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远海梭子蟹幼体饵料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选用轮虫、轮虫 卤虫、轮虫 卤虫 扁藻、卤虫、扁藻为饵料 ,将刚孵化的远海梭子蟹氵蚤状幼体培育至幼蟹第二期。结果发现 :轮虫 卤虫 扁藻的效果最好 ,幼蟹第二期的成活率为 15% ,轮虫 卤虫的成活率为 11% ,卤虫的成活率为 10 %。而轮虫组仅能培育至 氵蚤状幼体第三期 ,没有氵蚤状幼体第四期幼体出现 ;扁藻最差 ,仅能培育至氵蚤状幼体第一期 ,没有氵蚤状幼体第二期个体出现。同时发现 ,轮虫 卤虫组与卤虫组培育时间均比轮虫卤虫 扁藻组长 ;各期幼体的阶段成活率比较而言 ,氵蚤状幼体第一期最高 ,而氵蚤状幼体幼体第五期最低  相似文献   

2.
南海海域三疣梭子蟹的幼体培育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幼体期Z1和Z2投喂扁藻和轮虫,Z2后期开始以轮虫和卤虫无节幼体混合投喂,Z3后用卤虫无节幼体投喂,大眼幼体用不同饵料培育,进行南海海域三疣梭子蟹幼体培育,结果表明:溞状幼体平均成活率为15.3%;Z2变态为Z3、Z4变态为M为溞状幼体培育的敏感期,幼体的阶段成活率较低;以卤虫无节幼体、冰冻卤虫成虫、活卤虫成虫为饵料,均能使培育大眼幼体至幼蟹,其中活卤虫成虫投喂、加防残网片培育效果最好,成活率达80%。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不同开口饵料对口虾蛄(Oratosquilla oratoria)幼体存活和生长的影响。【方法】选用轮虫、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卤虫无节幼体、枝角类、小球藻等为开口饵料培养口虾蛄幼体20d。用卤虫无节幼体作为单一饵料进行口虾蛄幼体的早期生长研究。【结果】幼体开口后6 d(Z4期),单独投喂小球藻、轮虫、枝角类的口虾蛄幼体成活率为0%,而投喂轮虫+卤虫无节幼体、卤虫无节幼体的口虾蛄幼体成活率则相对较高,分别为89%和87%,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实验7~19 d内(Z5-Z8期),轮虫+卤虫无节幼体组成活率最佳,达71%,卤虫无节幼体组幼体成活率则为50%。单一投喂卤虫无节幼体0~15 d(Z2―Z7期)内口虾蛄幼体持续生长,15 d(Z7期)后口虾蛄不再生长,其体长与头胸甲长、腹部长、尾扇长等存在显著的线性回归关系(P0.01)。【结论】基于实验结果和口虾蛄幼体的摄食特性,建议口虾蛄幼体的开口投喂方案为幼体开口后的0~15d内(Z2―Z7期)主要投喂轮虫+卤虫无节幼体饵料,15 d后(Z7期)逐渐转至其他生物饵料。  相似文献   

4.
利用雷州半岛广泛养殖的马氏珠母贝及珍珠生产中大量废弃的珍珠贝体成熟性腺,获取贝类幼体作为饵料来培育斑节对虾苗。通过比较不同投喂方式的对虾幼体的变态率,各时期的成活率和出苗率来探讨贝类幼体替代事部分替代卤虫卵的可行性。研究结果表明,投喂珠母贝幼体的试验池比投喂卤虫幼体、骨条藻的对虾幼体早期变态率要高。而平均出苗率以投喂卤虫幼体的池最高,为49.8%;投喂珠母贝幼体的池略低,为40.4%;而前期仅投喂  相似文献   

