水样,研究了普里兹湾表层海水中痕量元素铜、镉、锌的含量及其分布。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AAS)测得普里兹湾铜、镉、锌的浓度范围分别为0·36-2.86、0.020-0.594、2.9-20.0μg·dm-3,平均值分别为1.15、0.143、11.2μg·dm-3。发现普里兹湾表层海水中铜、镉、锌的含量与南印度洋、南极海洋气溶胶及LarsemannHills湖泊群水体中的含量近似。研究表明,表层海水中铜、镉的含量及分布受悬浮颗粒物、初级生产力及盐度等的影响,锌可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人类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重金属在红树林沉积物及红树植物中的分布累积及迁移规律,选取了徐闻南山镇红树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红树林沉积物及红树植物不同部位(根、茎、叶)的重金属质量分数,运用富集因子、生物富集系数、转移系数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红树林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分数表现为铬(Cr)>锌(Zn)>镍(Ni)>铜(Cu)>铅(Pb)>砷(As)>汞(Hg)>镉(Cd),为中等变异程度;除了镍(Ni)元素外,其余7种重金属未超过国家一级标准,除了铅(Pb)元素外,其余7种重金属均超过广东省土壤环境背景值,说明研究区沉积物中重金属具有一定的积累效应。2)沉积物中砷(As)、铜(Cu)、锌(Zn)、汞(Hg)、镍(Ni)、铬(Cr)富集因子值均>1.5,说明受到轻微人为活动影响;各站位镍(Ni)富集因子值均>5,结合研究区背景,反映了镍(Ni)受到自然和人为输入的共同影响。3)白骨壤体内重金属主要集中在根部,而红海榄体内重金属在根茎叶中分布相对均匀。白骨壤根茎叶部位的大多数重金属质量分数远高于红海榄,说明白骨壤对重金属的吸附能力比红海榄强。汞(Hg)集中分布在植物的叶片部位,且与其他重金属之间相关性不明显;推测汞(Hg)主要通过叶片吸收进入植物体内,与交通运输污染有关。4)不同红树植物对不同重金属富集能力各异,白骨壤对重金属的富集能力表现为:镉(Cd)>砷(As)>铜(Cu)>锌(Zn)>汞(Hg)>铅(Pb)>镍(Ni)>铬(Cr),红海榄表现为:镉(Cd)>铜(Cu)>汞(Hg)>锌(Zn)>铅(Pb)>砷(As)>镍(Ni)>铬(Cr)。白骨壤和红海榄对汞(Hg)的运移能力都较强;红海榄对镉(Cd)的富集能力和转运能力都较强,而白骨壤对镉(Cd)富集能力较强,转运能力却较弱,这说明红树植物对重金属元素的富集能力与转运能力不存在正比关系。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某新设水源保护区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采集了32个表层土壤样品,测定了镉、砷、锌、铅、铜、汞、镍、铬8种重金属的含量,采用地质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评估了土壤重金属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研究区镉存在土壤污染风险,其余7种重金属达标。8种重金属平均含量高于广东省土壤背景值,镉处于轻度~极强度污染状态,其余7种重金属处于中等污染状态。镉生态危害极强,汞生态危害很强,其余6种重金属处于低生态风险等级。镉、汞生态风险高,需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5.
南坑河是新丰江的一条支流,直接汇入广东省最大的饮用水源地新丰江水库。野外调查中发现私自采矿和在河流沿岸洗矿等行为不断发生,大量洗矿废水未经处理直接注入南坑河,可能会造成污染。因此,采样初步分析了南坑河河水、河流底泥沉积物及附近优势植物的9种重金属元素含量。结果发现:与地表水II类标准相比,南坑河枯水期水体污染严重,其中连续2 a的铅、砷和汞超标,超标倍数分别为1.7~1.8、1.3~1.9和1.6~2.9倍,而底泥中铜、镉、铅、锌和砷均超标,超标倍数分别为4.8、9.0、3.9、4.3和10.9倍,镉和砷超标较为严重。另外,收集并鉴定了河岸或河漫滩中天然生长的15种植物,发现以蕨类植物和多年生禾草为主要类型。通过分析植物体内9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发现对砷吸附能力最强的当属蜈蚣草,其叶片中砷的含量(609.20 mg/kg)和茎干中砷的含量(814.77 mg/kg)均大于根部的砷含量(577.30 mg/kg);蜈蚣草对铁、锰、铜和铅的吸附能力也远远大于其他河岸植物,可以作为良好地修复以砷为主的复合重金属污染土壤的富集植物。  相似文献   

