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6 毫秒
1.
文章利用2015年春季航次(5月)和夏季航次(8月)的大型底栖动物采泥调查资料,对岱山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多样性进行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春季航次共采得大型底栖动物15种,夏季共采得大型底栖动物22种。类群涉及纽形动物、腔肠动物、环节动物多毛类、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甲壳类、棘皮动物等。其中环节动物多毛类在两个航次中种数均为最高。岱山海域春季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为:不倒翁虫、圆锯齿吻沙蚕、双鳃内卷齿蚕和金氏真蛇尾。夏季岱山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类有:不倒翁虫、西方拟蛰虫和异足索沙蚕,其中不倒翁虫是两个调查季度月的共同优势种。岱山海域春季各站位平均丰度22ind./m~2,丰度范围为0~90ind./m~2。夏季各站位丰度范围0~165ind./m~2,平均38ind./m~2。春季各站位湿重生物量范围0~2.65g/m~2,平均0.81g/m~2。岱山海域夏季各站位湿重生物量范围0~16.25g/m~2,平均2.29g/m~2。岱山海域春季生物多样性指数(H′)在0~1.75,平均0.70;夏季生物多样性指数(H′)在0~1.75,平均0.67,季节间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动态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莱州湾2009年夏季(8月)、秋季(10月)及2010年春季(5月)、夏季(8月)4个季节大型底栖动物资料为基础,对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生物量、优势种进行了研究,同时与历史资料进行对比,探讨了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动态变化。4个航次中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272种,其中包括环节动物多毛类122种,软体动物46种,甲壳动物64种,棘皮动物18种,鱼类9种,其他类13种。调查海域平均丰度为(1102.56 ± 216.32) ind./m2, 多毛类在丰度上占绝对优势;平均生物量为(28.16 ± 8.45) g/m2,软体动物占据优势。丰度和生物量空间分布规律具有很强的相似性,低值区位于莱州湾西部黄河口邻近海域,高值区位于渤海中部海域。丰度和生物量季节变化明显,夏季最高,秋季其次,春季最低。多毛类不倒翁虫(Sternaspis sculata)、寡鳃齿吻沙蚕(Nephthys oligobranchia)、紫壳阿文蛤(Alvenius ojianus)等是莱州湾调查海域的优势种。通过与历史资料的对比发现,莱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及优势种类出现小型化的趋势。  相似文献   