5.
锈斑蟳(Charybdis feriatus)室内人工育苗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盐度30、温度27.5~29.5℃、pH7.8~8.6的条件下,投喂扁藻(10×104mL-1)、轮虫(20mL-1~50mL-1)、卤虫无节幼体(1mL-1~30mL-1)及卤虫成体(0.1mL-1),进行锈斑蟳室内人工育苗试验。结果表明:溞状幼体Z1期2~4d,存活率100%;Z2期2~3d,存活率74.0%~78.0%;Z3、Z4、Z5期各3d,存活率分别为37.5%~59.0%、26.5%~43.0%、22.0%~36.7%;Z6期3~5d,存活率19.0%~26.3%;大眼幼体5~6d,存活率11.0%~11.5%;Ⅰ期幼蟹(蟹苗)存活率4.5%~5.0%,整个育苗过程共计20~26d。  相似文献   

6.
在室内实验条件下,对罗氏沼虾各期蚤状幼体摄食卤虫无节幼体量及早期饥饿对蚤幼发育变态的影响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罗氏沼虾幼体从ZⅡ开始摄食,ZⅢ摄食量明显增加,日摄食卤虫无节约体量为19个,随着蜕皮变态.日摄食量逐渐增大.到ZⅥ日摄食量达90个,但在蜕变皮间期内日摄食量差别不大,从Z1发育至P1平均每尾幼体摄食卤虫无节幼体总量为1094个。饥饿对罗氏沼虾幼体早期的变态和成活有明显影响,罗氏沼虾幼体的PNR10O约为4d。  相似文献   

7.
合浦绒螯蟹的繁殖生物学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为保护和开发合浦绒螯蟹资源,通过生态调查和实验,研究了该蟹的繁殖生物学,结果表明:1、该蟹在浅水中生长,在盐度为8-25的海水中繁殖;2其生活史包括卵,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成蟹几个阶段;3、繁殖季节为10月到翌年3月,卵和幼体生长发育的适宜水温为15-25℃。  相似文献   

8.
为保护和开发合浦绒螯蟹资源,通过生态调查和养殖试验,研究了该蟹的生长和生态特征,结果表明:该蟹在淡水中生长,在盐度8-25的海水中繁殖;其生活史包括卵、蚤状幼体、大眼幼体、幼蟹和成蟹5个阶段。各阶段的生长和生态特征各不相同。规格较大的蟹其绝对生长值也大,但相对生长率则较小;相反,规格较小的蟹其绝对生长值较小,但 相对生长率则较大。合浦绒螯蟹交配的适宜水温是15-20℃,盐度8-25;蚤状幼体生长的适宜水温为20-25℃,盐度8-25;大眼幼体已趋于淡水生活,其生长的生长速度较快,一年内可长成,开展人工养殖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9.
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人工授精育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厦门海滩捕获的成熟雌雄中国鲎进行了人工授精育苗试验,并对受精率,孵化率,幼鲎饲养成活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受精率为95%,孵化率为85%,幼鲎成活率为100%;1996年7月2日人工授精的鲎,至1997年7月11日仍健康生长,并已悦第一次壳。说明中国鲎用人工授精的方法大量人工育苗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0.
中国鲎(Tachypleus tridentatus)人工授精育苗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用厦门海滩捕获的成熟雌雄中国鲎进行人工授精育苗试验,并对受精率、孵化率、幼鲎饲养成活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受精率为95%,孵化率为85%,幼鲎成活率为100%;1996年7月29日人工授精的鲎,至1997年7月11日仍健康生长,并已蜕第一次壳。说明中国鲎用人工授精的方法大量人工育苗是可行的。要提高受精率和育苗效果,应在5~6月为佳。  相似文献   

11.
采用静水生物试验法测定了氟乐灵对斑节对虾卵和幼体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氟乐灵对斑节对虾无节幼体、蚤状幼体、糠虾幼体和仔虾的24hLC50/×10-6分别是1.68,0.83,1.84和2.09;48hLC50/×10-6分别是0.76,0.53,1.09和1.51。5.01×10-6氟乐灵浸浴受精卵12h,50%的受精卵可孵化。第22天仔虾用10×10-6以下浓度的氟乐灵浸浴5min,对其存活率无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用多元统计学中的因子分析法,分析20种海藻喂养皱纹盘鲍(HaliotisdiscushannaIno)幼鲍所得的生长数据,所得的因子载荷矩阵中的第1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达61.71%,饵料干重、湿重与幼鲍体长、体重增长均呈正相关,干重与幼的生长的关系(0.9412)较之湿重(0.7633)更为密切;根据正交因子得分的高低,排列出幼的摄食几种海藻时的饵料效率高低的顺序为:裙带菜→爱森藻→刺松→孔石莼→育叶藻→蜈蚣藻→…;与试验和调查结果对照,幼鲍喜欢摄食的藻类,也是饵料效率较高的种类;灰分对幼鲍的生长无明显的促进作用;幼鲍的生长不需要多量的粗脂肪。  相似文献   