6.
郝君 《西部资源》2014,(4):68-69
<正>化学上密度大于4.5g/cm3的金属称为重金属,如铜、铅、锌、铁、钴、镍等。某些重金属,如锰、铜、锌、铁等,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微量元素,但大部分重金属,如汞、铅、镉等,并非生命活动所必需,而且所有重金属超过一定浓度都对人体有害。化学上密度大于4.5g/cm3的金属称为重金属,如铜、铅、锌、铁、钴、镍等。某些重金属,如锰、铜、锌、铁等,是人体生命活动所需要的微量元素,但大部分重金属,如汞、铅、镉等,并非生命活动  相似文献   

7.
珠江口滨海湿地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现状及潜在生态危害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根据2007年和2008年对珠江口滨海湿地6条代表性调查断面的表层沉积物取样调查,分析了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铜、铅、锌、砷、铬、镉和汞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6、43、139、29、31、0.96和0.10 mg/kg,其中除铬外,其余6种元素的浓度均已超过Ⅰ类海区沉积物标准,尤其铜污染最为严重.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其生态危害程度进行了评价,镉在淇澳岛和磨刀门调查断面存在强和很强的潜在生态危害,总体潜在生态危害属中等,应当引起重视;其余各调查断面属轻微生态危害.  相似文献   

8.
科考活动对南极中山站地区土壤的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南极中山站建站时采集的土壤样品,分析了各样品中重金属铜、镉、铅、锌的全量及DTPA代换态含量。结果表明,上述重金属的DTPA代换态含量能集中反映人类活动的影响,是进行南极地区环境影响评价的敏感指标,而土壤全量则因母质成分的差异而具有明显的区域分异,掩盖了本来程度很轻的人为污染。分析结果表明诸科学考察站的燃料烟尘对该地区土壤中的DTPA代换态重金属铜、镉、铅、锌的含量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苏南经济快速发展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变化研究   总被引:23,自引:5,他引:18  
文章以经济快速发展的江苏省昆山市为研究区,研究了该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的空间变化。结果表明:土壤重金属平均污染指数大于1的有镍、锌、汞,其中汞的污染指数最大,是主要污染物。土壤重金属复合污染严重,综合污染指数达1.52,变异系数以汞、镉、铅、铜较大。不同功能区土壤重金属元素全量综合污染指数按以下顺序递降:化工区(1.84)>养殖区(1.54)>大棚菜地区(1.22)>印染造纸区(0.99)。不同地貌区土壤重金属元素全量综合污染指数按以下顺序递降:中部平原区(1.71)>北部洼区(1.57)>南部湖荡区(0.99)。测定的剖面样品中各重金属元素在剖面上一般都有表聚、亚表聚特征,总体上是上层含量高于下层,增加了环境风险。  相似文献   

10.
针对工业原因造成的重金属元素排放入地下水导致的地下水重金属污染情况进行分析研究,对内蒙古自治区重要冶金工业基地赤峰市克什克腾旗20家企业进行调查研究,通过对水样化验得到重金属含量变化范围,对22个地下水取样点进行重金属污染研究发现:(1)克什克腾旗地下水中重金属超标金属含量依次是:铅、镉)砷(铬、汞);(2)22个调查点中,6个调查点(占比27.30%)的调查点地下水中受到不同程度的重金属污染,其余16个调查点未受到污染;(3)铅(Pb)、镉(Cd)在克什克腾旗超标取样点中所占比例较大;其中单项污染指数最大的元素为铅,其最大值为8.000;(4)铬和汞元素的单项污染指数均小于1,即二者含量均未超过国家地下水质量Ⅲ类标准值。对于砷元素,只有内蒙古银都矿业有限责任公司尾矿库环保局测井的单项污染指数大于1,其值为1.664。  相似文献   

