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陈传康的学术生命路径和学术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必虎 《地理学报》2001,56(5):622-630
通过扩展传统的生命路径 ( life path)概念、并建立学术树 ( discipline tree)概念 ,研究已故当代中国著名地理学家、旅游学家陈传康教授的学术史。在统计了陈传康教授全部 1 2 1 2种次的学术著述的基础上 ,首先在时间纬度上建立了学术生命路径曲线、系统式和时序式生命路径表 ,用以统计分析陈传康教授的学术论著种次的分布情况和变迁过程 ,一方面反映出著作量随中国当代历史的脉动而出现的起伏变化 ,另一方面通过观察时间轴上这些著述的学科点的分布变化 ,不仅体现 2 0世纪 5 0年代~ 90年代陈传康学术偏好的转徙 ,也反映出 5 0年间中国地理学整体的变化轨迹。利用学术树的概念 ,统计分析陈传康一生构筑的个人学术体系 ,最终勾勒出其一生经营的学术群落的整体景观。  相似文献   

2.
中国政治地理学的学术谱系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刘云刚  安宁  王丰龙 《地理学报》2018,73(12):2269-2281
本文从中西方比较的视角,探讨了中国政治地理学的学术谱系特征,对中国政治地理学的未来发展路径进行了展望。本文认为,以西方政治地理学的发展脉络为背景,中国政治地理学的发展可概括为萌芽期、停滞期和复兴期3个阶段;当前政治地理学在中国的研究基础已经建立起来,但仍具有离散的特征。总体而言,中国政治地理学的研究主体包括探讨军事战略、外交政策的“地缘政治学者”和地理学者中关注政治要素的“兼业政治地理学者”,这两者存在部分的交集;在中国政治地理学发展的过程中,形成了以张其昀、鲍觉民、李旭旦、张文奎、王恩涌等学者为首的几个谱系,但总体而言政治地理学在中国仍然主要受到外源性理论影响,学科的概念和方法体系仍不完善,在此背景下的研究共识形成、学术共同体和学科知识体系构建仍是今后亟待解决的课题。结合这一思路,本文提出了更为均衡的中国政治地理学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3.
中国减贫事业具有世界意义。回溯中国贫困地理研究特征和学术贡献,归纳其学科范式,对今后地理学研究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及相对贫困问题,具有重要学科价值。基于CiteSpace 6.1.R2对1988—2020年中国知网(CNKI)和“Web of Science”(WOS)核心合集的中国贫困地理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分析。结果表明:(1)国家和区域减贫实践促进了中国贫困地理研究机构、作者和发文数量逐渐增长,反映贫困地理研究的需求导向性;(2)城乡减贫政策差异和异构形成了中国乡村贫困地理和城市贫困地理研究分异格局,反映贫困地理研究的城乡二元性;(3)减贫政策调整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推动了中国贫困地理研究学科范式的变迁,反映了贫困地理研究的范式演进性;(4)在地理学学科范式框架下,发展地理学和贫困地理学以贫困地理研究为共同领域,发展地理学旨在建构减贫过程、方法和决策,而贫困地理学重在解构贫困过程、方法和决策,代表了两个“学科”共同的研究基础和不同的学术话语表达。  相似文献   

4.
由中国地理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主办、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承办的"第十三次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学术研讨会"定于2011年8月28日-30日在昆明召开。欢迎全国青年地理工作者齐聚春城,探讨当代地理学的前沿领域与未来发展。一、会议主题地理学的理论进展与区域实践:和谐发展。二、论文征集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理学会“地理建设理论与方法”学术研讨会于1993年6月20日至6月22日在北京召开,来自全国十余所大学地理系与地理研究所约20名代表参加这次研讨会。会议由华东师范大学张超教授、北京大学王恩涌与学会前秘书长瞿宁淑研究员共同主持。学会秘书长张家祯同志出席了会议。 这次学术研讨会,是自钱学森教授提出关于建立“地理科学”学科号召引起地理学界广泛注意以后,继1991年4月中国地理学在北京召开的“地理科学”研讨会,1991年11月中国地理学会委托华东师范大学地理系在上海主办的“地理建设理论与方法”研讨班后,又一次由中国地理学会主持召开的重要的地理学科建设方面的研讨会。会议的主题是“进一步开展地理科学研究及认识其战略意义”。  相似文献   

6.
林超是著名的中国当代地理学家,他在长达60多年的地理科学研究和教学生涯中,博学精思,成果累累。本文从地理学理沦、地理学方法论、综合自然地理学、中国地理学史、地理教育、中外地理学交流、治学之道等方面,概括了他的学术思想和学术成就。  相似文献   