13.
河口捕获平均全长2.5cm的天然花鲈苗种,分二阶段进行培育。第一阶段是流水淡化驯养:包括淡化、暂养和驯饵;第二阶段是分级培育,每隔4~6d分筛分级一次,直至4~6cm的鱼种。试验总成活率是55%。  相似文献   

14.
潘状幼体厌食症是指潘状幼体发育到第2期后,出现摄食突然减少和停食的现象,幼体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探讨育苗用水处理方法、抗菌素、有益微生物制剂对防治凡纳滨对虾潘状幼体厌食症的效果。结果表明:1)用次氯酸钠、百碘、溴氯海困对育苗用水进行消毒处理没有预防潘状幼体厌食症作用,用甲醛处理水有一定的预防效果,幼体发病率为75.3%,低于对照组的8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利福平、土霉素、庆大霉素、诺氟沙星、复方新诺明等抗菌药物对潘状幼体厌食症防治效果不佳,除利福平外,其他药物组幼体发病率、存活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有益微生物制剂光合细菌、乳酸杆菌、芽孢杆菌、复合活菌制剂EM活菌、虾蟹宝活菌和乐多源活菌对潘状幼体厌食症都有不同程度的预防作用,幼体发病率、存活率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乐多源活菌预防效果最好,幼体发病率仅19.8%,比对照组低63.3%,治疗作用仅乐多源活菌较好,可治愈50.0%的发病幼体,其他活菌治疗效果不佳。建议潘状幼体厌食症应采取处理水和使用有益微生物制剂相结合方法进行防治。  相似文献   

15.
大珠母贝术后处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蚌复康(A组)、鱼蚌康复剂(B组)和盐酸普鲁卡因(C组)对人工插核后的大珠母贝进行术后处理,并经室内人工管养度过休养期。结果显示:术后成活率C组为70.0%,A组为60.0%,对照组为364%;留核率A组为66.7%,C组为57.1%,对照组为50.0%。表明蚌复康与盐酸普鲁卡因可以明显提高植核母贝的术后成活率和留核率;另外,休养期在室内度过也有助于提高留核率。  相似文献   

16.
线纹尖塘鳢的胚后发育大致分为仔鱼、稚鱼、幼鱼和成鱼期。初孵仔鱼仅2.875mm。前期仔鱼混合营养期短,仅2~3d。后期仔鱼为器官发育、奇鳍条基本形成期,历时10d,平均全长从4.31mm增至8.97mm。稚鱼为器官分化完毕,奇偶鳍条分节、鳞被形成期,历时27~29d,长至平均全长27.79mm。早期幼鱼鳞被等发育完善,进入生长时期。仔鱼开口饵料为150~200μm轮虫,其摄饵大小与口宽呈正相关。15mm后稚鱼可驯饵摄食人工混合料。对仔、稚、幼鱼的生长测定结果显示,全长与日龄呈线性关系L=0.5289t-0.7354(r2=0.9720),体重与日龄呈指数函数关系,W=0.8236e0.1267t(r2=0.9611),全长与体重呈幂函数关系,曲线回归方程W=0.0045L3.2527,b=3.2527,属匀速生长型。采用池塘培水,添加外源饵料生物系列,稚鱼全长15mm时开始驯饵。2002-2005年共培育全长2.2~3.4cm早期幼鱼523.7万尾,仔鱼培育成15mm稚鱼的成活率为26.8%,培育成早期幼鱼的成活率为75.7%。  相似文献   