11.
长春市土壤重金属污染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136,自引:8,他引:128  
郭平  谢忠雷  李军  周琳峰 《地理科学》2005,25(1):108-112
以长春市区土壤为对象,研究土壤中重金属污染的特征,并采用Hakanson提出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长春市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较重,尤其是铅和镍。污染源的空间差异性引起不同功能区土壤中重金属元素的含量不同。长春市土壤达到轻微生态危害,且铅、铜和锌对土壤生态危害达到轻微生态危害;不同功能区达到生态危害程度的顺序依次是公园>郊区耕地>工业区>住宅区>开发区。  相似文献   

12.
乌鲁木齐地区冰川、河、湖水中重金属形态及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喜保  章申 《地理研究》1993,12(2):69-76
本文研究乌鲁木齐地区冰川,河流和湖泊水中重金属铜、铅、锌和镉的背景值及存在形态的分配。  相似文献   

13.
土壤中的重金属元素对植物和动物具有一定的毒害作用,测量湿地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对评估湿地生态系统健康具有重要意义。以光谱分辨率的优势,高光谱遥感可以获取地物的连续光谱信息,可应用于土壤研究。以四川若尔盖国际重要湿地为研究区,在研究区中采集土样,测定土样的5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利用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方法,分析了环境一号卫星上搭载的超光谱成像仪(hyperspectral imaging radiometer,HSI)的地表反射率数据与实测的土壤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关系;利用原始地表反射率及原始地表反射率曲线的一阶微分值和倒数的对数值,分别建立了预测土壤中5种重金属含量的3个回归模型。结果表明,土壤锌含量的平均值(62.83 mg/kg)最高,镉含量的平均值(0.18 mg/kg)最小;土壤锌含量与铅、铬含量显著相关,土壤铬含量与铜、铅含量显著相关;在3个回归模型中,利用一阶微分值所建立的模型的预测效果最好,土壤5种重金属含量的实测值与预测值都显著相关,其次是利用原始反射率所建立的模型,而利用倒数的对数值所建立的模型的预测结果相对最差,尽管如此,除了镉和铅含量外,其它重金属元素含量的实测值与预测值也都显著相关。利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反演土壤某些重金属元素含量具有可行性,有利于实时掌握湿地土壤重金属含量及其对湿地生态系统健康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黄河下游滩区开封段土壤重金属空间分异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黄河下游滩区开封段及滩外土壤采样48个,按照土壤化学分析方法,对铅(Pb)、铬(Cr)、汞(Hg)、砷(As)和镉(Cd)5种重金属进行分析,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普通克里格法和相关分析对研究区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污染状况和分布特征进行了计算。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壤5种重金属Pb、Cr、Hg、As和Cd含量就平均值而言,Cr的平均含量最大,Pb、Hg的平均含量最小。Pb、Cr、Hg、As和Cd4种重金属元素的变异系数在0.13~0.28之间,属于中等变异强度,Hg变异系数较大,Hg的空间差异相对较大;②重金属元素Pb、Cr、Hg、As、Cd之间具有较强的线性关系,可能具有共同来源——水沙输入;③主要污染元素为Hg、As、Pb,其中Pb的污染为中度污染且范围较广,而As和汞Hg构成三级轻度污染。Cr和Cd在各村间变化不大,Cr,Cd没有构成污染,且Cd是全部清洁表现出污染没有积累;④土壤各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在研究区内上下段之间分异明显,上段呈清洁状态,中段有少量污染,下段表现出明显富集的分布状态。  相似文献   

15.
重金属污染是"十一五"凸显的重大环境问题,党中央、国务院秉持环保为民的理念,决策部署一系列行动加强重金属污染防治:研究提出涉及铅、汞、镉、铬、砷等重金属污染防治技术标准、政策措施和管理规定,制定涉及含砷、铅、汞、铬、镉等重金属的"高污染、高环境风险"产品名录,全面排查整治重金属排污企业,优化涉重金属产业结构,完善重金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三亚活体珊瑚和其生长海域海水的Ca、Mg、B、Sr含量和B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珊瑚中这些元素的浓度与对应海水的相同元素呈现出弱的正或负相关性,所有的相关系数均不大于0.3,这表明珊瑚的这些化学成分主要不是由对应海水所决定。Ca,Sr和B在珊瑚中均得到富集,其中Sr的富集程度最高,达3.08×103,而Mg在珊瑚中却是贫化的。珊瑚中Sr的掺入对B的掺入的影响要高于主成分Ca本身的影响,δ11B值与珊瑚的主成分Ca的浓度几乎无关,而与B、Sr和Mg浓度分别具有较弱的正相关和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343,0.309和0.276,珊瑚Sr浓度的增加引起B浓度的增加,同时会引起δ11B值的增加,而Mg的影响与此相反。  相似文献   