7.
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于今年五月在北京大学组织召开了“自然地理学与国土整治”学术讨论会。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以及有关政府部门的专家、学者共80余人。中国地理学会理事长黄秉维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并就如何更深入地开展自然地理区划研究以及更全面地开展地球表层学研究等问题讲了话,地理界知名人士林超、吴传钧、赵松乔、瞿宁淑、王恩涌、胡兆量等及特邀代表李北方、白祖诚、郑振源、史孝石、傅东升等同志出席会议。会议由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主任陈传康主持。  相似文献   

8.
董留群  施正洪 《地理学报》2014,69(9):1385-1390
以中国期刊网全文数据库、中国引文数据库等为获取基本数据的工具,对《地理学报》1934-2013 年期间的载文进行统计分析和评价,以展示《地理学报》80 年的载文状况及其学术影响力,从一个侧面反映地理学研究的发展水平,为地理学发展提供相关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9.
陈婵  朱竑  杨蓉 《地理科学》2023,(3):434-444
重点刊物刊文是反映学科总体发展、内容结构、技术方法与机构分布的主要表现方式。以中国地球科学研究领域内综合性刊物《中国科学:地球科学》为来源,选取其中193篇地理学研究论文为数据,通过VOSViewer软件和可视化结构图结合的分析方法,从载文数量、发文作者、引用情况、研究机构、热点主题和研究方法,以及时空间尺度特征方面对地理学相关领域2001—2021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了分析。研究发现《中国科学:地球科学》刊载的地理学论文呈现如下特点:(1)载文数量逐步增加,并呈现自然地理、GIS与遥感科学相对凸显,而人文与经济地理相对弱化的非均衡发展态势;(2)主要研究单位与学者相对集中,未能及时反映出学科发展新动向;(3)研究热点聚类表明传统地理学主题与新技术方法的结合已形成庞大的研究体系,与《地理学报》期刊相比呈现出明显错位;(4)研究方法上,自然地理与GIS、遥感技术的结合已成为主流,但人文与经济地理有待进一步与技术方法相结合;(5)论文研究的时空间尺度跨度大,更偏向中观、宏观层面的分析,微观层面视角的地理学研究成果目前尚未在该刊出现。总体上,现有研究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地球科学系统内部对地理学的...  相似文献   

10.
葛德石与中国近代地理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雷 《地理学报》2009,64(10):1164-1174
中国近代地理学是中西方学术共同作用的结果,葛德石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史上一位不可忽视的西方学者.他在中国的主要活动包括:通过在上海沪江大学创建地质地理系,为中国培养一定的地学人才:他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中国地理考察,并纠正许多中国地理文本上的错误:他的中国地理研究与著述深化了中国地理的认识,并传播了中国地理知识.与此同时,葛德石与中国地理学界的广泛交往,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地理学的近代化与国际化,而葛德石在中国的活动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地理学的发展轨迹.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地理学会经济地理专业委员会主持的“区域发展战略学术讨论会”于1992年10月10日至13日在南京大学召开。这次区域发展战略学术讨论会是在全国贯彻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明确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战略目标之际召开的。加大改革开放力度、加快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为经济地理学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领域,经济地理学者怎样才能在机遇和挑战中,适应社会经济体制的变更,使经济地理学在90  相似文献   

12.
孙俊 《地理研究》2020,39(1):200-213
以《科学知识的地理》为中心,基于学术史、当前学界对该书的述评及相关研究的梳理,文章对科学知识地理学的学术脉络及创见进行了较详的考察。传统科学知识地理性的解释路径,存在无地方性与地方性二元论问题,且“地理”被视为科学的外因。基于科学知识生产“场所”地方性意义的揭示,科学与区域关系的建构,以及科学“流通”与科学全球化的阐释,科学知识地理学建构了“地点-区域-全球”多尺度视野下的科学知识生产、流通、消费解释路径,在揭示辩证性的科学知识地理性的同时,以新的模式解释了科学知识的地方性与全球性关系。当前研究对当代科学知识地理性的强调,以及后殖民思潮的介入,将科学知识地理学带入到了更为广阔的学术视野中。结论建议中国的科学知识地理学研究应注意审视当前科学知识地理学理论的预设,注意挖掘中国科学知识地理性方面的特殊议题,从多个层面结合中国实际讨论科学知识地理性问题,并及时、批判性地吸收和应用相关新思潮、新理论。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理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第18会场的主题是“文化和自然遗产的地理学研究”,由北京大学阙维民教授和中山大学徐红罡教授主持。国际地理学会副主席Dietrich Soyez教授和来自国内10所大学与研究所的14位研究者,围绕国内外的遗产地理研究专题,探讨了文化和自然遗产的特征价值、评价标准方法、保护和利用等理论和实践问题,取得了预期的良好效果。这是中国地理学界在遗产专题研究领域组织的第一次学术专题讨论会,也是地理学思想与方法论在遗产研究中实践运用的一次有效检验。  相似文献   