17.
大珠母贝术后处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蚌复康(A组)、鱼蚌康复剂(B组)和盐酸普鲁卡因(C组)对人工插核后的大珠母贝进行术后处理,并经室内人工管养度过休养期;结果显示:术后成活率C组为70.0%,A组为60.0%,对照组为36.4%,留核率A组为66.7%,C组为57.1%,对照组为50.0%,表明蚌复康与盐酸普鲁卡因可以明显提高植核母贝的术后成活率和留核率;另外,休养期在室内度过也有助于提高留核率。  相似文献   

18.
马氏珠母贝的术前处理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本试验根据马氏珠母贝手术贝的不同生理状态,分别用控制海水流量、饵料等抑制贝的生殖腺发育,或促进生殖腺发育并诱导产卵排精的方法,对手术贝进行术前处理,结果表明:手术后休养期成活率平均为92.9%,最高的达95.3%;育珠期成活率平均为75.3%。最高的一组达85.3%;平均每个贝留核数1.06粒,最高的达1.17粒,同时珍珠质量明显提高。用术前处理方法,产量和产值可提高52.3%。  相似文献   

19.
为解决施氏獭蛤天然种苗匮乏和人工育苗技术尚不成熟的问题,促进其产业发展,于2013年开展了施氏獭蛤(Lutraria sieboldii Reeve)室内规模化人工育苗技术研究。采用池底铺沙,饵料以单胞藻为主,并辅以鸡蛋黄和淀粉,施氏獭蛤亲贝存活率89.7%,雄贝和雌贝性腺成熟率分别为89.1%和78.7%,亲贝产卵量126万粒/个,受精率达到93.4%。在水温25.5~26.5℃,盐度27.3~28.5条件下,施氏獭蛤受精后15 min和25 min分别释放第一极体和第二极体,受精后35 min达到2细胞期,约4 h 40 min形成原肠胚期,6 h 25 min形成担轮幼虫,受精后14 h进入面盘幼虫期。投喂不同的开口饵料,施氏獭蛤面盘幼虫生长速率不同。单独投喂湛江等边金藻、湛江等边金藻+小球藻和单独投喂小球藻,5日龄幼虫壳长分别为130、118和105μm,说明单独投喂湛江等边金藻培育效果最好。湛江等鞭金藻+小球藻、小球藻+牟氏角毛藻、牟氏角毛藻+湛江等鞭金藻、湛江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等不同饵料组合对施氏獭蛤幼虫和稚贝生长影响均差异显著(P0.05),其中小球藻+牟氏角毛藻组合培育幼虫效果最佳,而湛江等鞭金藻+亚心形扁藻培育稚贝效果最好。不同附着基对施氏獭蛤幼虫的生长和存活产生显著影响(P0.05)。采用遮光网、聚乙烯网片、细砂、河口沉积泥和附着板5种附着基,考察幼虫生长和存活两个指标,结果表明,附着板效果最好。通过两批生产性育苗,亲贝的催产率达到90%,浮游幼虫平均存活率为84.3%,培育出壳长为2.5~3.0 mm的稚贝3 180万粒,平均稚贝育成率达到33.1%。  相似文献   

20.
对南海3种可食绿藻条浒苔(Erueromorpha clathrata)、石莼(Ulva lactuca L.)和总状蕨藻(Caulerpa racemoso)的主要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多糖、蛋白质和粗纤维是构成藻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占藻体的92%以上,其中膳食纤维占64.22%-70.80%;蛋白质占14.15%-18.91%,平均为16.16%。且蛋白质中必需氨基酸含量高,占总氨基酸的42.37%-48.37%,氨基酸评分在73分以上,第一限制氨基酸随藻种而变化;脂肪含量在0.51%-0.81%之间,均低于1%,多不饱和脂肪酸和必需脂肪酸含量高,其含量分别为其总量的56.10%。63.20%和37.71%-39.39%;矿物质和维生素含量丰富,尤其是Fe、Zn、I等矿质元素和维生素C含量高。3种可食绿藻是高膳食纤维,高蛋白,低脂肪,低热能,且富含矿物质和维生素的天然理想保健食品原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