3.
2009-12对辽东湾西部海域进行5条断面15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69种,其中纽形动物1种,多毛类31种,软体动物11种,甲壳类25种,棘皮动物1种。优势种有长尾亮钩虾(Photis longicaudata)、日本浪漂水虱(Cirolana japonensis)和长吻沙蚕(Glycera chirori)等。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为955个/m~2,平均生物量为14.0g/m~2。丰度和生物量分布整体呈现离河口越远越高的趋势。在25%相似度尺度上,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可划分为4个群落,各群落受到不同程度扰动。检验得出,底层水环境因子不足以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4.
山东荣成临洛北湾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态学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2010年7月在山东荣成临洛北湾所获得大型底栖动物定量分析资料,研究了夏季该海域海带养殖区和邻近水域大型底栖动物在物种组成、生物量、丰度、优势种以及物种多样性等方面的特征和空间差异,并采用MDS和CLUSTER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以期为该地区以后的科学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表明,本次调查通过采泥和拖网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88种,其中采泥得到大型底栖动物51种,拖网采得大型底栖动物45种,各站位的物种多样性差异明显,物种数量从2种到21种.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分析显示,各站的物种数和丰度与DO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在所有大型底栖动物中,甲壳动物26种,多毛类环节动物24种,软体动物23种,棘皮动物8种,其他类群动物6种(鱼类5种,尾索动物1种).该海域的优势种为多丝独毛虫和短叶索沙蚕.将CLUSTER结果以43%的群落结构相似性来划分,组内的相似性为50%~60%.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854个/m2,平均生物量为134.73 g/m2,与研究海域附近的历史研究结果相比较,该海域的平均丰度和生物量仍处于较高的水平.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6年夏季正值8号超强台风"桑美"影响后大渔湾海域范围内15个取样站采集的大型底栖动物样本,分析研究了大渔湾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在台风影响后的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在54种大型底栖动物中,多毛类为22种,软体动物为22种,甲壳类为5种,棘皮动物为3种,其它类为2种.站位大型底栖动物种数分布都在5~20种,其中S6站种类出现最多,达20种.大渔湾大型底栖动物平均生物量为18.6 g/m2,平均栖息密度为349个/m2.通过种类相似性聚类分析得出,该区大型底栖生物可划分为3个群落:群落Ⅰ为西格织纹螺-小头虫-小荚蛏群落;群落Ⅱ为奇异稚齿虫-不倒翁虫-西格织纹螺群落;群落Ⅲ为西格织纹螺-圆筒原盒螺群落;群落间的种类和数量呈明显差异.本次调查分析得到的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及数量值与1980年和1982年调查得到的结果相比,均有所增加,增加的原因可能是由于陆源营养物质的输入,使该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得到较好的生长.尽管本次调查的大型底栖动物种类及数量与以前调查的有所差异,但构成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的主要成分还是多毛类和软体动物.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胶州湾养殖水域和自然水域的底栖动物生态状况,尤其是水产养殖等人类活动对胶州湾生态系统的影响,在胶州湾菲律宾蛤仔养殖区内外选取六个典型站位,于2011年4月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的采样,分析比较了养殖区内外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群落结构和生物多样性等群落特征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研究共采到大型底栖动物77种,其平均丰度为1154.44 ind./m~2,平均生物量为369.33 g.wwt/m~2。研究结果表明的养殖区内外大型底栖动物的优势种、丰度、生物量和群落结构差别较大。根据CLUSTER聚类结果,可以将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划分为3个站群。与历史数据相比,本研究6个站位中自然水域的站位丰度、生物量降低,而养殖水域内的站位丰度、生物量较高。菲律宾蛤仔养殖活动压力已造成胶州湾养殖区域及其邻近自然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特征发生了一定变化。  相似文献   

7.
根据2009年春季在胶州湾西北部潮滩湿地进行的7个断面35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数据,应用单变量指数法、多元统计分析等方法研究了2009年春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采集到的51种大型底栖动物中,多毛类18种、软体类17种、甲壳类11种、其它种类5种,大型底栖动物平均丰度111.5ind·m-2,平均生物量124.7g·m-2,优势种为凸壳肌蛤(Musculus senhousei)、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和日本大眼蟹(Macrophthalmus japonicus)。用等级聚类分析(CLUSTER)和多维尺度排序分析(NMDS)划分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4个,包括潮滩湿地西南群落Ⅰ、潮滩湿地东北群落Ⅱ、潮滩湿地中部群落Ⅲ和潮滩湿地低潮群落Ⅳ。相似性百分比(SIMPER)分析表明,群落Ⅰ和群落Ⅱ的特征种为日本大眼蟹,群落Ⅲ的特征种为缢蛏,群落Ⅳ的特征种为菲律宾蛤仔,且菲律宾蛤仔也是群落Ⅳ与群落Ⅰ、Ⅱ和Ⅲ的分歧种。群落Ⅲ的生物多样性最高,而群落Ⅳ的最低。生物-环境(BIOENV)分析表明,影响胶州湾西北部潮滩湿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相关环境因子主要为海水盐度、沉积物粒径、滩涂养殖种菲律宾蛤仔丰度以及污染因子重金属汞、镉等。  相似文献   