14.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7):945
《地理科学进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共同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科学术水平高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科的综合研究进展,地理学各分支学科研究前沿理论,与国民经济密切相关并有较大应用价值的地理科学论文。本刊欢迎国内外地理工作者将理论水平高、研究方法新、应用前景广的稿件投到本刊。  相似文献   

15.
《地理科学进展》2011,30(3):385
《地理科学进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和中国地理学会共同主办的学报级综合性学术刊物,本刊主要刊登能反映地理学科学术水平高的最新研究成果,地理学与相邻学  相似文献   

16.
2011年12月17日,第六届人文地理学学术沙龙在广州华南师范大学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近百名地理学者出席了沙龙。本届沙龙由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文化产业与文化地理研究中心承办,同时得到了中国地理学会的大力支持,华南师范大学科技处对本届沙龙也给予了热情协助。沙龙就"人文地理学的机遇与挑战"、  相似文献   

17.
花蕊  朱会义 《地理学报》2012,(9):1291-1293
2012年7月24日至25日,"自然地理学与生态安全学术研讨会"在甘肃省兰州市西北宾馆隆重举行。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自然地理专业委员会、CNC-IGBP&CNC-IHDP土地变化科学工作组、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全国高等院  相似文献   

18.
基于CNKI的1982-2014年《地理研究》载文情况统计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中国知网(CNKI)的“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等,对1982-2014年《地理研究》的载文情况进行了总体回顾和客观评价,主要内容包括33年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的年际变化、第一作者及核心作者群、作者所属研究机构、各类资金资助情况、论文关键词及被引用情况等几个方面。研究表明:① 《地理研究》的载文量呈现波动增长趋势,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变化特征;② 《地理研究》拥有庞大的作者数量,但以第一作者发表3篇及以上论文的核心作者占第一作者的9.5%;③ 第一作者所属研究机构在区域分布上存在明显的地域集中性,主要集中在中东部地区;④ 国家级基金是地理学研究的主要项目资助类型;⑤ 在热点内容、区域(尺度)和方法等方面体现了学科特点;⑥ 《地理研究》在地理学及其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影响力显著提高。研究结果客观地展示了《地理研究》33年来的办刊历程及学术影响,同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出地理学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和趋势,可为《地理研究》今后发展以及中国地理学相关研究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9.
<正>2013年9月21日,由中国地理学会组织的"2013年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2321会议室举行。会议主要议题有:①缅怀著名地理学家赵松乔先生的学术贡献,特别是25年前赵松乔先生两岸破冰之旅对海峡两岸地理学交流的深远意义;②研讨2014年海峡两岸地理学术研讨会及纪念赵松乔先生两岸破冰25周年有关活动安排;③林超地理博物馆(网络版)中赵松乔纪念厅  相似文献   

20.
梳理近年中国大陆文化地理学进展,需要说明近年代表性的研究课题或著述与文化地理学学科体系之间的关系。1990-2005年中国大陆文化地理学主要从五个文化地理学主题开展研究。然而这五个主题之间的逻辑关系不十分清晰,也没有说清主要概念和理论之间的关系。因此本文首先搭建文化地理学的"学科树"。地理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地方和区域",文化地理学的目标是从文化的角度分析"地方"的形成机制。本文将这个研究目标作为文化地理学"学科树"的主干,此外建立了"层间关系"和"尺度转换"两个分支,它们是探究地方性的两类方法。本文其次将文化地理学涉及的主要概念和理论分别挂在主干和两个分支上,并努力呈现出主要概念和理论出现的先后顺序,揭示文化地理学的发展进程。本文最后用"学科树",分析了中国大陆主要文化地理学研究者自己提出的代表性著述。分析的结果是:第一,关于地方形成机制的案例类型多样,多是基于结构主义认识论的分析。第二,关于层间关系的研究已经突破了自然与文化两层关系的分析,延展到文化各层之间的关系。第三,在不同尺度文化区转换的领域研究较薄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