17.
湿地岸带对地表径流污染物具有显著的截留作用。为探讨湿地岸带对道路径流污染物的截留效应以及湿地岸带的潜在生态风险,测定衡水湖四周道路降尘和岸带土壤的重金属含量,并采用多种指数对岸带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道路降尘和岸带土壤重金属含量均低于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值。结合单因子指数、内梅罗指数和地质累积指数可知,衡水湖四周道路存在轻微的铅、镉和锌污染,岸带在靠近道路排水渠的表层土壤存在轻微的镉和锌污染。道路和岸带的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小于150,表明衡水湖道路降尘和岸带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为轻微。岸带表层土壤的铅、镉、锌和铁含量由公路至水面表现出较明显的下降趋势,下层土壤的镉、锌含量显著低于表层土壤,表明岸带在水平方向和垂直方向对重金属都具有较好的截留效应。  相似文献   

18.
南海珊瑚岛礁资源极为丰富,实时、快速、高效、准确地获取大范围珊瑚岛礁地貌遥感信息具有现实意义.研究提出了一种双尺度转化下的模型与数据混合驱动的岛礁地貌信息提取框架,并设计了珊瑚岛礁地貌分类体系及相应技术流程:首先采用自上而下模型驱动的GVF Snake模型进行宏观地理分带的粗分割,然后采用自下而上数据驱动的云影极值抑制下多阈值OTSU分类算法进行微观地貌类型的精细分类,最终利用区域生长算法提取离散分布的暗沙、暗滩等浅水地貌单元.针对西沙永乐环礁利用CBERS-02B数据进行实验,精度验证表明:珊瑚岛礁地貌遥感信息提取方法总体精度优于经典数据驱动的监督分类算法,且具有抗噪能力强、顾及空间拓扑关系、自动灵活等特点.  相似文献   

19.
黄金森  高志文 《地理研究》1986,5(2):104-104
鹿回头岸礁处于比较平静的水动力条件下,自海向陆,可分出礁体生长带、外礁坪、内礁坪和海滩四个相带.沉积物的分布主要受水动力支配,沉积物粒匪分布和参数变化可以反映水动力条件的变化.通过对岸礁与陆源碎层物组成的无障壁海岸对比,进一步说明岸礁礁体生长带是重要的物源区,岸礁沉积物搬运的距离较短,且受生物、地形等因素的影响. 鹿回头岸礁沉积物的生物组分以软体动物壳屑为主,珊瑚屑次之,二者占总量的87.06%,再依次为钙藻、有孔虫、棘皮动物、苔藓虫和八射珊瑚骨扑.由陆向海,珊瑚、钙藻、有孔虫和苦藓虫层逐渐增加,软体动物壳层和八射珊瑚骨针则递减. 本区水尾岭上升礁剖面自下而上可分为原生礁、礁体生长带、礁坪和海滩四个相带,它代表了高海面渐进型序列.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浙江中泰碳酸盐岩风化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典型的两条风化壳垂直剖面进行采样,通过BCR连续提取法实验作相态分析研究,得出重金属元素铬(Cr)、镍(Ni)、铜(Cu)、锌(Zn)、砷(As)、镉(Cd)、铅(Pb)的主要赋存形态及含量。本文在重金属总量与有效态含量相关性的基础上,对该研究区进行土壤质量环境评价。依照《土壤环境质量标准》和《土壤环境监测技术规范》采用单项和综合污染指数法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与土壤背景值相比,Cr污染等级为安全,污染水平为清洁;Cu污染等级为警戒级,污染水平为尚清洁;Ni污染等级为轻污染,污染水平为土壤轻污染作物开始受到污染;Zn、As、Pb污染等级为中污染,土壤作物均受到中等污染;Cd污染等级为重污染,土壤作物均受到污染已相当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