8.
开展近岸海域大型底栖动物多样性调查和生态质量评价对于指导海洋生态环境保护修复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广东省大亚湾为研究区域,于2022年8月进行大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调查,利用生物指数AMBI和M-AMBI对大亚湾底栖动物群落健康状况和生态质量状况进行评价。本研究共采集到大型底栖动物69种,环节动物为优势类群,主要优势种为多鳃齿吻沙蚕(Nephtys polybranchia)、细丝鳃虫(Cirratulus filiformis)和奇异稚齿虫(Paraprionospio pinnata),与历史资料对比研究表明,近40年来,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已经发生显著变化。典范对应分析表明,亚硝酸-氮(NO2-N)和硝酸-氮(NO3-N)是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丰度的主要环境因子,表明含氮营养盐已经对大亚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产生负面影响。生物指数评价结果表明,大亚湾底栖生境处于“未扰动”或“轻度扰动”状态,生态质量处于“好”或“一般”状态。  相似文献   

9.
2016年春季(5月)和夏季(8月)对河北昌黎黄金海岸自然保护区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了调查,对比分析了春、夏两季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丰度、生物量、优势种和生物多样性指数的差异。结果表明:春、夏季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分别为58种和92种,两季种类组成皆以多毛类为主;夏季大型底栖动物丰度略高于春季,而生物量要明显小于春季。采用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聚类分析和多维排列尺度(MDS)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春、夏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春季可分为3个群落,夏季可分为2个群落。采用ABC曲线法来监测环境污染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扰动情况,表明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或扰动。  相似文献   

10.
于2006年12月对山东半岛南部近岸海域进行了37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调查海域共发现大型底栖动物266种,大型底栖动物的总平均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 373ind./m~2和10.42g/m~2,丰度呈北部高、南部低的分布规律,生物量呈沿岸高、外围海域低的分布规律;调查海域IRI指数居于前10位的种中,多毛类8种,软体动物2种,显示了多毛类在调查海域的优势地位;多样性指数H’表明,调查海域除个别站位外底栖生态环境整体清洁;在23%相似性水平上,调查海域可划分为4个群落,群落呈明显地域性分布;沉积物类型显著影响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分布。  相似文献   

11.
2012年9月对辽东湾西部倾倒区海域的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调查。调查海域共发现底栖动物54种,包括多毛类35种,甲壳类10种,软体动物6种,棘皮动物1种,其他2种。底栖动物丰度平均为1 140.8个/m2,生物量为11.02 g/m2,多样性指数平均为3.39。丰度、生物量比较结果显示,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到中度干扰,调查海域底栖动物群落可分为以对照组为主的群落和倾倒区群落。海洋倾倒导致倾倒区内大型底栖动物的种类数量、丰度、生物量和多样性水平下降,群落特征种受倾倒的影响较明显。底栖动物与重金属含量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掩埋是辽东湾西部倾倒活动主要的影响方式。  相似文献   

12.
选取2015年昌黎生态监控区夏季的大型底栖动物和环境因子的监测数据,基于ArcGIS 10.0、surfer 10和Canoco 4.5软件平台,采用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H′)、Pielou均匀度指数(J)和Margalef丰富度指数(d_(Ma))、典型对应分析法(CCA)等,对2015年夏季监控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特征以及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夏季监测到52种,其中豆形短眼蟹(Xenophthalmus pinnotheroides)、镜蛤(Dosinia corrugata)和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等为优势种,平均丰度为99.36个/m~2,平均生物量为34.12 g/m~2;从丰度、生物量的物种组成上看,节肢动物甲壳类、软体动物和环节动物多毛类都是监控区的主要类群;监控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生物多样性较差;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受多种因子共同作用影响,其中底质环境的粘土含量、粉砂土含量、砂土含量和硫化物以及水质参数中的盐度和硫酸盐等6种环境因子为影响该区域群落的主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13.
渤海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与群落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利用2008年8月在渤海23个站位采集的样品对大型底栖动物的丰度、生物量、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300种,主要类群包括环节动物多毛类、节肢动物甲壳类、软体动物、棘皮动物等。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平均丰度为1 094.7ind/m2,平均生物量为11.78g/m2,其中丰度最高区位于辽东湾,最低区位于渤海湾;生物量最高区位于渤海中部,最低区出现在渤海海峡湾口处。依据丰度和生物量进行了CLUSTER聚类和MDS标序图分析,结果可将研究站位划分为6个站组,均与沉积物底质类型密切相关。所研究海域底质类型包括黏土质粉砂、砂、砂质粉砂、粉砂质砂、砂-粉砂-黏土5种。通过BIOENV分析,发现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和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有水深、黏土粉砂含量、脱镁叶绿酸含量、叶绿素含量等。与20世纪90年代历史数据的对比发现,本次研究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数目明显减少,平均丰度也减少,特别是优势物种表现出了小型化趋势,传统的大型种类,如心形海胆、双壳类等,被小个体的多毛类和甲壳类所取代。本研究表明渤海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影响,出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导致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发生了变化。  相似文献   

14.
2013—2014年在大连凌水湾海域进行了大型底栖动物月份调查。调查共采得大型底栖动物54种,包括环节动物门26种、软体动物门12种、节肢动物门类8种、棘皮动物门2种、纽形动物门1种、腔肠动物门2种、腕足动物1种。其中多毛类种类最多,共26种,占总种数的48.1%;其次是软体动物门12种,占总种数的22.2%;再次是甲壳类8种,占总种数的14.8%。除去个别大密度和大个体生物影响,2013—2014年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栖息密度以及生物量,都呈现上升趋势,由多样性指数、优势度、均匀度、健康度等指数所表示的群落结构生态学特征显示,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较健康。  相似文献   

15.
2009年夏季和2012年夏季对秦皇岛入海口邻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并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变化及影响因子进行了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2009年和2012年调查海区大型底栖动物种类组成皆以多毛类和节肢动物为主,物种数和丰度皆呈现由近岸向外海递增的趋势。与2009年相比,2012年大型底栖动物种类数有所减少,优势种种类变化较大,但物种优势度变化不明显。(2)2009年和2012年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总生物量组成变化明显,各生态类群的优势地位出现了明显更替。(3)2009年大型底栖动物可划分为3个群落,2012年大型底栖动物可划分为4个群落。两次调查中不同群落类型之间大型底栖动物组成皆呈显著性差异,群落不相似性主要贡献者差异性较大。(4)根据BIOENV和BVSTEP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深和无机磷含量;2012年影响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水深、盐度和沉积物有机碳含量。  相似文献   

16.
于2009年5月对辽东湾西部海域进行了4条断面12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调查海域共出现大型底栖动物78种,其中多毛类37种、甲壳类24种、软体动物13种、棘皮动物2种和其他类2种(分别是腔肠动物、纽形动物)。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总平均丰度为1675.8ind./m2,总平均生物量为21.366g/m2。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按40%相似性程度可划分为4个。调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整体正常,个别站位群落受到轻度扰动。  相似文献   

17.
根据2010年8月至2014年8月对浙江渔山列岛附近海域6个站位的大型底栖动物调查,分析了渔山列岛附近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特征,包括群落物种组成、优势种、丰度、生物量、群落的时空变化等,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群落结构,并使用AMBI和M-AMBI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和环境质量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本次调查共鉴定出大型底栖动物60种,其中多毛类动物25种,软体动物13种,甲壳动物9种,棘皮动物4种,鱼类6种,其它动物3种(包括纽虫2种和扁形动物1种)。多毛类动物是该研究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的主要成分,占据了群落总种数的41.67%。在5个调查年份中,共出现了17种优势种,优势种年际变化很大,在5年内多次出现的优势种只有5种。在物种丰度方面,多毛类仍然是群落丰度的主要贡献者,但丰度的年际变化明显,从7.07%到40.89%不等。鱼类在生物量方面的重要性最高,主要是红狼牙鰕虎鱼Odontamblyopus rubicundus的多次出现所致。在环境因子中,悬浮物和盐度被证明是该海域对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这与该海域较高的悬浮物含量以及多变的盐度密切相关;在AMBI和M-AMBI进行的生态质量评价显示,该海域多数站位的生态质量状况较好,处于轻度扰动的影响之下,这些扰动来源于环境和底质状况不稳定引发的自然扰动而非人为污染。  相似文献   

18.
李莉  张永丰  张臻  陈燕  马新 《海洋通报》2014,33(4):475-480
2012年春季(5月)和夏季(8月)对滦河口-洋河口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及环境质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春季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36种,种类组成以软体动物和多毛类为主;夏季调查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22种,种类组成以软体动物和节肢动物为主。夏季大型底栖动物丰度和生物量明显低于春季。春季丰度和生物量皆以软体动物最高;夏季丰度以多毛类最高,生物量以节肢动物最高。滦河口-洋河口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物种数、丰度和生物量从高潮带向低潮带不断增高。采用大型底栖动物污染指数MPI和AMBI指数对调查海域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态环境质量进行评价分析时,发现滦河口-洋河口海域潮间带生态环境质量总体处于良好状态,但MPI评价法和AMBI指数法对滦河口-洋河口海域潮间带生态环境质量分级结果存在差异。两种评价方法在生态环境状况分级评价中皆存在一定偏差,还需相互校准,并通过环境压力的梯度数据进行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现阶段浙江檀头山岛周围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现状,于2013年7月、2013年11月对该海域进行了2航次的大型底栖动物生态调查,20个采样站位共获得大型底栖动物55种,其中甲壳动物最多,有18种(占32.73%),其次是底栖鱼类(17种,占30.91%)、软体动物(16种,占29.09%),腔肠动物3种(5.45%),环节动物最少,只有1种(1.82%)。2航次共鉴定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14种,其中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细巧仿对虾Parapenaeopsis tenella为2航次共有优势种,其余均为单一航次优势种,夏、秋季间种类更替率较高,为51.85%。平均生物量、丰度,夏季航次均分别高于秋季航次,方差分析表明生物量、丰度两航次间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远近岸间均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对檀头山岛周围海域夏季和秋季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进行聚类分析和n MDS排序分析,结果表明,夏季、秋季20个站位均可划分成2个主要聚类组,对各聚类组内平均相似度贡献较大的物种主要是广温、广盐性的甲壳类动物,如东方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中国毛虾Acetes chinensis、细螯虾Leptochela gracilis、葛氏长臂虾Palaemon gravieri、中华管鞭虾Solenocera crassicornis、三疣梭子蟹Portunus trituberculatus等。ABC曲线和多样性指数分析表明,檀头山岛周围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在秋季受到重度扰动,夏季未受到扰动。粒径分析结果显示檀头山岛周围海域沉积物主要是由较细颗粒的黏土和粉砂组成。CCA分析结果表明温度、盐度、水深、溶解氧是对大型底栖动物影响程度较大的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20.
杭州湾大型底栖动物季节分布及环境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杭州湾大型底栖动物进行了夏(2006年7-8月)、冬(2006年12月-2007年1月)、春(2007年4月)、秋(2007年10-11月)季调查,分析了大型底栖动物的季节分布及其与环境的关系。结果表明:本海域四季共鉴定出113种大型底栖动物,多毛类、软体动物和甲壳类是该海域大型底栖动物的主要类群;主要优势种为双鳃内卷齿蚕、西方似蛰虫和多鳃卷吻沙蚕等多毛类。方差分析表明,除甲壳类丰度外,杭州湾大型底栖动物群落参数无显著季节差异,群落分析表明,杭州湾群落特点比较单一,未分辨出显著差异的群落;丰度/生物量比较法分析表明,秋季杭州湾海域受到了污染的扰动;典范对应分析表明,多毛类主要受物理因子(如温度、盐度、水深等)影响,而软体动物、甲壳类和其他类动物主要受生物化学因子(如叶绿素、总有机碳、浮游生物等)影响。从典范对应分析的结果,可以推断出杭州湾大型底栖动物受自然环境特征的影响较人类活动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